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3号学员季根勇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3号学员季根勇研修专帖

      我有幸成为“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研修学员,激动、忐忑的同时,我愿乘着这股“春风”,沉下心来,虚心请教,认真学习!
分享 转发
TOP
2#

季双成就季无双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3#

欢迎开帖!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

祝贺,欢迎开贴。
TOP
5#

欢迎开贴,坚持更新
TOP
6#

11年逛论坛为了下载资料,同时也为了不显示真名,就随意用了个“名”。感谢“周王庙师”哥,请多指教。
TOP
7#

好的。
TOP
8#

谢谢,请多多指教。
TOP
9#

谢谢,以后麻烦您多多指点了。
TOP
10#

欢迎加入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已将本贴整理到工作室资料汇编——


 


[分享]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资料汇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8157

TOP
11#

已经收藏了。谢谢!
TOP
12#

赞一个
TOP
13#

第一站: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听课、讲座等。参观科技种植园(阳光房、气象站、动植物饲养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5 21:59:23编辑过]

TOP
14#

2014年11月10日到2014年11月14日:
第二站是吴江市实验小学校。校园无处不在的科学氛围、科学体验、科学探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5 22:18:16编辑过]

TOP
15#

2014年11月10日到2014年11月14日:第三站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江苏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学派林立,苏派教学思想多彩纷呈,教学名家群星璀璨。在这次学习中,我被其无处不在的校园科技文化所震撼。我们听到了“苏式课堂”的精彩,折服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校实践中的魅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5 22:27:21编辑过]

TOP
16#

照片很多,很详细
TOP
17#

向你学习的。
TOP
18#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上课地点:遂昌妙高小学                                                                                                                     上课课题:六上三1  《电和磁》                                                                                                            上课老师:青田江南实验学校   陈春燕                                                                                                    记录人员: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    季根勇

      一、直接导入(6分钟)(16:10)                                                                                                   1.实物投影指南针:                                                                                                                           师:看屏幕,这是个……                                                                                                                      生:指南针。                                                                                                                                   师:指南针静止的时候,红色的一端指向……                                                                                             生:北。                                                                                                                                           (启发和回顾学生原有对指南针性质的了解,指南针在静止时能指示南北的性质)                                                                                                                                                                                                     2.把小铁钉靠近指南针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老师这有根小铁钉。靠近指南针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师:为什么?                                                                                                                                   生:指南针有磁性,在铁的作用发生了吸引。                                                                                            (启发和回顾学生原有对磁铁性质的了解,磁铁能吸引铁)                                                                                                                                                                                                                                   3.探讨让指南针发生偏转的方法:                                                                                                          师:老师这有个小磁针,当它靠近的时候,你发现什么?                                                                              生: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师:为什么?                                                                                                                                   生:因为磁铁同极排斥。                                                                                                                     师:我们现在不摇桌子,也不用手去动指南针,你还有什么办法让指南针发生偏转?                                            生:用电路连接。                                                                                                                             师:那我现在用你的方法做一下。                                                                                                          师演示奥斯特实验。强调细致观察和密切合作。                                                                                         (导课梳理了学生原有对铁、磁铁的性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把“电”和“磁”的巧妙相遇,激起了学生更多的探索。)                                                                                                                                                               二、实验探究(27分钟)(16:16)                                                                                                1.探究通电导线让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原因。
师:你觉得是什么让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生:是电流让指南针发生了转动。
师:还有谁来说说你的观点。
……
师:你们真厉害,著名科学家奥斯特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看到了这种现象,他提出了电流产生了磁性,认为电和磁存在一定的关系。
(分析感性信息,通路偏转,断路不偏转,明确判断是电流让磁针发生偏转。)
2.探究让指针偏转角度更明显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发现,电流让指南针偏转的角度不太明显。指南针上有八个方位,如果把一个方位看成一格,那刚才偏转了多少?
生:半格。
师:半格可以记为0.5。(板书0.5)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那你们有什么方法, 可以让这个现象更明显?
生:可以加一节电池。
师:那这节电池应该怎么连接?
生:串联。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回答不来。
师:我们让电流更大些,是不是?(提示)
师:如果我们让电路——
生:让电路短路,就可以让电流更大。
师:这样做实验的时候,你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生:短路对电池的消耗很大,如果看到现象马上要把电路断开。
师:发生短路的时候,什么没有了?
生:用电器。
师:如果老师把导线绕成这样的线圈,是不是可以让指南针转动的角度更大?实验的时候,可以把指南针放在中间,也可以放在一边,可以竖着放,也可以横着放。
(实验前的指导非常细致)
3.实验
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下,先请大家看一下实验提示。一起读一下。
温馨提示:
(1)每个实验连续进行三次,取中间值。
(2)完成实验1并做好记录后,组长领取第二份实验器材。
(3)实验完成之后,记录员上台……
(温馨提示虽然有很多内容,但已是逐字精炼。)
师:下面请大家开始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
《电和磁的研究记录单》
第(  )小组  姓名(    )
磁针靠近    磁针偏转格数    我们的讨论发现
1.一节电池通电导线         (1)在什么情况下磁针偏转角度小?在什么情况下磁针偏转角度大?
(2)你认为磁针偏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我们组的发现是:
2.二节电池通电导线         
3.一节电池短路导线         
4.一节电池短路线圈        
(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发现,从而进行理性提升。)
师实物投影《电和磁》研究记录汇总表。
生陆续把自己的实验数据记录在汇总表。
(三处异常数据未进行处理)
三、研讨与应用(7分钟)(16:43)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节电池通电偏转最小,一节电池短路线圈偏转最多。
师:从一节电池到两节电池,电流有什么变化?
生:从一倍到两倍。
师:电流在增多。
师:如果短路和前面相比,它的电流什么变化?
生:增加。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感觉是什么让我们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大声地说——
生:电流。
师:电流和偏转有什么规律?
生:电流越大,偏转更明显。
师:奥斯特当年都做过这些实验,他提出了电流产生磁性。(板书:电流产生磁性。)
师:老师带来一节电池,用小灯泡试试看。(演示:不亮)
生:电池没电了。
师:真的没电了吗?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生:可以用电路来试一下。
师:那请你上来试一下。
生上台在老师的协助下演示。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说明这节电池还有电。
师:1820年,奥斯特也是发现了这个现象,他提出了电流能产生磁性。所以这一年也是电磁学诞生的第一年。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这一部分的问题设计收放自在,结构紧凑。电流加强了,偏转变大了,可以看出陈老师以学生原有感性经验为教学起点,适时帮助学生摘到果子,得到理性提升。“检验电池还有没有电”环节,总结了探究结果,让学生体验了成功。)
给我的启发:陈老师的课带给我无限启发,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充满了遐想。她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手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充分交流。有意识的减少自己的话语,让学生尽可能多说。“理性思维感性课堂”将成为我努力的追求。





《电和磁》课堂实录——青田县船寮镇小 季根勇.doc (, 下载次数:9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0 12:57:10编辑过]

TOP
19#

照片哪里上传的?我试了几次好像不对。。。

TOP
20#

要做有心人。把科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发到网上与大家交流研讨。
TOP
21#

——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  季根勇

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市第二期小学科学教研员工作室学员”赴苏州城区三所特色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活动,我们分别对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和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模式进行学习、考察。听取了苏州市教育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和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所做的专题报告共6场,有选择性的听取了5堂精彩的公开课。现将所看到的、所学到的和所思考的择要汇报总结如下。

一、三所学校办学概况及特色

1.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位于苏州市谢衙前街,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创办,学校坚持“求真、求美、求实、求善”的校风、“善教、善耕”的教风、“善问、善学”的学风,以善思楼、善品楼、善行馆、善得楼、善求楼为主体建筑。现共有教学班50个,学生2300多人。

“一生向善,百年勤耕”是学校特色,依托善耕百年的文化底蕴,把科学教育和科学探究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楼,通过 “牛牛”卡通的开发,开展争当好“牛牛”系列活动的,把“科技”教育融合于素质教育中,赋予其富于时代气息的内涵,并着力打造第二课堂,以“善耕牛牛俱乐部”为龙头,利用“植物园”、“鸽子养殖”和“阳光房”等场所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之余亲身经历养殖活动。

2.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创办于1904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6人,专任教师334人。校小学部现有教学班共82个,学生3351人。该校以“生动、大气”引领文化战略,以“名师、专家”发展师资战略,以“科技、双语”深化特色战略,先后获得江苏省和谐校园、首批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

教育公园:亲近儿童、亲近儿童、亲近教育。基于儿童立场而开展的求真。

文化移植:学生文化个性化并结合自然景观,体现素质教育特色。

闪光教育:引入圈入式教育,从爱德到求真,遵循学生能量守恒,让学生在参与式的环境中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3.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1日。目前学校共有26个班级,学生953人,学校拥有教师64人。2010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

“今天的阳光教育,明天的阳光人生”是学校的教育理念。

学校坚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办学理念的核心地位。

学校致力于播种“阳光”、浇灌“阳光”、孕育“阳光”、绽放“阳光”的教育特色。

二、五点感悟

1.苏式教育重视基础建设,创设浓郁的科普校园环境。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在科技教育中的功能,打造硬环境,做到科普教育“环境化”。 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和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把环境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认真规划,合理布局,以全方位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  

2.在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做到科普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考察的这几所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普教育“学科化”,科普教育内容都十分丰富,知识面也很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普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普教育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利用科普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学校网站定期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科学常识,拓宽了视野。  
3.充分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这几所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从实践中体验发展。它们的活动课程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形式样、渠道也多样。如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创设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开阔的活动阵地,更多的社会实践。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4.坚守儿童的立场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处处体现科技,每一个角楼都有科技教育。提出“学生的能量是守恒的”。他们坚守儿童立场,开齐上足科学、综合实践等科学类课程,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提倡教师去发现儿童,把自己当做大的儿童。立足儿童、基于儿童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5.打造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 

只有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动小学科学教育。这三所学校基于这种认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培训的形式有集中也有分散,如开会集中、下发资料、网上学习等;学习国家法令条文,学习与科学探究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不断钻研科学知识,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同时这三所学校也重视教师的专业提升,帮助教师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掌握更多的现代化信息,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这次活动仅一周时间,从丽水集中到苏州,风尘赴赴、参观校园、听课、听报告等等,行程紧凑,虽劳累但受益颇多。

(2014年12月7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6 16:42:55编辑过]

TOP
22#

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  季根勇

最近我读了由叶宝生主编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书,此书主要从小学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入手,将理论与实践贯通,从教育性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知识内容、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着重针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指出设计的优缺点,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对策。这本书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也有扎实完整的理论,对于教学经验尚浅的我来说,真是受益非浅。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以及自己的一写看法。

    1.科学≠正确

    今天我们所称谓的科学最开始被叫做哲学。文艺复兴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现在,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

在中国的语境中,“科学”成了“正确”的代名词,把科学视为绝对正确的东西,而不正确的就不属于科学,中国老百姓受这个影响很深,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其实,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短纠错的过程,旧的理论不断被修正,甚至被颠覆,代之以新的规范。所以说,以为“科学就是绝对正确的东西,不正确的东西就不是科学”这是不对的,不能割裂历史来看待科学。这是我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的。

2.科学教育≠培养科学家
科学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教育来培养人的全面科学素养,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在中小学和大学基础阶段的科学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系统教育活动,因此科学教育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相对于人文教育来说,更侧重强调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说明了小学课程的性质,它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

3.科学探究≠科学实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得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在我国的《标准》中认为,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因此,科学探究不等于科学实验。科学探究应该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而是科学探究技能。在《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中,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提出了它的标志:一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表现为学生自己想学、参与交流研讨与倾听;二是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表现为较长时的探究。

4.没有器材≠没法探究

教科版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中,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但我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器材配备不齐全(其实也是不可能配备齐全的),原来的那些旧的实验教学仪器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科学实验了。没有相关的实验器材或者实验器材的缺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引响到了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但是,科学探究还是要继续的。“城区学生如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仪器设施条件较差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吗?”以及“如何让学生备齐实验材料,尽情开展实验研究?”。在读了这三篇分析的文章后,我发现科学探究的器材虽然没有或者短缺,但教科版的教材上的实验都是应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器材,生活化的材料,所以材料并不难找,只要肯花心思,材料是很容易找到的,甚至,我们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准备材料,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更多的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业务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
(2015年3月13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6 16:43:15编辑过]

TOP
23#

课例分析即课堂教学分析,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项核心活动。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就是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这里之所以称“教学背后”,其实是指为何这样进行教学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通常认为,教学课例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些课为研究对象,展现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教学课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课例”重在解剖和反思,是一节课或是精彩片断的深挖掘。它具有典型性、研究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它在于对教者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深度挖掘,有教者的思考、有教者的情感、有学生的互动、甚至有听者的反馈或争论。它给观者一种真实的“现场感”,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像电影剧本是写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多能让同科教师模仿或是借鉴;而课例则像电影作品,是写给所有学科的教师看的一个接近真实的“过程”或“故事”。

二、课例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区别

在课题研究中,难免要涉及到“课例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内容,这两者在概念、形式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混淆,把握它们之间概念、形式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开展“课例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工作。

案例与课例都发生在课后,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都是对教学情景的记述,体裁也比较接近。但案例与课例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或故事,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中具有典型性的真实事件,它记述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实践过程。教学案例是教育案例的一种形式。教学案例是教师描述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事件,它必须描述教学实践,讲述一个具体教学的情景故事,呈现事件或故事中的问题,并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述,通过揭示或说明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课例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实录,教学课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具体化、特例化的记叙。教学课例可以展示一堂课、课中的片断或课的系列。

教学案例撰写一般由背景、情景故事(或事件)、问题及解决问题、评析与思考等要素组成;教学课例撰写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要素组成。

教学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的讲述,是鲜活的描述,具有形象描述、生动显现、揭示问题、说明道理的特点;教学课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记述,是如实的白描,具有真实记述、课堂再现、暴露问题、提出反思的特点。

教学案例的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分析,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课例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剖析,致力于提出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与办法。

总之,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

 ?三、课例的几种类型

  对课例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下的划分是根据课例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作用来区分的,它们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严格并列关系,相互有所交叉,但主要是根据课例的侧重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而言。

 ?(1)问题呈现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自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主题往往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它关注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唤起教师的深刻反思和变革的行动。问题通常是开放型的,没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2)经验分享型

 ??这种课例主要来自教师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及其随后的教学改进过程。表达的手法通常会以“故事”和叙事的形式来获得知识和沟通,课例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理论无法取代的默会知识。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拓展资源,共享资源的过程。

 ?(3)理论验证型

 ??这类课例的出发点往往是尊崇某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价值,认为教学是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的结果,课例为印证理论、检验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实据。这种课例暗含的结构是演绎型的,就是从理论观点出发、按照理论设计和改进课堂教学,最终再用该理论来解释教学或课例从某个角度丰富了该理论。
 
 ?(4)知识产生型

 ??这种课例比较少见,但其价值较高。这里的知识产生包括课例所反映的新的教学思想、理论视点等,也包括课例研究中对学科内容产生的新发现、获得的新知识。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四、 如何撰写课例分析

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撰写课例主要是要有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突出教学反思,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事件以教育意义。

1、教学课例需要选择主题和指向教学问题

优秀的教学课例不能够没有主题。课例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三个部分。许多教学课例往往罗列出教师为本课设计的教学方案(教案),并且从头到尾记录下这节课的教学实际场景,然后,针对课的优劣做出一般性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这种形式的课例,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很难达到教师“做研究”、“写课例”的基本目的。

课例作为一种“例证”,需要以实例来证实作者的意图,引起别人的思考和讨论,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需要重点描述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和自我反思。换言之,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才可能通过认识或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使教学课例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支架”。优秀的课例是供教师研究的课例,优秀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完美无缺,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谛。

因耍桓鲇判愕目卫傅木褪恰耙晕侍饨饩鑫行摹钡目卫F洹敖萄杓啤笔墙饩鑫侍獾姆桨福弧敖萄德肌笔墙饩鑫侍獾淖龇ǎ弧敖萄Х此肌痹蛎枋隽宋侍饨饩龅氖导市ЧW凑庵挚卫枰陨杓坪图锹嫉脑嘉谋咀柿献龀鲅≡瘛<矗何谱沤萄侍猓浴敖萄杓啤被颉敖萄德肌弊柿辖腥∩岷图艏员慵蟹从辰萄侍饧捌浣饩龉獭!敖萄Х此肌备枰性诙哉庑┪侍饨饩龅乃伎己吞致凵稀H缦卤恚骸?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设计与材料选择

?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教学反思

教学课例?

一般内容    对本课教学设计的背景、意图和教学策略进行说明: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记录和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这堂课实际是怎样展开的?    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这堂课上得如何?

优秀教学课例围绕问题选择材料    本课遇到了哪些教学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是如何预设的?
    问题是如何发生,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教学场景是怎样的?    教学设计与实际进程的矛盾是什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要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进行认真的分析,重点分析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总结自己在设计和实施中的感受与体验,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或者写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发现和揭示有意义的问题,不仅是观察研究(观课)的重点,也是写作课例的关键。如果教学课例不能够发现、揭示和提出教学问题,那么,这种课例至多也只能用来供他人观赏或模仿,难以做到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师讨论和交流,课例也将异化为“展示课”的记录文本,丧失了写作课例的本源意义。因此,在写作课例前,要认真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教学实录”(文本或视频)进行思考: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问题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是否能够链接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它的背景是什么等等。同时,我们还应把课例归纳出的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对课堂教学过程(或文本实录资料)进行反思。反思是就是“回头看”,“回头看”的主要目的是发现问题。然而不是所有的人在“回头看”中都能看到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敏感性与洞察力,这正是写作一个优秀课例的基本前提——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教学课例的写作才有了基础。

2、“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课例写作的方法步骤

?写作“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课例,最关键的环节是“问题分析”。只有发现和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才有可能透过课堂发生的现象,洞察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本质。这种帮助人们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方法属于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范畴。教学课例中揭示的问题,可以理解为教学经验的意义和焦点。只有揭示和发现了问题,课例的写作者才可能围绕着焦点对原始材料进行取舍和剪裁,写作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课例。

?加拿大教育学者范梅南提出过有关现象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可以供我们写作这类教学课例时参考。(范梅南,2003))范梅南认为:现象学的研究起始于情境,是“对嵌入在这个情境中的一个典型意识节点的分析、阐释和说明。”?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写作是自始自终都贯穿研究过程的一种方法,被称为“一种写作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思考,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是:

(1)“转向一个深深吸引我们并使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现象的关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现象,以课堂实录方式记录。

(2)“调查我们真实经历过的经验而不是我们所抽象的经验”——回忆和总结自己过去与之相联系的教学经验。

(3)“反思揭示现象特点的根本主题”——进行问题分析,发现和揭示课堂实录中蕴含的课例问题。范梅南还提供了三种揭示现象问题的方法,包括:①整体概括法;②选择文中最能揭示经验本质的语句;③细节详述法,即一层一层地对经验文本进行分析和提炼。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

(4)“通过写作和改写的艺术方式来描述这一现象”——围绕问题进行裁减和缩写,包括对课堂实录的剪裁和改写;也包括对教学设计方案中与问题相关部分的剪裁和改写,提示引起问题发生的可能的因果关系。

(5)“保持与这一现象的强烈而有目的的教育学关系”——进行理论思考和学习,链接新课程理念。

(6)“通过考虑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来协调整个研究”——通过教学反思,把问题、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把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矛盾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思考,重点反思应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或其他人有何意义。这种反思实际上是“在服务于他人时而对自身的一种反思。”

五、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要有勇于解剖自己教学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反思。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要把教案+反思等同于课例。

(4)要有理论的提升,特别是课改基础理论“建构主义”的分析。






转载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9746c30101p1rp.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4-26 16:44:27编辑过]

TOP
24#

我的文章格式都不对,修改了好几遍了,用空格没用,用回车键没用。在word上都好的,一复制过来就变成一大片密密麻麻了,麻烦哪位同仁教下我,谢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