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4的快乐木偶足迹 [复制链接]

1#

2014的快乐木偶足迹

昨天已经开学了,6年级的学生很熟了,就简单的讲了一下这学期的奖励措施。就开始上课了。


《使用工具》


教学过程:1.出示各种工具,请学生说明名称和用途,并演示使用方法。总结什么叫做工具。


              2.拿出钉子,图钉,螺丝,思考怎么钉入木板中,根据学生方法演示。思考怎么拿出来,继续演示。


              3.思考怎么升国旗,怎么把油桶弄上车,怎么把大石头移走,每种工具只能用一次。


反思:有一班忘记讲剥线钳和园林剪,在做习题的时候补上了。


       在拔螺丝钉的时候,学生提到了用扳手,老虎钳,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扳手不能用,原因是螺丝的圆形的固定不住。


《杠杆的科学》


教学过程:1.回顾什么叫简单机械,课本阴影默写。(5分钟左右)


              2.说明杠杆的定义及三点,判定是否是杠杆。


              3.杠杆尺实验(还没做完就下课了)


反思:改默写为填空会节约点时间。但是还是时间不是很充足,做完实验,还没分析整理数据就下课了。


        刚讲完撬棍后,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就是棍状的,而通过压水杆和跷跷板三点分析,他们才意识到杠杆和棍状没有必然联系。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过程:1.分析数据,得出杠杆特点。


              2.出示图片,找出三点,比较省力情况。


              3.更多工具进行巩固。


              4.小杆秤的研究(刚出示我做的就下课了,作为课后作业)


反思:讲得太快,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没有讨论为什么有些杠杆要设计成费力的。


       下次课一个一个讲,先讲名字和怎么用的,再让他们思考三点和省力情况。(这样的确是来得及,但从作业来看效果不好。)


《轮轴的秘密》


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习题巩固


              2.出示水龙头,说明什么叫轮轴。


              3.实验室没有轮轴器材,用学生学具袋中的器材,做实验,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用螺丝刀比力气大小。


              5.轮的大小对轴作用的影响


              6.分析生活中的各种轮轴,讨论轮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反思:学生的前概念中轮是比较小的,而轴比较大;下次另一个班可以拿小车的轮和轴进行引题


         用螺丝刀比力气大小时,觉得应该加个对照组,用同样粗细的物体先比力气大小。


         生活中的轮轴:磨磨,门把手,水龙头,扳手,辘轳,方向盘都是省力;电扇,竹蜻蜓省距离。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过程:1.出示升国旗图片,展示上面的滑轮,引出定滑轮。


              2.实验,数据分析定滑轮特点。


              3.实验分析说明动滑轮的特点。


反思:学生在学会定滑轮后能联想到教室的窗帘上的卷轴也是定滑轮。说实话在上课前我也没有想到这个。


        很多学生在学完这课后仍然分不清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容易混淆。


《滑轮组》


教学过程:1.回顾定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引出滑轮组。


              2.滑轮组的作用研究


              3.归纳总结


反思:学生对滑轮的绕线都不太明白,容易绕错。


《斜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1.回顾怎么把油桶搬上车。


              2.定义斜面,思考作用


              3.实验,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4.不同坡度斜面实验


              5.寻找生活中的斜面


反思:往年学生容易记得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后半句是错误的。


        今年干脆不说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直接说 斜面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少。


        结果今天订正作业,学生还是理解成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让我有点欣慰的是旁边有学生在说所有斜面都是省力的,所以不能说费力只能说省的力越少。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过程:1.画好齿轮和链条,讲解他们的关系


               2.补画自行车的其他部分,寻找简单机械


反思: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找,学生需要有提示才能找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24 15:28:2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5年级学生是今年刚接手的,说了一下奖励措施后,就给他们看《科学第一课》了,不知道是孩子的见识太广还是什么原因,他们好像不是特别感兴趣。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过程:1.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水,阳光,土,适宜温度,空气等)


              2.为了验证猜想,设计一个实验计划


              3.实验方法和实验记录的介绍。


反思: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兴奋,因为可以做实验,但也有学生做过了感觉比较无趣。但说到有些条件可能是错误的,他们的兴趣又回来了。上课忘记给盒子编号了,希望他们不要弄混了才好。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过程: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反思:一班是大组实验,同一大组做相同实验,控制变量做的不错,实验数据很好。


       二班是前后桌讨论做实验,每人做一组,出现了种子丢失现象。数据勉强能得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


      两班都出现放冰箱的保险层绿豆发芽现象,但发芽速度比放在室温下的慢。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过程:1.讨论实验计划,展示实验结果


              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先猜测再展示结果)


              3.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环境,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


反思:1.实验是叫学生做的,结果两组实验数目相差很多,有光的11棵,黑暗的20棵,但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黑暗的明显矮小很多,东西是放在教室的,听部分同学说浇的是冰红茶,可乐,雪碧什么的,它们还能长大,真的很顽强。也不知道现在学生的想法是什么,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还要这样做。


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学生的猜测是发芽早晚不同,根向有水的方向生长不会有太多学生想到,但提到根的生长方向时他们会考虑向有水方向生长。


3.看着仙人掌图片,有位学生提出了仙人掌为什么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它们为什么不找一个舒适的环境生存?


刚听到这个问题有点无语,让他们自己讨论,再回家查阅资料去了。


《蚯蚓的选择》


教学过程:1.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地方?


              2.实验计划


              3.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4.其他动物与环境


反思:1.学生都知道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还有的提到了肥沃松软的土地。


        2.实验计划学生基本能说下来,但实验方法有争议,直接让他们阅读书本的方法。


        3.做实验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有点HOLE不住。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过程:1.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出食物关系。


              2.请学生说出谁被谁吃,画出食物链。


              3.画食物网。


反思:箭头是学生容易搞混的地方。有的学生在我讲食物链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考虑到的食物网,太热情有点扛不牢啊。结果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慢慢讲,这样会不会有点照本宣科的意思。


《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过程:1.观察课本池塘图片回答第一段问题。


               2.设计生态瓶


               3.制作生态瓶


反思:学生在说到生态系统时往往考虑不到非生物因素,而且容易把植物归为非生物中。


《改变生态瓶》


教学过程:1.展示生态瓶


              2.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预测,实验,结论分析


              3.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预测,实验,结论分析


              4.总结


反思:水少了,鱼多了都会使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但植物过多时,学生的猜测就出现了混乱,通过讲解,使他们明白凡事适量最好。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1.生物群落定义


               2.草兔鹰的食物关系,及他们之间的影响,


               3.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反思:学生对沙尘暴的产生原因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用文字表述有点困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24 15:36:06编辑过]

TOP
3#

3年级是刚学习科学,由于课时问题,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上新课了。


《我看到了什么》


看看照片的大树,他们发现了,树很高,很大,树叶很多,树干是咖啡色的,树枝有分枝等内容。讨论了回忆中的大树和观察树的方法,也实地去观察大树并记录。还没观察完就下节课上课了,赶紧回教室。


反思:下节课一定要记得对比照片,回忆,实地观察的大树,观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实地观察能得到更多的信息,理由是记忆有时候会遗忘,不够准确。


《校园的树木》


回顾观察的信息,阅读课本第7页《树的观察记录》找出和我们观察的不同,巩固知识。


整理观察记录,得出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反思:讨论不够深入,没有进行交流。


《大树和小草》


在校园里找了狗尾草和三叶草,没有找到蒲公英和车前草。摘了很多狗尾草到教室。


1.画狗尾草,仔细观察学生发现,狗尾草的茎上小下大,毛靠近中间是绿色的外面的是紫色的。茎上有节,中间有的空心有的实心,还有清香......听了他们的观察,好汗颜啊,如果我观察绝对没有他们这么仔细。


2.比较大树和小草


在全班同学的通力合作下,回答的比较全面。


《观察水生植物》


现在刚好是菱角上市的好时候,在学校附近找到了菱,水葫芦,水花生这些水生植物。


去年带了水葫芦却因为叶柄膨大不明显而没给学生看,听了大家的建议今年带给学生看,学生首先就被它那漂亮的花朵吸引,最后花朵是作为奖励给学生,有美丽花朵的诱惑,课堂气氛不错。学生在捏叶柄的气囊的时候,兴趣很浓,很开心,捏完之后还采用了问看摸的观察方法,对水葫芦有了一些认识。金鱼藻没有找到,以图片的形式给他们看的,找出他们的异同就下课了。


《植物的叶》


在学校里弄了几种叶子,有香樟的,叶下珠的,乌敛莓的,还有禾本科某种杂草。


后来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作业本上说的是几种树叶,不禁郁闷难道只有树叶才行不能是草叶吗?如果改成叶子不是更好吗?


学生对于是否是同种叶子基本能区分,但说到是根据什么区分的,回答的却是大小,拿出大小不同的香樟树叶,他们才意识到错误了,应该说形状,不知道是不是记到脑子里了。


观察叶子的生长变化时,学生说到新鲜叶与落叶的区别时还提到了叶脉的条数不同,观察的真仔细啊,但是我还是告诉他们这不是新鲜叶子和落叶的区别。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由于课时关系,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就简略的讲了一下,就进入了《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首先回顾常见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询问它们生长需要,有的学生还是会不小心把土壤列为他们的共同点,但是会有其他同学进行反驳予以纠正。对于植物的一生,学生基本都能排序,但有的不能用词语表述,通过多次朗读,他们有了一定印象。再归纳植物的相同特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24 15:47:00编辑过]

TOP
4#

楼主3、5、6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5#

是啊!那是多少课时啊!这年级跨的有点大啊!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楼主三个年级同时上,辛苦了,加油啊!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7#

56年级都是2个班,三年级一个班,总共14节课,课时不多,就是跨度有点大。谢谢各位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9/3 10:24:22编辑过]

TOP
8#

三个年级备课都挺辛苦的,还能及时反思,真不错。加油!
TOP
9#

我会继续努力的

TOP
10#

支持一下!继续努力!
TOP
11#

谢谢喻老师的支持
TOP
12#

国庆7天,布置学生观察阳光l下的影子。今天一改作业,发现不少问题。许多学生在测量上午的影子过后,得出规律,影子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变短。结果下午的就偷懒了,自己造数据,就错了。
TOP
13#

以下是引用快乐木偶在2014/10/8 12:14:00的发言:
国庆7天,布置学生观察阳光l下的影子。今天一改作业,发现不少问题。许多学生在测量上午的影子过后,得出规律,影子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变短。结果下午的就偷懒了,自己造数据,就错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正好用来提示学生下次千万不要造假,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4#

以下是引用快乐木偶在2014/9/3 15:38:00的发言:

    
    

我会继续努力的


    

三个年级上一年就可以熟悉大部分的教材了。可是也很辛苦!楼主坚持!
TOP
15#

6年级《形状与结构》


《抵抗弯曲》


教学过程:


1.观看各种房屋与桥梁的图片,归纳柱子是直立的,横梁上横放的。


2.出示各种横梁和房屋倒塌的图片,得出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断裂。引入课题《抵抗弯曲》


3.怎样才能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材料,形状等等)


4.选择宽度写实验计划,重点讨论不变和改变的条件。演示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普通A4纸作为材料,效果不太理想。用卡纸可能效果更好)


5.选择厚度写实验计划,重点讨论不变和改变的条件。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普通A4纸,1张,2张,4张效果明显,不用胶水贴直接折平更简单。)


6.讨论横梁是平放好还是立放好。(厚度大于宽度是立放,抬头看看教室的横梁就会发现横梁是立放的。)


反思:横梁立放对学生来说很难,这节课还会,下节课再问就会出现横着放,平放,立放等各种答案。只能无奈的再次反问,这时他们好像才反应过来应该是立放的。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课知识


2.发白纸,一人一张,讲明要求,折纸后,寻找不同形状,开始抗弯曲实验。


3.讨论原因,分析瓦楞纸的特点。


4.本课知识在生活的应用。


反思:在抵抗弯曲时学生惊讶地发现,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很多很多。对于原因解释,学生自己不太能想出来,但经过引导基本能理解。


《拱形的力量》


反思:没有让学生观察纸拱受压时的形状变化,也没有搭西瓜皮拱。只是简单的实验,及讲解。


《找拱形》


反思:塑料瓶的观察可以剪开比较厚度,用手捏比较软硬,找出里面的拱形构造。隧道也是一种拱形构造。


《做框架》


反思:没有深入的讨论斜杆的作用,到底是推还是拉。也没有观察更多的框架结构说明好处。


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他们可以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加上斜杆后可以放一张凳子。自愧不如啊! 


《建高塔》


反思:学生在课前都能发现高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有框架结构。接下来的就是验证猜想了。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中学生对整瓶水和半瓶水谁更稳定有疑惑,实验之后,自己能解释原因。建高塔环节学生知道要做上小下大的形状,但是没有让他们自己做。再思考环节,学生基本能概括出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桥的形状和结构》


反思:学生总是对桥面在拱上方和下方弄不清楚。但是看到桥的形状还是能联想到它们与拱形的关系。对于拉索桥的钢缆拉平一点省力还是下垂一点省力,学生基本能明白。毕竟看到的拉索桥基本都是下垂的。较容易地引到桥塔修得高的原因。


《用纸造一座桥》


反思: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比较潦草,导致在制作的时候毫无头绪,课堂混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7 8:56:37编辑过]

TOP
16#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10-9 8:58:00的发言:

正好用来提示学生下次千万不要造假,实事求是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


 


是啊,可是天气又开始阴天,甚至开始下雨了。只好先教第4单元了。

TOP
17#

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过程:


1.出示课本的4幅车的图片,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马的拉力,发动机的动力,电力,缆绳的拉力)


2.做一个我们的小缆车(注意:绳子系在中间,防止跑偏;绳长约等于桌子高度,控制小车运动距离)


3.研究拉力对小车的影响(一定的拉力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运动越快)


反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还是控制不住,感觉很乱。可能是自己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没有交代好任务的原因吧。


《用橡皮筋做动力》


教学过程:


1.从车辆需要动力导入到用橡皮筋做动力。


2.安装小车(主要是我讲解,示范)


3.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实验


4.总结


反思:吸取第一课的教训,不敢让学生做,自己演示实验,纪律是好点,但气氛有点沉闷。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没有提到怎样可以使气球小车行驶得更远。也没有进行小组比赛。以讲解为主。


《测量力的大小》


反思: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过了,但感觉还是有点凌乱。反思一下,觉得主要原因是我没有下达正确的指令,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运动与摩擦力》


通过2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到摩擦力的大小和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都有关系。重量大,接触面粗糙的物体摩擦力大。


《滑动与滚动》


 先让学生设计实验,再动手制作。先做好刹车时(滑动)的准备,学生用红领巾绑住,再测量滚动的时候往往把红领巾拿下来忘记一起放在小车上,导致小车重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准确性。所以在课前就应该提示学生绑的东西放在小车上。


《运动与设计》


主要是通过学生举例的方式进行的,老师再给以补充。


《设计制作小赛车》


主要是让学生设计方案,体验制作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1 8:22:30编辑过]

TOP
18#

五年级《光》单元


《光和影》


反思:学生对于作业本上的探究活动,影子的画法很陌生,就是一笔一画地教,也有许多学生不会画。学生总的来说还是不理解造成的,希望通过后面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


《阳光下的影子》


国庆节的时候已经让学生观察过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课的时候测了每10分钟的影子,发现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拿出自己测定的数据,和学生分享,寻找规律。


《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剩下的就是验证了。验证的方法学生主要是书上看的,没有自己太多的想法。


丁达尔现象,发现就是面粉水也能出现,为自己以前的借口脸红。答应自己不再给自己找借口,努力去尝试。


《光的反射》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经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镜子会改变传播方向。但是让他们画出光路图,他们却常常画不好,经常忘记箭头,不会从反射的点开始画。多强调之后会有所改善。学生对于光污染这个新名词不太理解。


 《光与热》


这节课花了2节课的时间,第一节主要是测量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有的组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生在画柱状图的时候也花了不少时间。最后通过实验汇报来得出结论。错误的那组简单分析原因(主要是没等温度计静止了就读数造成的。)刚刚问了数学老师,她说学生没学过柱状图但是学过条形统计图。


第2节课主要是讲解怎样形成强光和高温,以及生活的运用。 


《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


前10分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和下楼后的安排,中间20分钟是测量,回来后分析数据。


感觉课堂还是有点乱,反思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1.下楼后先按组排队,分发实验器材。(先把实验器材安置好再让学生去做就可以省去准备阶段。)2.读取数据时,身子把阳光挡住,影响效果。(实验器材摆放不合理,温度计东西方向放置就可以避免。)3.出现黑色温度比红色还低。(温度计最好一个袋子放2根,记数值较大的那根)4.摆放关系实验用一张凳子平放效果比较明显。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太阳能热水器,知道它们的摆放方式。但是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就有点困难了。给点提示(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学生会有所启发。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学生只是带来材料,却没有组装,无奈只能先花5分钟组装,再讲评比规则。带他们下楼放置好已经是半节课过去,再进行测量。10分钟后只上升了1摄氏度左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30 8:21:45编辑过]

TOP
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6 11:04:59编辑过]

TOP
20#

3年级《动物》单元


《寻访小动物》


这节课是讲完试卷的课后作业。上课时简单的说了注意事项。结果学生因为没有看清范围,又弄错了。有写路边的,还有些动物园的。只好在订正作业的时候再强调一遍,让他们在校园再找一次。学生的观察很仔细,有找到蚯蚓,不知名的小虫,还通过树上的鸟窝判断出来有鸟等等。


《蜗牛》


这课是事先布置学生去找蜗牛,结果许多学生带来田螺过来。拿学生带的蜗牛在展示台上一起观察完成的。当学生看到蜗牛能在讲台上垂直地面爬行时,他们感到十分惊奇。但是把睡着的蜗牛放入水中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蜗牛并没有往上爬,而是在水中沉沉浮浮,就是不爬出水面。用手轻轻触碰蜗牛,发现蜗牛并不是马上缩回壳中,只是缩回触角。


《蚯蚓》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的,原因是寻访小动物的时候曾叫他们观察过,还有就是很多女生是比较害怕蚯蚓的。上课之前先请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的蚯蚓,通过学生的描述,我发现学生对于蚯蚓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把他们的综合一下就是本节课的内容了。这节课中我在讲解蚯蚓身体时,提到了环带具有繁殖作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跑上来问,就把这个问题当成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再下节课一起分享。有一个学生说的很详细,连第几体节都说出来了,很佩服他


《蚂蚁》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先画学生印象中的蚂蚁,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蚂蚁有6条腿,身体分成3部分。 但是腿的位置不太准确,需要纠正。


《金鱼》


学生对于鳍和鳃字总是写错,而且容易读错。他们直觉认为是尾巴用来游泳,用口呼吸。当再次重申是什么用来游泳,什么用来呼吸他们才会意识到鳍游泳,鳃呼吸。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关于这个问题,有小朋友提出了动物都会睡觉,个人觉得动物是应该都要休息的,但是百度了之后,有说海豚是左右脑轮流休息的,貌似这样的话就不能说所有的动物都会睡觉了,纠结啊!


还有小朋友提出动物都会养育下一代,明知道这样不对,但我却举不出反例。就请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学生举例一个青蛙,我不知道哪个筋搭牢了,竟然把它否定了。后来还是那个提出的人自己举了海龟的例子作为反例,这事才算结束。


还有就是那些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都是自顾自的,没有合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4 9:49:11编辑过]

TOP
2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17 9:53:53编辑过]

TOP
22#

坚持哦!木偶老师
TOP
23#

以下是引用罗海军在2014-10-17 19:25:00的发言:
坚持哦!木偶老师

谢谢罗老师的鼓励,最近又偷懒了。谢谢您的提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0-20 13:40:23编辑过]

TOP
24#

以下是引用快乐木偶在2014-10-10 9:22:00的发言:

是啊,可是天气又开始阴天,甚至开始下雨了。只好先教第4单元了。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灵活教学,继续加油哦,更新好的反思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5#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10-20 20:18:00的发言: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灵活教学,继续加油哦,更新好的反思了!


谢谢提醒

TOP
26#

三年级《水和空气》


《水》


学生对于水有他们自己的认识,但对于水的颜色是什么,往往都会说成白色,再三提醒他们会想到透明,最后只能无奈地告诉他们是无色,透明的。其他方面他们基本还好。也能辨别固体液体气体,但对于分类标准是什么就很有难度了。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水和食用油都是生活常见的液体,学生都对它们比较熟悉。他们会从颜色、透明度、味道、用途、手感、轻重等入手,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液滴的比较。对于滴管的使用也很兴奋。


《谁流得更快一些》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对此有点了解了,所以限制了他们比较的方法,经过再三提示,他们还想到可以在杯底挖个小孔等办法。接下来就是讨论怎么公平了,再做实验,一节课就这么过去了。


《比较水的多少》


在学校里捡了几个瓶子,其中有一个变形的厉害,但还能立住。出示瓶子和水预测哪瓶水多。到最后竟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猜测都是正确的。然后想办法比较多少,学生想到可以从重量高度等方面比较。动手实验,比较高度。引出量筒。再讲些注意事项,自己观察。


《我们周围的空气》


学生对于空气有着不少的了解,比如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空气是有味道的,比如垃圾桶边的空气就是臭臭的,我的解释是空气本来是无味的就像水一样是无味的,但水里加糖就变甜了一样,不能认为是水的味道就是甜味一样。)还有的学生说出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有重量等等。对于用途,学生的概念就是空气可以呼吸,动植物都离不开它。也有学生提到空气可以生火,我想他的意思是空气可以帮助燃烧,就帮他纠正了说法。


《空气占据空间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给以肯定的答案。只能由原来的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虽然,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但对于能否被扩张或压缩并不了解。玩针筒是他们喜爱的一项活动,在玩针筒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这个规律,但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


《空气有重量吗》


课前问了一下学生,居然全班都举手说空气是有重量的。验证方法,他们会想到自己制作一个小天平进行比较。最终发现空气是有重量的。通过作业本的文章阅读,了解1立方米的空气重1.293千克。再归纳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19 14:14:02编辑过]

TOP
27#

六年级《能量》单元


《电和磁》


这节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基本能理解。现象也比较明显。


《电磁铁》


 学生在做电磁铁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电池也能使磁针偏转,网上搜索了一下,原来是电池的两端是铁导致的。


铁钉做完一次后就有磁化现象,接通电源一下断开后仍有磁性,南北极不变。


《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二)》


一个班先讲实验计划,再集中实验,完了再讲强力电磁铁,这样就需要3节课来讲。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回形针在10圈根本吸不起来,在20圈的时候1节新电池才能吸起大约2个回形针。,学生喜欢短路接很久,所以导致电量很快用完。


另一个班是按照课本来上的,但时间也是安排的比较紧凑,最后还拖堂了一下。


《神奇的小电动机》


出示电动机,让学生拆分观察各部分,了解其构造。再是探究其工作原理,怎样使它转动,怎样转动更快。结果自己在上面演示了一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仍然出现了问题,出现的问题就是我演示特别强调的问题,真不知道他们再听什么,只能一组一组再讲一遍。


《电能和能量》


 学生对于电能有着较深的理解,但对于化学能基本没什么前概念。人体中储藏的能量,他们会理解为体能。对于家用电器的调查和能量的转化,他们基本都能理解。


《电能从哪里来》


一看到这个标题,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发电厂来的。有哪些种类的发电厂呢?学生能举出很多例子,也能说明能量的转化。再出示小电动机,回顾它的组成,结果发现学生对于小电动机的原理是一点都不记得只好让他们翻书找答案,再记忆一遍。再讲怎么让小电动机发电。


《能量与太阳》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较容易推测出煤是远古的植物变来的,其他的主要是我告诉他们的。说到煤、石油、天然气的最终来源学生也能联系到太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21 8:20:16编辑过]

TOP
28#

6年级《生物的多样性》


《校园生物大搜索》


对于学校的生物,带学生去看,学生都戏说这是一次秋游。可见他们对于外出观察是多么的兴奋,,心想以后要多带他们去看看,这样应该心情好效率就高吧。嘻嘻。


《校园生物分布图》


在黑板上画了校园分布图,让他们自己把上节课的发现补充上去。学生叫苦连天,主要原因是图太小,种类太多,写不下。为了完成作业本的任务只能委屈他们了。


《多种多样的植物》


先回顾我们学校的植物,再进行分类。


根据(     )可以分为(     )和(        )。(    )、(    )是属于(   )植物。


《种类繁多的动物》


感觉上课时间不够用,先给出课本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再介绍科学家是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学生容易把脊椎动物写成有脊柱动物。对于鳃和鳍这2个字学生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于是又重新提了一下。到现在还有学生说蚂蚁的足长在胸部和腹部,赶紧纠正回来,蚂蚁的3对足都在胸部。


《相貌各异的我们》


学生对自己的相貌很关心,统计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气氛有点失控。对于遗传的问题,学生也很好奇。大家提问很踊跃。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这节课与以前的知识联系紧密,我在上课之余带着他们回顾了植物根茎叶的作用以及叶子的构造,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由于是三四年级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遗忘了,他们很羡慕能答出问题的同学,觉得自己也应该加油。


《谁选择了它们》


对于青蛙的去与留:学生们认为是它们的天敌选择了它们,由于天敌的捕食,导致体色与环境相近的青蛙留下。在这部分还让他们回顾了食物链的有关知识。对于三种狐狸的特点,北极狐是它们最感兴趣的,也是知道最多的。灰狐和红狐他们就难以分清了。对于人工选择,他们知道的有限,但是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这节课有点乱,学生发言踊跃,但是纪律性不高,也没有怎么做概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6 15:28:01编辑过]

TOP
29#

5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


学生看到立体地球仪都很兴奋,恨不得上来伸手摸一下。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把它留在教室,让他们自己观察了。


对于这节课,有的学生对于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还傻傻的分不清楚,再三强调结果作业本还是出现了错误。


不知道怎样才能使他们更容易区分。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对于火山和地震,学生很感兴趣。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不是地震多发地带。有了这个动力,他们学习得挺认真。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在课前,学生其实都有正确的猜测,大部分都认为会改变模样,跟冷热,水,生物等有关。


《土壤中有什么》


时间紧迫,上课时间明显不够,观察完土壤,还没讲到土壤与生命的时候就下课了,只能让他们回家自学,再完成作业。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他们都认为雨水是能侵蚀土地的,但至于什么叫侵蚀,怎么侵蚀的就不太清楚了。在学习了侵蚀的概念之后,他们对于影响侵蚀的因素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觉得雨量大小,土地坡度,有无植被和土壤结构都会影响侵蚀的程度。这跟课本下节课的探究活动是相一致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0 10:22:50编辑过]

TOP
30#

3年级《我们周围的材料》


今天这节课,感觉课余时间还挺充分。不仅课讲完了,作业本也基本完成了。


今天主要的句式是(     )是由(     )材料制成的。


有了小组竞争,大家的纪律也不错,一旦有点失控,旁边的同学会相互提醒。


《哪种材料硬》


学生对于坚硬能理解,但自己想不出比较方法(这部分用时较长,导致上课时间不够)。最后还是我来告诉他们方法,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来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果大家比较一致,但是有一组做出来是木棒能在塑料上留下痕迹,可能是由于塑料不同所造成的。在根据特性说物品的时候学生还提到了根据铁的导电性制作出来避雷针,这我的意外收获。


《比较韧性》


学生都知道韧性这词,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叫韧性,最终还是通过阅读课本第一句话知道了什么叫韧性了。韧这个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经常有人写错(这还是在我特别强调韧字的写法之后),不禁觉得自己有些失败。学生对于塑料的特点也不太熟悉,虽然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材料。


《它们吸水吗》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吸水的东西滴上水后不能滑下而是进入东西里面。他们认为是这种物质中有小孔造成的。


在观察白纸的实验中,学生得出了各种结果。比如白色,无味,能折叠,能吸水,折叠后容易撕的整齐,吸水后变透明,能书写,撕后有毛毛出现,滴上水后不能滑下,会有个圆形的小水滴,再慢慢渗入水中等等,观察得十分仔细,让我自愧不如。造纸实验在对造纸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就开始进行了。第一步骤还没完成就已经下课了,在下课时间学生仍兴趣十足地把实验完成并把自己做的纸拿给我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6 15:37:4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