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宝俊老师谈低年级科学教材教法 [复制链接]

1#

低年级科学课是什么样的

    7—8岁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实这就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怎么样利用好这段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我认为应该是具备“三有”:

一、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

    好奇是探究之始,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最原始的特质。因为好奇,人类从远古的洪荒之中探索周遭,审视自我。一步一步地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构建了一个文明社会。每个小孩子也都拥有这样的特质。你看,我们常常从小孩子的口里面听到这样的问题: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宇宙是不是无限的?飞机为什么会飞?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为什么要把树砍掉?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可怜呢?……

    我们成人对这些问题,一笑而过,并不会去认真的理会,谁也没有想过问题背后的延展意义。其实在问题背后,有着人类持续关注的一些深刻的话题。

    例如,演化与遗传的问题、生命的基因问题、宇宙的起源问题、科技与文明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阶级与矛盾的关系……其实只要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题一一对应,你就会发现,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是不是就源自于儿童最本真的发问?

   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写过一本书——《童年的消失》,他在书里这么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想想也是,在我所见到的孩子当中,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满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怀着多么深情的信任注视我们的老师。可是几个月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闪烁在他们眼睛里面的火花就会渐渐地熄灭掉!单调的、划一的那种学习就感到厌恶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也感到失望了。可是,孩子们真的是会“顾全大局”,他们会一忍再忍,其实在这种“忍耐”当中,他们泯灭了创造性,在无奈当中,他们变得消极,在无趣当中,他们变得冷漠。

    而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这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提问。而我们的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是以儿童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使命的。儿童形成的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所选择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的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而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简单的结论。这对一年级来说多么重要!可是,在所有的“重要”当中,小孩子最初的那个发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一个切入口。

    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比如敬佩他们敢于提出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难题,表扬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当孩子提出来在成人看起来比较幼稚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当孩子们提出连我们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回避或岔开,或者说训斥孩子来保持我们的尊严,掩盖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相。我们真的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加以引导,训斥或者让他呆在那里不动,只会使他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逐渐地消退,甚至泯灭。

所以,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科学课堂,没有问题的科学课堂就是不成功的。

二、低年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实践”的课堂。

    孩童不仅会发问,他们还会是一个积极勇敢的实践者;他们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他们是一个敢于通过最直接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他们喜欢用最敏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比如,下雨天小孩子总是喜欢去踩水、趟水,面对一汪积水,其实小孩子最天真的感受就是:如果我这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水会不会漫过我的脚?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里挤上来?紧接着,他们就一脚踩上去,一步一步地趟过去,来证实他们所有的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这些孩子只是在玩儿,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不仅仅是趟水,他们还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而且多次尝试,不断地去排除无关的因素,逐渐去接近所谓的成人知道的正确答案。

    比如,在上《影子》这课的时候,我们通常喜欢让孩子们去捉影子、踩影子。孩子们仅仅是玩吗?他们在高兴地欢叫的时候,就会知道:所有人的影子是有共同点的——影子的方向是一致的、影子永远在物体背光的方向。有的孩子还会“把影子留下来”,“让影子长一点”,“变得短一点”这样的一种尝试,这不就是在寻找答案吗?

    再比如,上《不倒翁》这样的课(这是我给一年级小朋友上的课),我就让他们把不倒翁扳倒,看谁的方法多,学生这种兴趣非常高涨,找出很多扳倒不倒翁的方法:把橡皮泥抠出来,这是一种要最简单的,让底部的橡皮泥抠掉;还有的就是在头部加重,加橡皮泥;有的就是把圆底换成平底;有的就是在底部加上几个牙签,变成有脚的……这就扳倒了。其实在板倒之后,我还让他们恢复,你板倒后还要把它变成一个不倒的,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两个秘密:第一个上轻下重,第二个底部呈球形。

    低年级的科学课的实质就是要指导儿童从“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际上所有这些过程就是让儿童简约地重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尽管这时候的儿童他们探究的、所想的、所做的、所说的、所看到的都是很肤浅的、很幼稚的,可是他们会从“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回过头来看看大科学家的研究其实也是一样的,每一个科学家在整个科学史的研究当中都是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他们总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研究,那么儿童不也是这样吗?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处于教师设定了的材料和环境当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从实践的程序来看,科学家和儿童经历的是大致相似的探究和发现过程,而且每一个程度上虽然有差异,但是本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面对未知,科学家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而儿童面对的是他自己的未知,他的这种未知,实际上是人类的已知和儿童的未知的统一体;科学家和儿童都会运用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科学家是在前人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假设、推论,所以文献资料对于科学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儿童只是在自身的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假设,所以儿童自己丰富的经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个相似的是科学家和儿童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科学家历经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是儿童只需要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他只需要四十分钟。但是,科学家和儿童他们发现了这个科学秘密之后,都需要交流、分享,需要把他们的发现与别人交流,科学家将成果公众于众,供他人的分享与验证。因此,科学家的这种成果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儿童将会在同伴之间和师生之间互相的分享、交流和相互的质疑。你说有这么多的相似点,儿童的课堂,难道不需要那种实践、动手这样的活动吗?

三、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解释”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课堂。

    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其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水平的最直接影响,因此,它具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叫做“非科学性”,用专业的词汇来说就是被称之为“天真幼稚理论”。台湾有个学者周淑慧(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她在详细研究了儿童自然科学的概念与思维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的结论:“综合儿童的那种另类观点,足以证明儿童绝非是一个空白的容器,被动地等着他人在灌输讯息;相反地,儿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个体,儿童每天在生活当中试图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合理化、意义化他的认知冲突……对于一个建构知识的个体,在教学上必须以促其建构知识的方式来对待他。”意大利也有个儿童科学教育家瑞吉欧,他的研究也指出:儿童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思考者,他更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与发现者。儿童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成人无可比拟的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众所周知,儿童很多时候会从主观意愿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即泛灵论)。在幼儿园里非常流行的一种理论,当问儿童:太阳会不会掉下来时,他们可能会回答:太阳不会掉下来,因为如果它掉下来,我们就会死。儿童对事物以及其关系的解释具有人为的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尤其在七八岁前,他们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太阳是人创造出来的;星星是人创造出来的;月亮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地球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像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有情感,甚至还有阴谋。科学家的方法是做出解释和形成理论,儿童也会像科学家那样去尝试着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已有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虽然儿童的解释有时候很不成熟的、朴素的、甚至是有悖于科学常识的,但儿童的看法是基于他的那种有价值的证据,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儿童的这些看法虽然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但他是科学的。实际上,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他们也知道用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只是儿童凭借的是自己缺乏指导的感官能力,对周围发生的日常现象,构建自己对事物、对科学的认识;而成年的科学工作者使用电子显微镜、太空望远镜、电子探测器、超级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训练有素的科学方法。因此,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必须去接受,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的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
  比如:低年级孩子在研究《沙和粘土》这个内容的时候,低年级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站在同一层次上谈话、讨论和玩。教师不强求学生玩沙或玩粘土,随便怎么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也在玩。老师在玩的时候,用粘土搓一根麻花,学生马上搓更长的麻花与老师做的比长短。接着教师做了一个小碗,学生就会用粘土做出小勺、小沙锅、小杯子等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模仿当中延伸出了一种创造力。最后老师还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玩粘土,不喜欢玩沙子呢?这时小朋友就会知道粘土可以粘在一起,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沙子就粘不到一块去。可是也有小朋友喜欢玩沙子,那些玩沙子的小朋友就说:沙子不粘手,可以滑来滑去!这节课,就在孩子们“非科学”的结论当中归纳出沙和黏土的特征。

    再来看一看,比如《小风车》这节课,小风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不少小孩子都玩过。当小风车放在小孩子面前的时候,他们注意力肯定会被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玩,因为他们会玩,所以老师就可以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去玩,学生也会想办法让小风车转起来,比比谁的小风车转得快。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有的人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来了、有的甩来甩去的……学生通过玩小风车就知道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转动的速度与风力、风向有关。这种经验实际上是孩子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因。

    孩子们的这种解释和经验积累不仅仅是在动手当中完成的,动手之后的表达和交流也功不可没。老师在低年级的时候要鼓励每个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老师都要去倾听,去鼓励学生重复关键的描述;引导他们发现关注自身的矛盾的,不一致的地方,发现“我”的探究与同伴之间的这种差异的地方,矛盾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对老师的结论提出质疑,但是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此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去改变、改进原有的想法。
  总之,由于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儿童尽管亲身经历了很多探究过程,教师仍会发现孩子们不愿意承认他们的观点是错的,这是许多孩子在努力放弃一套理论而接受其他理论过程中内心斗争的真实的反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其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了解孩子的思想斗争,忍耐这个过程并由此产生的痛苦,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1:49:20
    本主题由 版主 金亚军 于 2017/3/28 18:50:0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怎样指导低年级儿童进行观察研究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科学学习,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自然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在充分掌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合乎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学习规律。我们都知道在 “做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但这也是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今天我们主要是针对学生关于观察方面做一个系列的阐述,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讲课的专题是低年级的儿童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眼睛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绝大部分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也就越深刻,观察得越全面,认识也就越完整。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那么观察在低年级科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起始的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就犹如掌握揭示科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科学入门的一种本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观察的比重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一般来说,整个的小学科学里面安排的观察项目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个,而小学低年级的观察项目基本上就占二十个以上了。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学习的时候,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观察要求,比如观察植物,我们要求学生要去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要让学生去观察植物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实,以及观察一些种子的外形,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等等。我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甚至还安排了专门的观察单元,从这些观察的内容当中,可以掌握植物的最基本的信息。当然,除了观察植物,还有观察动物。在观察动物部分的话,我们就要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蜗牛、观察蚂蚁、观察金鱼、观察青蛙、观察猫、观察鸟、观察像鸽子这样动物的外形,观察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初步的掌握、认识动物的一些基本本领。又比如在地球这个领域当中,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常见的石头,颜色和形状,观察比较这种沙和黏土颗粒的大小、黏性,观察的基本的、常见的材料,铜、铁、铝它们这些材料的颜色、光泽、软硬等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掌握观察岩石、观察土壤、观察金属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低年级的这些项目的观察都是让学生认识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请注意,是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低年级的孩子通常也只能看到这些东西,用感官通常进行的是一种定性的观察,这些观察在初级阶段应该说是最基本的,是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该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最基本、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就像进入科学殿堂,掌握了入门的本领。在观察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经验和知识,能够体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观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掌握科学本领的必然的、必经的一个过程,它对实施、落实整个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有非常独特的作用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低年级观察有哪些基本要求。
        我觉得在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观察当中有这么几条。第一,他们要学会用感官来进行定性的观察;第二,通过观察掌握个别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特征;第三,要掌握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这种观察事物的顺序,有序观察;第四,要学会对比观察。低年级小学生常用的观察工具,首先是他们的观察器官,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官。我们用感官观察的时候,通常就是让学五官齐动,即让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具体的感知,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屏蔽一些感官,让其它感官获得更多的认知。教低年级的小朋友去做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学生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再把它整起来,综合起来观察。也就是说,先看一部分,再看整体,也可以跟学生反过来,先看整体,再看一部分,在看的时候要学会比较异同点,这一点我在前几天在讲的这个观察的智慧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在对比中观察可以使认识深化,在看一件东西认知是不会产生的,而看两样东西进行对比观察的时候,他的认知就会发生。而且在认知发生的时候,他会去比较,他会选取相关的信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可以用词语来进行概括,这个就是所谓的科学概念。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为抽象逻辑的思维,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他的思维,低年级学生通常特别注重形象具体的思维,而且形象具体的思维占着他思维方式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他的大脑要形成物体的表象,主要是学生各种感官接受客观物体的刺激。这种刺激越多,学生大脑神经中枢的信息联系点就越完整,大脑建立的网络范围就越来越大,然后通路也就越来越多,大脑的机能就会越来越强。大脑形成的表象越来越能够反映物体的外部特征,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外部特征,这个物体在形状、颜色、大小、硬度、质感等方面的特征。因此,这也从某种程度强化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如,我们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水的物理性质的认识。我们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将水跟牛奶进行对比,认识到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我们用鼻子闻,将水与酒精对比,认识到水是没有气味的;我们用嘴巴尝,意识到水与盐水相比,水是没有味道的;我们用手摸,将水与石块相比,会认识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会流动,是液体。这样,大脑的信息通道就有视觉、有味觉、有嗅觉、有触觉,有这么多神经送来的信息,在大脑中建立网络,形成对水的认识的具体感知,并且通过一一的比较,使这些感知更加准确,更加的深刻,最后运用综合的方式,把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物态等方面的性质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就使学生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认识周围常见的事物和这些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的特征。请记住,今天我已经第三次说这个词了,是“个别的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的特征”,这样的话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智力通常有五个要素,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有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在所有这些智力当中,记忆力肯定是关键,也是一个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了观察,就不会有注意,从观察入手,才会产生注意。观察和注意是吸收,记忆就是属于储存,在记忆的观察、注意、吸收的基础上面,这个注意环节就是聚焦,注意环节就是筛选环节,就是剔除无关的信息,聚焦到所要关注的信息上面去。记忆是一种储存的过程,观察记忆储存之后形成的就是思维力。思维实际上就是加工筛选的过程。想象力就是思维的一种发展和创造,学生学会观察就是要学会吸收。学会观察,实际上就是打开了接受知识的一个通道,是提高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观察在低年级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对科学的探索而言,观察也是一个基本的要素,韦钰部长在他的探究式教学指导那本书里面就曾经讲过:奇则察,人有好奇的天性,奇则察,细察而深疑,疑则思,疑遂思,冥思而深究。这一句话把探究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得清清楚楚。低年级学生对植物、动物、非生物、天气、季节这些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其实他们掌握的还是这些东西的外部特征,其观察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有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全面的细致的去感知事物。刚才我们已经讲了感知就是吸收、储存外界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象,从而掌握这些物体的外部的主要特征。在观察当中,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注意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位的变化,主要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多角度观察,多渠道拓宽视野的观察,以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学生对某种物体的具体的属性的认识。我们要说的就是,学生不但要去观察还要能如实地表达,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和自己感受之后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话,由看到说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会说,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有智慧,学生智力其实也就是在观察活动当中得到了发展。
        接下来,我和老师们来聊聊,老师在低年级观察当中的一种指导作用。低年级学生的观察,他必须要借助老师的一种积极的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己的主动观察,认识周围的大自然去探究科学的规律,最简洁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他要自己主动去看,学生要取得观察的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进行指导呢?我给老师们做好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选择鲜明的观察目标,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对象要非常的明确。客观世界,它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从中吸取最真实最新鲜的内容,因此必须要选好被观察的物体,而老师的指导就应当具有一个很强的针对性。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从低年级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加强指导,从而使低年级的观察活动达到教学的培养要求。刚才我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个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这个认知特点就是主要的、外部的特点。而低年级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是某种细节的、不容易被察觉的部分。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选择有显著的、明显的、有明确特点的观察目标或者典型的物体。组织学生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观察的条件,这是完成观察活动的一个保证。比如,我们让学生去观察叶,我们选择的叶子就要具有鲜明的醒目的形状特点,我们不能选择那种形状不太明显的副叶,而要选择那种跟手掌差不多大的,形状比较完整的叶子,这样的话,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且通过观察,便于学生掌握叶的外形特点,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就是指导有目的的观察,对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要求。每次下达观察探究任务的时候,你的观察要求一定要非常的明确,这样才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活动,这种有益的感知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样我们还是以刚才所说的“观察树叶”这样一个活动来说。观察叶的目的就是要从叶的形状、叶的颜色、叶的大小来区分我们常见的八种不同叶的外部特征,我们只有从非常明确的这八个方面来描述一片叶,叶的外形,叶的叶柄,叶的尖、叶的边缘,只有把最显著的特征找出来,学生才算是完成了对叶的观察的一个基本的任务。
        第三个建议,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有顺序的观察,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观察有顺序,思维就有条理,表达就会很清晰。语言表达实际上是能够反映出这个学生的思路是不是清晰的。因此,先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后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在看到了过程当中,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看到的过程当中,发现什么;发现的这个东西前后之间有什么不一样;跟以前看到的这个东西又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细节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去组织学生讨论的。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总结概括,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为什么我总是去谈叶的观察呢?因为我在滨海,在两年前的教学的时候,我教过两次对植物的《叶的认识》。我上过一堂这样的课,这个课上的也是蛮好的,我还特别的把它写出来,这也是我六十八堂课之一。观察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对鸟的观察应该就是先从整体再到局部,我们不可能说,让学生用鸟的标本去观察,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观察真实的鸟。我在滨海的时候就老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面的鸟,我们设定了几个望远镜,我们设定了一个地方叫做观鸟台,我们看到一只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把鸟给拍摄下来。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用实验室里面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什么是鸟,让学生去摸一摸,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实际上就是看鸟的局部了,看它的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对于对鸟的观察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看鸟的时候,首先就是看一个整体,鸟是什么样子的,它会干什么,它会飞,它会跳,它会吃东西,这是学生对鸟整体的认识,而在看鸟的标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鸟的身体表面是羽毛,这是身体表面;鸟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嘴巴,就是鸟的喙是什么样的;鸟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鸟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当有了这样一些认识,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鸟。于是拿出一只大母鸡的时候,学生这时就可以认识鸟了。母鸡也是具备了鸟的这些特征的,它虽然不会飞,但是它表面有羽毛,那个爪子,那个嘴,那个鸡冠,那个眼睛,那个尾巴都是跟鸟非常相似的。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我们特别要指导学生认识鸟的喙和爪这些器官的形态,实际上是跟鸟的生活习性有关系的。鸟是怎么吃东西的,鸟在树枝上停住的时候,它是怎么站住的,它的爪子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的,学生就由此就认识了。这样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加深认识,观察就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到局部,他就认识的非常透彻。
        当然了,也有观察是从部分入手,先从局部观察再到整体。这种情况在什么内容下可以进行呢?比如对季节的认识,比如像春天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握整个春天的特征,我们总是从春天的天气现象是什么样子的,对春天的天气进行观察,春天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对植物进行观察,春天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回来啦等等,还有春天的人以及他的活动进行观察,人穿的衣服等等,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汇总形成春天的特征。这个对于大的东西采用先分后总的观察也是同样可以获得教学目标的。
        第四个建议就是要区分观察的细节,要形成生动的表象,比如需要观察的细节,实际上就是观察的重点部分。要指导学生细致的观察,比如我们观察宠物,比如观察兔,观察狗,观察猫,它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它在运动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它在吃东西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比如兔子和猫这是两种非常典型的不一样的动物,兔子是   兔子是啮齿动物,这样我们只需要把它们一部分一部分拿出来进行对比观察的,比如它们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腿是什么样子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行动的?我们把这些重点观察的部位放大,我们借助仪器,比如像观察蚂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借助仪器,因为蚂蚁体型比较小,观察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放大镜,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重点观察的部位,我们不仅仅是要学生看一看,而且要指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把它画出来。低年级的儿童呢,他的图画,非常的快,就是用图形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抓住重点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强化认识和记忆。重点观察的部分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或者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以认识的部分。这样的话,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观察就会紧扣观察目的,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第五个建议,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就是学会在观察中思考。观察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观察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这种重要性。通过观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就应该抓住观察思考,观察比较,观察研讨这样的过程,尤其是观察比较。实际上观察比较,就是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按照观察要求,我们通常会给学生一个观察的提纲。比如,观察兔子或猫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提纲,猫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是兔子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长的什么等等,还有要描述这种动物,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我们的科学教材上面有一个“我说特征,你猜动物”。以猫举例,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猫的牙是什么样子?猫的舌头是什么样子的?猫的脚掌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都是需要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学生在观察中有目的的去看,有目的的去记,有目的的去想,像排除干扰就会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把观察和比较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同中求异,从不同的差异中认识完整的事物。比如认识鸟,这是我在滨海上的课《麻雀和老鹰的认识》,老鹰,我们没办法在生活中看到,但是可以我们可以在视频当中看到,学生从整体的观察当中就发现,鸟它有头、有颈、有躯干、有尾巴、有腿、有翅膀六个部分,也有羽毛,并且他们通过视频会知道鸟会下蛋,老鹰会孵小鹰,鸽子会孵小鸽子,但是老鹰和麻雀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他就会从体型的大小、鸟喙,麻雀的嘴巴短短的、尖尖的,老鹰的嘴是勾勾的,老鹰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老鹰的翅膀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让学生在对比的观察中进行区分。比如观察麻雀的外形特点,观察麻雀的运动方式,观察麻雀吃什么,然后接下来就是通过视频当中观察老鹰的外形特点,老鹰的运动方式和老鹰的吃食,通过一一对比认识到喙和爪的不一样,认识到运动方式和吃食的方式不一样,跟他的喙和爪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麻雀是蹦蹦蹦跳跳跳走的,而鸽子是一步一步走的,走的方式也不同,老鹰的爪子基本走不了,老鹰就是起飞,利用翅膀来腾起飞走。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要把观察研讨和表达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研讨,充分提供给他们一种质疑的和适宜的机会。还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后所形成的认识,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表达出来,图画表达出来。这样就把观察当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际上就是把现象上升为概念。老师帮助学生对曾经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而且这种得出明确的结论,不是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再观察继续验证,并在运用当中再认识,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对于低年级观察,我今天就讲这么多。明天我们来和老师们聊聊在低年级,怎么样组织小朋友们做实验。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13:03
    TOP
    3#

    《如何指导低年级儿童做实验》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怎么样在低年级指导小朋友们做实验。我们都知道实验是儿童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基本途径,做实验也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更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小朋友们通过做实验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通过做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各种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实验在低年级教学当中的作用。从自然科学的性质来看,自然学科研究的是学生周围的一些自然事物,而自然事物里面的奥秘在实验中比在其他自然活动当中更容易被揭露出来。因此,科学的性质就制约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必须要通过实验,学生参加实验动手去做就能够揭示事物的奥秘,提供学生最直接的感知的基础。从科学课的内容来看,科学课里面选择让孩子们动手研究的、探究的都是自己周围的自然事物,是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体,他们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所做的实验通常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从实验中获得最具体的、最直观的和最生动的知识。从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实验的教学方法其实与观察差不多的,是完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都知道课堂要做中学,学生要认识广泛的具体的自然事物就必须亲自参加实验,而实验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都提倡一个词,叫做“实践”,学生都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而实验就是实践。
        所以从自然学科的特征,从科学课的特点,从科学教材的内容结构,从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实践”的特征的。加上低年级的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规律就是从具体的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的心理特征在科学教学当中必须十分重视,让学生参加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而且从我的经验来看,学生在实验课上是最遵守纪律的,恰恰和老师们的一些印象是非常相反的,我们的老师都以为一做实验学生的纪律就难以把控,实际上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是最乖的。
        低年级做的这些实验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呢?就一个词,其实低年级的实验都是一些简单的操作、简单的实验、简单的器材,这些做实验的器材大多数都是非常容易收集的,容易准备的,也是学生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容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是会让他感觉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目前而言我们所知道的苏教版的小学科学每一课都有让学生动手的实验项目,一般一册教材有大概十多节课,四到五个单元,大概十二、三节课,因此一册教材里面就要做到十二、三个实验,主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操作酒精灯、拆个玩具、研究树叶等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
        小学低段的实验要求和小学中高年级的实验要求相比,有下面几个特点:低年级的实验要求水平层次比较低,绝大多数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会做就行了,而且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请注意小朋友做实验的时候一定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之下,是以收获成功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品尝失败是中、高年级更多的去体验,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对实验成功的渴求非常大,如果总是做不成功,他们会感觉到很失望,他们会放弃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有适当的帮助,哪怕是手把手的教,让学生模仿着做也是行的。高年级的实验要求相对水平就要高一些了,在实验方法上要学会做对比试验。低年级基本上只是简单的观察实验,简单的操作实验,简单的验证实验就可以了。而到高年级的时候除了会做对比实验,还要需要会做模拟实验,并且会简单的设计实验来做。当然低年级也在尝试着让他独立的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虽然有,但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中、高年级的实验要求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因此低年级参加的实验就是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实验。
        第二个特点,低年级的实验器材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容易找到的。比如证明空气的存在,我们只需要水杯、水槽、手帕、塑料袋、泥土、土块等普通的材料;比如玩转小水轮,我们只需要一个软木塞、几个塑料片、一根金属丝就可以制作一个小水轮;比如玩纸风车、观察风,这些材料都是普通的、普遍的、容易找的、携带很方便的,这样就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到了中、高年级做实验的时候就需要专门的实验器材,标准化的器材就使用的比较多,比如研究热胀冷缩、研究电路,就需要用到酒精灯、电路的对比、组装电路,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研究把小灯泡点亮,只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就可以了,很简单的。中、高年级的实验一般会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会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而低年级的实验和中高年级的实验相比应该是最简单的器材做最简单的实验。
        第三个特点,低年级的实验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但也需要精心设计。低年级设计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求实验的顺序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操作顺序。对于这一点我要展开细细的来讲。第一个,我讲一个例子,我在宁波北仑的时候上过的小叶轮这个实验,我们一开始让学生验证水流能够冲动小水轮,说明水流是有力量的。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来讨论怎么样让小叶轮转得更快一点?就要去研究水位高、水位低是怎么样快一点,一般对小学生说让它快一点,他第一反应就是让水流冲得多一点,把水杯下面、纸杯下面或者塑料杯下面的那个孔搞得大一点。然后我要求水流只能这么多,能不能更快一点,这样学生于是就会想到让水位高一点。然后我再提出要求,水流也是这么多,高度也是这么高,能不能让小水轮快一点?你看,老师在一步一步的扶,一步一步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就知道了:水流冲中间的位置,小水轮就慢;冲叶轮的边缘就转得快。接下来,我就问:能不能用一根水柱带动两个小叶轮?这个时候,他们就知道了叶轮可以带动另一个叶轮。这些实验设计其实都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自己能够操作出来的。这样的实验设计符合知识的结构设计,在实验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很符合的低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
        我上另外一节课《发条玩具》——孩子玩的弹簧的发条的玩具。我第一个发给他们研究的任务是:玩发条玩具,思考为什么会动?接下来就让学生去观察研究,寻找使玩具会动的零件。这些零件是怎么样子的?我们打开这个玩具之后观察。接下来继续研究发条这个装置为什么能使这个玩具会动?这时候我拿了一个大的金属弹簧片。体会弹簧片的力量,为什么松开了弹簧就不动了,拧紧了发条就动了。每个学生玩这个有点危险,我就发了一个纸做的发条,让他们感受到纸发条拧紧了有力量,松开了没有力量,再卷紧又有力量了。这时候我们再来观察发条玩具的原理,原来是上紧发条时它能储存能量,储存的能量使玩具动,发条松开就没有能量,玩具就不动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小朋友做研究的时候用纸发条做模拟实验就比较简单。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橡皮筋来做,当橡皮筋松开时就没有力量,拧紧时就有力量。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谈一谈高年级学生我们允许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和步骤并不强求逻辑性,而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强调逻辑性。一步步去做,才可能做成功。只有符合逻辑,孩子的思维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发展。
        接下来,我来和老师们谈谈,在低年级做实验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指导。那么,教师如何指导低年级的实验呢?低年级的做实验时,教师的指导第一个就是示范——做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很过时的看法。让学生跟着你做的话,他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不要认为这个是限制学生的思维,我们的示范是这样子的,不是我做一步学生做一步,而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去模仿。我们做了示范以后让学生去做,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记住我们做的过程,再自己做,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
        比如我上过的《沉和浮》这样的课,教师先示范,第一步将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一个地稳稳的放入水槽中,观察哪些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是沉到水底的。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归为一类,将沉没在水底的物体归为另外一类,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表格,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这个表格中。通过我这个示范,学生知道了实验的步骤是怎么样子的。学生按照这个顺序去做,他就能获得知识,知道什么是浮?什么是沉?认识到哪些物体是浮?哪些物体是沉?实验记录中他们学会用符号来记录,打勾、打叉、向上、向下的箭头来表示对具体物体的沉浮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认识上升到对语言文字的描述,就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当我做完的时候,我发给孩子的材料和我演示的材料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我做的方法学生是掌握了的。接下来,当学生做完之后我再来演示——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怎样使沉的物体浮上来。学生通过我做之后他们已经获得了沉和浮的知识,这时候他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了,接下来这个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方法做,更鼓励他想出老师没做过的方法你能不能也做出来。
        比如我们再来讲讲刚才讲的小水轮的这个实验。小水轮是我在宁波北仑上过的非常有意思的课,当时很多老师来听课了。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我在做之前,首先要交代清楚操作的程序和要领。低年级的学生虽然简单,但是程序、要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必须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是任务必须交代清楚。在实验中学生要观察什么,观察的要点我们要提示明确。比如小水轮实验,尤其一开始的时候,水流的流量大小与水流的力量关系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于是我就要提醒他们:一个杯子洞眼很小流量很小,一个杯子洞眼很大流量很大,这是我得告诉他们在冲击小水轮的时候得在同一高度。什么叫同一高度呢?就是同一个小朋友同时拎起来在同一高度。当进行第二个环节时,我们探究水位高低与水流流量大小,这时我们必须保证水的流量相同。这时,我们需要把孩子粗孔的水流杯子换成细水流的杯子,要求他们用细细的水流也能达到刚才相同的转速,要保证同一个杯子,同样的水流,但是高度不同。我们要求的他们观察的是水流流量大,小水轮转动有什么变化?水位有高有低,水轮转动有什么变化?水轮转动的快慢与水量水位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就能把老师的意图变成他们自觉获取的知识和他们的技能了。
        在低年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第三个方面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作总结。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而是通过做实验来获得最直接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语言,因为学生们语言能力相对较弱,帮助他们梳理得出实验结论,只有这样的话,学生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有所认识,尤其是一些实验目的,我们先要由学生在一个小组的同学来进行汇报。汇报获得的实事,然后我们可以让全班的同学帮助他们对实验进行总结概括,获得一个共识。教师这时候再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得出结论,再去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他们去应用,这样的话他们的能力就会增强了。
        我再来跟大家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这个实验就是研究光。低年级研究光的话很多人就觉得这是高年级去研究的呀,其实我们就是研究光的时候研究的是看物体,这是要做实验的。我当时做实验的时候给每个孩子一个大大的皮鞋盒,皮鞋盒子上面我扎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孔,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些孔都给密封起来了,只有在最前面留了一个孔,我让学生去观察暗盒里面的物体,这个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活动,我在里面贴了一个小熊猫。学生第一次要观察的就是里面有没有东西,第二次观察的是里面有没有光线,第三次观察的是光线和物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你看,我每次活动的逻辑是什么,学生一开始是看不到物体的,通过一个小孔看这个盒子里面的东西,明明盒子里面有东西他却看不到,为什么?因为没有光线。这时候呢,我们打开盒子盖子顶上面的一些小孔,当打开孔的时候,这时就有两个孔的一个是观察孔一个是透光孔,他这时候就会明显地看到光线,因为孔的位置不一样,所以物体看到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样。这时候我们陆陆续续地打开9个小孔和盖住这些小孔去观察,通过光线的变化,看到物体的清晰程度。因此,学生的每一次注意力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没有物体上面,第二次学生的注意力在有没有光线上面,第三次学生的注意力就在慢慢地打开透光孔盒子里面光线的强弱变化上面。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把看到的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而且这三个实验活动层层推进、一环扣一环。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尤其是做实验的时候要特别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你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当中的表现,想办法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各个探究活动过程当中们展现出来。所以,当学生正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要积极的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儿童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密切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特殊的表现,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引导儿童的思维。还是以看物体需要光的实验为例。第一次观察发现学生有三种行为,乖的学生通过孔往里面看,稍微灵活一点的学生拿起盒子把孔对着外面的光来看,第三组孩子他们就特别厉害了,有个别的孩子,他就直接冲过来问我,我要看看里面很简单,打开盒盖就行了,于是重点我就在关注于孔对着光线和打开盒盖的学生,让他们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就说:“开始我什么也看不到,因为里面黑洞洞的,所有我就想打开盒子盖了,因为我只有打开盒子盖才能看到里面那个熊猫图案”学生的想法就展现出来了,于是呢,我就为第二次活动就提供了资源,我就跟学生说了,我们现在不一定打开盒盖,因为我在盒盖上打了一些小孔,这个小孔为我们可以随便揭掉一个,但是我们每次只能揭掉一个,我们看看每次揭掉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就揭掉一个孔再揭掉一个孔慢慢地打开,当然最后我们可以把盒盖完全打开,当把盒盖打开的时候,我们把里面的熊猫卡片最后是送给学生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撞击,不断地升华。
        关于这个光,我还有一个活动就是研究物体的透明,当我们发现光可以透过一些物体之后,我就可以让学生来讨论,哪些物体可以让光透过,学生说,玻璃窗,我这时就问学生:“假如我们把窗户用墙砌上,我们整个教室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学生说:“教室里是一片漆黑。”然后我说:“真的吗?当晚上的时候,外面一片漆黑的时候,我们在教室里面照样干活。”学生说:“打开灯光”。这时候他就知道了光跟我们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是他的一个正常的延伸啊。
        好了,关于低年级的实验操作这一块我想今天我就讲这么多,最后我们稍稍总结一下,当然准备器材这些我们就不讲了,第一个我们要帮助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品尝到实验的成功;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指导学生,我们帮助学生的时候尽量是做给他看,让他模仿我们去做,而指导学生的时候我们就是要让他去观察到关键的地方或重要的部位;第三个,我们要帮助他们去提升结论。低年级的儿童他是以具体的思维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探究体验活动有很多,比如观察、分类、实验和测量这些,那么在这些活动当中,实际上所有的活动,尤其是实验活动我们必须要贴近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比如研究玩具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发条完全松开了,他就停止了。学生是不能理解发条是储存能量的,但是通过玩纸发条它就能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好了,关于低年级的实验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19:53
    TOP
    4#

    低年级儿童科学课堂上的工程与技术问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将近十几年的小学科学教育当中,低年级的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个空白。工程和技术本身在小学科学教育里面也只是参沙子渗透式的有一些表现,所以低段的工程和技术应该算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内容。但事实上,在儿童的生活当中技术并不是一个空白。儿童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面,他们的周围充斥着各种现代的科技产品。甚至我们周围很多自然物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技术影响的烙印,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比如基因,比如盆景,看起来是自然物,但实际上它被打上了人的烙印。尽管如此,技术在不断的追求进步。我曾经讲过,在实际中,除了时间是一维的,技术它也是一维的,技术是不可逆的,技术不断改变着世界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渗透并主导改变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上却应用很少。
        我们实际上需要了解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认识到技术的本质就在于设计,让我们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来理解技术工程的内涵。我们可以在年幼的儿童身上看到最原始的技术,它发生的踪迹,并且理解儿童的技术、幼童的技术。今天的儿童其实和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样一个技术当中。实际上,他是新科技的原住民,他不是一个移民,而我们对于一些新科技还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一出生就诞生在各种各样的技术产品当中。
        现在的儿童一出生的时候就会玩电脑,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微波炉。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在商场里面,有时调皮的男孩子会围着电动扶梯的运动方向不停的奔跑,实际上,在美术课上面儿童们经常在纸上描绘着人类在太空建立的生活基地,在海底建立的生活基地,其中不乏有想象力的机械,从交通工具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实际上,这就揭示了一个事实——技术与儿童之间的是没有距离的,技术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不像我们成人所想象的那样遥远。在技术的运用上面儿童一点都不逊色于他们的长辈。我就看到一个很小的小孩,他爸爸拿一张相片给他看,他就用手指在这相片上滑滑,发现划了以后没有任何反应,他就把相片丢给他爸爸,他说,这个坏掉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在这小孩的头脑中这张相片就是一个屏幕,因为我们现在都有屏幕,可以放大画面的功能,所以他就用手指在上面滑。他刚刚看到这个照片滑不出来,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于是他就说这个坏了。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和儿童从小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天生的麻烦制造者,他们喜欢动手做,他们敢于尝试任何事物,不惧怕失败,实际上儿童的技术就蕴藏于他们做的过程当中。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当中,实际上有很多项目是需要通过儿童的实际操作,让儿童实际操作也是提高儿童的做的能力,也是所谓的做中学,这是一个狭义的做中学。我们培养儿童的根本宗旨实际上是让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让儿童动手操作正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全面发展的学生应该是手脑并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互相结合的。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心灵手巧,儿童动手操作,实际上是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手的动作对于发展人的智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儿童在操作的时候手是受脑的支配,手对于物体所进行的各种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动手越多,动脑也就越多,脑也就会变得更加敏捷,这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个词心灵手巧。实际上应该倒过来说手巧方能心灵,手巧促进心灵,人在动手的过程当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灵活。脑的发展,又可以使手得到发展,又可以使手变得更加灵巧。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射雕英雄传当中,郭靖他是个笨孩子,他学什么东西都学得很慢,可是在轩辕台上面,他被丐帮绑住的时候,他突然仰天看北斗星又想到了九阴真经上面的一些内容,他一下子把好多武学难题都解开了,不自觉的就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武功的境界当中。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这时候郭靖他的身手要比他的脑灵活许多。郭靖后来成为大侠,恰恰是从手脚开始的,郭靖是一个手脚的运动速度快于头脑的思考速度的人,手的发展,可以使脑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而脑又可以使手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这两者之间互相配合的。实际上在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当中,就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以前都说注重记忆,在知识方面占优势的。杨振宁曾经在上海的一次讲话当中就谈到,说我们中国的孩子不注意动手能力的训练,一切都围绕着考试,死读书,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做法。低年级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是要让孩子多多的进行操作,边玩边做,做出简易的成果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训练他们去做粘贴,训练他们钻孔,训练他们使用剪刀、小锥子、铲子这样的一种简单的工具,训练他们使用简单的生活工具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在学生工程和技术的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指导呢?
        第一个要帮助学生,明确我们制作的目的和要求,虽然低年级儿童对于制作、动手、操作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他们不稳定的特点,兴趣转移比较快,这就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坚持操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在于我们要讲清目的,明确此项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动机,有了预定的目标,才能自觉地进行建造、搭建、创作和设计训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低年级的小朋友要帮助他们搜集、检查制作所用的各种材料。在中高年级,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准备材料,低年级的时候尽量我们老师要替学生提前做好这样的一些准备工作,有些是需要提醒学生,要提醒学生自带工具,提醒学生带好哪些材料过来,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并且提醒学生上学的时候要把这些工具材料带足、带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上面那些工程技术上简单的设计活动正常进行。比如,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设计一个小机器人,我们就必须要让学生准备好各种纸盒、胶带,还要准备好画笔等工具。当我们准备好这些时,我们就要进行第三步的练习,这也是老师需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的,就是组织学生分步练习。比如还是以制造一个机器人为课例,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让他去观察带来的这几个纸盒,分别是做什么用,可以是机器人的哪一部分,我们要设计的一个机器人是个什么样的动作,然后再来选择形状大小合适的纸盒,把它当做机器人的身体的体形。接下来,我们选择这个纸盒在桌上拼,拼的时候用胶水一一地将纸盒粘牢,这个做好以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它做起来以后,学生就会品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当学生的机器人做好以后,我们还可以举行一个机器人展览会,评价我们所做的这个机器人,小朋友们可以在互相的参观、交流、评价中使自己接受教育,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使他们在互相观摩活动当中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科学教学当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参与设计,掌握各种做的方法,亲历做的过程,学生是在做中学,老师也是在做中教,做是贯穿工程和技术教学过程的主线,做也是工程和技术内容的教学核心。
        好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的一个试教经历。我在低年级的时候上过一节课,叫做不倒翁,后来出去做展示课的时候,这个不倒翁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清清楚楚的记得第一次,我本来想有一个尝试,完全放手让小朋友们做不倒翁,这节课我有把它给记录下来,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半球型的塑料玩具,就是一个白的塑料球把它拆成两半,然后准备了各种材料,就是沙子、橡皮泥、玻璃球等等。我一开始向学生出示我已经做好的不倒翁,先玩给学生看,让他们想一想,在这个不倒翁里面应该放一些什么材料?学生自己去尝试,于是小朋友们就开始选用各种材料开始尝试制作不倒翁,大部分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先选择的是往里面放玻璃球,当然也有放沙子和橡皮泥的,还有的是把好几种材料混合在一起放进去。但是只有一个小朋友,就是放橡皮泥的那个小朋友,他最终做成了不倒翁,因为其他的小朋友放玻璃球它是会滚的。这时候我就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你们看,这位小朋友他做成功了,他在里面放的是橡皮泥。其实我是想暗示学生,你们放橡皮泥试试看,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没有一个小朋友听我的,他们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有的在里面拼命的装直到把它装满。有的并不在意这个不倒翁会不会倒,而有的就是把沙子和玻璃球装在一块儿,他也能让不倒翁站起来,不过用手一碰,那个不倒翁又倒下来了,然后他就又小心翼翼的再把它竖起来,但是这时候,他就不敢再去碰这个不倒翁,因为一碰不倒翁又会倒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又让那些做得好的,已经做好的小朋友把他的不倒翁拿上来表演给大家看。结果,有的小朋友做成功了,有的小朋友还是不成功。这时候我们就来引导学生,讨论在不倒翁里面放什么最好,这时候好的小朋友们因为接受了教训,没有失败的经验,就同意放这个橡皮泥。接下来的制作当中成功的小朋友就越来越多,不过我还是看到有的小朋友他不愿意放弃自己当初选用的材料。比如有一个小朋友,他就用橡皮泥把玻璃球封在里面,结果他也做成功了。还有一个小朋友,他把橡皮泥和沙子混在一起,虽然做的不怎么好,但是也做成功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玩得非常开心!还有一个小朋友在做好不倒翁之后把多余的橡皮泥粘在圆球的外面,变成不倒翁的眼睛和鼻子。后来,我回过头来反思的时候就发现:在这个例子当中小朋友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目标。为了做成不倒翁,小朋友们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开始了自己的尝试。至于选什么材料,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而有的小朋友就会仔细观察老师的不倒翁,上来摸一摸,玩一玩老师的不倒翁,猜一猜,摇一摇,这里面是什么东西。大多数小朋友们选择玻璃球,因为他们头脑中想的是不倒翁里面是要滚来滚去的,而玻璃球是可以滚动的,他(她)们就推测里面应该放玻璃球。不管他们选什么材料,他们所做的只是一种推测,至于是不是成功,那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若干次的尝试再尝试的过程,在经历过这么多次的尝试和失败过程当中,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终于总结出一个宝贵的经验:在这个不倒翁里面应该放橡皮泥!虽然那节课,从课堂表现来说,我上的并不是特别成功,但是像这样的例子在儿童的生活当中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认为在儿童的个体身上,实际上也经历了跟科学史一样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每个儿童身上都有技术活动的这种亲身经历。我们既然相信每个儿童是一个科学家,实际上,儿童的科学发现对于科学家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我们同样也有理由相信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小小的工程师,每个儿童都是一位发明家。尽管它们的制作和他们的发明仅仅具有他们这个时段的个人意义,和真正的发明还相差甚远,但是,我们相信对于她们个体来说,这同样意义重大。
        儿童自出生就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由此开始了他们的科学探索历程。同样,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可以说儿童自从有了有目的的行为,就是有了设计与技巧,这就是他们最初的技术。我曾经很惊讶的发现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居然也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技术活动。他为了吃到塑料瓶里面糖,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想打开那个瓶盖,他一开始模仿大人旋转那个瓶盖,经过很多次尝试以后,她如愿以偿。这个孩子的成功其实就是在启发着我们,他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可以获得怎么样做的技巧,这不就是获得了某种技术吗?尽管这种技术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不值得一提,但是在他技术活动当中并不是没有设计过程,只是这不是一个明确的有意思的设计过程,而是隐藏于他不断的尝试过程当中。总之,我们把工程技术和年幼的儿童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对工程和技术的一种庸俗话的理解,相反,我们是基于技术和工程的本质来理解儿童的工程和技术。技术不是仅仅隐含于科技产品当中的那些神秘莫测的高深深奥的东西,技术它也不是少数发明家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当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精密的电脑芯片体现了技术,能工巧匠的技巧体现了技术,设计师设计各种各样的瓶盖是技术,可是,儿童打开瓶盖也是技术!我们只有从广泛的意义上面来理解技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面理解儿童的技术。
        第二个方面,我们认为,技术不仅仅表现为具体的产品,它也表现成一种过程,和科学探究一样,和科学知识是一样,技术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从结果来看,技术常常呈现着某种产品,从过程来看,技术则表现为设计的办法,操作的技巧,制作的工艺。那么技术产品的技术活动的过程,他必然是由产物诞生的,这个产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就是产品。同样,儿童的技术也表现为他们制作物品的过程和结果,儿童的技术就表现为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理解。
        第三个方面的理解,儿童不仅是技术产品的受用者,他更是技术活动的主体,儿童不是被动的生活在的技术世界当中,被动的接受技术产品的影响,他们还会主动的对各种实际的问题去应对,去解决。他们可以认识各种技术产品,学习使用各种技术产品,他们还在摆弄各种技术产品,甚至在制作一些物品的过程当中去摸索操作的技巧,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儿童是技术活动的主体。尽管他们对什么是技术还没有明确的意思。
        事实上,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工程和技术设计上在某种意义上面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们去善用技术,善待社会,同样也需要人们去理解技术,发展技术。因此,在低年级来说,儿童的工程和技术的教育,他的独特意义就在他们帮助儿童从身边可以理解的事物开始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关系,为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打下基础。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低年级儿童的技术教育为儿童打下了良好的技术素养的基础,是帮助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一座桥梁。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21:31
    TOP
    5#

    低年级的玩中学



        今天我们谈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教学必须强调“玩”,所以在许多教材里面就有这一个“玩”字,比如:玩石头、玩小风车……玩各种各样的东西。玩既是教学法也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
        我们首先来聊一聊,为什么低年级的科学要在玩中学?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以玩的组织形式来学习科学知识,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所学习的内容也会印象深刻,记忆也非常牢固,能力形成也非常自然。
        玩中学也是由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尤其是六、七岁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能维持十五分钟左右,到了二年级最多也就到二十分钟左右。因而在低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采用游戏的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面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的。
        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玩中学,与学生课间纯粹的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玩中学,实际上和另外一个词相对应,就叫做“境中学”(情境的“境”)。玩中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境中学,在学当中玩。这时候的玩是有目的、有内容、有要求、还有检查效果的。玩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为了达到学习的目的,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是以玩为手段来达到学习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效应。玩是一种教学法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类型。平时学生也在玩,而且,平时学生玩的形式五花八门,下课的时候追打嬉闹,玩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种玩大多数是出自于学生自发的活动,并不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玩”。因而,我们今天所讲的玩中学的“玩”,从内涵上来看,和孩子们平时的玩是有根本区别,玩中学是一种玩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而学生平时的那种玩是学生自发的、随意的一种活动。
        低年级小朋友们的玩,玩中学的“玩”,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会产生哪些作用?组织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课堂上玩,有做游戏。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就有探究性游戏、研究性游戏的说法。还有搞小小的课堂竞赛,当然竞赛要把握好度,还有外出参观、游览校园等等。在低年级科学教学当中组织游戏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当中发现某些现象,学习某些知识,锻炼某些能力。另外一方面,低年级的玩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游戏就要精心准备材料,使游戏当中蕴含着浓厚的兴趣,同时游戏也要精心设计,体现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思考问题。因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上面的游戏,学生获得了一些方法和思考的路径,也可以催生学生平常的、随意的、自发的那种玩,在那些玩中也能有所收获。
        竞赛也是课堂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游戏形式,也是学生乐于参加的学习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一些小奖励、小刺激所激动,因而容易兴奋,这种兴奋的外化表现,通常就是乐于参加一些小小的竞赛,并且有求胜的迫切心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必要的科学竞赛活动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于实际的一种方法。低年级科学教学当中的竞赛活动,一般要放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关技能或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竞赛的方式是在考查学生学习的成效,运用竞赛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运用于实际的探究,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参观访问也是低年级学生“玩”的一种形式。参观时要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考察、观察、研究以获得新游戏和巩固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我在宁波滨海的时候,每到春天都要把低年级的小朋友带到校园里面去,偌大的校园,我们可能要去两三趟,有时候是一个小小的角落,有时候可能走过一条长长的通道,通道两边全是各种树,我们走一路、认一路,学生可能发现一路。我们还会在校园里的小水塘绕一圈,围着水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一边走一边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除了游戏、竞赛、参观方法。在低年级科学教学当中,玩的方式还有表演、画画、唱歌、猜谜语等等。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学习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增强学习效果。
        我们主要来谈谈怎么样在课堂上面玩?教师在玩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在玩中学。在低年级的科学教材当中,实际上有很多学习内容可以安排游戏活动,比如玩磁铁。在学生学习了磁铁吸铁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巧取曲别针”的游戏。当学生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知识之后,然后我就给个杯子,请他们用磁铁把这个杯子里面的曲别针吸出来。玩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再比如玩益智游戏,我一上课就让小孩子跟着我学做手影游戏,不仅仅能顺利的导入新课,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比如玩纸风车,玩土电话等等这些。其实这些既可以在教学中组织竞赛活动,激发他们制作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脑,在竞赛当中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我们学过了《树叶》以后,每个同学取五片树叶拼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看谁拼的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通过竞赛,我们还提倡了互帮、互助、互学,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比如我让他们用胡萝卜搭支架。二年级小朋友在搭框架的时候,因为搭得高,他们就互相合作。每个小组只有一根胡萝卜,他们要把胡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形状,做起来非常有意思。当然了,一些有关自然景物、天气的这些课文,我们就特别适合于走出教室,到真实的大自然当中去学习,参观。比如春天、秋天,包括学习各种各样的花,种小葱,我们就不一定在教室里面学,还有学习金鱼时,我们都可以找一个大大的水族箱,水族馆,带他们去看看。包括种养的活动,尤其是种植物的活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里面的花房花圃里面去参观。在那个地方结合园艺工人们的一些行为,由园艺工人们来给我们做讲解,学生会学的非常有兴趣、有意义。
        以上的玩,教师在一开学的时候便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必须精心设计,落实课时计划当中。玩的过程,不仅仅是玩,而要变成一个探究过程,变成一个认识知识,发展认知的教学过程。其次呢,我们在学生玩之前,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玩的活动变得有目的。比如我在组织学生的科学课堂参观活动的时候,带着小孩子走出教到校园里参观,一般我都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我们今天外出看什么?为什么要带大家出去看?明确参观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个方面,要明确我们在哪里看?比如在一个小花圃看,在学校某个景点看,还是围绕着小池塘去看,或者围绕学校西边的那条马路,就是两边有很多植物的那个地方去看。我们是去看什么?是看水里的游鱼,还是看路边的大树,还是看了地面的小草,还是看树下种的各种各样花,我们都要明确:我们今天要去看哪几样东西?同学们要做什么事情?
        第三个方面,一定要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关注到被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一边参观,一边让学生来说,要汇报参观的感受和看到的东西。比如,有一次在春天的时候我带着学生出去。我首先明确:今天我们从这条路走过,这条路从头到尾最多也就十分钟,可是我们今天要走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我们参观的任务是寻找春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让小朋友们考察的重点是春天在哪些事物上面体现出来。考察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要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来找春天,说说春天的特征。我们要求同学们一边参观一边有意识地采集代表春天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并且有数量的要求。我们一路走过去,不能采很多,有限制。有点像苏格拉底那样,要求学生在一块田地寻找一个最大的麦穗,我们则要求找到最漂亮的,最好的。我们把采集来的事物放好,在教室里面研究春天的时候,把采集到的东西展示到我们每个小组的小黑板上面。还要求同学们讲述你参观的情况,要讲清楚怎么样找到春天的?你为什么你采集的这个事物能代表春天?那么请问春天究竟在哪里?所以当学生在学校西边那条路上走,投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他们把亲身获知的感受、认识融汇到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当中去,因而在学习春天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的,第一节课看了还不够,第二节课还要继续去看。当然我们课时可以满足他们,这就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学生在玩中学啊,他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愉快,在玩中学不但扩大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在情感上也变得更加深刻。
        在组织学生竞赛活动的时候也要明确竞赛的目的、标准、规则,以及竞赛成绩评判的标准。刚才已经说过,我曾经让学生选择五片树叶组成一幅画,学生在美术课上就学过制作叶画,可是我只给了学生五片树叶,并且还要组成画,这是有挑战的。然后,我们就组织了一次“美丽的叶画”的竞赛活动,我们在这个活动中把制作的叶画展览出来,并且每个同学手上一个有个小红标,不是给自己打分,而是给其他小朋友的叶画上面贴上小红点,比比谁做的叶画最好最美?谁得的小红点最多?结果有的小朋友做得非常的漂亮。一方面,我们通过竞赛展示成果,另外一方面更广泛地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比如在玩影子游戏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做手影游戏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我们事先要组织学生学习一两种手影。我把一张做手影的图发到了家长的微信群里面,让家长在家里先组织他们去做,怎样表演猫,怎么样表演小兔子,怎么样表演大白鹅,怎么样表演马,怎么样表演小鸟,怎么样表演老鹰,怎么样表演狼……,使学生首先会学会所做手影,会表演。 第二,我们在班上利用班级的投影仪的光源创设条件在屏幕上面做手影,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台表演,鼓励大家表演自己与众不同的手影。除了老师发的那张纸上的手影,你还会什么样的手影,使课堂形成一个浓郁而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就是我们从表演手印展开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顺理成章学生就知道了,要有光源,要有白屏,要有阻挡光的手。当然除了手以外,我们还可以换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还有玩“看影子猜物品”游戏,我们为学生顺利的玩创造条件,提高玩的质量,这样也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四,我们要说在玩的过程当中不能纯粹的玩,要停下来让学生去思考。比如,有一次,我跟学生玩认识周围的事物,就是玩归类的活动。我利用给学生一个积木,这是从幼儿园借过来的。我们来看看,把一堆积木来分类的话,哪些东西可以分为一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怎么样区分这一类的标准和另外一类的标准?通过一一地划分较小的标准,学生就知道了,不同点找得越多分类也就越细。在分类游戏当中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就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利用“同一种纽扣给学生分类”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第四个方面,就是要知道玩了之后要总结,要指导学生会运用。比如我们还是在二年级做的那个玩磁铁,学生掌握了磁铁游戏之后,我们给上课做一个巧取大头针的游戏。接下来,我还会让学生做一个“龟兔赛跑”的游戏,这个“龟兔赛跑”的游戏是指什么呢? 就是在兔子的赛道上面有一个凸起的部位,这个凸起的部位由于距离比较大,这个凸起的部位就让兔子跑着跑着就因为磁铁的磁力穿透不过去,小兔子只能停在那边了,停在那边的时候也就是只能在那边休息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分别用磁铁去吸引的时候,刚开始这个乌龟跟兔子可以跑得差不多快,可是当兔子的道路越来越高的时候,兔子就跑得越来越慢了,虽然同样是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的下面都有一个回形针,可是兔子后来就跑不动了。这时候,我们就来问问小朋友们这个游戏用了一个什么样的知识?我们怎么来解释兔子为什么不跑了,进一步使学生知道在龟兔赛跑的游戏当中,我们运用了磁铁的相关知识。
        我们还找了一个探雷活动,什么是探雷活动呢? 就是给学生一盘沙子,在这个沙子里面插上了好几根隐秘的大头针,然后把沙盘再抖一抖,这个大头针就吸在这个下面,然后再让学生把大头针一个个找出来的探雷游戏。用磁铁在沙子上面走过慢慢的来把里面所有的这个大头针都探出来。用磁铁在沙里吸大头针,又省时又省力又能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游戏当中去。这样的话就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激励学生不满足于我们的课堂,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很自觉地进行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在玩中学,学生寓学于乐,教师寓教于乐,这种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鼓励、巩固,鼓舞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喜欢科学课。
        所以,在我的科学课上面,我在滨海教了两年,孩子们是非常非常喜欢我上的科学课的。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23:02
    TOP
    6#

    低年级的讨论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怎么样组织低年级小朋友进行讨论。
        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般很少会讨论,讨论的作用是什么呢?参加讨论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必须通过语言的描述,描述自己的感知和认识。低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做分析,或者进行概括归纳,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进行。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对自然的认识从未知到已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转化过程中,教师也是借助语言来进行,也是依靠学生他们的发言,通过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理解的程度。
        低年级学生的科学发言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直观的语言,第二阶段是形象的语言,第三个阶段是概括的语言。这三个阶段是依次发展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讨论是起着中介作用的。学生经历了初步的感知,经过讨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相互交流,发挥的是集体思维的作用。人多力量大,对已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感性向理性逐步地发展。经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和鉴别的能力,概括和评价的能力以及思维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那么接下来,我就谈几个跟讨论有关的案例。第一个,我们来谈一谈,学生在观察空气之后的这样一个讨论。别看低年级的小朋友小,他在探究活动当中,他们特别乐于交流,特别乐于通过语言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描述和分析自己的发现,或者说他们也特别愿意去说服别人,这些都是他们思维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比如学生在观察空气之后,有这种交流,我是这么问他们的:“在刚才玩空气游戏的过程当中,你们观察到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你们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待会我们请大家来发言。”小组讨论以后,他们发言是:“空气是看不见;鼻子没有闻到味道;尝也什么味道都没有。”另外一个学生就补充了,他就说:“用眼睛看空气是透明的。”另外还有个学生就说了:“用手摸也是摸不着的。”有一个学生接着就说:“我感觉到空气是无形的。”而我就插了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个学生就插嘴说:“因为空气使袋子鼓起来了,一解开橡皮筋,这个袋子就瘪掉了,它就跑掉了。”旁边那个学生就说:“我认为空气是有形状的呀,因为把空气装进袋子里面它就变成一个圆形啊。” 然后我就说了:“那么现在请你试一试,把袋子压一压,它还是不是圆形了?”那个学生用手一压,然后说:“它变形了。”然后我又问他:“空气有没有形状啊?”那个学生说:“有形状啊,就是我手上这个形状。”这时,旁边一个同学就接上来这么一句,他说:“空气是有形状的,但是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袋子一打开,它的形状就不受控制了。”你看,小朋友他就由表及里地反映出他的一个思维。最后总结了,我归纳性的一个问话,我说:“刚才大家在玩空气袋子的时候观察了空气,教室里现在也到处是空气,你觉得教室里面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学生说啦,说:“空气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也是没有形状的,空气还是会飘来飘去的。”然后我就提醒他们:“飘来飘去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述?”学生一举手就说了:“空气会流动。”你看小朋友们的语言!这是我上课的时候,一个非常真实的课堂实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同的儿童对于问题,对于现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的交流沟通可以发展他们进行思辨、进行理性的思维能力。从刚才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经历了用感官感知空气的探索活动以后,通过交流研讨在阐述别人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进行了一个重新的审视,同伴之间的互相的质疑和观点的对立,也引发了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促进他进行自我的反思,进而深化了自己的认识,最后建构出空气的这种概括性的认知。在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当中,儿童又把内在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外显化,并且不断地强化,儿童的表达就逐渐言而有序、有理有据,思维变得很有逻辑性。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记录思维成果的一个工具,儿童的表达往往就表现在了他内在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低年级的儿童受生活经验、词语的积累,以及日常概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的这些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表达往往不够精确、不够细致,语言的组织也无序,缺乏逻辑性。以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科学课,在低年级创造了一个让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能够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想法,理清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知晓自己的方法,以及自己的研究的结果,然后分享同伴的经验这样的作用。了解同伴看问题的角度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自己的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之间,他会比较这其中的不一样,通过讨论,他们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低年级的讨论和高年级的讨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虽然低年级的讨论和高年级的讨论都必须有中心,都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语言作为一个中介,讨论后都要得出结论,这很显然都是相同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程度的限制,使他们的讨论和中高年级又不一样。
    第一个方面,低年级的讨论的内容一般聚焦在具体的简单的这个东西上面,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的讨论,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讨论的内容和范围就相对的比较广泛,有的内容甚至比较的抽象,所以中高年级的这个讨论当中的思辨性要强一点,讨论的程度要深刻一点,要复杂一些。
        第二个方面,在讨论当中低年级学生遇到的障碍,也不一样多,低年级要少得多,中高年级老师设置的这个障碍也要多一点。在讨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中高年级要比低年级要多得多,而且低年级的这个讨论的概念、目标方向指向基本上是比较具体的,或者说是唯一的,而中高年级的讨论,这个方向指向有时候就不一定是特别明确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课例,比如我们在看研究液体的流动的这个上面。我们让学生进行一个观察,观察完了以后我们让学生对哪种液体流得快进行预测,老师就问学生:“洗洁精和水哪一个流动得快?”学生就说了:“我认为水会流得快。”这是第一个学生。我追问他:“你是怎么想的?”那个学生说:“因为水不粘,所以比洗洁精快,洗手液比较粘,所以它就流得快。”旁边有同学就举手了。我马上就问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那个学生就说:“上一节课我们把两种液体滴在白纸上面,洗涤液会粘在白纸上面慢慢地流下来。”另外一个学生就说了:“我看见这个洗涤液很粘,我想如果把洗涤液滴在盘子里面,它肯定会粘在盘子上面。所以,水要比洗涤液流动得快。”这个学生他在过程当中,他马上就问,他补充了很多理由和证据。比如,在《滚动的物体和平放的物体》这一课上面,就是这是我自己编的一堂课。我让学生去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结果学生汇报了以后他们就说:“我们看到了固体既能滚动又能平放,比如像原木塞、小垫片,还有圆柱体,它们是既能滚又能平放的。”还有一些同学举手,嘴里还不断地说:“我来,我来!”他们就说:“透明的纽扣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交流过程当中,他们有个特点,他们会经常重复前面所说的这个结论。就是一个关系的讨论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重复别人的发言,这个我们要特别要注意。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探究过程当中,他们很少去注意关注别人的意见,而且在他们的眼睛里面,自己的想法就是最正确的。这是学生的,他们的思维参与的象征。所以尽管他们有时候我们认为你怎么老是说别人的观点呢?你怎么老是说别人重复的话呢?我们就是要意识到,这是学生参与的一个特点,当孩子们重复别人说的话的时候,他们自己是无意识的,这并不是抄袭,他们所交流的答案虽然跟同伴一样,但的的确确是自己想出来的,是他们个体思索与研究的结果。
        第三个方面,就是低年级的孩子重复别人的答案的现象跟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倾听的能力有关系。他们大多都是无意注意的,他们注意点集中的时间很短,而且思维活动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所以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很多孩子会沉浸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上面,很少去了解别人对这个事物的看法,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组织学生去描述,去听别人的发言,要说别人没有说到的,这就是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讨论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要让学生关注别人的发言,要了解别人的发言是什么样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必须要回到这么一个话题当中来,就是教师在低年级学生讨论过程中起什么样的指导作用?在低年级学生的这个讨论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面,请大家听清楚哪五种能力。第一,我刚才实际上已经说了,就是耐心听别人发言的能力。一定要在别人发言之后要停下来要问,有没有听懂这位小朋友的发言?要有这样一个培养,这是第一个能力。第二个,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个,要培养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第四个方面,就是学生要去思考、辨别、比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思考辨别比较的能力。第五个能力,就是要能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形成结论的能力。
        我再把这五种能力重复一下:第一就是耐心听别人发言的能力;第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第四就是进行思考、辨别、比较的能力,比较不同观点的能力;第五就是根据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形成结论的能力。这五种能力,对于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程度深浅的要求不同,都是一脉相承下去的。在讨论过程当中,训练这五种能力的目的是一致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围绕训练这五种能力,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的语言表达到详尽的意见表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低级的外在的浅显的思维活动到高级跟内在的思维活动,按照年级的要求不同,逐渐提升、逐渐培养、逐渐强化训练。因此在讨论过程当中,教师指导作用,首先就是体现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讨论过程当中,听的训练特别特别的重要。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你一定要听出学生重复当中的不重复的那个观点出来,要听出学生含糊语言当中的明确意思出来。同时要组织小朋友们也能听清楚别人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要擅于揣摩别人的想法,要能捕捉别人发言过程当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字。我记得我第一次在上一年级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在训练学生,我们有一些关键的现象要能够能听出来。
    低年级学生听的训练十分重要。低年级的学生,他要靠听来吸收知识和发展思维,那么怎么训练他这个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听,大致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要学生能够注意听,要能够听清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因此要训练小朋友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怎么样才叫注意力集中呢?就是眼睛要看着那个人。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能够耐心的听别人讲完话,中途不插话,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低年级小朋友在训练他们观察活动的时候,很多时候低年级的小朋友,只要你一发言,马上那个小朋友就说:“我来我来,我会我会。”他这一讲的话马上就会引起你的注意。
        第二步:我们要培养学生,要辨别别人的发言是不是正确?要辨别,就是在辨别的时候,就是要一边听一边想,一边听一边思考。思考别人说的哪些是和自己意见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针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表达。这一点,我们教师首先要能够听清楚,然后才能去听清楚两个小朋友之间所表达的异同点在什么地方。
        第三步: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会讲理由。低年级小朋友有时候很大程度上面他们不会讲理由,他们只会说不对不对,只会说我是这样子的。他们不知道他们怎么讲理由。实际上讲理由,就是要针对别人的观点当中的问题,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这是第三步,训练听的方法。大家可能感觉到这个是有点难了。我刚才实际上也说了,低年级的听和高年级的听它的要求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深浅程度不同而已。
        第四步:要从同学的发言当中辨别对错,还要记住要点。要分辨对错,要记住要点。因此教师在指导的三个方面当中,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就要善于倾听。倾听之后,要善于抓住中心,然后进行引导。实际上,从我的经验来看的话,低年级小朋友特别喜欢发言,他们没有什么顾忌,也乐于参加讨论,但是,发什么言往往他们说不到点子上面去。因此要组织学生围绕中心来讨论,必须进行引导。我们要经常提醒小朋友们:你所说的跟老师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关系,你所说的跟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不是有关系,是不是相一致的,你所说的是不是你所想的,和你自己本来支持的提出来的观点是不是相吻合?因此,我们经常要把学生的那种扑棱扑棱往外飞的小鸟,要把它拉回来。
        在讨论当中,我们要经常提醒学生,要“三看三想”。第一,看看我们今天的课题;第二,看看老师讨论的提示;第三,看看老师的板书。“三想”,第一是想想自己要说什么,第二个想想自己说的是不是很清楚,第三个想想自己说的是不是前后一致。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参加讨论就不会扯远、就不会扯皮、就不会离题万里。实际上,这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的集中性,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关于低年级的讨论,实际上虽然和中高年级是非常类似的,但是低年级仅仅在层次上面,要求上面略低而已。但训练的各个方面维度,一点都不比中高年级少。
        中高年级的老师,假如听了今天这个话题的话,也可以按照这个方面去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24:54
    TOP
    7#

    科学课上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们谈的一个主题就是:关注低年级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前两天我看了一档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开讲啦》,有一位清华的美女教授叫颜宁,她和撒贝宁一起做节目。我以前对小撒非常佩服,我认为小撒聪明,而且睿智。谁知在那档节目当中,我竟然发现:以小撒这样的一种聪明和睿智,竟然有点智商跟不上颜宁的节奏。所以我就不禁被颜宁那个超高的智商和口才所折服了。
    颜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上网去查一查我就发现,颜宁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三十岁就当上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是美国霍华德休斯顿医学研究院首批国际青年科学家,是中国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她的身上,你能发现她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语言特点也非常棒。有一个认识颜宁的人,他跟我说:“这一点都不奇怪,颜师姐她的思维能力太强了!所以无论是学科,还是语言,她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由此我就发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思维能力发展为什么非常重要呢?美国有一本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畅销书《创造思维》。书里面就提到思维能力是孩子们在艺术、音乐、科学、数学、语言全面发展的一个基础。书的作者曾经调研过很多聪明的小朋友,他得出来的结论:强大的思维能力是所有天才儿童的共同特质。思维能力是儿童语言、数学、音乐、艺术、科学发展的一个基础,这也是他们人生发展的一个必备的技能。
         事实也如此,去年我陪学生海外游学的时候,在美国杜朗特高中所参加的一个小型慈善音乐会。一位男生在开场时弹奏的钢琴曲,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让人震撼,我也被深深地征服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男孩子真的是特别得厉害。
        那个男孩子他原来是全美钢琴比赛的冠军,而且,还是加州奥数竞赛的前几名,是学校辩论队的主力,他还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而且他学校里面的钢琴老师就对我们说:这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太棒了!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他背这个音符,反应超级快。要学一首曲子老师只要演示一遍,他大概就能明白里面的这个要点了。所以,一个小孩子,如果思维能力好,对其他的学科也都会有帮助。
        回过头来,我们来谈谈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探究过程当中的思维发展的策略。
        我们发现,对儿童低年级进行科学启蒙,实际上也要沿着儿童思维发展的路径来设计探究的活动。探究的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学生能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解释,才能不断的去理解科学事实,发展他们的思维。每一次探究活动,只有扣住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上面小孩子如果是一种纯粹的、没有思考层面的玩乐的话,他们是不会有很持久的探索的。如果你设置的教学当中有问题,并且有一定思考的难度,他们在里面投入的时间就会长一点。
        在低年级儿童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的培养,有这么几个策略。
        第一个,要了解探究中的疑惑,激活儿童。我们知道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都是从观察和问题开始的。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就是:产生问题、收集证据去解释问题,而解释问题的时候又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环状的探究模式。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提问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我们在这个科学教学当中,不能让学生头脑平静下来。一定要细致地研究教材,设置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学生认知上面的冲突,使他的头脑形成一个波澜。这个就需要我们设置一些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或者活动。
        另一方面,我们老师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当中他们自发产生的疑惑。让他们大胆地发表探究活动中发现或产生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小孩子的头脑中,大概有一千亿个活动的细胞,这些细胞大概有两万个链接点。活动的细胞跟链接点之间的铰链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而思维训练,恰恰是可以影响大脑神经元的互相铰链而影响小孩子的智力发育。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我在教室靠近屋顶的地方挂了一顶帽子,然后找了几个小孩子,给他三根棍子,棍子有点短,够不着,把两根连起来也够不着。我问:怎样能把帽子取下来?好多小孩子束手无策,他们最多想到找个凳子站起来够。可是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棍子和棍子之间是能够连接在一起的。我发现那些能想到拼接竹竿办法的孩子,在班级当中大部分的智商都是比较高的。
        因此,我就发现思维力直接反映了孩子们的智商的高低。训练思维能力就能够帮助、提高孩子们的聪明才智。那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呢?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研究了儿童大脑的发展,他们说:“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越早越好。大约从三岁后,小孩子能够会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实际上过了十岁以后,小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已经慢了下来,甚至不能前进了。
        这个结果实际上告诉我们,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这个窗口对于儿童大脑的迅速发育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从小孩子进入幼儿园一直到小学三年级的这段时间,如果我们加强对小朋友们的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小孩子一辈子都是有作用的。
        怎样训练小朋友的这种思维呢?除了昨天和前天所谈到的做实验之外,我们要特别学会跟学生聊天,引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提问。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他们在各个探究情境当中就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又能激活学生新的思维,这样的话学生在思考中明理,认识就能不断地深入。因此,我们就觉得上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有意识地去思考。让他们达到一思一得,有思必得。激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能够从复杂的现象当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使他们的思维达到一定深度。
        我记得前两天我们谈到一堂课《会动的玩具》。会动的玩具分了好几种:电动玩具和手动玩具。其中手动玩具有一种上发条的玩具,那么上紧的发条,里面是怎么储存能量的?这个知识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么样让学生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形象化呢?我当时用了一个策略——让学生玩纸发条。让学生把一个纸卷紧,他就发现卷紧了的纸卷有一股力,当他慢慢松开的时候,那股力就消失了。他就能够建立起来上紧的发条里面能够储存能量这样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这一系列是通过训练学生来获得的。思维能力它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的,比如通过玩具,通过教材,我们来锻炼他们。当然,生活当中的场景也特别适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四个方面需要我们好好地把握:
        第一,理解力。理解力就是对事物的了解程度,理解力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对一个事物的观察越透彻,越仔细,越周详,他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理解力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也至关重要。你看,知识掌握需要理解,阅读文章需要理解,跟别人交流更需要理解……其实,谈到理解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问他懂了没有,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他提问的时候通常就是问他自己不懂的地方,能把自己不懂的地方问出来才是锻炼他理解力的最好的办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里面一定要不断地让学生去提问。只有在不断的提问当中,我们才会发现他们是怎样去开动脑筋?怎样去思考答案?进而自己也会提问,加深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其实低年级的小朋友的问题不一定每一个问题你都要回答,有时候问题本身就是答案,这一点我相信老师们是能够理解的。第一个方面理解力的训练,要让他多看,多问。
        第二,判断力的训练。判断力,用现在的成人世界的词来说其实就叫做选择力。判断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它表现在孩子们能在不同事物之间能找到相同和不同。相同点和差异点实际上就是一种理解力的一种表现。生活中有很多训练他们判断力的方法。课堂上也有很多训练判断力的方法,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蔬菜和水果,当我把苹果、梨子、香蕉、葡萄、青菜,一起拿给小朋友看的时候,让他们找出其中有一个是不一样的。虽然这个时候小孩子很快就能找出是青菜。为什么是青菜呢?因为青菜是属于蔬菜类的,其余是属于水果的。你有没有发现他这样一个选择,实际上就是他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小朋友的判断力,实际上是需要小朋友们找出事物的属性,然后根据属性再区分事物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来举个例子,我曾经上过这节课《观察植物的根》,让学生根据根来对植物进行分类。我准备了哪些菜呢?我准备了一些苋菜、菠菜,还有小葱等等四五样。其实就是“须根”和“直根”两种。我就问小朋友们:“这四种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根据它们的形态把它分成两类,你们来看看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马上就把苋菜和菠菜分成一类,把葱和蒜分成了另外一类。
        我问:“为什么这么分”?
        小朋友说:“因为苋菜和菠菜它们长着长长的根”。
        另一个小朋友补充说:“苋菜和菠菜,他的根旁边还有很细的小根,有粗根,有小根,而且它们的根都是粗粗的,大大的。葱和蒜它们的根都是长得白白的,长得像胡须一样的,而且每一个根都是一样的。”
        这时候我出示了两个词,说:“有一个词叫做‘直根’有一个词叫做‘须根’你们觉得哪一种叫做‘直根’,哪一种叫做‘须根’”?当我把这两个词出示出来的时候,小朋友们马上就通过活动建立起了直根和须根的概念。
        他们就说:“苋菜和菠菜的根,中间有一条明显的粗壮的根,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跟就叫做‘直根’而葱和蒜它的根下面就像老爷爷的胡须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根就叫做‘须根’。”
        你看,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属于直观形象思维。他们虽然能够进行概括,但是所能概括的特征和属性往往是事物最直观、最形象、最外部的这种属性和特征,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根据他们这个思维特点我提供的材料就是属于有结构的材料。
        观察和比较结合起来,让小朋友们从同中求异,从异中寻同,从不同的差异中去认识完整的事物。这样形成的概念是有具体内容的,因此形象化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又为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奠定了基础,特别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概括力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抽象力,概括力需要小朋友们通过对事物属性的观察,找出它们共通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有个思维归纳的过程。
        比如《研究磁铁》这一课,当我拿出磁铁请小朋友们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会发现铁钉、铁片、铁钩等这一堆东西可以被磁铁吸住,所以他们就总结出了这一类物体的共同特征是铁做的,所以铁能够被磁铁所吸引。而当我再拿出铜钥匙时,学生一开始说可以被磁铁吸住,因为他们听到我把铜钥匙丢到地上发出了“当啷”的声音,他们能够做出这样的一个推测。随后他们的思维马上就反应过来,这个金属的颜色是黄的,跟我们刚才的这些物体不一样,它不一定是铁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概括力,学生对磁铁的理解,他们对事物的总结和归纳能力都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训练小孩子思维能力的第四个方面就是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对于一般的推理,低年级的小朋友需要按照因果关系来推理的,先明确假设,然后再推导出最后的结果。比如:有一天我拿了一把旧锁和一把新锁到教室里面,先让学生观察这两把锁有什么不一样,同时又把这两把钥匙放在同一个地方,让学生来猜哪把钥匙对着哪一把锁。他们通过观察后把钥匙的新旧和锁的新旧进行了一一对应,这就是一种推理能力的训练。新的锁对应新的钥匙,旧的锁对应旧的钥匙,而这种推理能力需要学生充分地观察,留心细节,找出细节与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长期这样的训练,他们的推理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所以在低年级阶段,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小朋友们大脑发展的年龄段特征,千万不能错过这个黄金窗口期。
        关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科学记录来发展儿童抽象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五到八岁的儿童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就开始萌芽了。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他们可以依靠词来表述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反映事物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基于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小朋友们把自己在科学活动前的想法,活动中的发现,操作以后的结果信息,用文字、图表、绘画等各种符号把它记录下来,帮助孩子对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从形象向抽象进行过渡。
        我再举一个例子,在上《研究影子》这一课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影子是非常熟悉的,我前两天也讲过了。第二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活动,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更多地是停留在表象上面,怎么样让他们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每组准备了一只小手电筒,一个小玩具,先让他们玩一玩产生一个影子,然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面,又提出来一个“想办法让影子消失”的任务。因为只要手电筒一照肯定会有影子,怎么样才能照的没有影子呢?最后学生通过各种各样地探究有了好几种方法,有几个小组就合作用三到四个手电筒照同一个小玩具,就发现影子消失了,这就是用了无影灯的原理;还有一个组的小朋友们特别厉害,他们把手电筒正对着这个玩具,从上往下照,这就相当于太阳直射头顶,他们发现影子没有了。然后我让学生把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是怎么消失的,影子消失的几种方法都画出来。当学生用简洁的图画,简单的符号和文字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同时教师也发现了在小学低年级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低年级的科学学习对于小孩子的智力开发极其关键,对于小孩子的智慧成长极为关键。我们提供机会支持孩子探究,让他们积累丰富的经验,储备充足的知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就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处在萌芽状态的科学思维会在科学课这个沃土上面很好地生根和发芽。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27:42
    TOP
    8#

    低年级科学课的幼小衔接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来谈谈低年级小学科学课和幼儿园的科学课内容的衔接问题。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处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因此科学课的幼小衔接需要循序渐进、自然过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时就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比如在幼儿园添加小学科学的内容,或者在小学降级做幼儿园科学课程的内容,其实关键是学生心理的调整。
        我觉得所有的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可以去熟悉小学的校园,熟悉小学的班级布置,熟悉小学的科学专用教室,这些都是为了不让学生突然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而产生一种心理断层,产生一种恐惧感。据我了解,对于幼儿园科学课领域的内容,那些老师的胆子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胆大包天,他们什么都敢教,而且幼儿园现在都在讲求探究了,还要控制条件做对比实验,吓人的。
        遵循幼儿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个,游戏与探究的关系。低年级学生好玩这是众所周知的,既然是玩,请问玩是不是探究?很显然,玩和探究这两个是不应该划等号。玩和探究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矛盾,但是在低年级却是极其统一的,因此要引导得法,学生就可以在玩当中学习科学知识。
        前几天在《在玩中学》讲座中,我们已经讲到了要在玩当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边学边玩。因此在低年级小朋友们的活动中,做中学的教学,玩中学的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的一种行为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课堂上就特别容易疲劳,这种疲劳不仅仅是指身体的疲劳,而是指他们的精神特别容易分散。由此,我们科学老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根据他们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促使学生保持较为持久的注意力,尽量延长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特别要注重趣味性,通过有趣的实验、有趣的游戏引起他们探索、探究的兴趣。
        比如一年级上学期才刚刚开始的科学起始课(这也是我们最近正在研究的内容),学生对科学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小学的科学课是什么样子,他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在自己传统的教室里学习,而且他们学习的形态、学习方式又跟小学的学习完全不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上科学内容的时候就是跟以前学习数学,学习语言的课在同一个活动场所当中,而且是同一个老师,可是到了小学以后是一个新的老师来上课,而且在这个状况之下他们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去做了。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老师应该要跟他们来进行一个体验式的科学活动,不跟他们讲什么是科学,但是要引导他们一起来做一些科学活动。
        我们苏教版的科学课一开始是跟学生滚球,我在滨海的时候也上过类似的课,给他们玩竹蜻蜓,可以跟他们玩用棉线吊冰。《棉线吊冰》这课的活动其实就是在冰里加盐,让其降低温度。一开始的时候,我先展示一个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怎么样让棉线吊起冰块来。老师很快完成了演示,小朋友自己拿棉线却吊不起来,这时候老师下发材料,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吊冰,你看,学生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想是什么办法呀。这时候老师把教具、材料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实践,他们拿了器材,摸摸这个弄弄那个,最后成功吊起了冰,这堂课让他们开心得不得了,其实这个活动既是玩,也是学。
        再比如《玩石头》这课的内容,既然是玩石头一定以玩为主了。按照教学设计,我一开始让学生找来各种各样的石头,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些石头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有的刻,有的画,有的用锤子敲,有的用小刀削,还有的用光来照,或者把石头放进水里。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石头在轻重、颜色、大小、软硬、光滑、透明,以及在水中所受的浮力都是不一样的。整个过程当中充满了玩,不断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兴趣、知识、能力融合在一起,在玩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学生的游戏和探究必须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低年级一定要解决好玩和学的关系,也就是游戏和探究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玩不是无目的地追打胡闹,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的放矢地玩,在玩的过程中教师使学生的玩和学真正统一起来。
        低年级的科学课在衔接时期,要注意动手和思考需有机地统一起来。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容易持久,因此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式,经常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具学具的操作,直接去感知认识周围的事物,调动他们的手眼鼻舌这些感官参与课堂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应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且通过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使他们大脑当中的神经中枢出现交替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这里所说的动手就是指学生开展活动,动手做实验,当然有动就要有静,动的时候除了动手之外还要动口,动手和动口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动口就要动脑筋。动的对立面是静,静指的是学生安静地听讲、思考、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是学生的思考,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滨海的时候给学生上一堂课叫做《物体的运动》,这节课首先以动为主,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们在家长的陪同之下到儿童游乐场去玩,并且还要带着目的去观察游乐场里所有的玩具是怎么动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看,转马是转圈圈,碰碰车是不规则地平移,过山车是一种立体地动,还有荡秋千、滑滑梯……这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动了。那天上课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带来很多会动的玩具,让他们把课前的玩和课中的玩具结合起来探讨什么叫做动。这时候动的孩子是在动手,而静的孩子就是在思考,当学生一旦把动和静的概念掌握住了,我就开始下达动的命令:
        第一步,让他们把玩具拿出来看看这些玩具怎么动起来的?你看,他们这时候的玩和平常的完全不一样了,动手动脑子就集合了起来,车轮在滚动,跳蛙在跳动,不倒翁在摆动,风车在转动,几十种玩具带着孩子们的欢呼声,课堂就好像是一个乐园。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身边物体的动还和哪些物体动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们会发现跳动和火车的滚动是不一样的,和转动也是不一样的,于是学生就会根据动的形式去找同一类的动。他们在两两对比之后最终形成了几个大组,有滚动的、转动的、跳动的、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动手和动脑就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们这时候的动是紧张的,是有秩序的,这不是一个管死,而是一个管活的重要方式。
        再比如《观察植物的叶》这课,我就要求学生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叶,首先去找,说出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然后我们再看叶的整体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什么气味的?哪些属于整理观察到的呢?比如形状就是整体的,颜色就是整体的,气味就是整体的。但是哪些是属于一部分的呢?比如叶柄就是一部分的,叶缘、叶尖都是一部分的。同样是在动眼睛观察,整体的是哪一部分,局部的是哪一部分?用手摸时摸到的感觉,比如摸叶的中央和摸叶的边缘时这感觉是不是一样的?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叶外面的东西,能不能看到叶里面的东西?这时候小孩子就会用叶子去挤,会看到叶子的汁就会流出来了,怎么样能让汁流出来得更多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他们可以利用文具盒里面的工具,如用小刀、小尺子、笔等把叶子给捣烂,一节课就在这个叮叮当当的声音中就给度过了。虽然只是在观察叶,可是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动脑,课后一片简单的树叶几乎很难引起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但是经过我们上课的引导,一系列的问题推出来以后,孩子们自己要动脑筋思考了,尤其是在自己动手捣鼓,简单的叶子也能玩出趣味性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幼儿园以前我们是怎么看叶子的,又是怎么玩叶子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小学里面的课程来了,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应该在低年级段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个,我们要处理的是直观教学的思维外在的形和内在的概念形成要有机统一。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凭借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凭借着对具体形象进行联想而形成的,因此仅仅是靠教材上面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多地把有感性认识的材料给他们操作。他们只有实际摸到了、看到了这样的一些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他们才可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既然要准备这么多感性材料供孩子们上课,大量的工作就需要靠发动学生和家长课外一起来完成的,因此内和外要统一,课内课外要统一,家长的工作和教师的工作要统一,直观形象的器材和材料背后蕴含的概念要统一。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生动的器具来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学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他们可以加深对这个事物的认识程度。
        比如上《蚂蚁》这课,我一开始让学生画蚂蚁,学生画得五花八门,这时候我就给每组的小朋友发了一个真蚂蚁,学生在仔细观察之后把活蚂蚁跟刚才画的蚂蚁结构图进行对照并修改,他们就能把蚂蚁画得很像了。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只蚂蚁,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活动在幼儿园可能做过,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上面重新来做蚂蚁的时候,他们反而兴趣变得特别得浓厚了。当然,我们在课内还借助放大镜观察蚂蚁,学生在课外找自然界蚂蚁的时候,我们又要让学生去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总之课内课外要有机统一。如果只有课内的成功而没有课外的充分准备是不行了,同样如果没有课内的成功,教师也没办法去安排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只有通过课内的这种观察,学生才可能到课外去参与采集、种植、捕捉、饲养、制作等这些活动,而这种课堂教学对他知识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个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评价方式的有机统一。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说,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特别喜欢生动有趣、形象活泼的东西,同时他们特别喜欢听老师生动、形象、活泼的儿童化语言,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既不能太像幼儿园老师那种妈妈腔,不能太儿童化,也不能太成人化。因为生动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玩耍。小朋友还特别喜欢自由自在地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组织他们在校园内观察各种景物的变化,指导他们去采集、整理植物知识的小标本,寻找各种各样的石头。当他们亲自观察了、体验了这些最新的东西之后,孩子们各种各样天真的想法和问题就会油然而生。当教师在课堂中捕捉到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兴趣去提问和追问,逐步深入,这样我们就可以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当然这同样也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
        低年级小朋友在活动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在发展,我们老师的语言也要跟进,而且老师的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评价。清代教育学家颜元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意思是指教育孩子时抓住他的十个过错,不如对这个孩子的某一个长处给予奖励。因此在上课时,老师需要用语言不断地去激励学生进行奖赏,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宽容,要正确地对待,不要动不动就去呵斥学生,其实呵斥低年级小朋友是没用的,这反而会打击那些孩子的自尊心。有些敏感的小朋友,尤其是小女生,在被老师呵斥几回后,上课后几乎就不动了。我就经常发现自己班上的小朋友突然之间不动了,后来仔细观察发现在其他的课堂上时有老师在呵斥他(她)。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面要善于去发现学生好的一面,马上给予语言性的奖赏,其实教师的语言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同步进行的,学生交流的时候及时地夸奖,及时地鼓励,既是在让学生语言有所发展,同时这也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表扬评价就已经融合在这个其中了。
        我上课的时候就跟学生约定好在哪些方面是可以表扬的,比如不管怎么样都能积极发言,而且是按照我们上课的规则来举手发言,那些是可以表扬的;第二个,上课的时候观察事物非常认真,这是可以表扬的;第三个你动手能力很强,做东西很快,我是需要表扬的;第四个,发言时候语言表达很清晰,我是要表扬的……我在课堂上跟学生制定了很多可行的表扬措施,比如给你竖个大拇指,也可以让大家来对你做个小评价,隔段时间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小奖品。比如我给学生发一些正反两面分别写着“科学梦”、“一元”的小圆纸片,学生上课时表现比较好时就奖励,当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科学梦”纸币的时候,他就可以来兑换老师的一些小玩具,实验品,或者一起读一本书,或者是为他专门来做一个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这种语言性的奖励和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是在同步进行的。我一定对于学生那些小小的进步进行正面地大力地表扬,因此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特别喜欢我,一下课就抱着我的大腿不许我走,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地发挥起来。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了解幼儿园小朋友跟低年级小朋友在年龄发展、生理变化这个过程当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因材施教,做到四个统一:玩和探究的统一,内在知识和外在器材的统一,语言的发展和评价方式的统一,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统一,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不是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而是不同年龄的学生要不同的教法,让学生感到小学的科学课跟他们在幼儿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样都是在玩中学,而不是被迫学,但也要让他意识到这个活动的根源,也就是那个活动跟幼儿园时是不一样的,幼儿园时只是玩玩,没有去追究里面内在的东西,而在小学时我们就是在强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我们课堂实效,又能顺利地做到幼小衔接。
        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我今天就讲这么多。因为这个话题非常难,大概也就只是着眼于小学一年级刚开始的前两个月,因为过了两个月小朋友们都适应了我们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后,他们会在课堂上顺利地配合我们,这是很容易的,也是很显性的。所以在低年级前两个月的时候,老师们要特别地发挥我们的智慧,让他们顺利地从幼儿学习过渡到小学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不断地激励他们的主动求知的热情。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30:12
    TOP
    9#

    小学低段科学课的任务和内容


        我们今天谈几个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和老师们一起来谈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教学任务,关于这个话题应该是一个老话题。
        我有这么几个思考,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一个应该是启发儿童对于周围的自然界的事物的关注和兴趣。这也是我们课标组特别强调的叫做“兴趣为先”,也是我们课标里面列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呵护和保护少年儿童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对自己身边经常出现的自然事物一般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通过一种课程的学习,对那些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认识和了解。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虽然也接触过科学教育,也有一个领域,叫做数学和科学领域,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从来不会系统地来和他们谈科学话题。因此在小学的科学课上面,他们就可以继续幼儿园的一种探索,借助自己的感官去看看、去听听、去闻闻、去尝尝、去摸摸,去自己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但是他们这时候的注意及兴趣基本上还是具有明显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常常需要不断的刺激与启发,所以一年级的科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巧妙地启发儿童对周围的自然事物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把他们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
        我举几个小例子,比如看到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就不能只满足于幼儿园的时候,让儿童做一些影子游戏,而是应该指导他们去观察影子形成的这种条件,各种影子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请注意共同特征,这和幼儿园的是有区别的。从这些观察中,从这些寻找共同特征的思考中,儿童可以获得一些浅显的知识,提高学习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再比如,当儿童摸到一块石头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只让他们玩一玩,像幼儿园那样用石头拼个小图案,而是应该进一步的指导他们进行一些研究,看看这些石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摸一摸感觉是什么样的?石头是硬的还是软的?尤其特别重要的是,当两块石头在互相划一划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让两块石头碰一碰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提高儿童对石头这种物体的注意,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激发孩子的兴趣是我们的第一个教学任务。
        第二个任务就是要教给儿童浅显的科学知识。低年级儿童对客观的自然世界的认识刚刚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感觉到新鲜好奇,尤其是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由于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明显不同于中高年级的儿童,一年级的儿童是具有自己的特征的。今天我在会议上面发言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中高年级儿童的教学法和低段儿童的教学法是明显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感受出发的,是局部的、零散的、肤浅的,对比较抽象的名词和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低年级科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给儿童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使他们通过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事物,获得一些感性的、直接的、具体的这样的一个初步认识,尽可能的多多的积累下一些关于自然界事物的感性材料,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在指导儿童认识一些物理现象的时候,比如玩一起玩不倒翁,玩一玩沉和浮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候,我们只要求他们明白为什么上面轻下面重就不容易倒,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简单的、简略的知识和规律就可以了,不要求那么的精确。又比如,在指导儿童认识和学习动植物知识的时候,只需要让他们从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大小、颜色和生活习性等外部特征和外在表现去进行观察研究,达到对所学的动植物个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了,我们不要求追求高深的理解。
        第三个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儿童学习科学的初步的能力和态度。在这里,科学学习重在产生疑问、探求答案,低年级的儿童他已经具备了好奇、好问的特征,比如他们常常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些疑问就是儿童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个开端,然而他们探求答案的能力,还有赖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所以一年级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些探求科学知识的初步能力交给儿童,使他们逐步学会独立地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应该主要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而观察能力当中,特别要培养他们的比较观察的能力和分类归纳的思维能力。教给低年级儿童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使他们能够有目的的,有步骤地对所观察的自然事物进行观察,启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所观察到的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抓住特征,把相同的进行归类,形成一种概念。例如,在指导低年级儿童学习植物、观察叶子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对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比如让他们去仔细观察各种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按照形态进行分类。在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活动当中,要特别注意对儿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制作、收集、栽培、饲养这些小活动,初步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奥秘所具备的一些动手能力,同时也要着力培养他们观察之后的记录能力,启发他们用图画、拼音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对低年级儿童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任务,在低年级的时候,要特别培养学生去探索周边大自然的奥秘的这种好奇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的思维状态还处于较童话思维的时候,在他们的眼睛里面,石头是有生命的,小树是会说话的,太阳是有感情的,但是在科学的眼睛里面,这些都要我们让他撇去,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描述,如实描述,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低年级的第四个学习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以及对家乡、对社区的这种感情。要让学生知道,在他们身边除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美丽、可爱,自然事物的变化常常可以陶冶低年级儿童的情操,促进他们感情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敏感性。低年级科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儿童刚刚进入到学校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花鸟鱼虫的热爱,对家乡、对社区、对周边环境的热爱。这样一种纯粹的自然的教学环境里,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欣赏周围美丽的自然风景,使他们感觉到自然的可爱,从而自觉地诞生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的这样一种情感。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低年级科学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科学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从这时候起,儿童就要进行正规的、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能力的训练。这时候的儿童,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取决于他们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因为他们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是由于感知、记忆、表象、表达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简单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初步的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概念,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因此低年级的这种科学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面,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面,还是在形式的设计上面,都会充分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归纳起来,我们正在编的这个低年级的教材,应该有以下一些特色。
        从内容上来说,我们选取的是孩子们身边一些有趣的自然事物作为教材。虽然这些内容涉及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以及人体等多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都是非常的简单,而且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的,比如植物就是他们身边常见的那些凤仙花、桃花、树叶、彩虹、影子,这些东西也是他们经常玩的,也是特别喜爱的;比如一些小动物比如蚂蚁、蟋蟀、金鱼;还有一些玩具,比如小风车、做个小车等等的。这些内容是他们常见的,身边的。
    第二个,低年级的活动是便于他们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所以我们教材里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他们能够亲自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比如观察植物、观察蚂蚁、种大蒜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这种观察能力。比如玩玩小水轮,做做小车,这些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发展他们在工程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比如打开工具箱、认识常见的工具等等,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玩一玩纸风车、玩一玩风筝、玩一玩弹性玩具,以及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或者说太阳能保温小屋,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像种大蒜、观察金鱼、养蜗牛这些可以培养他们栽培、饲养的这方面的能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教材的内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同样有培养能力的任务,科学探究的能力照样会落到低年级的这个教材里面去,探究的进阶也会在低年级段表现的非常明确。比如除了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之外,我们苏教版教材也特别注重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材里有很多这一类的课文,比如像一些生物类的,观察蝴蝶,观察桃树、松树,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研究沉与浮(不属于生物类),观察叶子,这些课着重培养孩子们的比较和分类的能力。比如种凤仙花,种大蒜,玩小水轮,认识人的呼吸,测量人的肺活量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当然了,还有一些内容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技术、科技史的,因为这些都是长期的发展内容,所以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比如汽车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图,让学生想象汽车的发展史和汽车的用途;还有不同的季节里可以通过很多色彩鲜明的、感染力强的图片让儿童们想象四季的景色,在低年级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重要,比如像我们曾经上过的一些课,像搭纸桥、磁铁、推和拉这些课文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低年级教材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教具常常是简单易得的,一般不太会使用教育装备站准备的那些非常标准的仪器,而常常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用品。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在准备教学用具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在准备教具时,我们尽可能地希望我们的教具简单一些,就是利用身边的材料经过简单的制作,就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大自身的投入。因此,我们经常会利用身边常见的一些废弃物,比如纸盒、塑料片、泡沫、塑料笔的笔芯、废弃的小瓶、小药盒、牙膏盒、小木棒、竹筷子、橡皮筋、树叶、石子、气球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实验室里往往归类于耗材之类的。因为整套教材是需要进行螺旋上升的,低年级的教材一定是会和高年级的教材有相匹配的,因为我们在课标制定过程当中,低段的内容虽然少,但是它体现出来一种叫做进阶的思想,因此中高年级教材里面的很多内容会以简化、变脸的形式出现在我们低段的教材当中。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内容不得不侧重于一般的、表面的、整体的概括和认知。
        而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局部的、特别的认识,我们可以移到高年段去。比如在低段的时候我们虽然也谈繁殖,但是植物怎么繁殖的内容,一定是要放在高段的,植物的那几类繁殖,种子繁殖、非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等等,这些都是放到中学里面去的。虽然在低段里面也有物体的运动,推和拉这样的内容,但是像物理涉及到的运动的规律基本上还是属于高年段的内容。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区分好低段的学习内容、高段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区别,我们要让低段的儿童学习一些具体的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中高段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奠定一定的认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别的教材我不敢说,我们苏教版小学低段的科学教材与中高段的科学教材是会形成两个循环的,在低段的内容上面我们主要学习简单的、具体的内容,积累一些感性的知识,而中高段的教材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扩展和加深。
        比如我们低段的时候可以学习像蚂蚁、蜻蜓、蜘蛛这样具体的、个别的动物,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吃些什么,那么到了中高年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行归类学习,比如学习哺乳动物、昆虫这一类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它们的习性之间是什么关系。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它们吃东西的这种行为,可是到了中高年段我们可能会探索它们吃东西是吞、还是咬、还是吸、还是舔,由此我们把食性归纳为是肉食的?还是植食的?还是杂食的这样一种概括性的知识。
        目前的科学教材基本上是以图为主,无论中、高年级和低段基本上都是这样,但是低段的内容它更加明显,怎么一个明显呢?因为低年级儿童他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因此他们的文字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科学教材都是以彩色版的,以图为主的,越是低段的内容,配的文字越少,越简洁,而很多低段的内容可以通过孩子们在图当中找到答案,得到启发。
        同时我们考虑到一年段的孩子识字量不多,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的课本上我们都加了拼音,以辅助他们的阅读。在形式上我们还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喜欢新鲜东西的特点,所以我们的课文里面就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让孩子们看图讲童话故事。有的地方我们是采取游戏学习的内容,比如像影子,玩影子游戏,磁铁可以玩磁铁游戏等等。当然了,我们还有一些儿童喜欢的这种内容,比如说填涂、我说你来猜,比如单元页上面有一些儿歌、课文里的讲故事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跟小朋友以这样的语气来说:就是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这样的。其实大家想,就是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这就是一个科学认识事物的基本程序,根据这个基本程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33:39
    TOP
    10#

    小学科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聊聊低年级科学教学的方法。
        第一个教学方法,要注重发展低年级儿童科学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这也是首要的一条)。一、二年级的儿童对身边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和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感到新鲜,经常问这问那。这种由好奇而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所谓的开发潜能,实际上就是要保护他们这样的一种求知欲。
        在低年级科学教材的内容当中,有很多丰富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内容吸引着儿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是非常喜欢上科学课的,他们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乐于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只要我们老师组织得法、教学得法,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是非常之大的。我在滨海持续跟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两年的科学课,在这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当中,我收获满满的,在所有的任课教师中,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喜欢我,而且在给老师打分的时候,我的票绝对是满分的,超过班主任的票数。前两天我还接到滨海的孩子给我打来的电话,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获得了我的手机号码,在电话那头(他已经上三年级了)跟我说:“曾老师,我想你!”当时听了真的是非常的激动。其实,我就教了他一年,离开他一年之后,他还在想我。我想,这不是因为我怎么样,而是因为我的课吸引了他,所以他才会对我念念不忘。
        低年级儿童学习科学,不会是他们的负担,相反,很多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享受。他们在我的课堂上被我答疑解惑,能获得极大的满足。但是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肯动脑筋,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来激发这些低年级小娃娃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把他们这种对大自然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心,引导到对大自然、对身边的科计产品、科学技术的爱好上来。比如,我上课的时候,经常把这些孩子直接带到校园的小花圃和学校的小池塘跟前,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当中各种事物的美丽,我一边带着他们一边给他们讲解,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他们一边跟着我一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问题有时候真的让人非常难以回答,但是不要紧,我们有的问题当场能回答的就可以直接回答;有的不能直接回答,我们可以悄悄地记住,然后把它写下来;有的不能回答的,可以当场跟他们做一些研究,现场做探索,如:就像“叶子背面有什么,是一样的吗?”我们直接就去观察了;如果还有一些不能回答的,我们把它记下来,然后在下课的时候想好办法,第二天或第三天路过他们教室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几句与前一句红色字体的文字表达意思接近,怎么处理?)也可以让他自己回去查查资料,说老师也不知道,你能不能明天来告诉老师。利用这种春游秋游的好时机,带他们去看果树林、农田、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带他们去看一些电影,让他们在愉快当中获取知识。还可以组织这些小娃娃们搞一些他们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比如跟他们玩“踩影子游戏”、跟他们玩“树叶生长的游戏”、跟他们玩“热平衡游戏”……我们把知识跟游戏结合在一块儿。同时,我的低年级儿童语言用得十分熟练,我跟小朋友们说一些非常生动的、亲切的话,当我逗小娃娃玩的时候,那些小娃娃可开心了,而且我说话也不会拿腔拿调的,就是用一种很亲切的话语弯腰、低头、仰面跟他说,不是头仰天上,是弯着腰、仰着头来跟他说,他就感觉到你对他是一种尊重。
        第二个教学方法,要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低年级的小孩子好动好玩,在科学课当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地、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动静互相结合的场景,该动的时候让他们充份地动,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动手、去制作,这时候不要去干扰他们,所有的这些活动,主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认认真真的,要让他们认真真地去观察、认认真真地去做实验、认认真真地去做记录、认认真真地去制作、认认真真地去帮我采叶子、认认真真地去饲养一个小虫子、认认真真地去栽一颗大蒜、认认真真地去养水仙等这些实践活动。所有的活动强调一个词“认真做”。给他们充分的动手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取初步的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儿童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活动非常多,我们做老师的要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实践活动,使低年级儿童在实践活动当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一些物理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有意识地来做一些小实验,比如我们做“研究声音”的实验,我们来敲敲、打打、摸摸、看看;做一些小制作,比如做小风车、做小水轮,用萝卜和牙签搭一个两层的小楼,你想,搭一层楼没用,要求搭两层。在这些活动当中,他们能够逐步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他们学会了制作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培养他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再比如学习动植物的时候,应该指导这些小娃娃进行认真地观察,我们有一段时间跟这些动植物共同生长,一快生活,开展一些饲养毛毛虫、饲养花蝴蝶、栽一棵植物……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了解种植、饲养、栽培的这种简单的农活,同时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从而培养他们观察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饲养和栽培等方面的简单能力。
        第三个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内容的深浅。在教学法的内容当中,特别要强调内容的深度,在低年级儿童认知规律中,对一些抽象的东西他们是不能理解的,你跟他说这些抽象的话语时,你说出来的话不是声音,而是噪音。所以,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儿童通过一些力所能及以及乐于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一些具体的事物获得一些感性的、直接的、具体的初步认识,为中高年级的学习积累素材。所以,低年级的内容特别不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不要求这些儿童记忆那些难于理解的名词和概念,不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比如,不会让他们去调查家乡的水资源,调查家乡的农作物,这些是超越他们认知的,就是布置这样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我在滨海给孩子们上《叶子》一课的时候,我只要求低年级的小娃娃知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但是不要求他去学习叶子的构造、通过叶形来分类等等的。我曾经还有一堂课,叫做《估量》,“大约有多少”这样的一个内容。我们看一堆米,大概有多少?什么叫“有多少”呢?在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测量的标准,大概是一小捧,这一小捧究竟是多少?你的一捧和我的一捧,同样都是一捧米,但数量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一捧豆子,数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一捧积木,数量都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一杯水,大杯和小杯还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可以让他们知道需要用统一的东西来测量这个物体,才能准确地知道是多少。而不是让他去认识“怎么使用量筒”这样一种标准用具,怎样去使用小天平,这个就大大地超过了他的能力了。
        第四个教学方法,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当中我有个深切的体会,我们不可能说上课的时候一讲到底,即使再好的内容、再丰富的视频给小朋友们看,看个五分钟,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坐不住了。因此,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你即使给小孩子讲故事,讲五分钟他也听够了,五分钟以后,绝对有一部分小孩子开始扭来扭去了,因此,不分情况任何单独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无目的地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各种教学方法要交叉地综合运用。请大家记住,低年级儿童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面。一般在5——8分钟之内,一定会发生注意力转移的现象,他们也不习惯至始至终用同一种形式来上课。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看图片、看ppt、动手做实验……即使动手做实验也不要给他很长的时间,如果用很长时间,他的动作就会变形,就会干其他的事情。每次上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要把多种方法恰当地组合起来、结合起来,这样来组织教学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给大家说一说低年级的课,比如《不倒翁》一课,一开始拿出不倒翁来玩游戏,教室里那个大的不倒翁,我用拳头“咚咚咚”打几下,哎?打来打去它不倒,然后,我在讲台上面放个小不倒翁,它也不倒。大的也不倒,小的也不倒,怎么回事呢?你们想不想也玩玩不倒翁呢?虽然班上只有一个大的不倒翁,但小的不倒翁我准备了不少,请每一个人拿过去。结果他们把这个不倒翁拿过去以后,他们玩的不倒翁全是倒的,不像我这个不倒翁倒来倒去它不倒。他们这时候就有了一些想法了,老师的怎么不倒?于是“好,坐正了,你们想想:老师的这个为什么不倒?”从动手变成了讨论。这时候通过这种观察、体验,派几个孩子上来掂一掂、摸一摸,玩一玩老师这个不倒翁。当然,玩这个不倒翁的时候选谁上来,组织教学时是有一个思考的。通过这个环节,接下来就是让他们自己做不倒翁,做成一个圆的不倒翁,一个平面的不倒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我们还辅助于儿歌,上课的时候我跟小朋友说唱的那个儿歌特别有意思,而且这个儿歌就是小朋友自己编出来的。通过儿歌、视频等等各种方式来组织教学,课堂效果肯定很好。
        第五个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内容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所谓的横向就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所谓的纵向就是要注意和幼儿园以及中高年段今后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种联系。我们昨天已经讲过,在低年级的时候,儿童不是一个零起点,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学过科学,只不过在幼儿园的时候学的那些科学内容不系统,跟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可能是有交叉的、有重叠的,但是我们学的很多内容是他们的空白,更多的内容是对他们的提升。因此,在教学当中切记不可忽视这一点,否则,我们就会打击他们,认为他们是零起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但是,我们也要切忌不能让中高年段的内容(有关的知识性的内容)提前下放到低年级。要注意到在低年级的时候不在于教给他们多少知识、多少能力,而更加侧重于培养低年级儿童兴趣,喜爱科学以及他们的态度。因为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的界面是很广的,在教学当中还要强调它跟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品德学科、美术学科、体育学科的这样一种横向联系。只有这种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一起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我相信,关于低段教学和教学艺术,一定是我们将来一段时间里的一个热点话题。
    最后编辑金亚军 最后编辑于 2017-03-28 12:38:0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