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教师培训(2015年四川雅安)·芦山站(馨梦小队现场报导) [复制链接]

1#

桂馨科学教师培训(2015年四川雅安)·芦山站(馨梦小队现场报导)

 2015年4月26日,作为桂馨科学教育专业奖学金一期培养学员之一,我来到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参与桂馨科学教师培训。从成都前往芦山四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们对此行的期待在慢慢升温。这座还没来及将它最好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城,将会因为这次的科学教师培训而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呢?我们这些还未经历练的科学教育专业在校师范生们又将因为这次的培训而获得怎样的成长呢?这一路,我们在等待,也在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影随心动于2015-4-28 11:56:5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期待更多的分享!
TOP
3#

 26号晚上9点,来自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的7位大学生学员(另有一位因路途较远第二天才到),就在宾馆的房间和桂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照片中的这一位是桂馨基金会的樊秘书长,也是一个被我们称为樊妈妈的人。另外两位没有出现在照片中的是王斌老师和管美艳老师。不过,自从去年绵竹科学夏令营结束后,我再没这么客气的称呼过他们,因为真的都是兄弟姐妹一般亲切的人,我一般只会叫“树树”和“美艳姐姐”。当天晚上的会开了近两个半小时,或许只有和桂馨在一起,才会让我觉得原来开会是一件时间过得那么快的事情。听樊妈妈介绍这次培训的专家和名师,感动最深的不仅仅他们在科教这一块儿的成就有多大,而是他们为了心中的科教,无私地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投注于此。章鼎儿老师和路培琦老师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这一次,能够在培训期间和他们近距离接触,是每一位来到雅安的同学最期待的事。


 王总和美艳姐姐和我们聊起桂馨,聊起科学教育,聊起我们的奖学金项目,每一句话都有着令人向上的力量。在问到为什么选择科学教育时。我说我的回答是两个词:“莫名其妙”,“歪打正着”。当时选择科教仅仅是因为我们初中毕业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定向培养师范生时这个专业更容易考,所以莫名其妙就成了一名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但到了大学,真正和这个专业开始打交道之后,我这个一直站在科教这扇门外的学生实在被科教的老师们宠爱过多,也实在被门内的世界吸引太大,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走进这扇门,并且在这个门内的世界演绎出我自己的精彩。所以,歪打正着的,科教成了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我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问问所有参与到奖学金项目一期培养中的同学,你为什么选择科教?你又会为了科教作出怎样的改变?


 聊起我们的一些困惑,美艳姐姐分享了这样一句话:主动即主体。是的,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都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因为真正能让你成长的不是你得到的这个东西,而是你得到这个东西的过程。桂馨梦,科教梦,一切才刚刚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7 21:50:49编辑过]

TOP
4#

 三天培训,充实而又紧凑的安排,来晒培训安排表啦~

[upload=jpg,培训安排表jpg]UploadFile/2015-4/201542721531219969.jpg[/upload]

TOP
5#

 4月27日上午8点,转过很多个尘土漫天的路口,来到了本次培训的地点——芦山县芦阳小学。热情的领导、老师,干净、宽敞的环境,一天的培训有了一个很美好的开始。


TOP
6#

 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四川雅安)项目——芦山站今天在雅安市芦山县正式启动。桂馨科学课项目特聘专家章鼎儿老师、路培琦老师和桂馨科学课名师志愿者丁建国老师、叶军老师将在三天时间里为老师们带来一系列的科学讲座、参与式科学探究学习、教学工具箱使用,以及科学教学示范课、互动研讨等内容。本次项目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支持。


 本次培训除了有芦山本地及周边科学教师参与,还有重庆市南岸区科学教研员周朝勇老师及重庆市的科学老师,成都市金牛区的教研员及科学老师及复兴-桂馨科学教育奖学金项目培养的来自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高校的8名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代表参加。


TOP
7#

又见樊老师,又见树树和小美!亲切!娜娜加油,我和馨梦所有成员都在你身边!我们虽然处在不同的位置,但网络可以让我们共同学习!现把一些小小的花絮补充上来!请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本次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8 16:59:59编辑过]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8#

记录的很详细 加油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9#

有章老和路老两老指引,真是幸福!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10#

点亮小灯泡(芦山董老师)




问题导入:古时候怎么照明?现在呢?

新课教学:

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引出电池,接着介绍电池和导线,并未对小灯泡进行介绍。

学生实验:那么如何点亮小灯泡呢?小组实验,并且记录。

对照ppt画小灯泡,然后介绍小灯泡的构造。

出示电路图,让学生画出电流的方向。

老师讲述短路、断路和回路的概念。

对本节课的思考:

这节课的思维逻辑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颠倒混乱。

1.因为对于电池和导线,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弄清楚,而在电路连接中最难的就是小灯泡构造的认识。而董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动手操作前只是介绍了电池(电池的两极是正负极,而不是正负电荷。作为一个科学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导线,就让学生进行实验。所以导致实验效果不佳,只有部分学生将小灯泡点亮,大部分小组存在只要一到两个学生参与实验,其他学生只是远观,而且只找出一种方法。

2.在接下来介绍灯泡结构和记录电路的时候花太多时间在简图。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在增加学生的难度。我认为应该事先将打印的小灯泡和电池图片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做实验记录。

3.在讲述小灯泡的构造时大部分学生都在玩手中的小灯泡。据章老师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最多有5个孩子在听老师讲课,最少没有学生听。所以对于科学老师来说,材料的发放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最后回路、短路、断路概念的讲解也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这些概念老师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验单基础上得出,而是自己展示ppt得出的。所以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可能并没有理解这些概念。并且学生只能连出一种让小灯泡发亮的方法。所以整个教学思路都是值得反思的。

好的科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的参与。比如本节课引导学生用多种连接方式点亮小灯泡就是思维参与的体现,但是并没有做到。老师要知道学生潜在的知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定教学目标。所以本节课不应该只是把目标放在“点亮”小灯泡,而是要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点亮小灯泡。

根据对本节课的反思,对这堂课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下是我设计的教案: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材: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二节的教学片段。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电,了解电。

设计理念:

在第一节已经对生活中的静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小节主要让大家认识灯泡的结构,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画出能够使小灯泡发亮的多种电路的连接图,以此总结小灯泡发亮的原理。最后介绍短路概念,以及提醒同学们如何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小灯泡的基本结构和短路的概念。

2: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3:认识短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灯泡的结构。

2:学生自主连接电路,并且让小灯泡发亮。

3:画出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几种连接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自主动手完成实验,增强大家对电路和电的认识,学会团队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和让小灯泡发亮的几种实物图

教学难点:

理解小灯泡发亮的原理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器材:点亮小灯泡ppt一份,老式手电筒一个

2.小组实验用器材: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电池一个,小盒子一个,铅笔和橡皮

3.学生活动记录卡:附1

教学过程:

导入:

电筒导入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老式电筒大家看一看,你们觉得能使电筒发光(打开手电筒)重要的结构有哪些呢?

(老师拆开电筒)

引出灯泡和电池

生:电池,小灯泡(同时老师在黑板上贴实物图)。

师:好的,电池大家都很熟悉,小灯泡的结构有那么一点复杂,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小灯泡,看看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发小灯泡)我们来看看小灯泡的内部结构:玻璃泡、金属架、灯丝、连接点1、连接点2“(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小灯泡的构造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很重要。“(发电池)

(在学生回答同时ppt展示)

同学们说了小灯泡和电池是手电筒发亮的关键,那么现在你们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引出导线:

生:不能,没有电线

师:没错,其实刚刚手电筒的外壳就起到了导线的作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导线)

自主实验

现在点亮小灯泡所需要的器材已经全部备齐了,接下来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亮小灯泡的实验。

实验要求

1:分工合作:2个人进行小灯泡发亮的实物图连接实验,1个人观察电路的连接方式,并且将小灯泡发亮的不同种方式都画下来,并代表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当老师说实验结束时各小组及时将器材放入小盒子中。

3:实验过程中注意小心谨慎,切勿将小灯泡打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请及时告诉老师。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下到各个小组指导实验,并且发现同学们短路,断路的连接方法,在汇报过程中提出。)

汇报

师:现在老师看到所有小组都完成了实验,也填写了实验报告单,那么现在哪个小组可以派代表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



(以上为预设情况,具体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师: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法多种多样,但是它们有一个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共同点。有同学发现了吗?

学生可能回答:电路中间不能断,电流要通过小灯泡等等

师:因为我们的小灯泡和电池通过导线的连接形成了通路,所以小灯泡发亮了。(在这个过程中在黑板的电路图用手演示并且画出电流方向)

短路:(ppt展示)

师:刚刚老师发现有同学的电池很烫很烫,但是灯泡却没有发亮,是这么回事呢?

像这种电流从正极出发没有经过用电器直接回到负极的电路称为短路。

所以在以后做电路实验中大家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今天我们用了很多种连接方式,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手电筒是黑板上的哪种连接方式?

生:第一种

师:哇!真不错,这样我们就马上弄清楚了手电筒的科学原理了。

师:我们的手电筒都是用的两个电池?有没有同学想尝试一下用两个电池来连接电路?(再给学生一个电池)

生:用两个电池小灯泡更亮了

安全教育:

师:没错,那么用更多电池小灯泡会不会更亮呢?

生:会

(老师演示实验使小灯泡烧坏)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电都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接下来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电的知识需要学习,但是老师提醒大家: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种交流电足以引发触电死亡事故,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的或者学校里插座中的电进行实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0:37:43编辑过]

TOP
11#

小学科学课与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章鼎儿老师

小学科学课:

大部分人认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副课,是一门不被重视的课程。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会发现,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发展态势迅速猛烈的课程,作为未来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科学课。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1.发展历史:



注:周课时是指每个年级开设科学课课时数之和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小学科学在短短的25年间经历了4次学科名称的修改,周课时呈直线上升状态。在我国这样的情况,除了科学课程外是绝无仅有的。并且章鼎儿老师预言在未来的时间内科学课课时还会继续增长。

2.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在其他大部分国家小学科学课已经是一门核心课程。并且其他国家的周课时都比我国现在的课时多。目前能够说出名字的国家,科学课周课时少于18节课只有中国,而比中国10课时还少的就只剩非洲部分连教育都成问题的国家和地区。

3.现在还在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从原来3—6年级,变成了1—6年级的课程标准,所以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还会继续增加。

4.小学科学课的发展动力主要有: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如果问你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使我们困惑的,缺失的是什么?给你三个选择A语文知识B数学知识C科学素养,我想你肯定不会回答说是语文知识或者数学知识,而是科学素养。

5.在其他国家甚至美国,它们的科学课都经历过:辅助课、支柱课、基础课、核心课。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而我国的科学课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是一个“潜力股”。而我们这群未来的科学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后要从事的事业。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认真研究钻研科学教育,为以后科学教育的辉煌打下基础。因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科教人的责任和义务。

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章老师说了我们科学老师在小学1年级到6年级一共有340节科学课。那么在这有限的课程里面,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呢?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改革?章老师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1)对改革的认识:我们改革的目标是更轻松、更快乐和更有效。

(2)对认识的改革: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

(3)对改革的尝试:下定决心跨出改革的步子,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当时章鼎儿老师和路培琦老师就勇敢的走出了对自然课改革的步子。把原来从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课改成了现在学生说老师听,学生做老师看的科学课。180度的改革就是从当时跨出的第一步开始的。

那么在上面提到的3点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第二点对认识的改革,那么接下来就简单介绍如何做到对认识的改革。

1.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发展障碍、发展特点等方面出发。从章老师的几个课堂案例说明:

(1)课堂教学活动失控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所以课堂纪律是每一个科学老师都比较痛疼的问题。就连被视为咱们中国小学科学权威的章老师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章老师在几百人听课的一堂公开课上出现了课堂失控的情况。

当时是一节一年级的的科学课“认识颜色”,主要设计是将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混合,从而配制出新的颜色。老师演示过后,将三杯水发给学生进行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尽管老师敲铃铛,尽管老师一组一组的去管纪律,都无法阻挡学生的“热情”。最后只能让学生把所有的水用完之后,才通过老师引导总结,草草结束。

章老师通过思考后,在第二次在武汉一个小学上展示课,同样的“认识颜色”却出现了不同的课堂效果。首先老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红蓝颜色的水给学生,当学生将这个试验完成后,老师出示黄色的水。这时小孩子会安安静静的坐在位置上看着老师手中的水,然后章老师用黄颜色的水换了蓝色的水再让学生进行第二轮实验。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第三轮实验。就这样仅仅是从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做了稍稍的调整,就导致了两堂课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课堂的失控是学生的问题吗?并不是,而是我们对学生主体的研究认识不充分的问题。

(2)交流汇报倾听很成问题

现在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其他同学不会听,而是通过老师重复之后听到的。这样会从侧面告诉学生只要听老师的而不用听学生的发言。所以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在学生发言这一块做一个小小的调整。比如第一排的学生发言应该转向后面的学生,而不是背对他们。这样的话其他人自然会去听他的发言,同样的道理后面同学发言的时候前面的学生应该转向他,而不是背对他。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更培养了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3)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答案就是我们老师帮助学生养成的习惯。因为老师一般都叫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就让学生慢慢形成了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叫我,甚至会让学生养成不去思考等问题。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变广,教师就应该改革发言方式。即不一定找举手的学生,而是随机抽取。问题提出后不马上叫人回答,而是环视学生,让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回答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

2.其实研究学生主体的发展不仅仅只研究学生,而且还包括老师在主体发展过程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其实我们只是影响主体发展的诸多因素的一种。但是教师又是一种特殊(主要的,能动的)的因素。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的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产生最为积极的作用。如用教材教而不去教教材,这就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例:在“各种各样的花”这堂课中老师拿出一束杜鹃花问同学们认不认识?孩子们都说映山红,而老师却说是杜鹃花,然后齐读两遍,在课堂结束后再拿出杜鹃花问学生结果没一个人做声。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把同学们原本都认识的花教到最后没一个人认识。

总之我们需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且要认识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内在意义,如果我们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必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科学老师。

科学课的一般过程

1.导入性活动

2.主要活动:活动不宜太碎,应该尽可能创造出“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3.交流与讨论:在本阶段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补充活动。

4.整理归纳:这里得出的结论最好是全班同学达成的共识。并不一定需要和教科书上的概念一模一样。否则会引起孩子依赖心理,直接翻教科书而不去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0:31:44编辑过]

TOP
12#

一天中的食物(芦山胡老师)



教学思路:

导入:今天吃了早餐了吗?吃了什么?(在进行导入过程中ppt已经将课题出示了,所以导入环节意义并不是很大)

新课教学:

ppt展示自己早餐和午餐的图片。(图片是网上找的并且log还没有去掉,显得不真实,自己实拍效果会更好)从这些食物中找出里面包含了哪些东西?比如西红柿炒蛋中包括西红柿、鸡蛋等等。

引出活动一:将自己吃的早餐写下来,并且标记出里面包含了哪些东西?

活动二:让学生写出昨天一天吃的食物,并记录下来。数一数有多少种,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活动三:对食物的分类。老师通过自己按照食物来源分为素、荤两类,然后引导学生可以根据颜色,大小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再次展示自己的分类(荤素)。

活动四:做练习。

对本堂课的思考:

1.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记录和分类,难点是分类。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体现重难点,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导入和记录上,而在分类这一块花的时间很少也比较仓促。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所欠缺。应该更好的把握好重难点。

2.对学生的记录单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分析。花了大量时间在填写实验报告单上,却只是对报告单进行一个非常简单的展示,不仅仅没有尊重学生的成果,而且使活动的意义大大减小。我们的结论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之上的。

3.练习题的选择没有意义。所展示的题目都是非常简单的,并且也不是本节课所学的重点。也就是没有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能够把百分之80的练习做好。

4.在我们的课堂应该重点把握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也就是我们的教学应该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最简单的说,如果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学生在第二天就会关注,记录自己的饮食。当食物的营养这一课学完后,学生会自主的去调节自己的饮食。而不是像这堂课的教学,教的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一些东西。






TOP
13#

认真翔实!赞一个!那个第二段讲座是章老师做的吧!你再看一下!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4#

真不错
TOP
15#

以下是引用影随心动在2015-4-28 9:00:00的发言:

    
    

又见樊老师,又见树树和小美!亲切!娜娜加油,我和馨梦所有成员都在你身边!我们虽然处在不同的位置,但网络可以让我们共同学习!现把一些小小的花絮补充上来!请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本次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8 16:59:59编辑过]


    

网络问题,技术问题,电脑问题,时间问题,总之各种虐,让更新间断了一整天,抱歉,让关注本帖的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久等了~今晚会将这两天的内容全部上传,希望这样的分享可以变得有意义!
TOP
16#

以下是引用馨梦李志鹏在2015-4-28 15:16:00的发言:

小学科学课与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芦山胡老师)


小学科学课:

大部分人认为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副课,是一门不被重视的课程。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会发现,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发展态势迅速猛烈的课程,作为未来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和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科学课。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1.发展历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png

注:周课时是指每个年级开设科学课课时数之和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小学科学在短短的25年间经历了4次学科名称的修改,周课时呈直线上升状态。在我国这样的情况,除了科学课程外是绝无仅有的。并且章鼎儿老师预言在未来的时间内科学课课时还会继续增长。

2.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在其他大部分国家小学科学课已经是一门核心课程。并且其他国家的周课时都比我国现在的课时多。目前能够说出名字的国家,科学课周课时少于18节课只有中国,而比中国10课时还少的就只剩非洲部分连教育都成问题的国家和地区。

3.现在还在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从原来3—6年级,变成了1—6年级的课程标准,所以小学科学课的周课时还会继续增加。

4.小学科学课的发展动力主要有: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如果问你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使我们困惑的,缺失的是什么?给你三个选择A语文知识B数学知识C科学素养,我想你肯定不会回答说是语文知识或者数学知识,而是科学素养。

5.在其他国家甚至美国,它们的科学课都经历过:辅助课、支柱课、基础课、核心课。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而我国的科学课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信心。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是一个“潜力股”。而我们这群未来的科学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后要从事的事业。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认真研究钻研科学教育,为以后科学教育的辉煌打下基础。因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科教人的责任和义务。

科学课堂教学改革

章老师说了我们科学老师在小学1年级到6年级一共有340节科学课。那么在这有限的课程里面,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呢?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改革?章老师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1)对改革的认识:我们改革的目标是更轻松、更快乐和更有效。

(2)对认识的改革: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

(3)对改革的尝试:下定决心跨出改革的步子,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当时章鼎儿老师和路培琦老师就勇敢的走出了对自然课改革的步子。把原来从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课改成了现在学生说老师听,学生做老师看的科学课。180度的改革就是从当时跨出的第一步开始的。

那么在上面提到的3点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第二点对认识的改革,那么接下来就简单介绍如何做到对认识的改革。

1.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发展障碍、发展特点等方面出发。从章老师的几个课堂案例说明:

(1)课堂教学活动失控
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所以课堂纪律是每一个科学老师都比较痛疼的问题。就连被视为咱们中国小学科学权威的章老师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章老师在几百人听课的一堂公开课上出现了课堂失控的情况。

当时是一节一年级的的科学课“认识颜色”,主要设计是将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混合,从而配制出新的颜色。老师演示过后,将三杯水发给学生进行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尽管老师敲铃铛,尽管老师一组一组的去管纪律,都无法阻挡学生的“热情”。最后只能让学生把所有的水用完之后,才通过老师引导总结,草草结束。

章老师通过思考后,在第二次在武汉一个小学上展示课,同样的“认识颜色”却出现了不同的课堂效果。首先老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红蓝颜色的水给学生,当学生将这个试验完成后,老师出示黄色的水。这时小孩子会安安静静的坐在位置上看着老师手中的水,然后章老师用黄颜色的水换了蓝色的水再让学生进行第二轮实验。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了第三轮实验。就这样仅仅是从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做了稍稍的调整,就导致了两堂课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课堂的失控是学生的问题吗?并不是,而是我们对学生主体的研究认识不充分的问题。

(2)交流汇报倾听很成问题

现在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其他同学不会听,而是通过老师重复之后听到的。这样会从侧面告诉学生只要听老师的而不用听学生的发言。所以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应该在学生发言这一块做一个小小的调整。比如第一排的学生发言应该转向后面的学生,而不是背对他们。这样的话其他人自然会去听他的发言,同样的道理后面同学发言的时候前面的学生应该转向他,而不是背对他。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更培养了学生学会尊重别人。

(3)举手的人越来越少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答案就是我们老师帮助学生养成的习惯。因为老师一般都叫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就让学生慢慢形成了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叫我,甚至会让学生养成不去思考等问题。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变广,教师就应该改革发言方式。即不一定找举手的学生,而是随机抽取。问题提出后不马上叫人回答,而是环视学生,让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回答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

2.其实研究学生主体的发展不仅仅只研究学生,而且还包括老师在主体发展过程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其实我们只是影响主体发展的诸多因素的一种。但是教师又是一种特殊(主要的,能动的)的因素。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的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使之产生最为积极的作用。如用教材教而不去教教材,这就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例:在“各种各样的花”这堂课中老师拿出一束杜鹃花问同学们认不认识?孩子们都说映山红,而老师却说是杜鹃花,然后齐读两遍,在课堂结束后再拿出杜鹃花问学生结果没一个人做声。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把同学们原本都认识的花教到最后没一个人认识。

总之我们需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且要认识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内在意义,如果我们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必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科学老师。

科学课的一般过程

1.导入性活动

2.主要活动:活动不宜太碎,应该尽可能创造出“大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3.交流与讨论:在本阶段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补充活动。

4.整理归纳:这里得出的结论最好是全班同学达成的共识。并不一定需要和教科书上的概念一模一样。否则会引起孩子依赖心理,直接翻教科书而不去思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引人思考与反思


[此贴子已经被影随心动于2015-4-29 8:22:03编辑过]

TOP
17#

    

 看到同组的小伙伴插了几层楼,整个帖子的热度又多了几分呀~那么27号上午的活动就不重复介绍咯,这里只小小晒几张图片啦~27号上午是庐山当地的科学教师进行研究课的教学,让参与培训的老师们从课堂实际出发,看课、评课。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专家老师们的点评犀利而有深度,实在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受益匪浅。

[upload=jpg,4.27点亮小灯泡jpg]UploadFile/2015-4/201542823343379617.jpg[/upload]
[upload=jpg,4.27点亮小灯泡jpg]UploadFile/2015-4/201542823343372159.jpg[/upload]


TOP
18#

 插播几段花絮,说说27号最令自己感动的五件事:


 其一:早上8点20,离开幕式还有十分钟,章鼎儿老师走进会场,看到正在协助签到的我主动过来握手。当时激动的我差点儿眼泪没出来。作为一个乳臭未干的晚辈后生,章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带给我的都是大大的感动。


 其二:研究课休息时间,我去找我师父交流听课的体会,旁边的老师问我师父:这是你粉丝吧。师父答道:这个是我徒弟。很开心,我是师父的徒弟,在科教这条路上,有这么多值得我去尊敬和感谢的人。


 其三:点评环节,两位老爷子快言快语,“下面的你来说吧”,“哎呀,都没时间了,你就赶紧说吧”。活泼、可爱,这两个词总感觉用在这儿不大对,但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两位老爷子年轻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


 其四:中午两点,走在去往芦山县教育局的路上,两点钟的太阳正是最毒的时候,和章老师一起走路过去,老爷子却执意不肯让我们替他撑伞,于是把小伞给他,我们自己打大伞。在路上的时间里,章老师一路都在耐心解答着我们的所有问题,一个可爱又可敬的老头儿,真的好喜欢他。


 其五:下午5点半,持续了三个小时的讲座已经让章老师很累了,但结束后还是来和同学们一个个合影,晚上整理照片的时候,我将13年在山西太原、14年在湖南长沙与今年在四川雅安拍的几张单独的合影拼接在一起,发了一条朋友圈微信“愿章老师身体健康,愿每年都能有机会和章老师合影”,没有艾特,也没有私聊,结果竟然看到章老师回复说“娇娜,收到了。很开心,谢谢你!”仅仅十一个字,却让我感动的无以复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0:16:59编辑过]

TOP
19#

 27号下午章老师的讲座已经有小伙伴将实录发在了前面几楼我不重复了,直接跳到28号吧~28号上午8点半,走进芦阳小学多功能报告厅,重新改变了排列方式的教室让大家眼前一亮。所有的学生课桌都相对摆放,让学生以四人以四人为一小组面对面的坐,课堂布局的改变让整个科学课的氛围瞬间变得浓厚了,而科学探究的历程才刚刚开始。丁建国老师执教的《滑动与滚动》以及叶军老师执教的《电磁铁》,风格各异,却都同样精彩,给来培训的老师们好好“示范”了一次。但即便是如此精彩的课,两位老爷子在点评的时候仍旧直切要害,一针见血。不禁让大家感慨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课。两位老爷子在听课的时候会留意每一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同样,他们不仅观察老师,更关注学生。学生在不在听?有没有听懂?能不能跟上?是否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参与了?如果没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数据的收集、记录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对学生指导到位。但收集与记录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提到两位老师在学生交流环节出现的问题,路老师如是说。章老师在点评环节也同样提到了这一方面:数据出来后,不能凭老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数据下论断,应该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并自己检测。教师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尊重学生。


 章老师讲到教学目标,说我们的教学目标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跟得上教师的课堂预定,是思维上的跟上而不是行动上的跟上。两位老师在点评的时候,有很多细节让我们折服。如他们会观察到学生的每一张实验记录单上的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如他们会明确的指出哪个环节用了几分几秒,时间是否过长,他们会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也会观察到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注重细节,把握重点,优点表扬,缺点指正,绝不含糊。


 看丁老师、叶老师上课,感受他们的教学激情与教学理念,听章老师、路老师评课,感受他们的思维高度与科学态度。总之,28号上午的示范课与评课让每一个人都获益匪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1:20:19编辑过]

TOP
20#

 28号下午,由路培琦老师讲解参与式课堂培训。用一个个的小活动让在场的所有学员参与进来,亲身体会科学活动的乐趣所在。青蛙跳、解黑盒、测摆长,熟悉而又陌生的活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来了一把“参与式”。


 活动结束前,路老师让大家谈体会,我觉得我今天再多的感悟也不如我此刻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科学课真是太好玩儿了。今天在测量摆长与摆动频率的时候,精准地得出数据的那一刻我所体会到的那样一种快乐已经很久没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感受过了,路老师表扬大家的时候我也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兴奋。兰本达教授的那本《探究·研讨教学法》曾经作为教科书被我借阅过,但那时只觉得书上的东西很无聊,今天亲自体验了路老师的参与式培训,却实实在在的沉浸在一种科学的乐趣中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希望能将自己今天感受到的这种科学的乐趣一直带到我日后的教学生命中,也希望能够将这样一种快乐传递给我日后会遇到的每一个孩子。



[upload=jpg,测摆长jpg]UploadFile/2015-4/2015429150186643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9 1:50:19编辑过]

TOP
21#

 路老师经典语录:


 其一:什么是名师?就是有名字的老师嘛~


  其二:为什么评我当特级教师?看到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比国外落后那么多,我心里着急,特别着急啊,所以评我为特级。


 (语言幽默、谦虚,今天几乎所有的学员都围着找路老师合影、签名,在科学教育的路上,我们也会追星,多希望这样的“星”能让我们一直追下去。科教之路,一路同行!)

TOP
22#

 

   看了小伙伴这几天在庐山的学习记录,虽然很遗憾没能亲自参与到,但透过文字,我也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科教的那份力量,去年的有幸在我们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听过章鼎儿老师的这次讲座,他们为我们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自己以后在科教这跳路上越走越远

TOP
23#

呵呵,特别着急的老师就是特级教师,领教了!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24#



28号在去教育局听路老师的路上,有幸能够和桂馨樊秘书长有一个简短的交流。她跟我聊了桂馨基金会做这些公益项目的初衷,我也谈了自己这两天的收获。作为一名大学生,非常感激有这么一个组织能够全力支持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要把我现在所得到的这些“爱”加倍的反馈给我以后的学生,这将会成为我一直奋斗的事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30 8:48:09编辑过]

TOP
25#

    28号晚7点半到9点半,是奖学金项目一期培养的部分学员和导师进行的第一次线下学习。丁建国老师和周朝勇老师带领来参加桂馨科学教师培训的8位大学生学员一起进行讨论交流。以《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为依托,以培训期间听到的四堂研究课为例,学习到底什么才是科学问题,什么才是有效提问。讨论的气氛很活跃,也很激烈,思维的交锋与激情的碰撞,让我在讨论结束之后仍旧在思考,我们来桂馨奖学金项目到底期待的是什么?难道不就是这样一种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吗?但遗憾的是,能够这样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毕竟很少,那么活动结束之后,我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尽可能的为自己多争取一些与自己身边的组员的交流呢?又回到了一开始的那句话:主动即主体,期待这段时间之后能看到我的个人成长贴上有越来越多和小伙伴们共同成长的动态。当然,我指的并不仅仅只是网络互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 0:20:44编辑过]

TOP
26#

好羡慕你们可以去现场哦!
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TOP
27#

      29号上午,是章鼎儿老师对《教学工具箱的使用》的指导。章老师从《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没有实验水槽只能矿泉水代替、《电磁铁》一课用来做电磁铁的材料不是导线而是又粗又硬的裸铜丝等例子具体说明没有合适的教学材料就达不到合格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新的科学课程中,教材变革了,已经由教材变成了教学工具箱。所以,学会使用教学工具箱对科学教师而言就变得尤为重要。章老师提到: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目标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达成的。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不可或缺的是具有科学探究结构的材料。于是,材料不再是一般意义的材料,隐含着探究活动结构设计的材料,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主体。

     章老师通过扎框架、观察便携式显微镜等活动让现场学员亲身参与了科学活动,并说到除了看说明书,学会观察研究也是科学教师非常必要的一项技能。而于我而言,培训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我已经学会了哪几个教学工具的用法,而是我下定了一定要去学会使用教学工具箱的决心。具体分析我此刻的优势:1.身边有资源,学校实验室配备了每一个学期的小学科学工具箱;2.有领导老师的支持,老师们鼓励我们利用身边资源促进专业成长,并能够对我们进行指导;3.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师加入奖学金项目的同学有16位,如果能够把这16个人凝聚起来定期进行工具箱的培训与合作动手研究,那么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将变得更加直接和具体。

    激情与热情的持有时间其实是很短暂的,希望自己能够在五一收假之后拿出具体的活动方案,将每一个合理可行的想法变成积极的行动,为自己的成长,也为其他小伙伴们的成长探寻一种新的方式与模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 0:44:44编辑过]

TOP
28#

      4月29号中午,在大家的提问与交流结束之后,桂馨科学教师培训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与芦山县两站的培训也就此告一段落。这三天里,每一个科学主体讲座,每一堂研究课,每一次参与式学习,每一次评课、研讨都给参与培训的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天里,我想我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都远远不及内心激发起的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欲望来的重要。科学课那么有趣,一堂优秀的科学课那么精彩,而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不学习、不思考、不实践如何能有收获。培训的结束只是一段新的学习的开始,接下来更长久的时间里,用更高效的方式,用更持久的热情,科教之路,愿与你一路同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1 1:19:50编辑过]

TOP
29#



名师自愿者的科学课



28号上午学习观摩了来着浙江的名师志愿者丁老师和叶老师的两节科学课。分别是《滑动与滚动》和《电磁铁》。在这两堂课上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也知道以后我要呈现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课堂。两个老师都贯彻了用教材教但是不教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的相应的处理。



丁老师的《滑动与滚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选择。滚动的摩擦力比滑动的摩擦力小这是学生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感知到的。所以用一堂课来解释这个概念会让整堂课的价值大大降低。所以丁老师将教学目标定在了让学生明白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多少上。并且设计三个学生实验,让孩子通过数据分析、亲身体验、解释身边的事物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到好的科学课的魅力。



叶老师的《电磁铁》则是采取大放手的探究方式。整个课堂老师只需要提供材料和稍作引导。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结果也是学生自主记录然后各小组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叶老师这堂课不仅仅让全部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并且进一步引导了学生思维的参与。我想这是每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两位老师都很好的向大家展示了科学课应该怎么上,告诉大家科学课上课的大概方向。我将继续向各位专家老师学习,努力给我以后的学生呈现一个他们喜欢科学课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 16:06:05编辑过]

TOP
30#


两位专家寄语


在培训结束当天,我利用期间休息的几分钟请两位专家题字。章老师给我写的是“做一个快乐的科学老师”,路老师写的是“与科学做朋友,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教育事业”。这两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需要用一辈子去实现的两句话。然而这两句话的作者章老师和路老师已经用他们的行动去践行了这句话。两位老爷子现在70多了依然在科学教育这条路上奔波着,和他们短短的几天接触就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快乐地走在科学教育的路上。


我要两位老师给我题字是因为受到了《销售女神徐鹤宁》这本书的影响。徐鹤宁从一个平凡的人到走上世界教育培训的巅峰,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吸引力法则。所以我也抱着这个念头向老师要了题字。希望我能够以两位老师为标杆,真正做到和科学交一辈子朋友,做一个快乐的科学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5-3 22:25:43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