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年级为例,本人设计的《六年级下册物质单元的复习课》,基于实验+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一、单元复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学生能够知道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2、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和小苏打与水混合的实验中,寻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关证据。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2、通过实验,树立证据意识。
二、教学重点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理
三、教学难点
1、实验验证小苏打和水反应是物理变化。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理
四、教学准备
小组:一份记录单,一杯白醋,一杯苏打水,一袋白醋。
教师:一杯白醋,一杯水。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复习概念“物质”。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物质,白醋,水。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板书:物质、白醋、水)
学生回答并板书
教师语言:像同学们刚刚举出来的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叫物质,那声音和空气是物质吗?你怎么观察到他的存在?
学生预设:气球变大,证明空气。
声音可以听到。
教师总结:那我们物质的定义就是能够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到的都叫物质。(板书:定义)
2、辨别白醋与水:那么这两种物质,哪一杯是白醋,哪一袋是水呢,你有哪些办法分辨出来?
学生预设1:扇闻,白醋有酸味。
追问:那通过扇闻,水这种物质是怎么样的?
学生:无味
学生预设2:尝
追问:这种方法你怎么评价?
追问:这些通过感官进行观察的,那除了扇闻,尝,你还知道哪些感官观察方法?(板书:感官)
学生预设:听,摸,看...
教师问题:还有其他方法辨别吗?
学生预设3:小苏打倒进去,有气泡就是白醋,没气泡就是水。(板书:实验)
(二)辨别“溶解”是否为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辨别小苏打和水的反应
(1)教师提问: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是什么变化?原因?
学生预设: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板书:化学变化、新物质产生)
教师提问:那你认为小苏打和水混合是什么反应?理由?
学生预设1:物理变化,因为溶解了。
学生预设2:化学变化,因为消失了,没有了。
教师提问:那你怎么证明小苏打和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产生,里面依旧是小苏打和水这两种物质呢?
学生预设1:蒸发(板书:蒸发)
学生预设2:加白醋,有气泡就是还有小苏打。
教师语言:哪种方法更便捷?那我们就用加白醋这种方法。
(2)学生拿材料实验。
(3)汇报交流(板书:溶解)
教师语言:小苏打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证明了你的结论?
学生预测1:物理变化,因为还有气泡生成,就证明里面还有小苏打。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板书: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二)思维导图整理
1、通过刚刚实验,我们将这些关键词用圆圈和箭头进行连接,就形成了思维导图,这节课我们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
2、思维导图练笔:ppt上出示关键词(固态、液态、气态、形态、油)与气泡,让学生进行标箭头,并说明箭头方向的原因。
教师语言:箭头应该怎样打,才能更好的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油和液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那箭头怎样表示呢?
3、请小组拿取思维导图记录单,用ppt上出示关键词完善思维导图:过滤、声音的产生,蒸发,音量,音强,声音的传播,气体,溶解快慢、......
温馨提示:
(1)、自由选择并添加关键词,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
(2)、1、2组负责过滤,3、4组负责溶解,5、6组负责蒸发,如整理后还有时间,则可继续整理其他关键词。
(3))在材料区选取自己小组负责的关键词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可以认一认,用一用实验材料。
2、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组的思维导图,下面同学如有不懂或评价的同学可以举手。
要求:汇报小组如有修改或添加用红笔进行记录。
教师语言: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利用这张思维导图,继续进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