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下科学教后记 [复制链接]

11#

   六然斋主人回复:我希望大家除了关注教材变化,还要关注:原来相关内容在三下,现在在五下,学生的发展水平\需求等都有变化,根据主体发展的理念,教学都要进行调整.

给大家推荐一个科学家指导沉浮的资源:

http://xxkx.cersp.com/jxzy/mtsc/200603/1244.html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2#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后记2

 

 

一、前一节课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记录表(一):橡皮泥排开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150

105

15

沉的形状

150

163

13

浮的形状

150

170

20

浮的形状

150

157

7

浮的形状

150

161

11

学生记录表(二):橡皮泥排开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150

170

20

沉的形状

150

172

22

浮的形状

150

170

20

浮的形状

150

172

22

浮的形状

150

174

24

 

 

出现的问题:学生很难从数据中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

1.        记录表问题。记录表中沉、浮情况没有分类统计;

2.        量杯问题。仪器室中没有找到足够多的量杯而是烧杯代替,刻度不够精确,学生测出数据误差实在太大。

二、改进:

1.改进设想

(1)    沉、浮情况分开统计,排开的水量计算出平均值

(2)    橡皮泥、量杯要求是同一品种的,每用一次后更换

(3)    同一小组内统一橡皮泥的重量

 

 

2. 操作步骤

(1)    称出相同重量的橡皮泥6块(每人一块)

(2)    做不同的形状。(说明:由学生自己设计,可以做沉的形状,也可以做浮的形状)

(3)    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一个一个轮流做,根据沉浮情况记录在相应的空格内)

(4)    调整。(沉的情况最少2次,浮的情况最少2次,如果次数不到,从第一步开始继续实验)

(5)    小组内讨论: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6)    全班交流。

(7)    整里实验材料。

说明:本次活动是用学生学具袋中的材料中提供的量杯和橡皮泥,这样做的好处有:小组内有多个的相同品种的量杯和橡皮泥进行观察,做到了人人参与,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便于发现其中的奥秘。

 

 

3. 学生记录表1

观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表

橡皮泥的质量:5

单位:毫升

量杯里的水量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沉的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浮的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15

20

5

20

5

18

3

19

4

20

5

20

5

18

3

20

5

——

平均:4

——

平均:5

 

 

我们的发现:  实心团的橡皮泥是沉的,空心团的橡皮泥有浮有沉。

503)班第4

 

 

3. 学生记录表2

 

 

观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记录表

橡皮泥的质量:5

单位:毫升

量杯里的水量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沉的

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浮的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15

18

3

20

5

18

3

20

5

19

4

19

4

18

3

19

4

——

平均:3

——

平均:4.5

 

 

我们的发现:  一样物体是空心的,面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浮了。

503)班第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9 17:44:02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3#

1.5   《浮力》教后记

——关于“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实验

  

1:关于“橡皮泥”的问题。

市场上购买的橡皮泥大多没有什么粘性的,根本无法把滑轮固定在水底,而且还会“溶解”在水中。

教材第13页提示说,可以用钩码代替小滑轮,也可以偶用其他可以穿线的物体代替小滑轮,但都要固定住。经过多次尝试觉得一下方法效果较好:

(1)    用钩码。准备材料时,我和本校科学老师尝试采用钩码代替滑轮与橡皮泥的方法,但发现:钩码放入水中后也同样会收到水的浮力,如果泡沫塑料比较大的话,同样也无法完成此实验,可以在钩码的下面可以加几块磁铁增加重量。

(2)    用吸钩。厨房或卫生间瓷砖上常用的吸钩,可以较牢固地固定在水槽底部。

(3)    用回形针。方法是把两枚回形针套称“丁”字形,把其中一枚用透明胶带横放粘贴在水槽底部,粘帖时注意把透明胶拉长一些,一直粘到水槽的两边,另一枚竖起来就可以让线穿过。

2.关于“滑轮”的问题。

定滑轮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但这个知识点是安排在六年级进行教学的。如果要在本课中使用滑轮,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出现这个材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怎么办?”学生就会想出在水中拉的办法,既然水中拉不行,就借助一个装置拐个弯,帮助学生理解:其实这个力是向下的拉力。.

3.对记录表的修改

原表设计:

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我的设计:

泡沫塑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浸入前

浸入后

自重

浸入水中的情况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N

小部分浸入水中

     N

     N

 

大部分浸入水中

     N

     N

 

全部浸入水中

     N

     N

 

(提示:未放入水中前,先测出泡沫塑料受到的重力,再用弹簧测力计和线把泡沫拉入水中一定位置,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计算出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修改:把泡沫塑料的“自重”栏目设置在表格内,是为了学生计算浮力时取数方便;把记录表的横向和纵向栏目内容设计互换,是为了与学生平时的计算习惯拉近距离(学生在数学计算时习惯上是用横式的),
                
“排开的水量”一项没有写上单位,是因为这节课中是以自制刻度条的帮助来观察的,本次课上我们是用“小格”来做单位的。

4.其他

实验用的线要寻找又细又滑的;在讲解浮力计算方法之前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把泡沫塑料按入水中的感觉,并借助示意图讲解:重力+拉力=浮力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4#

小疏忽  大影响

——2.1《热起来了》教后记

崇德小学  陈梅娟

一、备课过程中的疑问

五下第二单元第一课《热起来了》分两个内容:一是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师生谈话),二是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备课过程中曾产生了三个疑问:

1.      学生真的会认为“衣服能产生热量吗?”还是大家都会认为“衣服只是保温而已”;

2.      为什么要测量字典的温度?假设学生会认为:我们身体热起来了是由于衣服提供了热量,也就是衣服会自己产生热量,那么,用温度计直接测量衣服的温度不就得了,还用字典干什么?估计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用字典模仿身体,如果衣服能提供热量,那么字典包在衣服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升温。

3.      用温度计测量字典的操作是否合适?一般我们用玻棒温度计是测量液体的温度的,要求把玻璃泡全部浸入物体(液体)中,如果按书上插图所示的进行操作:玻璃泡只是与字典接触了一个点,测到的基本上是空气的温度了,很难测到字典的实际温度。

二、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伴随这些疑问对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做了计划:搓手----说感觉(热起来了)----你还碰到过什么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也会热起来?(让举例的学生自己板书)----给同学们的这些回答进行分类(指名学生分类:是在什么情况下让身体热起来的?-----把最有争议的内容确定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果学生没有提到用什么材料模仿身体,就直接测量衣服的温度)----分组领材料实验……

1.第一个班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小部分组实验显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在第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课堂进行如自己的预设,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当时,有一名学生把是身体热起来的原因分为两类:摩擦或运动产生热;别的物体给身体提供热(用热空调、晒太阳、盖被子、传上衣服等),马上就有学生反对:盖被子和穿衣服不是给身体提供热的……经过几个学生参与的争论后,组织全班举手表决,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衣服不是提供热的,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衣服是提供热的。看来,我前面的第一个疑问是多余的,此内容开展研究活动还是可行的。

在宣布了研究活动的主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没有学生想到用什么物体去代替身体,只是说要测量空气中的温度和衣服里的温度,就组织学生对这一实验进行设计。对温度计的使用和组内的分工进行知道后就开展实验了。

备课时一直认为,这一课中的实验操作没有难度也没有什么危险,况且我已经检查过这些温度计的误差情况了,心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巡视过程中发现:个别组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有一个组的学生用手捂热温度计玻璃泡检验温度计灵不灵,马上予以制止。

实验结束后结果:只有3个组从测出的数据中发现: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其余五个组的测出的数据都显示了温度的提高,得到了“衣服能增加身体热量”、“衣服不一定能增加热量”、“能,只不过速度很慢”、“衣服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缓慢上升”等结论。这样的实验结果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

2.第二个班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大:竟没有组实验显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504班教学时,对温度计的使用进行演示与强调,并重点分析了“当出现什么数据时表示什么”,心想这下应该不会有差错了吧。但各组的实验结果比前一个班级更加让人吃惊:所有组的数据都显示: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统计如下:

组别

用温度计测量棉衣外的温度

用温度计测量棉衣内的温度

30秒后的温度

1分钟后的温度

2分钟后的温度

18

19

19.5

19.8

15

16

16.5

18

16

16.5

17.5

18

17

17.5

18

19

16.5

16.5

17

18.5

15

16.5

19

20.5

18

19

19.5

20

19.5

19.7

20

20.1

15

15

16.5

18

平均

18.8

19.5

20.4

21.5

三、原来如此!

在认可学生们的发现(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与我们猜测有这样大的不同,我们的实验中还有没有考虑不周到、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1.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认为:出现如此大误差的原因主要有:

(1)    气温影响。教室内的温度比办公室的温度高一些,老师把温度计达到教室后不久就开始实验了;上节课做实验时正是下午的2点多,此时的外界气温正在升高,而我们的实验中只是测量了衣服外和衣服内的温度,并没有关注外界环境气温的升高,这其实是本次实验中最大的疏忽!本次实验竟来忘了设置对照组!

(2)    操作不当(手碰到了玻璃跑、把温度表拿出来读书、手抓衣服太紧造成那个衣服升温、读书时没有平视、读数时呼吸对温度计的影响)

2. 改进措施。

1)设置对照组、实验组

2)注意控制变量(特别是外部环境:门窗等)

3.实验情况记录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实验记录表(504班)

 

对照组

实验组

空气中的温度

棉衣内的温度(1

棉衣内的温度(2

开始时

17.5

17.5

17.5

半分钟

17.5

17.5

17.5

1分钟

17.5

17.5

17.5

2分钟

17.5

17.5

17.5

3分钟

17.5

17.5

17.5

 

《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实验记录表(503班)

 

对照组

实验组

空气中的温度

棉衣内的温度(1

棉衣内的温度(2

开始时

18

18

18

半分钟

18

18

18

1分钟

18.1

18

18

2分钟

18.5

18.3

18.3

如果没有设置对照组,像503班这样的情况又要说明“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了,而实际上只是受了外界气温影响而已。虽然实验设计中的疏忽是不应该的,但学生们的分析与表现还是令人高兴的,科学教学中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我们忽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5 10:42:08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5#

设置对照组的做法确实有必要,因为学生在意识里都会认为衣服能使温度计升温,所以他们在实验中就会受到意识的影响,对实验数据变化认同。我觉得在最后还可以增加一个反证法的环节,即让学生说说如果衣服产生热量,那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我的学生说如果衣服产生热,那洗衣机洗完衣服的水应该是热的,也有学生说如果棉被能产生热,那一躺在床上就不会有冰凉的感觉。。。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16#

怎样测量“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后记

看到清茶博客中这课教学的随记,想起了本课实验中自己的操作方法,补写一下这课的教后记:

这个实验中有一个细节要考虑:测量马铃薯和液体的容器要是同一个!如果测量马铃薯的容器是量杯,测量清水等液体的容器是量筒,就很有可能因为容器之间的刻度差别而导致实验失败。

考虑到马铃薯无法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切成块也不太合适,所以我选用的测量马铃薯的容器250毫升量杯,又考虑到计算的方便,我把马铃薯削成100毫升大的,课堂上的做法是:

1.            用量杯量取150毫升的水,然后把马铃薯放入水中(沉),观察到液面上升到了250毫升的位置,学生记录:马铃薯的体积是100毫升。

2.            用天平秤称出这块马铃薯的质量,记录下来。(测得100毫升的马铃薯质量为105克)

3.            称出存放液体的空杯子的重量。(79克)

4.            用刚才测量马铃薯体积的杯子量取100毫升清水,倒在天平秤上的空杯子里,测出“空杯子+水”的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173-79=94克)

5.            用同样的方法测出100毫升浓盐水的质量。(195-79=116克)

 

记录表如下:

同体积( 100 毫升)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1.05N

0.94N

1.16N

学生的发现:

马铃薯的重量>清水的重量,马铃薯在清水中沉;

马铃薯的重量<浓盐水的重量,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7#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你分析得好科学.
TOP
18#

做这个实验时,用美术资料袋里的橡皮泥,那种橡皮泥不怕水,放进水里也不沾手,不粘,做实验效果挺好的.

TOP
19#

 

证明“摆的方向保持不变”的实验顺利吗?


论坛上看到了“欣然”老师的《关于傅科摆实验中的一些困惑》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845&page=1&star=1 ,想起自己上这课的时候也是有些困难,后来虽是自己解决了,但心里还是没底,希望有老师能参与进来讨论与指导!


 


欣然:《关于傅科摆实验中的一些困惑!》


向各位讨教一下:


在五下教材中《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中,傅科摆这个实验明显是做不了的,教材也只要求学生通过已经用实验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做类似的实验。可在实际操作中,不要说让圆底盘转动起来,就是放着不动,摆动的方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在前面的单位时间内测量摆动次数的实验中,就多次出现,有时这个摆锤还打转,根本无法达到教材预期的目标,当然也无法完成教材中的这张表格填写,不知道诸位在上此课的时候效果如何?如果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


 


我的回复:


我想这里应该有两个层次:1.通过实验证明“摆的摆动方向是不变的特点”。2.“傅科摆”中摆的方向却在偏转,说明地球在自转。


但教学中发现:第一个实验很难做成功!想了很久才猛然想到:这个实验中,支架(底盘)的转动方法是关键。


     我们第一次的做的时候,依据平时的习惯,支架是以“纵轴”为中心转动的,但根本得不到“摆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结果。


后来,我们改变转动底盘的方法,而是以“摆所在的位置”为中心转动支架的底盘,支架的“纵轴”绕着“摆所在的位置”做公转,观察到:不管支架怎么转动,90度、180度、360度后,观察到:摆还是以开始时的方向在摆动,即:摆的摆动方向就不会随着支架的转动而转动的。效果很好,学生能理解:摆的方向不会随着支架的转动而转动,我们以前看到的实验中(第三单元“观察我们的摆”),“摆的方向有一点偏转”是有其它原因的造成的。


教参中曾提到的:用餐桌上的转动盘做实验,应该也就是在说要把摆所在的位置放在桌面的中心吧。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三单元第6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        “摆的快慢”与 “摆锤重量”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并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具体有:


1.        能够根据现象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问题,并进行推测;


2.      能够根据推测进行改变“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摆绳的长度” 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认识到在实验中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3.        感受合作探究的快乐,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分别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难点: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因素,经过反复的测量收集到比较真实可信的数据,保证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教学准备】


1.        每桌上的材料:支架1个、小圆柱体1个(做摆锤,由不同材料制成)、线1根、夹子1只;


2.        自选材料区:不同材料制成的小圆柱体(其中一个的长度与众不同)、支架(能够同时让两个摆运动)、线、夹子、秒表、尺、自制摆幅控制器、记号笔;


3.        讲台上:一套分组用实验用的材料、拓展实验的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秒表使用训练:在秒表按上按出15秒。比一比,误差最小的担任计时员。


一、引发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材料,做一个摆。


2.揭示课题。


3.学生操作:测量15秒内摆的次数。


4.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汇报的各组测得的摆的次数,教师板书后提问:“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问题。


二、提出假说并进行猜测


1.教师提问:你认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为什么这样想?教师板书学生的假说。


2.梳理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有关吗?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吗?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吗?


三、讨论研究方案与实验前指导


1.每组挑选一个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2. 汇报研究方案中的一部分内容。


  根据研究问题,组织学生汇报: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假说、我们的猜测、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


3 .实验前指导。


(1)指明其中一个组汇报研究方案中“需要的材料”内容。


(2)引导这个组根据计划领取实验材料。


(3)学生操作示范,其他学生评议。


四、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每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可以同时研究两个摆,重复实验5次。


2.课件出示实验提示(一):每次观察时间15秒;摆锤不能用力扔出去,听到口令时马上松手,让摆锤自然下落并摆动;“摆幅控制器”不要倾斜。


3.课件出示实验提示(二):实验完成后,请把记录表交给老师;把其它材料整理好,放在桌上;先完成的同学可以到别的组看看。


4.对研究最快的小组增加一个实验:摆绳长度相同、摆锤不同的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情况。


五、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依次展示实验数据(其中增加的实验数据暂时不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六、设疑研究,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欲

分析剩余的一组数据:有了什么新发现?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4 22:56:56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