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开辟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路。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开创私学,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注重人的个性需求,这样就打开了“仁”的传播世界,实际上也就是打开了人的知识解放的思想世界,使“仁”的价值观影响到所有的人,特别是影响到“野人”“小人”。我们之所以称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孔子的教育实践具有这方面的划时代性。
在当今的时代,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过就是一种教育原则,如果回到孔子的春秋时代,我们就不能不惊叹,这实际上是一条思想解放之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施加的以仁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观教育之后,是不是期待受教育者都出仕为官呢?答案非常肯定:非也。
有教无类显然不等于有教即官。孔子普及“仁”的价值观,即使是为了“从政”,也有“从政”与为官的区别。
所谓做官,就是出仕,孔子的基本态度确实是要仕,他说“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但是,世事难料,时代多变,所以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政治昏暗,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
由此可见,仕,不是目的; 出仕而施以仁政才是目的,时代黑暗,不可能施“仁”,当然就不能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