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杰的成长专帖 [复制链接]

11#

回复 10楼lgxing9的帖子

谢谢卢老师,哈哈 ,我不会作诗,只能这样寒酸的回一句了
TOP
12#

到底什么是天气?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


引言:从接手第一个班级,开展了第一节以“我心目中的科学课”为主题的始学教育课后,这是第二次给四零三班的孩子们上课了,他们很期待也很喜欢科学课,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大的魅力,而是科学,这个词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开始欢呼:老师来啦!科学老师来啦!我一共带7个班,说来还真是有点累,但是看到孩子们那满心期待的眼神,我很欣慰。
一、随机调整,顺势引入
让我意外的是,简单的问好开始之前,孩子们正在背诵《己亥杂诗》“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灵机一动,“请问这首诗的第一句最后两个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风雷”以此来引入天气,虽然有些牵强,但是个人感觉很吸引学生,孩子们一下子都觉得很奇怪,这老师到底要干嘛,要讲语文了吗?可见,课堂的导入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更让我想到喻老师所推崇的简约课堂,这样的导入更简洁。
二、根据前概念,明确目标
当我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时,大部分的孩子回答集中在:好、不好、糟糕等等形容词,不知是我的提问方式出现了问题还是指向不明确。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天气是用好和坏来形容的,我查阅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教案或者实录,也是这样的提问,但是我不知该如何改进,思考了许久,觉得: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这样提问是否会更完整,当有部分孩子能够回答出天气现象时,也集中在“阴天、晴…”的确,这个问题换成任何人,包括成人,自然也是这样回答,因为在我们的概念中,阴晴就是描述天气的,天气就是阴晴等,何况孩子们呢。于是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冬天的晴天和夏天的晴天一样吗?目标指向温度。孩子会回答不一样,一个热一个冷,没错,冷热是孩子们对温度的直观感受。第二问:都是雨天,但是一个台风天,一个没有风,还一样吗?目标指向风向和风速,自己觉得实在是无奈之举,人为加工的痕迹太强,完全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应该如何更巧妙的引导孩子认识到温度和风也是天气的一个构成要素。就这样简单的两个问题,根本不能在她们的心中深深的印下天气的印象,即使记得也是勉强死记下。
三、联系生活,感受天气
我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放在了这个环节。全班一起收看天气预报,说说从这里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目的有两个:简单认识几个天气符号,并简单讲解了降水包括下雨和下雪等,用了和爸爸聊天的笑话,孩子们听的很有趣。其次让大家思考一下,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利用这个问题,回顾第一部分学习的内容,根据板书构成天气的四个因素完整的描述天气,并请同学们来评价,目的在于练习判断各种天气现象属于天气现象描述类别。描述完明天的天气,引出那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孩子们说的很多,很佩服他们的想象力,但是我又添了一脚,说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影响确实很大,那对其他动物、植物呢?对整个大自然有哪些影响呢?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好像说完下雨要打伞就没有什么了,但是说到大自然,孩子们还是很有感触的,会有泥石流,小动物们没有家了等等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意外收获。
四、总结
套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四年级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作为新手,更应该及时反思,时时反思,冀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最后编辑林杰 最后编辑于 2016-06-17 10:24:50
TOP
13#

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一般教学策略
——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例


缘起
近日,江北区小学科学教师“提高科学素养理念下”的课堂研究培训活动在我校圆满落幕。作为从教还未到一年的新手,第一次在全区老师面前展示公开课,走下讲台的那一瞬间,感觉到的不仅仅是终于完成了一项使命,更同时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蜕变。现在回过头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相对客观地思考整个磨课、上课过程,反思教学的得失,别有一番味道。在反思的同时,尝试探索科学探究课授课的几点教学策略。
1.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科学探究课的实验材料直接影响到探究过程是否顺利开展。教师选择的实验材料需要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同时也要与教材的知识重点与难点相吻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为例,教材中选用蜡或者凡士林将火柴棒粘在一根铁丝上,然后一端用酒精灯加热。选用蜡和凡士林这两种材料,是利用它的状态变化来观察热量在铁丝上的传递,即热量使蜡融化导致火柴掉落我们便认为热已经传递到此位置。并且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归纳出热在同一个物体中直线方向上的传递过程——由热的部位向冷的部位传递。
随后,教材安排了第二个活动,酒精灯在金属圆片上加热的实验。材料仍然选择使用蜡,但是这回是将其均匀涂在金属圆片上,观察它融化的过程,从而归纳热传递的规律。两次实验的材料变化,实验安排,让我们看到教材编排者的良苦用心,从热在单一方向上的传递到向四面八方的传递,利用蜡融化现象看的清清楚楚。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并最终引导得出“热传导”的概念。
2.教师应提前“下水”实验
为了课堂实验顺利进行,我提前尝试了书本中的实验,但是很快问题出现了,用蜡滴在火柴棒上的方法固然直观但是很难黏在铁丝上,而且很容易由于振动,不小心触碰就掉落,影响实验结果。另外圆盘上的实验不可重复操作,一个班8个小组8套材料,一般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要带7-8个班,那就要准备56-64套材料,而且由于蜡受热融化后会滴落在桌面很难清理。果然是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操作难度如此之大,对于成人是如此更何况四年级、十来岁的孩子呢?
于是我进行多次测试,不断改进调整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仍然可以选用蜡作为热显示的材料,但是把蜡提前制作成蜡环,可以直接套入铜棒,将铜棒一端固定,一端加热,省去了滴蜡将火柴棍黏在铜棒上的麻烦。并且套在上面的蜡环只有受热融化了才会掉落,不会因为碰撞或者铁架台移动而掉落,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
第二个实验,针对出现的问题,我选用了网上购买的温变油漆,均匀涂抹在金属圆片上。受热油漆颜色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受冷后颜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多个班级轮流交替使用,省去了涂蜡,清理桌面的麻烦。
    教师的提前“下水”测试;对实验材料、方法进行可行性的改进,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孩子们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科学探究而不是浪费在无所谓的实验漏洞上,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于漪老师曾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打在孩子们的心坎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课吸引孩子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简单点说就是好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无目的的游戏,而是有意义的探索,在玩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玩出“名堂”——这才是我们科学老师应该追求的。为了做到吸引孩子,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伊始我给孩子们演示了“火烧纸船”的小实验,小小的纸船竟然经受住了如此高温火焰的炙烤那么长一段时间,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并且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这热到底传递到哪里去了?在课上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平时最爱开小差坐最后一排的“捣蛋大王”翘着屁股、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纸船看,我想这样的开端应该是孩子们和老师们都乐于见到的。
除了导入吸引人之外,生动有趣这个形容词应该贯穿整节科学课。这与老师个人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教师幽默、有趣,课堂上孩子们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课堂轻松愉悦孩子们便学的轻松愉悦。因为科学学习必须是快乐的,快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的积累与锻炼。有时候我竟会不自觉得认为,教师这个行业和脱口秀节目也是有一定相似度。
4.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完整的探究过程步骤。课后,有老师指出在设计实验环节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是否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让孩子们讨论,并且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法。我想说: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课堂的时间就应用在“刀刃上”,值不值得就要看这投入有多少的产出。这将近10分钟的讨论交流过程正是孩子们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绝好机会。以至于最后评课的江北区名师赵老师也特意提到了这一点,这10多分钟花的值,因为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迸发。有用“温变传感器”的;有“在铜棒上涂抹巧克力”的……布鲁纳说过:“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经历这样一系列过程我相信这对学生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编辑林杰 最后编辑于 2016-06-17 10:25:15
TOP
14#

让教育成为一种守候
林杰
——不吵杂、别浮躁;安静、坚守做有情怀的科教人
回首一年零三个月前,刚从师范毕业的我,在教师的道路上横冲直撞,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有多厉害,满清热情一股脑儿投入一线教学。“这你都不知道?!”“你上课在听什么?!”“这我不是讲过很多遍了吗?!”很多时候口中的“以生为本”都是一纸无力苍白的词汇。从一四年到一五年,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就这样,这一群孩子就在我的催促声中,忙不迭的长大。
在优教育上读到过了这样一段话,是台东和平国小的陈豪毅老师写给他的学生的:你生命中有我,我生命中有你,我的生命的精彩是因为参杂了一点你的影子。你还小,但是没有关系。你愿意相信我吗?让我们一起走这条路。我就带着你,你也跟随着我,也许某一时刻你是我这个计划的作品,也许有一些时刻你就创造了某一些我的生命经验。是的,偶然一个时刻也许学生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精彩。
偶然一次上课,我记得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种子的发芽实验》这一课,有一个小男孩欣喜地捧着她的实验成果跑进办公室来与我分享他的喜悦。只见一个被捏的皱巴巴的透明塑料杯子里,蜷曲着四五株刚发芽的绿豆苗。一般进入老师办公室的学生都会比较拘束、紧张,但是这也难掩它的喜悦与兴奋。这时他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我的豆芽,根有点红,有点干,茎都是歪歪扭扭的,而不是笔直的向上长的呢?
是啊,为什么会弯弯扭扭的呢?我反问他:你是不是没有按照老师要求让它自己生长呀?经常有去碰他?他不好意思的点点头,他说:我每天都想着让它快点长大,每天都想看着他的变化,所以经常把它拿出来看!我恍然大悟“希望它快点长大,希望每天都能看到它的长大。”这不就是我们教师每天所期盼的学生的样子吗?一句句催促“快点”“快点”……生怕浪费了虚度了一秒一分。谢谢你,孩子,你让我看到了自己。周国平说: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哲人的话总是那么简单但是一针见血。我们每天接触的学生,看到的自己,张口闭口的“以生为本”,却是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我们教师何尝不是这一个个好奇的孩子,喜欢将这一棵棵稚嫩的自由生长的幼苗,拎起来看看,仔细的“欣赏”。殊不知这一看似出于喜爱的举动,却会让细嫩的豆芽受到伤害,当你再将它放回盆中。他又重新调整姿态,昂起头去接受阳光雨露。
有的时候教育需要慢下来,停下来等一等,我们唯一要探索的是学生有没有动机,跟着你一起学下去。让他自己有兴趣有方法自主的走下去。而不是被我们牵着手,拉到这,拖到那。俯下身,静静地等待,守候在它的身旁,你要给予的是适量的空间,相信他定会将他最美的花朵展现在你的面前。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人都有差异,而我们的教育正走向浮躁,越快越好,尝试弥平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但是我们需要守候、不强加,不催促,不推搡,让每一个孩子自由、生动、快乐的成长。这才是我们期待的。
最后编辑林杰 最后编辑于 2016-06-17 10:26:58
TOP
15#

生命,生命
前段时间,兰州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标题为《学生被请家长放学路上自杀身亡 老师被判担责40%》,其中学生、自杀、身亡,这几个字眼触目惊心。我并不是想要指责这个学生如此想不开,更不是指责这位老师也许严苛的教育方法,而是感觉到痛心,感到惋惜,为这个孩子为我们的教育感到痛心,为这位老师感到深切的同情,为什么请家长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一个家校教育沟通的方式在孩子看来是如此的压力山大。同时也感觉到一种责任,如今“学生被批评了、失恋了、或者考试考砸了动不动就跳楼,自杀,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类似这样的新闻好像经常见诸报端。至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如今的社会一种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对自我生命的冷漠到了极点,实在是让人担忧。
因为我是一名科学老师,在学习地球时,我会这样介绍。在茫茫宇宙中,我们的生活的星球,像一颗蔚蓝色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充满了生机,因为这里存在着生命。有关生命的命题,可能是被思索最多的,什么是生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纵观人的一生,起点是渺小的,然而生的欲望是强烈的,这种蓬勃的力量不可阻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与磨难。比如某某老师通知你,明天要ted演讲了。因此,生命本身充满了焦虑,有生命就有焦虑。因为生命要面对未来,面对未知,面对无数个不确定和不可预见性。
在我的科学课上我尝试将生命教育与科学教材里面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
一、融入科学史教学
例如在学习黑洞理论时,有一个人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黑洞理论理论的的缔造者——霍金。请看以下这段视频。生命与非生命个体,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我们人,是几乎唯一一个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生物,在提倡个性发展的今天,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努力地做好真我,成为普遍诉求。然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一次,没有草稿,没有排练,每个人都想拥有美丽的人生,但是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绕过的困难,如生活失意,学习失败,经济压力,生理缺陷,家庭变故。这些每一个困难都可以看作是人生的重大转折了,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下,再加上孩子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是否能够承受这些打击。必须给他们一些榜样。认为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与霍金先生遭遇到的相比我们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要够坚强,一样可以活的很出色。
二、融入动物的生命教学
所有的孩子在家里都是老大,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学校在社会,他发现,吃饭时要排队的,捉弄别人是要被揍的,上课讲话是要被批评的,想当班委是要PK的,每个学习阶段还有考试的,并且如果考砸了还会很丢脸的,这种失落感,挫败感,这种心理落差,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危机。在学习卵生动物时,教材安排的其中一个活动是解剖和观察鸡蛋。并且为了使得学生理解鸡蛋各结构的作用,我们会讨论观察小鸡的一步步发育变化直到出壳。当孩子们看到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从坚硬的外壳一点点艰难的移动,啄破蛋壳,直到探出脑袋,艰难的站立,看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唤起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融入天文知识教学
人类和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比起来,实在是渺小到不能在渺小,人类生命的几十年与地球生命的的几亿年比起来须臾到,然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而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当中非常普通的一部分,还有成千上万颗类似地球的行星,而银河系又是我们已知星系当中的一个十分普通的星系,还有成千上万个星系,而宇宙到目前为止比较公认的理论的认为是无边无际的,生命的渺小生命的短暂,在此刻我们似乎想像,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就像沙漠中的一粒砂,一粒尘埃,渺小到不能在渺小的一粒分子。当我介绍到极昼极夜/漩涡/南半球,北极都是北,开阔眼界,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那一点点,此时心大了,心境大了自然看的也开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命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天空,绽放光彩,但是迟早都要陨落。宇宙永恒,天地无限,与宇宙天地相比人的生命过程,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相比之下,同学打闹/老师批评/家长打骂/考场失意真的能够和我们的来之不易的稍纵即逝的宝贵生命相提并论吗。
我说,把他们当作生命附带的一些赠品,我们可以郁闷我们可以抱怨,赠品也应该质量合格,不能粗制滥造,但是也绝不能做厌弃生命本身这种舍本逐末的傻事。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相伴相随,相生相成,萨特说,痛苦即存在。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冰心老人在《谈生命》中对于生命的精彩论述。
TOP
16#

多写写教学反思,很有意义!
TOP
17#

回复 16楼lgxing9的帖子

嗯 好的,我也这样想。也请老师多多指导
TOP
18#
TOP
19#

欢迎一下!
TOP
20#

回复 19楼杨君的帖子

谢谢杨老师 上回杭州一别 现在想起来已经一晃两年过去了,时间真是太快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