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6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有感 [复制链接]

1#
2016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有感
——不同课型不同的处理方式

4月21日-22日我有幸参加了2016浙江省小学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活动,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的大型活动。虽然来去松阳的路途非常艰难,但经过了这一天半的时间,觉得这次的机会真是弥足珍贵。在这里,我们过得既忙碌又充实,我们不仅收获了科学专业知识,也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却怀有同样梦想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次课堂教学活动很精彩,学术报告很务实,教研氛围很活跃,专家点评很到位。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虽然大家讨论很激烈,观点很犀利,有些论点甚至不是特别了解,但这都是科学人士的精辟发言,我把那些观点都一一保存下来。总体来说,这次的活动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不同课型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我具体说说。
思维的碰撞——《杯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
学生对于杯壁的水从哪里来的有自己的一定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基于的是学生的经验,没有经过科学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认知是浅显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王老师课前的调查清晰展示学生的前概念,让孩子对“冰杯外壁的水从哪里来”的思考以图片加文字表达出来。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水珠从哪里来”一般集中于“杯口漏水”、“杯壁渗水”、“杯壁(口)透气”及“杯外气体”几种观点。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再根据观点分组,找到思想上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孩子们探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们更能有效研讨。
观察研讨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个位置?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支持你的观点?(引导思路:学生观察比较的重点是水从哪里来的。)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思维的碰撞。
课堂里亮点很多。比如在验证时,王老师采用了空冰瓶、装着很干很干棉花的冰瓶子,证明水珠是从瓶外来的,以及猜测装红冰的瓶子外面的水珠是什么颜色的。科学课的教具很关键,教具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载体,根据实际状况,对教具进行改进、甚至发明教具,这个就需要老师的思考和创新!
教学是一种思考,思维的进步。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放大镜》
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主要是通过有结构材料的提供,在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引发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竺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十种观察器材,分别是玻璃片、不透明凸镜、单凸镜、双凸镜、透明圆柱、透明长方体、不透明柱体、透明球、试管和塑料袋。用这么多的材料,试图让孩子在众多的材料中,研讨具有放大功能物体的共同特点,从中抽离出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透明、凸起,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反思的环节中,有老师提出在得到放大镜特点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材料自制放大设备,孩子们可能有很多想法,如给试管加水、塑料袋加水等。这也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充分挖掘材料。
任务驱动、长时探究——《摆的研究》

说到这节课,我不得不佩服叶老师的胆大。作为一名新老师,将多变量的两个实验进行整合,任务驱动,进行长时探究。但听到后来,才发现表象看似放手,实为可控。通过这种悬挂的方式,比较直观的体现摆的快慢与摆绳之间的关系,挂摆绳最直观,比传统的表格形式统计数据更能突出它们存在的规律。
这节是比较难上的课堂,因为研究因素很多,叶老师采用了一种比较大胆的做法:做的时候只关注次数,达成后再测量长度,减小学生的关注点,降低难度。避免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的研究问题。
实验时,小组内可能对长度数据不敏感,但全班一汇总,将摆件放在黑板上呈现,就发现这是一个抛物线了,科学概念目标也就自然而然达成了。
搭好活动支架——《证明地球在自转》
《证明地球在自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理解“摆的特点”,二是傅科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三是“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由“摆能保持摆动方向不变”这一特点到“傅科摆与地面刻度盘的偏转”,看似简单,但学生思维的跳转是很大的。
姚老师分四步走,搭好活动支架,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分别达成目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找观察方向的参照物;第二步,得出摆的方向不变;第三步,地盘转实验摆不变,研究沙子的痕迹,为地球自转打基础;第四步,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
有老师评价:“感觉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探究过程。”个人完全同意。
科学阅读课(主动接受式课型)——《食物中的营养》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课教学上也常用到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问题。但阅读资料卡的制作及任务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资料卡,归纳整理,提取所需信息。其次,从阅读到表达,也是一种技能。孩子们的表达零散,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信息。
在进行探究时,袁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如检测面包馒头里是否含有淀粉时,探讨面包馒头是用淀粉做的,为什么还要做实验?淀粉有怎样的性质?我们可以不可以用这一特性做其他食品的淀粉检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来。


构建模型——《太阳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根据数据表资料小组合作建立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处理数据,感受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
郑老师运用了三次建模,这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第一次,说说你脑海中的模型;第二次,提供距离数据,根据数据再次建立模型;第三次,结合距离和大小,想象最终模型。通过不断地交流、探讨、质疑,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对教材中的太阳系插图提出了质疑,通过这样的科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通过数据建模、图形建模以微小的步子,通过三次建模让学生感受、学习、掌握思维建模的过程。在修正模型过程中,渗透比例尺的概念运用,从距离的等比例尺,到同时要求大小和距离等比例尺缩小。
课堂层层递进,慢中有思,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构建了科学模型,掌握了科学概念。


带着满满的收获,写完了这次的感受。感谢这次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绎,感谢评课老师们给我们科学教学探索之路指点迷津,让我们学有所获。最后,引用喻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感悟。
田园松阳春雨润,
古县实小充电盛。
经典课堂再演绎,
名师特教盛宴呈。
群里群外观点碰,
醉满情怀科学人。

桂鑫人:许妮妮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16/4/27 20:38:1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看着你满满的后感,觉得你此次不虚此行,收获颇多。
TOP
3#

楼主这次的学习收获非常多,从你的体会可以发现你在每节课中都学到了一点,都了解了一点,都感悟了一点,这样的学习真好!
TOP
4#

写得不错,加精鼓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