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钱飞锋的学习专贴 [复制链接]

1#
核心素养学习笔记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科学性是核心素养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时代性、民族性)
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之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不管哪门学科,我们都不是以培养“什么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于未来每个公民,比如不专事物理专业工作的孩子,通过学习物理,能给他们打下什么烙印?给予他们什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
今天的孩子在课堂学习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之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有学过化学有都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益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怀海特《教育的目的》
科学课能留给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习惯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上还是被忽视的。
科学过多地被作为不断累积的既定事实和实验技能来教,却很少作为思想方法来教。——杜威
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阉割了。
要把原生态的、核心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的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需要的是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
而对科学课来说,最原生态的教学、或者说最核心的教学或许就是更充分地让孩子去接触研究对象(材料和内容);更多地让孩子像个科学家那样去研究(研究过程);不断地去关注孩子科学思维的提升情况。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堂立足点,或者表述为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科学课堂的立足点——研究对象(材料和内容)的思考。
石头汤的故事不断在我们的课堂中上演,教师过于关注求全、求深、求新,这碗石头汤确实烧得鲜美,但将课堂时间拆得支离破碎,却让孩子忽略了这个课堂中最根本的东西——那一块石头(材料和内容)。
用一块石头做了一锅鲜美的汤,这不是我们要的科学课堂。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这块石头本身,要想办法让孩子自然地进入石头的世界,而不是做一锅汤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从二年级“机关枪”现象,到六年级“沉默的羔羊”现象。不敢说,怕说错,不敢做,怕做错;枪打出头鸟,多想花头多吃苦头;长大以后,自然地信奉中庸,早已不习惯去创新,不敢创新,不想创新。
“KTV麦霸”现象,同学小时候读书时五音不全,不爱唱歌,再聚首时,却成了麦霸,还唱得有模有样。
“虚拟唱诗班现象”,埃里克的2000人的虚拟唱诗班,一个不可思议的巨大工程,在这些因兴趣而走在一起的人手中,分解成有序的一步一步,逐步成形,直至成功,让人惊叹。
干自己想干的事,或许毫无基础,或许有很大困难,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干的很有兴趣,而最后总能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如何让孩子对这块石头建立充分而又恰如其分的印象和一定的兴趣?
一是内容不要随意拓展,充分学习好当前阶段内容,不片面求全、求深、求新。
二是材料使用要充分,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动脑,用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思维进程;让每份材料都有自己的充分课堂服务时间段。

二.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科学课堂的暗线——让孩子像个科学家那样去研究。
让孩子像个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就是要让孩子习惯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探究的本意:要塑造布鲁纳所说的课堂——孩子们在教室里所为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所为只有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
帮助学生越来越自如、自发地运用科学证据和推理、构建和不断改进自己的科学理论。
不会或不习惯(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理论性探究)基于证据和合理想象建构“自己的理论”这样“动脑”的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再强也难以创新。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有以下两项:
一是部分探究环节被忽视,特别是交流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八个部分。
要让学生反复地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学习并习惯用证据和推理说话。
科学家不能单打独斗,科学具有社会性活动的特质,不仅表现在研究的分工合作上,也以举行例会,发表和宣读论文,在会议上发言和听取报告,互访、举办和参加学术讲座等各种交流形式呈现。
科学工作者依据已有理论设计实验或观测活动,结合收集到的证据重新审视理论,或证伪,或延展,或修改,以建构一致性更高,解释力更强的新理论。
课堂探究在动脑动手之外还要动嘴动笔。
教学关注点与学习效果评价标准,都要从标准答案,转而基于证据和推理的科学理性。
要形成这样的课堂规则:包括教师在内的学习共同体成员,都秉承科学理性标准,通过追问、质疑、辩护、反驳、反思等行动对自身想法和彼此想法负责。

二是科学探究模式化、教条化现象不容忽视
没有什么比要求学生记忆并遵循一成不变的步骤来理解自然现象离科学更远的了。
在多数的科学课堂中,探究被等同于传授和套用步骤,抽取出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还往往是最无需思考的部分,如执行教师设计好的探究方案,收集数据后全班汇报分享等。
教条化探究让活的探究堕落成死的程式,剥夺了学生从实际出发、自主进行理性思考的权利,扼灭了学生的灵性。
这些阶段仅粗线条地概括了反思或思考的一些重要特征。在实际运用中,有的阶段可套叠缩短,有的阶段可倏忽而过,有时获得结论的重担主要由其中的某个阶段承担……这样的事是没有成规的——杜威

三.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科学课堂的观察点——孩子科学思维的提升情况。
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科学课堂的观察点应该关注孩子科学思维的提升情况。通过观察思维提升程度的大小,来反观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观学生活动中的问题,来反观教师指导活动中的问题;通过研究教师指导活动中的问题,来获得改进策略;通过实施改进策略,进一步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读书小记
2012年10月在实验小学城东校区参加市教研活动时,听喻伯军老师介绍了此书。就记在了心里。回去后从网上购了一本拜读。
由温.哈伦编著,由韦钰院士翻译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把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对于科学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介绍给了我们。他们认为: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的、生动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精神,构建一个人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书中介绍的一些重要科学观念对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范围来说已经足够,一些适应更广阔范围的科学观念可以再他们成长以后再学习。
科学教育的原则共十项:
1、在义务教育的所有年级,学校都应该设置科学教育项目,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热爱,以及对如何阐明自然现象的理解。
2、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为,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
3、科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标,科学教育应该致力于:
①理解一些科学上有关的大概念,包括科学概念以及关于科学本身和科学在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概念
②收集和运用实证的科学能力
③科学态度
4、基于对概念的审慎分析,以及基于当前对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之研究和理解,应该给出为了达到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目标的清晰进程,指出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5、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
6、学习的经验应该明晰地反应出既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并且符合当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见解。
7、所有科学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的。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8、为学生设置的学习项目以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专业发展,都应该与为达到原则3中所设目标需要的教与学的方法保持一致。
9、评测在科学教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测,还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总结性评测,都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学习目标。
10、为了达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学校的科学项目应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并需要社会其他力量包括科学家的参与。
大概念共十四个:
科学概念
1、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
2、物体可以对一定距离远的另外的一些物体产生作用。
3、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有净力作用于其上。
4、当事物发生变化,或是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换,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是不变的。
5、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
6、宇宙中有数百万个银河系,太阳系仅是其中一个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
7、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8、生物需要能量和物质来维持,因此它们经常需要依赖其他生物体或是与其他生物体竞争。
9、遗传信息会在生物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10、生物的多样性、存活和灭绝都是进化的结果。
关于科学的概念
11、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
12、科学上给出的解释、理论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和事实最为吻合的。
13、科学发现的知识可以用于开发技术和产品,为人类服务。
14、科学的运用经常会对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
读书小记一:关于评测
书中关于评测谈到了:现在的学术的许多领域学习经验之所以支离破碎,正是由于所用的评测方式所造成的。常规的评测选择那些容易评分的问题,就会鼓励教师传授一些不连贯的知识点和教授如何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学习结果的评定会被限制在成绩容易用对和错来判断的内容,而将不能明确地用对和错来判断的学习结果排除在外。
在极端的情况下,高标定性的评测会导致教什么是由评测什么来决定的,而不是考虑其在增进核心概念的理解、发展推理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具有的价值。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既不会令学生喜爱,也不会满足学生的要求。
书中指出的应该正是目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现状。
一段时间之前,好像看到我省舟山还是哪里,在开展考试改革。主要一条就是控制考试范围,只考配套作业里的内容。
我感到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缩小考试范围,不过深、不过偏的命题,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效的。试想,只有那么一点内容,不必无止境地去猜题、练题,教师也没有必要非要化这个死命时间去对付了;考试内容难度降低,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较好的成绩,会有多少学生能重新拾得自我学习的尊严,和对自我的信心;在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必然会崭露自我个性,获得健康的成长。
其实,以前提出的模糊评价法就是这么一个意思,ABC等级制度为何要代替百分制,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学生的优劣不是在于这么个几分上下就能区分的。而要把教育真正关注到让学生聪明起来,而不是成为一个做题机器。
当然,小学科学学科的测评还没有发展到如同语数英这些大学科这般唯分是尊的地步,但不过分挖深,过分拓宽,这些做法,对孩子减轻学业负担,获得学习乐趣还是很重要的。
读书小记二:为什么需要大概念?
真正实现探究的教学会使学生理解和时常回顾已经学到的知识,以使新的概念从以前的知识中发展而得;
要实现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时间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基于探究的教学会大大增加理解的深度,但是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内容的广度必须减少。
所以在推进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必然需要选定一些大概念。
读书小记三:关于大概念
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例如:所有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粒子组成的等)
这些大概念不仅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和回答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而且能够对原来没有观察到的现象做出预测。
读书小记四:关于概念的理解
不主张在早期教育中引入和要求理解所有概念。
理解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而是随着经验的增长,不断增加复杂性的过程。
科学理解源于在好奇心激励下进行的对物体和现象的探索,而这种好奇心是出自于对我们周围事物寻求解释的愿望。
读书小记五:科学教育的作用
因为各种原因,儿童会有一些由直觉形成的非科学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不被遏制,会干扰他们以后对世界的理解,而科学教育会使这些非科学的想法受到挑战或得到改变。
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了解可以通过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运用实际的证据来来发现可信的知识。
发展运用实证来进行决策的态度,有利于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公民,抵制欺骗行为,并认识到证据是被选择用来支持特定行动的论据。
如果说,科学教育的一切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源处思考的话,那么这本书中内容,正是我们所寻找的科学教育的根源之处。
本书值得认真阅读。
最后编辑钱飞锋 最后编辑于 2017-06-27 08:13:57
分享 转发
TOP
2#

笔记很认真,记了很多。新课标培训解读,相信下半年培训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也有很多。希望看到你的感受。
TOP
3#

欢迎开贴。每次都能做好学习体会,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
TOP
4#

笔记好认真啊,欢迎开帖!
TOP
5#

开贴有得,用心!
TOP
6#

有思有得有成长
TOP
7#

代表柯桥吃瓜群众,祝钱老师开贴成功
TOP
8#

热烈祝贺开贴!
TOP
9#

分享笔记,支持开帖!
TOP
10#

欢迎开贴!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