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安德鲁白鹭同课异构
六横中心小学 刘海平
今年暑期,在“东海风——普陀教学文化节”小学科学教师高端研修活动中,普陀教研室邀请了美国专家安德鲁白鹭来我区讲学。他执教的是《水的表面张力》。同时,教研室安排我也执教一堂《水的表面张力》,进行同课异构,因为我区采用的是教科版的教材,没有这一节内容,所以《水的表面张力》就作为拓展课型,借用的都是四年级的学生。
先将课堂结构进行描述:
刘海平:课堂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先用植物上的露珠图片引入探究活动。学生看着这些图片都不约而同地惊叹露珠的晶莹剔透,惊叹露珠的漂亮。在观赏着这圆溜溜的露珠同时,渐渐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露珠圆溜溜的,有些看过去还比较大,它怎么就不会散开来呢?
观察探究活动一:用滴管滴取水滴放入芋艿叶上,立时形成圆溜溜的水珠。让学生充分观察水珠的形状,还可以观察水珠在芋艿叶上滚动时的情形,也可以用牙签到或其他物件把一个水珠拨开成二个水珠,或是把二个水珠甚至是几个水珠合并在一个大的水珠……
汇报观察探究成果:主要指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小结:在水珠的表面似乎有一层膜,紧紧地把水珠给包了起来。
出示水球:即用汽球灌了水,成为一个水球,这汽球皮就是一层比较结实的膜,它包着里面的水,使膜内的水不散开来。小水珠的外面也有一层膜,只是肉眼看不见,这层膜的牢度也没像汽球皮那么牢。
观察探究活动二:水的表面能托起硬币吗?(教师准备了2分硬币,这种硬币比较轻)
教师先轻轻地将硬币垂直放出水面,小心地放手,可是,硬币却掉到水底。此时学生纷纷建议:硬币得平着放。于是教师发分硬币和帮助放硬币的小叉子,让学生观察实验。等同学们差不多都成功时,要求:从侧面仔细地观察托起硬币的水面的形状,并画出来。
分析思考:为什么水面能托起硬币?
待学生交流思想后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文字的底部分别是二张图片一张是草叶上的水珠,另一张是托着硬币的一碗水)水的表面具有自动缩小、拉紧的趋势,这种收缩、拉紧的力称为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形成了一层“膜”,把水珠“包”了起来。表面张力也可以托起一些较轻的物体。
教师引导:水的表面张力好神奇哟,我好想看看水表面的这一层膜!大家想看看吗?于是老师要求各组领取一杯用洗洁精调制好的水,并领取直径约5厘米的带柄的一个小铁圈,大家把小铁圈浸入到洗洁精溶液中,然后轻轻地取出,惊喜地发现了这一层膜!(由于时间关系下面的事没做:用牙签到轻轻碰这一层膜,发现膜还有弹性。)
教师演示:用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铁圈,铁圈的中间连着一条棉线,差不多把铁圈分成左右二半。教师把铁圈浸入洗洁精溶液中,取出,铁圈上同样出现了膜。然后教师用钢针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刺破铁圈上左边的膜,此时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铁圈中间的棉线立即被右半边的膜收缩拉紧,棉线变成弧线,与铁圈形成了一个月牙。
然后教师出现投影:你是不是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观察探究活动三:(教学设计中有,但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没进行。其实这也是我上公开课的一贯做法,准备一个活动,时间有多了做,时间没了就不做,或者打一个标题,让学生课外做。)出示投影——(注:文字的底下是一枚1元硬币的图片)一枚硬币上可以覆盖多少个小水滴?我们猜测可以覆盖( )滴?经过实验,一枚硬币上可以覆盖( )滴小水滴?
注:本课共花时45分钟。反思,第一个观察探究活动的时间可以压缩。
安德鲁白鹭:
课堂也安排了三个活动——
说明:因为我是个英盲,所以虽然有翻译,我还是不能充分地看懂一些细节或是英文之类的,所以描述的不太准确。
课堂一开始教师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于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用一些科学方法来试验水的表面张力,要做一艘船,只是很小,你可想象你就乘在船上。
而后出现一些文字,教师配合一些动作,大致说明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就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一个小科学家。他们看到事物都会觉得很新奇,甚至会放到嘴里去尝,如果不好吃就会哭闹,慢慢地就知道什么是好吃的什么是不好吃的。这其实蕴含了科学探究的一些过程:比如观察、假设、实验(尝)、汇报(哭)……等等。
对于探究活动的展开,教师是明确告诉学生的: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共有三个实验,要看二个实验,做一个实验。然后开始了整个的探究实验活动。
观察探究活动一:让学生观看一段用高速摄录然后用慢镜头播放的情景——一滴水滴入水杯后,这滴水会弹起来,再落下,再弹起来,再落下……,被再次弹起的水滴一次比一次变小。(观察活动开始前,叫学生预测,水滴滴到水杯里,会发生什么现象?)
接下去是讨论实验后发生了什么?你的假设正确吗?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活动?
重复播放一次这个实验。
观察探究活动二:让学生观看一段用低速摄录然后用快镜头播放的情景(注:刚开始几秒钟速度正常,后来速度变快)——用汤匙帮助在水面放入一些硬币,然后轻轻拨动,这些硬币不仅托在水面上,而且会相互地靠在一起,好像被相互吸在一起似的。(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并快速地写下来。)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下所观察到的现象,写下你的假设与实际有差距吗?
观察探究活动三:各组用卡纸造出不同的“船”,然后逐组上台演示表演,并用摄像机驳接至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观看:让制作好的船停在大水槽的一边,教师在靠着船的一边开始滴洗洁精(或洗手液),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缘故,迫使船“开动起来”,并计时船从大水槽的一边开到大水槽的另一边用了多少时间。(实验开始前同样叫学生预测船从大水槽的一边开到另一边大概要用多少时间?)
每一次实验结束后,叫学生写下你的预测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学到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
注:本课共花时90分钟。安先生说如果在国内,他这一课(就这些内容)他会上二天时间。
作课观课后的反思:
刘海平的课:
本课展示的二个活动,尽管教研室从通知到上课时间仓促,尽管因学生即将放假而没机会试教,但是我的准备是精心的。作课前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有这节课的公开课,可能是由于教材版本的原因,网上的公开课一般都安排了这样二个活动,一是在一满杯水上放回形针,一共可以放几枚,先猜测,再实验;二是在一枚硬币上滴水滴,一共可以滴几滴,先猜测,再实验。但是,我认为这二个活动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多大的递进关系。
而我在本课中先给学生一种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动手实验,思想碰撞,让学生感受到似乎水珠外面包着一层膜。再通过水面托起硬币的实验探究,来加深“水膜”的认识,为水的表面张力概念形成铺垫了感性经验。最后师生共同观看洗洁精溶液形成的膜,以及其张力如何收缩,更加增添了直观性,对理解水的表面张力起到了从不可见到可见的作用。
相比安德鲁先生的这堂课,总感觉,课上得不够实,环节不够到位。在指导思想上还是紧紧地关注着知识点,关注着结论。
安德鲁白鹭的课:
本课展示的三个活动中,前面的二个活动,尤其是第一个活动,让本来难以见到的水表面张力的“弹性”,通过一则简单的录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反思:科学课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的。甚至并不是要让学生分组动手的。
第三个活动,让每组学生的船都挨个进行演示,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学生做科学的精神。如果是我们国内,同样的活动,一般都会这样上:各组展示自己的船,各组展示给自己看,然后汇报一下各组用了多少时间。
从安德鲁先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预测,这其实是做科学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举动。有了预测,学生才能够仔细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考一些问题。
更让我敬佩的是:安德鲁先生的一种“关注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学思想。怎么证明这一点?因为安德鲁先生让学生回答问题、汇报思想采取的是一种随机的方法,即让学生抽签的方法,抽到几号,就让几号的学生发表意见。迫使每个学生都得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也迫使每个学生都得发表意见。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表达能力都很欠缺,而表达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更加残酷的一种现实是:有些学生往往又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本课中没有出现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解释,对于水的表面张力,也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这一点倒是与我们的课很不相同的地方。当然,我认为“开船”这最后一个活动中,学生对船是怎么开的?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一回事?凭什么说船开动是水的表面张力造成的?这些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说实话,课后我问过一些老师,就连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船的开动是表面张力被破坏引起的?这一点我个人认为似乎是欠缺了一些。(解释:水的表面张力是由收缩性的,当船左边的水的表面滴入洗洁精后,那么左边的表面张力被破坏,由于右边的表面张力还没来得及破坏,所以由于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船就被拉到水槽右边来了。)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