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
想体现: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大活动,基于自己的想法
材料有10种:平面玻璃、不透明的单面玻璃、单面凸起的透明玻璃、凸起程度不同的双面凸起的玻璃;透明的圆柱体、不透明的圆柱体、透明的球体、试管、塑料袋
任洪老师:
这个内容,在六年级或在五年级,难度是偏低的,这是教材问题
听课教师发言1:
能否再多一些把话语权教给学生?是否限制了学生的发言?
执教老师回应:
预想中也是想要自己站在学生的背后,让学生多一些生生互动。
课堂上,教师的点评太及时,学生想说的欲望被压下去了,因为意思相近。
听课老师发言2:
给大家的启示: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任洪老师点评:
这个内容,无法追求太多亮点
教科版的教材内容,追求大单元,但有些活动放的年级段不一定合适。比如:放大镜,放三年级,学生也能使用。
本节课能做的:大活动的设计。放大镜的结构、怎样的器具具有放大作用,等等,设计好。
本节课遗憾的是:教师的话比较多,有几个精彩的细节,没有达到很好的让学生欣喜的效果。
沈跃群老师点评:
10种材料,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的预测有两个错误了,说明了什么?
圆柱体,给的时间太少了
凸度的问题,比如月牙形的,学生能判断吗?可以作为第二梯度的观察,可以把“凸度”概念建构更好。此外,凹透镜的材料,也可以放进去
不要被教材绑着走。
钱金明老师点评:
课很简单,怎样上得有意义
这是一节单元起始课,单元起始课,触角往往触到后面的课,基础性、准备性。但不要吃了后面的“饭”
关于探究。老师的支架搭得很好,材料、记录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探究、怎样探究?“怎样放得更大”,建议时间长一些,把这个环节做得厚实一些
关于用途。“找一找生活中需要放大事例”,也可以在给些时间,找找生活中的放大镜,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用途?带着这些问题去看看后面的内容
关于使用。可以简单一些,后面还要观察昆虫,观察晶体。
单元起始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值得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