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观察手》课堂实录
执教时间: 2006年 11月 7日,于上虞市汤浦镇小科学教研活动
执教地点:上虞市汤浦镇小
执教者: 汤浦镇小 梁立军
点评者:
汤浦镇小 房永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用看、摸和试等方式获得手的有关知识,并能设计简单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参与体验活动,发现并提出手的有关问题。
2、科学知识:知道手的一些基本构造,认识手的灵巧与关节、褶皱、大拇指等构造密不可分,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大家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成果,关注与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及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形成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一枪打四鸟”的游戏。(教师演示)
师:你们会玩吗?同桌的两个人一起玩,大胆地玩。
生:学生做游戏。
师:你们刚才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
生:手指。
生:两只手。
师: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生:写字。
生:画画。
生:劳动。
生:玩。
……
师:手能做很多事情,你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手?
生:勤劳的手。
生:能干的手。
生:厉害的手。
二、分组活动,认识手的构造:
师: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你想知道我们自己手的一些什么吗?
生:为什么有两只手?
生:为什么一只手有五个手指?而且分了大拇指、中指还有小指等?
生:手上为什么有一道道线?
生:手是怎么来的?
生:不用手可不可以?
师:那好既然我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想了解我们的手,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怎么认识?你知道吗?
生:看。
生:观察、做实验。
师:会不会观察?
生:(齐)会。
师:怎么观察?
生:看。
生:听。
生:闻。
生:尝。
师:尝?
生:不能尝,手上有细菌,不卫生。
师:你们用看、闻、摸、听的方法观察过什么?
生:大树。
生:蜗牛。
生:小动物。
师:知道把观察树的方法用来观察手,你们真会学习。
师:那把观察到的东西怎么办?
生:记下来。
生:记在记录纸上。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我们的手,用刚才大家说的方法,小组观察,请一个同学作记录,把你们组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画下来。开始。
(学生进行活动。)
师:把你们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
生:两只手有十个手指,手指上有指甲。
生:手上有皱皱。
生:手里面有血,骨头,关节。
生:手指上有指纹。
生:手很灵活。
生:手上有毛。
生:手指一只一只的。
师:板书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手上有这么多东西,你觉得那些构造与手的灵活关系最大?
生:手指。
生:手上的关节。
生:手指会动的。
生:手里有神经,我妈妈说的。
师:你懂得可真多。
师:好,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研究关节的作用。
三、分组活动体验,认识关节、褶皱、大拇指的作用。
师:你认为关节有什么作用?
生:有了关节手指能够动。
生:弯曲。
生:手指每一只灵活地动。
师:怎么证明?想想能用桌上的哪些材料?
生:把关节拿住。
生:用桌上的套管插进手指,然后弯曲手指,看看有什么感受?
师:真聪明,我们就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体验。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不能动了。
生:手指套进套管,就好像没有了关节,不能灵活弯曲。
生:很难受。
师:看来没有关节还不行啊!刚才一位同学说,手指关节处很多皱皱,比其他地方多,你知道这些皱皱叫什么吗?
生:皱纹。
生:指纹。
生:线。
师:我们叫它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板书:褶皱)
生:不知道。
师:大家可以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有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我发现吸管有一个地方不同,它可以自由弯曲,其他地方弯曲过后就变了。
生:我发现这个地方跟褶皱差不多,吸管的褶皱能使吸管自由弯曲,手指关节处的褶皱也能使手指自由弯曲。
师: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那怎样做到我们手上没有这个褶皱呢?看看能用桌上的什么东西?怎么用?
生:用另外一只手的手指把褶皱按住就可以了。
生:桌上有透明胶,用它把褶皱粘住。
师:好,下面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证明褶皱的作用,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体验活动。
师:怎么样?
生:难过。
生:动起来很吃力。
生:不太舒服。
师:看来手指没有褶皱行不行?
生:不行。
师: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
生:都朝一个方向长。
生:有长有短。
生:大拇指长在一边,四个手指长在另一边,分开长着的。
生:大拇指只有两段的。
师:既然大拇指长得这么特别,那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呢?
生:有。
师:如果没有大拇指,手还会那么灵活吗?
生:不会。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我把大拇指不用,手就很难做许多事情,所以没有它不行。
师:那倒底是不是这样呢?怎样假设没有大拇指?
生:不用大拇指。
生:把大拇指绑住。
生:可以把大拇指缩在手心里。
师: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筷子、汤勺、剪刀和笔。开始。
学生操作。
师:怎样?
生:不行,不能用了。
生:用筷子不方便了。
生:笔不能写了。
师:没有了大拇指,的确很不方便,但是有的残疾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大拇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生:帮助他们。
生:给他们钱。
生:帮他们做好事。
生:不难看他们,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在进行了几个体验活动后,你对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吗?
生:手灵巧跟关节、褶皱和大拇指有关。
生:没有手不行。
生:我们要保护手。
师:其实,手的灵巧同手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关系,此外还同大脑有关系。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四、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师:既然我们有那么灵巧的手,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许多财富,但手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你认为是什么作用吗?
生:拿东西。
师进行动作,倒热水,摸热水杯。
生:怕烫。
生:感觉。
师:对,手能感觉,那手能感觉这个东西的冷热以外,还能感觉什么呢?
生:软硬。
生:大小。
生:粗糙和光滑。
生:形状。
……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找东西的游戏。大家的桌子里有一个黑袋,感觉一下黑袋里面有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同学听,呆会儿说给老师听,好吗?当然要闭上眼睛的。开始。
生进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
五、总结
师:刚才我看大家兴趣很浓,手能感觉许多东西,冷热,软硬,粗糙和光滑啦,手真的有很大作用,其实啊,手还有很多更厉害的作用呢,想知道吗?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生:好。
六、课外延伸:
师:(作业)课外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反思]
1、 此课可以通过一系列目的明确、简单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 、交流拓宽,最后获取新知。
2、 针对学生个体可能存在的差距,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意见,如做实验时可选择填表格、填横线、画画等形式来记录。
3、 对学生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少泼冷水,而是多微笑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出更切合实际、更好的方法。
4、 老师应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实验器材,也可以动员学生自带器材,让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器材。
5、 活动中放点音乐创造和谐的氛围、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探究新问题。(儿歌《粉刷匠》描绘的是一个小孩用双手粉刷墙壁的故事,诙谐轻快,可在学生作实验时当作背景音乐。)
[点评]
《科学(3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观察手》一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上精神。首先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索”“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学习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学习用科学事实说话。其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探究的重点定位在关节、褶皱、大拇指与手灵活的关系上,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亲身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