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发展看科学课堂
台州市椒江前所中心小学 金林敏 34号
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一个月的“2014浙江省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学习已悄然进入尾声。回顾这充实的一个月,我收获的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增长,更是在观摩课堂教学与聆听专家讲座中对学科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对教师基于儿童视角来看待科学教学有了一定的感悟。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引入科学教学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观摩了很多优秀名教师的课堂课例,在观摩中我发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儿童兴趣这个学习基础。教师在科学教学导入中首先要着眼考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我们班长杨荣华老师执教的《抽蚕丝》一课充分展现了低段学生对学习认知的兴趣。杨老师利用自制抽丝机引导学生对蚕茧进行抽丝并测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参与,并亲自感受抽丝的快乐。由此让我想到了,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科学是启蒙课程中的伊始过程,尤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虽然杨老师的这节课与普通的科学课相比,没有那么明显的概念教学与技能教学,但从学生长远的科学学习来看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激趣经历。由此,我想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应该盲从地从教师观点开展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基于学情兴趣分析,找准学生的学习落脚点引入教学。
二、基于儿童的认知构建科学概念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在一定生活经验下的概念形成、转换、重组、构建的过程。在这次的培训学习中我们有幸观摩了嘉兴名师谢小立老师的《点亮小灯泡》。谢老师这节课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他在课堂中呈现出的螺旋上升的教学思维。四年级的内容放在三年级来授课,学生为了点亮小灯泡肯定首先要对操作的材料有所熟悉。谢老师正是基于材料的认知为契机,理解材料的构造同时在学生认知中暴露儿童的初始想法。在此基础上,谢老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验证想法,达到概念的修缮,进而引导学生从表象的认知到原理的构建,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稳步构建儿童这一块的知识概念。整节课下来,学生在通往思维彼岸的过程中,教师看似一个岸边的指路人随手扔了几块石头,实则是给学生铺垫了基石,让他们在走一走,跳一跳之中达到思维的彼岸,完善概念的形成,促成认知水平的递进。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名师大家的风范,同时也给予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教师的科学教学是为了什么?教师需要交给孩子们的是什么?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定位学生的认知年龄后,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科学事物有一定科学的认识,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那么作为小学教师,面对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儿童,更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以学生出发,以学定教,不能为了构建知识概念而强加学科概念,应在顺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引导思维的螺旋上升。 三、基于儿童的思维转换教学问题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经常在课堂上遇到一些自然生成的“意外”不能及时转换学生固有的前概念,或是实验结果不能很有力地说服学生心中的疑虑。通常这个时候,我们有些教师都会打压少数学生的质疑之声,让更多的学生用他们的结论去掩盖那些有疑问的声音。而本次在喻伯军老师的专题讲座中,我认识到了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概念的转换是与思维的冲突相联系的。正如俞老师给我们讲解实例一样,要转换学生的概念,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顿点在哪里。学生在学习《摆的研究》一课中,对于摆锤是否影响摆的速度始终存在15秒内1次的差异,有学生认为是误差有学生认为是摆锤轻重引发的结论。针对这个现象,我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教学尴尬,当时也就是用大多数学生的结论打压了少数质疑声音。而俞老师的解决方法着实令我敬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特特地将15秒的时间转换成60秒的时间再来测量时间,看看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差异。如果是误差那么从15秒到60秒速度差异肯定还是1次,如果不是误差肯定次数会成倍增加。如此一来,学生现场实践后马上发现原来那样的1次是一种误差。这样的教学经历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的认知,很好的将课堂生成的思维冲突化解,有效的修正学生的科学概念。由此,对我今后的教学启发是,要尊重课堂生成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还原探究的真实性、严谨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转换教学重难点。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在教学观念上的认知我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知。我相信这一个月的学习将是我今后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学习的时间虽然即将结束,但这也意味着我将从这开始整装待发,重新背上更厚实的行囊,走向更宽广的小学科学教学之路。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4/7/18 5:08: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