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李家绪“比较水的多少”评课专栏 [复制链接]

1#

浙江李家绪“比较水的多少”评课专栏

浙江李家绪“比较水的多少”评课专栏

 

京浙粤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李家绪

指导教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姜向阳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共有7课内容。前4课涉及关于“水”的内容,分别是: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后3课涉及关于“空气”的内容。

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通过4课关于“水”的内容学习,学生可以从颜色、气味、流动性(黏度)、没有固定形状(表面张力)以及体积等性质上去更全面地了解“水”,并让学生对“水”从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所以,关注什么是“水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关注“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活动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性。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会在整理图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

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有一定体积并可以测量的。难点:自主探究表述“多少水”的科学方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大〈1号〉瓶内装有50ML的水,小〈2号〉瓶内装有40ML的水;天平;一次性塑料杯子;试管;漏斗;直尺;塑料滴管;塑料量筒;黑色记号笔;

教师:玻璃量筒4种,实物投影,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比较水的多少

1)观察、判断

A.学生讨论:桌上有2瓶水,哪一个瓶里装的水更多一些?

B.师生交流:说说你的判断。

2)方法、比较

A.师生讨论:能用科学的方法比较出哪一个瓶子装的水更多一些吗?

B.方法交流:比较哪些方法“既科学又适合实验室小组操作”。  

3)操作、交流

A.分小组比较出1号瓶和2号瓶水的多少。

B.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说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既是学生需求的“源”,又是教学活动的“引”。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继续关注“水”的形状特征,提出“比较水的多少”是需要有同一标准的容器为前提的。)

2.表述多多少水

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A.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方式

C.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

A.选择画刻度的方式再次比较水的多少,并用长度单位表述多多少水

B.记录我们各组的表述结果,分析数据

C.提出问题: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多少会发生变化吗?

D.讨论:“水有多少”该怎么更好的进行表述

E.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引入毫升

3)用毫升进行表述

A.出示量筒,学生熟悉量筒

B.讨论毫升和毫米表述意义的区别

C.用量筒测量2瓶水的多少,并用毫升进行表述

D.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说明:我把自主探究“表述多多少水”的活动做为难点,是希望影响学生产生一个学习需求,这个需求来源于“比较水的多少”,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能力去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从科学概念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过度,同时引入表述水体积的标准单位“毫升”和测量水体积的标准工具“量筒”。

3.延伸

   A.教学量筒的使用方法;  B.试取10毫升、5毫升的水

(设计意图说明:继续关注“水的体积”,并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

三、试教体会

教学目标的不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而引起的。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就势必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有不一样的侧重,不同的教学活动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就可能影响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上完试教的最大体会是:我到底影响着学生走向了哪里?

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环节吗?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自主设计方案,自行探究?

是在“表述水多多少”环节吗?严谨地指导学生使用“量筒”和“毫升”?

是在“比较水的多少”和“表述多多少水”两个活动并重,让学生既能自主发挥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又能在活动中认识“水有一定体积”这一性质吗?

是在通过亲历“自制测量工具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活动,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吗?

实际教学中发现,去思考哪个活动是重要活动,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更多的要去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事实上,关于“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的一个简单地实际问题,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活动科学化;而“用毫升去描述水的多少,使用量筒去测量水的多少,开始自觉地去关注水的体积”才是学生今天需要发展的,或者说是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发展需求。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比较水的多少”短信评课

授课教师:李家绪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指导教师:姜向阳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6的问题同感,教师能不能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不置可否怎么知道学生的思维变化呢?

老师对学生的用什么工具怎样进行测量是否重要或者是否要指导

上科学课的时候,实验安全很重要,我认为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如何正确实验工具和注意安全!

感觉记录单太复杂,完全可以用一句话综合

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如何去控制学生刚刚进行的实验情绪而达到不影响后面的学习的目的

凡是测量也都有误差!测量的量本身就是近似量不是精确量.

展示不同器具引起冲突,使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很好.

这里是难点!水用什么单位表示!

学生自由去取实验材料,很能突现学生对研究这个问题的想法。

不知学生组间测量时工具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失去了组间比多多少的价值,再回到了不同形状瓶的比较了

在实践的课堂中学生能像今天的课堂个个如此投入吗?当课堂上出现走神学生,怎样处理最合理有效。

作为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孩子在“精确描述”、“模糊描述”的哪个阶段?是不是我们要关注

这个环节是不是太繁杂 老师直接介绍毫升不可以吗

我们一直说以学生为主,可教师还在无意中扶着学生在走,甚至在学生思维?

比较水的多少,儿童原有的科学概念是什么?老师意欲帮助学生解决一个怎样的难题?

板书完全应该“手写”,而不是“贴膏药”,科学老师的环保意识在哪?

体积的问题可以就大或小讨论,不要就长和宽在绕.

???标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建构准确表述液体多少的概念.

用宽度来表述底面积 是乎不是很恰当

让学生认识到体积再来认识体积单位很重要

学生既然已提到“毫升”,老师为不直接接过话题…?

在对体积、长度还未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情况下,怎样引导学生准确表述两瓶水相差多少?

教师的语言如何让学生较容易的领悟值得深思

教材是把知识概念简单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进一步的简化过程。太累了,学生,老师都累!

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离不开课堂上成功的探究,所以优秀的科学老师就是一个课堂探究的杰出领航员!

直接出示毫升不是更好吗?有必要绕那么大得圈吗?感觉浪费时间.

润物细无声,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渗透在交流活动中,可取! 

有一个女生说得很好了用同样的工具高度一样宽度一样为什么还要往下讨论而不直接提出量筒

是否通过实例直接引出体积避免学生无效的讨论

前面的教学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老师"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数学概念"

该课的探究环节放得开,但收的太快。从研究宽度引导到研究底面不够自然。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水的体积概念,绕一绕很有必要.值得肯定,但绕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还没有体积的概念吗?后面提到单位,学生说了重量等单位,可见绕了个弯又回到原地了!

老师应该灵活地把学生的问题引领到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轨道上.不能把时间花费在散问题上

整个环节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原有的对于水多少的测量方法的不正确认识,但引导却过于迂回,显得思维混乱了!

其实科学课也应讲究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像一些数学名词可以清楚表述

如果学生没有认识体积或者老师没有强调这点那学生很容易与质量长度混为一起

花大力气和时间,引导学生得出"毫升"概念,并去生活中寻找"相识",十分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重视了科学概念的引出,却忽视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花了这么时间有必要吗

谢帮大家界定下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 它们有什么不同?上面二个都叫量筒?

课堂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学预设吗?学生说出了体积,即可顺水推舟。

学生测量仪器底和高的讨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且在同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意义不大。

教学是否也要讲讲经济价值,有些特定的东西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感受。

科学概念的探索是不是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有些是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有必要这样的探究吗

有点乱,教师要对学进行更有效果的引导,对学生的用词也要进行急时的纠正。

我们要理解老师的想法,比较与测量的基本方法是描述表达的基础,我想这是老师的目标

,千米,等学生的表述,应是混合思维的反映,混合思维怎么发展成科学思维?就这样吗?

测量工具选择环节:师生谈话中多次出现“瓶子的宽度”,最好能说成“底面的大小”

看到孩子们的表述逐渐趋向于完整、精要。课上的有新意,值得探讨。加油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海风做了一件好事。
TOP
4#

这几天都在和一些老师交流李老师的这节课。量筒的认识能否从"杯子和尺子的组合”来考虑呢?大家认识从发明的角度来考虑是可以的,但从概念的角度考虑就不行。而这课重点放在水的性质(水的体积)是从概念的角度来定位的,但是这节课太偏重概念的认识了,应该是比较的方法和认识水的性质并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识水的体积只需感悟、体验到就行了。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360/index.asp
TOP
5#

这几天都在和一些老师交流李老师的这节课。量筒的认识能否从"杯子和尺子的组合”来考虑呢?大家认识从发明的角度来考虑是可以的,但从概念的角度考虑就不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