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斗胆 新教师观课要两“进”一“出” [复制链接]

1#

新教师观课要两“进”一“出”


    摘要:新教师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迫切意愿。观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会观课,对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意义非凡。但怎样观课,才能更接地气,更符合新教师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现状呢?笔者认为,新教师应适时切换身份,游刃有余于先行者、研究者、思考者。在观课前,钻进去,研习之;在观课时,融进去,品鉴之;在观课后,跳出来,升华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观课效益,实现专业快速成长。

    关键词:新教师;观课;身份策略;专业成长


    很多学校有一些这样的“新”教师,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半路出家改行教的,身兼数科一肩挑的,急盼二次成长却处于职业生涯高原期的。这些教师都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迫切意愿,然而他们却往往处于“在盲目中忙碌,在忙碌中茫然,在茫然中不知所措”的窘境。观课作为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学习方式,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如何观课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观千剑而后识器”。观课亦如观剑,要达到“识器”的境界,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还要遵循一定的门道。课堂观察是观课的重头戏,但观课要从教学开始之前开始,在课堂结束之后还不能结束[1]。概而言之,要有备而去,带着思想,融入课堂,深入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观课才能受益匪浅,实现质的飞跃。

一、观课前要做先行者,钻进去,研习之

    上课要备课,观课也要备课。若无备而去,赤膊上阵,不理解课标要求,不熟悉教材内容,人虽在而心茫然,观课则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收效甚微,甚至徒劳往返。

常言道,笨鸟先飞。新教师必须在观课前下一番功夫,作一些研究[2]。这不仅是对授课教师的尊重,更是为自己能在观课后满载而归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授课课题,要细细研读相应的教材、教参和课标,对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教具准备、习题编排等要了然于胸。此外,还要跳出该课,从宏观上了解该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该课的诸多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反思以及相关习题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查一查其它版本的教材对该教学内容的处理。钻研过这些资料后,可以反刍自己组织该课的教学经历,是否有神来之笔,抑或有困惑之处。如果还没有组织该课的教学经历,则可以构思一下自己会如何组织教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充分的准备,大脑中就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有点零碎,有点粗糙,但在观课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会有意识地把他人的教学演绎和自己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构思进行对比。有了知识的储备,有了问题的搅动,有了任务的驱动,观课便找到了靶心所在。

二、观课时作为研究者,融进去,品鉴之

    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崔允漷教授为课堂观察拟订了4个维度、5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观察框架。这是教师在观课时可以借鉴的宝典。但对新教师来说,这种全景式观课有点操之过急、为时尚早,而聚焦式观课则正当其时、正当其需。所谓聚焦式观课,是指带着思想、带着立场、带着问题去观课,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关注的那几个方面,按图索骥,有的放矢,有效提升观课效益[3]

(一)关注教师的教

    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新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快速入门,应当关注授课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测,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关注教师的提问,数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恰当,指向是否明了,时机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还要关注教师的评价是否恰当具体,是否因人而异,能否激发学习兴趣,能否起到点拨作用。另外,还可以关注教师的教材处理、教学创新、实验改进、教学机智等。殊途同归,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二)关注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观课时应该“占据”有利地形,最好能坐到学生旁边[4],这样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分组实验时,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了解学生的小组合作情况、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和交流,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探究,参与程度如何,探究效果如何,进而摸清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评估学生的概念建构水平换而言之,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得到发展才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体现。

(三)关注课堂细节

    不少新教师以为密密麻麻好几页的观课笔记就是观课的最大收获,却不知自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当沉迷于奋笔疾书后,就无法捕捉课堂细节,无暇深入思考。特级教师徐杰认为,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是欣赏教学艺术的显微镜。观课要关注课堂的精彩瞬间,将细节定格、放大,用心品味、反复推敲,领悟教学细节背后蕴含的奥妙。如很多优秀教师对“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有不少巧妙的做法。开展实验前准备有结构的材料,选择典型的、容易搜集的、操作方便的、实验现象显著的材料。呈现材料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材料调节学生的探究进程。这样,材料就真正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助推器。若对教学细节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则课堂的容量会大大缩小,观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四)关注活动内涵

    探究式学习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群情激昂的热闹场景。但观课不能就现象论现象,停留于肤浅的表面。观课要得“意”忘“形”,即不在于看热闹,而在于看门道,在于关注课程理念有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要关注授课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适合学生个性发展;要关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要关注活动后是否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5]。如在一次“千课万人”教学展示活动中,杭州某教师演绎了《点亮小灯泡》一课。该教师摒弃了常规的活动设计,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先让学生画一画,怎样点亮小灯泡,激活学生的前概念,然后连一连,尝试点亮小灯泡,验证自己的猜测,再汇报交流,分析为什么这种连法可以点亮小灯泡,而那种连法无法点亮小灯泡。在长时探究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开了小灯泡的结构之谜,亲身体验了通路、短路、断路等电路连接方式。该教师通过对探究活动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在猜想中尝试验证,在验证中做出解释,让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

    以上是笔者对新教师观课的关注点所作的抛砖引玉式罗列,但关注点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方向。选择不同的关注点,观课会有不同的收获,但究竟选择哪些关注点,可以因人而异,不必局限于上述几个关注点。

三、观课后成为思考者,跳出来,升华之

    教者课后要有教学反思,观者课后也要有观课心得。观课时,因为时间紧张,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并不容易。观课后,若不及时梳理观课所得,不反复推敲琢磨,不主动内化吸收,课堂万象则会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别人的还是别人的,自己的还停留在原地,能在日后照猫画虎已属不易。

    观课以后,课堂场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此时,应趁热打铁,对课堂进行回放,跳出课堂看课堂,将教学现象置于学科背景之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粗浅的、细碎的、零散的课堂感悟内化、深化、系统化,才能实现自身教学思想的脱胎换骨。当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但显然,盲目照搬和机械模仿只会是邯郸学步、水土不服。因此,还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让“经验”本土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思则变,变则通。新教师作为初入教门的新人,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因而,必须要努力让每一次观课都从“经历”上升到“经验”,并储存于大脑硬盘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待“经验”羽翼渐丰,则融会贯通指日可待。

    学会观课,可以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新教师只有在观课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切换身份,才能在观课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自身专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覃国生.关于教师观课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25-26.

[2]高杰.观课应有三种意识[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5):27.

[3]林高明.带着“思想”观课[J].教育科学论坛,2008(11):54-55.

[4]陈大伟.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5.

[5]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最后编辑朱家灿 最后编辑于 2019-04-01 08:15:49
分享 转发
TOP
2#

说的好,听课不能光听,得观而后融。
TOP
3#

概括的非常到位,值得新老师(不仅仅是新老师,也包括 老教师)好好学习和琢磨。
TOP
4#

好文,确该如此!学习了
TOP
5#

光听没有用,学习听课方法用处其实也不大,最好是边听边议论那种进步最快
TOP
6#

深入参与是有效习得的重要指标!
TOP
7#

现在很多教师听课笔记记了一堆,但重点记不住。另外,评课也是一个提高自我的方式。
TOP
8#

回复 7楼龙山黄泥螺的帖子

会评课,评课准的,一定是大师。
TOP
9#

朱老师很会学习借鉴!文中引经据典阐明自己的观点,很是清晰!收获很大!谢谢分享!
TOP
10#

回复 6楼金亚军的帖子

坛里,我最敬佩金老师。金老师在《中国教师》杂志上发表的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研发》堪成自制教具的集大成者,而其它诸多自制教具及发明专利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受益匪浅。佩服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