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永兴小学教研活动有感
萧山区临浦三小 张永法
4月25日上午,我有幸参与了永兴小学开展的区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主题研讨活动,使我收获颇丰。
精彩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展示让人耳目一新,两位开课老师都采用了学生长时探究和成果利用记录纸全班粘贴展示的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学会分享与共同研讨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永兴小学的杨杰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观察、描述矿物》一课,这课是大多数科学教师都感到头痛的一课,因为对于岩石的知识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这方面较深入的研究,更何况岩石五花八门,相互掺杂更难辨认。用它作为教研课确实是一节冷门课,让我们听课者一开始就为他捏着一把汗。杨老师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四种典型矿物的外表颜色、条痕颜色,感受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再通过各种工具的实验活动,判断各种矿物的硬度,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实验中发现、总结矿物特点,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经历了一番科学探究的过程。
瓜沥三小的汪钢均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磁铁有磁性》一课,这可是一节非常热门的课,在网上搜索一下,类似的教案、课件比比皆是,因此,这节课上的时候每位听课教师都在用审视的眼光寻找问题呢。要想在大家非常熟悉的教研课中上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形成一个个“出彩点”那是多么难呀。但汪老师却利用三个探究实验活动不光展现了磁铁的特性,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预测与实测的距离,懂得了如何利用磁性辨识物件,特别是在“智力大闯关”的趣味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课堂充实而活跃。
当然,这两节课也给我们这些听课者留下了一些思考:如杨老师上的一课中要求学生展示矿物颜色和划痕颜色时,就出现了同一种不同组的判断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云母的划痕甚至出入很大的现象:四种不同的答案,让学生无法做定论,教师也难做判断,我想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马上提供一个标准对色板,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汪老师的那一课给学生安排了三个活动内容:1、利用大量的实物材料与磁铁接触,从而认识到磁铁具有磁性。2、利用课件和教师的实物演示能否被磁铁吸引,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硬币的不同材料。3、利用身边的材料,认识到磁铁能隔物吸铁,而且隔物吸铁的本领强弱还与材料的厚度有关。由于学生要探究的材料较多,致使课堂时间不足,上课节奏显得较为匆忙。那么如何来处理这节课呢,教研员杨老师的话让我们拨云见日,这节课中要装下这么多的探究内容必然时间不够,这时就应学会取舍,哪些为主,哪些为辅,并非与这节课有关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讲到,否则难免会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学生探究时间就不充足了。我在教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烦恼:你想把什么都讲透,最后往往什么都留遗憾,杨老师的话告诉我们应结合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对于硬币的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去研究。对呀,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向课外那不是很好吗?
最后,我要为这两位执教老师的勇气叫好,敢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敢于求同存异,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路,这才真正践行了沈辽老师观点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探究的本质》。
[此贴子已经被杨君于2014-4-29 14:55: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