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4号学员方奇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04号学员方奇研修专贴

开班感悟:


     原以为内心已经有所懈怠,可简短的开班仪式却让我感触颇深。杨老师的“坚持”、吴特的“坚持”、兔子的“坚持”……似乎让我明白作为一个科学老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也让我的内心有了一些冲动。


      感谢科学这个团队,有那么多“贵在坚持”的榜样,感谢班主任语重心长的教导!我想,在接下来研修学习的日子里,各位的“坚持”将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1、11楼:学校英语教研活动听课体会;


   2、14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泉水真的能喝吗/。”掠影


   3、19楼,上缴第一份作业实录《昼夜交替现象》及点评,有些清涩,请批评指正!!!


   4、20楼:苏州吴江实验小学“有心教育”体验


   5、22楼:小制作:解构廊桥


   6、23楼:学生航模训练


   7、24楼: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体会。


    8、26、27楼:参加缙、龙、庆三地研修活动及听章鼎儿老师点评的一点体会。


    9、30楼,苏州考察学习报告


   10、33楼  再上《运动与摩擦力》的反思与体会


   11、35楼   《地球表面地形》教学设计


   12、40楼   再上《地球表面地形》,结合姜特讲座,作的几点反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 21:30:1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 17:59:00编辑过]

TOP
3#

叶丽君,你这是赞还是不赞啊。这问号让我有些纠结。
TOP
4#

是这里回复吧?这是系统自动加上去的,我冤枉????5~~~
TOP
5#

 论坛遇到美女也会发晕的,给班长赞一个


TOP
6#

欢迎开贴!
TOP
7#

以下是引用叶丽君在2014-11-2 17:59:00的发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 17:59:00编辑过]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8#

祝贺,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祝贺小方啊!还记得我不 欢迎开贴。
TOP
10#

记得,记得!
TOP
11#

今天跑去听了两节英语课,虽然听不懂几个单词,但似乎发现与我们科学课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1、好课的设计都是层层推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性、指向性很明确。
2、教学中,抓住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如难读的字),就解析、举例、旁敲侧击,不断追问,直至问解决。
3、英语课的活动丰富,学生不断的换着方式读、练,每人都有事做,很少有空间时间让他们偷个懒,做点小动作,可能这也是英语课纪律好的原因吧。(以活动充实教学内容)反思我上的科学课,分组实验中,有的小组老是被优生承包所有事情,导致有些成绩差的学生会参与度不高,就搞点小动作影响学习,值得反思!
TOP
12#

欢迎加入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已将本贴整理到工作室资料汇编——


 


[分享]丽水市第二期教研员工作室资料汇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8157


 

TOP
13#

 

  班长棒棒哒!

TOP
14#


TOP
15#


TOP
16#


TOP
17#


TOP
18#

第一次上交的作业:点评《昼夜交替现象》,实录部分基本来自兔兄,对此,对陈师哥表示万分感谢!
TOP
19#

 

《昼夜交替现象》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庆元县实验小学   吴云


                                    点评:庆元县实验小学   方奇


 


一、揭示课题(5分钟)


1、(师出示半黑半白的地球图片)师:这是什么?


生:地球。


师:亮的一面代表什么?


生:白天。


师:白天,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可以写成?


生:昼。(板书:昼)


师:暗的一面呢?


生:黑夜。


师:用一个字来表示。(板书:夜)


师:这两边会不会有变化?


[此问题比较宽泛,变化的回答可以多种,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停顿,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在猜测,老师是要我回答什么答案,也就出现了课堂短暂冷场的情景]


生:会。


师:亮的会变不亮,不亮的会变亮。


师:也就是说,白天过后,黑夜就来临,然后呢?


生:白天


师:然后呢?


生:黑夜


……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


师:你能推测出这幅图中的太阳在哪边吗?


生:左边。


(出示太阳、地球示意图)师:假如地球和太阳都不动,情况会怎样?


生;只有一半是亮,还有一半是暗的。


师:都不动,只有昼夜。


师:事实上,我们地球上的昼夜天天交替,那是什么原因?


生:都在转。


[吴老师的揭题导入,做的非常细。从学生熟悉的黑夜、白天入手,再层层推进,引出昼、夜,再引出交替现象,接着,利用课件“太阳、地球示意图”提示,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是与地球和太阳有关的,最后,用一个假设“地球和太阳都不动”,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是与它们两个的运动有关的。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课堂看似直接指向研究问题,可是,从中也可以发现,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不放心,对学生进入课堂前的知识储备不放心。其实,我觉得这个环节,学生理解完课题意思后,完全可以直接用一个大问题“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引发学生大思考,老师不必担心学生错误的回答,猜测要做的就是要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我们要做的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让学生想说、敢说,这才是我们老师导入时做好充分准备的事情。]


二、实验探究(25分钟)


师:怎么动,才能让昼夜交替起来,小组讨论一下。


师:想好了吗,第七组——


生:地球在自转,也在公转。


师出示8K纸,张贴在黑板上,并画出学生观点的示意图。


师:你姓什么?


生:彭。


师:那我们把这个猜测命名为“彭说”。


师: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当一回古人,没有现代的工具,怎么来实现?


生:把一个物体当地球,把一个发光的物体当太阳,然后让地球围绕太阳转。


师(出示手电筒):可以用这代表什么?


生:太阳。


师:乒乓球可以代表什么?


生:地球。


师: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大家可以拿出实验器材,试一试。


师:彭说——能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生:能产生昼夜交替。


师:要想实验效果更明显,你还有什么建议?


引导出实验建议:


1.借助两个点来观察。


2.注意手法。


3.昼夜要明显。


4.大家都试试。


生领记录纸,继续猜测。


师(提示):用记号笔把你们的猜测记下来。


师:有猜测了,想试,就可以试一下。


师点出课件:


继续来猜测——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3.组长把全组猜测记在记录单上, 不要重复。


师点出课件:


继续做模拟实验——


……


师:材料员把材料收好。


[吴老师用了25分钟,让学生经历长时间的探究,从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注学生的思维的连贯性,探究的主体性。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学习:1、“彭说”出现后,全班进行了模拟实验验证,验证后,可以明显的看出,老师并不着急得出实验结论,而是在引导学生通过一次实验,发现出这个实验的“注意问题”,而这个“实验提示”明显是基于学生对实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更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做到更规范,有效。2、解决完第一个模拟实验后,老师并没有着急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猜测,而是放手让学生再继续探究。短暂的交流,明显的看出,吴老师是不想打断学生思维的进程,他是想让学生继续模拟,然后在模拟的过程中,继续发现新的假说,再模拟,再发现……不断深入,其实,这不就是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吗?]


三、交流反馈(14分钟)


师:有没有发现?想想怎么来汇报你们的发现?


师(出示一个大灯):哪个小组先来?用我的材料,拿上你的记录单。


第一组全体学生上台。


生;我们这组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师:注意手法。交替了没有?


生:交替。


师:第十组。


第十组上台演示地球绕着太阳。


生:我们这个小组的实验是太阳如着地球转,一个是顺时针,一个是逆时针。


师:其他组不同的转法?第七组。


生: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是不是只要地球或太阳动起来,就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生:不是的。


生:我们这组是平移,没有出现昼夜交替。


生:我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只有一面被照亮。(旁注:类似月亮的现象)


生:我们是地球在太阳的上面,只有一面出现昼夜。


[实验的汇报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交流的目的除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以外,更应该注重有效性。对这个环节的建议是:注重信息的梳理、分类、统计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都做过的实验,就不必要重复演示了,而是多做些引发学生深如思考的问题。]


四、总结拓展(2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师:这么多种模拟实验,是不是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生:不一定。


师:事实真相只有一个,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课堂点评]


《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课程编排要求让学生经历古人对“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做出假说,并对假说进行实验推理。吴老师这一课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例,从课堂开始,学生只能做出一种“假说”,到最后,学生的猜测出现的7、8种,而且,还能从定向思维——地球自转中找出特例等,很明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课没有十全十美,点评也没有完美,所以,有不同意见,请包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9 22:19:02编辑过]

TOP
20#

校园的角落,一个水表,电表、下水道管都用心设计,处处体现“有心的教育”。吴江实小,赞一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3 7:37:37编辑过]

TOP
21#

来踩踩帖子,学习了。
TOP
22#




三个学生用吸管搭了廊桥的框架,看到作品,高兴的不得了!
TOP
23#

   上周苏州学习回来,马上接到学校要参加科技比赛的任务。车模小比赛以前参加过,也获得过好成绩。但带学生参加大型科技比赛,还是第一次。


    16号定种子选手,17号号开始训练,每天忙到天黑。


    累是累,但发现学生真的挺喜欢。专心的态度,试飞的喜悦,真的很象我们科学课实验时的状态。


    看来航模真的有魅力。


   (就是忘了拍点照片,明天一定记得拍一拍,发到贴子上与大家分享!)



搭了水池,我和学生一样开心。
学生喜欢做航模,但还不“爱”航模,不懂珍惜,看来要加强教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3 23:33:09编辑过]

TOP
24#



502、504班学生实验时的情景。
TOP
25#

前天在上《岩石在改变模样吗》一课时,又想到了“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这句话,所以在上课时,我让学生也想想科学家研究时会怎么做,没想到学生想到了实验前的抽取样本来对比观察,分时间(拍照)记录,看来真的不能小瞧学生。
TOP
26#

11月27、28日,有幸参加缙、龙、庆三地研修活动,并能在活动上能领略章鼎儿老师的大气、睿智,很是幸运。
TOP
27#

听章老师点评后的一点收获:


 


    最近,一直在想怎么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和交流,章老师的点评和讲座给了我一些启示,来不及思考,先收在集点章老师的原话,以后慢慢消化:


    1、交流是前面活动的延续,前面活动的充分,学生交流也就多。(我的理解:想让学生开展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充分活动,达到足够时间的深入探究实验,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有话可讲。)


    2、提倡人人要记录。(这句话章老师在讲座中说了好几次,我的理解是:任务驱动,只有人人都去记录,才会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也只有人人参与,组内交流的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组内活动开展的丰富,才能推动全班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


    3、科学课教给学生的不是答案,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思考,让他们明白怎么观察,让他们变的聪明。


    4、有所侧重的处理组织教学,处理教材,不要求面面俱到。(3、4两点应该是当前应试教育下存在的一大问题,听龙泉教研员余老师说,章老师也说象西方科学课一样完全进行长时间探究,目前我们还做不到,他只是希望有一部分人能先做起来,做科学课改的先锋)


    5、小组合作考虑的不是学生怎么分工,而应该多考虑怎么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章老师说的很多,只先记这几点。留着以后教学时慢慢考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4 20:16:55编辑过]

TOP
28#

活动好多哦~学习了!

TOP
29#



三模成绩还不错,学生的成绩(一个第一、三个第二、两个第三)可惜精力有限,只报了四个项目,总成绩为二等奖。
TOP
30#

 

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庆元县实验小学   方奇


      11月10日至14日,市教研员工作室成员一行10人,在班主任杨宗亮老师的带领下,远赴苏州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学习。


     5天的行程可以说是满满的,行程计划连吃饭的时间都计算在内,白天听课、听讲座,晚上交流,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杨老师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收获颇丰:即有对苏州“有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的震撼,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苏式课堂的 “细腻”、“精致”。5天的学习,有汲取、有思考,更多的是一份感悟!


       一、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11月11日,参观了苏州两所科学教育突出的学校。上午,我们来到了“苏州善耕实验小学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坚持“一生向善,百年耕耘”。虽然和许多百年老校一样,已经很难在新校园内找到“百年沉淀”历史遗留,但“精致”、“人文”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流连忘返。


      首先,留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家庭式”的文化长廊,在办公室、教室的外墙上,有很多小相框,上面有很多老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留影及介绍,浅绿色的墙面,配上小相框,给我一股“家”的感觉,也让我们觉得很是轻松。我想,这种氛围应该也能感染到在此学习的学生,让他们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参与学习。


      其次,藕耕农场、鸽子巢的设置,特别是在美丽得操场一角,居然养着两头羊,也让我这个身处山区小县的老师大吃一惊。来之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大城市学校科技教育应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机器人、航模……,可当我看到“善耕”学校能在闹市区开劈出一小块地给学生进行“农耕”文化教育,再听了学校孙苹书记结合学校给我们开设的专题讲座,我似乎明白了学校的用心:以生为主、以生为本。城市的学生,最缺的乡村体验,两头羊、几块农田,其背后隐藏的“勤劳、友爱、善良”的文化在善耕学校的价值将会无限放大。


下午,我们来到了“吴江实验小学”。这是我们杨老师亲点的“菜”,经过近4个小时的参观及聆听讲座,我的确被这道“菜”折服,更准确的说是“震撼”。


      第一点震撼是校园科技环境的“有心”创建。吴江实验学校是一个老校区,面积不大,但处处体现教育者的“用心”。“水表”、“电表”的装饰,没用多少钱,却把机械地知识教育化为“无形”,一个下水管道的艺术处理、走廊外的小小植物圆的设置,楼梯角落的标本摆放,动物的养殖、污水的处理、校门口小发明的留白设计……每一处,都显得那么自然,却又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让身处校园的我们,时时感受到科技教育,无处不在。


     第二点震撼是有系统地开展学校科技节。听了学校唐老师、潘校长等讲座介绍,虽然就是几张PPT,但我能感受到科学老师的辛苦,但同时也感受到学生的幸福,好象能看到一个个老师忙碌的身影背后,有着一张张学生快乐的笑脸。“吴江”学校的科技节每一届的开展,都有着当地的特色,并结合每一年时事确定主题“有海模、建模、航模”等,几年下来,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也变成了一项传统。现在,他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提出“把科技节的举办变成系统化,有循环;校本化,深入课堂教学”,打破以往科技节主题“凌乱、层次关系不明显”的特点,我想,这不也是我们学校现在科技节存在的问题吗,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多思考、多努力。


      第三点震撼是校园文化的“卷入式”学习。吴江实小的吴韦萍校长给我们介绍了新校区校园科技文化的建设。“一个校园的文化雕塑好不好不在于多好看,而是在于学生投入活动的多少”,这是吴校长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校园文化的创建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让学生活动的,同时,她还提出了以“卷入式”问题,带动学生主动的学习校园文化中去。这一点,对我们学校来说,真的感触太深了,我们实小,有很多的“经典文化”名言,怎么样让学生主动的投入“经典文化”的学习中,“卷入式”的活动设计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天,两所学校的参观,还夹带听了一节科学课,可以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色,时间还是远远不够,但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不小,两所学校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一个相同点:非常用心!这也让我想到,杨老师给我说的一句话“人要坚持”,其实,不坚持也就是不用心,所以,要做好科学教育,我们应该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二、“苏式”课堂的细腻、精致。


      11、12两日,共听了5节科学课,12日下午还听了苏州市教研员的点评及张特的讲座。上课的课程都来源与教科版,也是浙江老师很熟悉的教材,很明显,苏式科学课的教材处理,上课风格和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桥的形状与结构》是善耕实验学校的沈晓茜执教的。教材中,用的是几幅图片来介绍拱桥的结构和一个体验活动来了解桥塔的秘密,可以看出沈老师非常侧重利用有结构的材料来构建科学概念的生成。第一点,她利用两片塑料片来构建拱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教具思考,怎样才能抵消这个外推力,让拱立住,同时由此引出拱在桥面上方和拱在桥面下放的优缺点。这样的教材处理,比教材中图片的呈现更具有直观性,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是她把斜拉桥的桥塔作用,改了书上的体验活动,而选用测力计来的数据进行量化,利用数据的分析,也更符合我们科学课的特点。沈老师的课,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苏州科学教育与我们浙江的区别,他们更重视的材料的选择,知识的构建,而我们更倾向于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虽然二者没有对与错,但在我们心中,的确形成了碰撞。


      12日早上听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液体的热胀冷缩》、《声音的传播》、《光是怎样传播的》四节课,课各有千秋,但苏式风格相当明显,一是教师的材料提供都相当的精致,课堂教学也非常细腻,如《光的传播》一课中,老师给学生准备的潜望镜,可以利用镜片的组装,认识光的传播,学生实验效果非常明显。二是教师辅导扎实,学生实验有效。每个一实验的开展,老师都讲的很细致,非常讲究规范操作。其实,也只有规范操作,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异常”数据的出现。所以,苏式课堂上,我们可到学生课堂纪律良好,操作规范,实验得出的数据也能直指概念中心。大概是太过于“细腻”,让我们明显感觉课堂上,老师“扶”的痕迹太重,对学生太不放心,“放”的不多,显得学生主体的地位就有些弱了。所以,这也是我感觉他们课堂教学与我们的理解有所冲突的地方。


      三、是“重思维”还是“重知识”?


      12日下午,我们还聆听了苏州市吴江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的张洪鸣带来了关于《如何上好科学公开课》的讲座。张特用自己的经历,风趣幽默的给在座的学员讲了怎么处理公开课的教材及课堂教学。“新颖、独到”是公开课,特别是赛课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其实,我也感受到,张特所说的不专指公开课,应该是泛指一节“好课”, “新颖、独到”其实是针对教材的处理上的,特别是针对教材中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师要即要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理解它,又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去设计,这样,才能设计出一节好课。其中的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对脉搏的测量活动”,老师多次下水实验,多次改进,才能让学生准确的体验,我想,常态课中的好课,不应该也是如此吗。


      当然,从张特的讲座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苏式课堂那种“精致”、“细腻”的风格,也能感受到苏州科学教学“重知识”的氛围。对小学生来说,重视思维发展还是知识建构,重视“探究能力培养”还是重视“实验规范操作”能力训练,是重视“怎么做实验”还是重视“为什么这样做实验”,我想各说各有理,不过,我更倾向于重视“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我会更重视于学生的“前概念”,更倾向于让学生理解“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能再借助苏式课堂上那样精致的材料设计,课堂的效果应该会更理想。


     5天的考察,我发现苏州的科学老师和我们丽水的科学老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科学教研活动也很 “较真”,有一说一,这大概是我们科学老师的学科特点。只有“用心”,才会“较真”,我们科学老师,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4 13:02:2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