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派名师】袁亚军:《折射 第二课时——眼睛》研讨专贴 [复制链接]

1#

【浙派名师】袁亚军:《折射 第二课时——眼睛》研讨专贴

2楼:教学实录(陈梅娟记录)


3楼:教学设计


8楼:教学实录(邵惠英记录)


12楼:教学实录(余敏雅记录)


15楼:上课照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1 21:23:5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浙派名师】袁亚军:《折射 第二课时——眼睛》教学实录


时间:2014417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


执教:袁亚军(上海嘉定实验小学)


活动:2014之春第78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


学生:文海实验学校402


记录:陈梅娟


 


课前谈话


说说上这个舞台的感觉吧


——很紧张,最好不要看这么多评委


请你不要紧张,当你跳舞的时候就当没人在看,当你唱歌的时候,就当没人在听


——特别地开心,如果把这节课上好了,就不会白费宋老师四年来的培养


——开心,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


——有些骄傲,因为代表文海小学


老师也有开心、骄傲、小小的紧张。舞台上写的是名师,但我不是,只是有名字的老师,今天就和大家开心的上一节课,玩一节课。


 


上课实录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眼睛的奥秘


首先来玩一个游戏,介绍一下道具:普通的纸屏,放大镜


可以摸一下放大镜有什么感觉?


——光滑,中间是凸出来的


(教师介绍眼睛的结构:眼球、视网膜、晶状体,并板书:晶状体)


放大镜可以代替人的眼睛,屏相当于视网膜。这样放大镜好比人的晶状体。


今天,可以把这个代表


——眼睛中的晶体


(教师出示小灯,代表平时看到的物体)


今天要用这些材料玩:组装这些材料,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


(学生活动)


你们找到的像是怎样的?


——是箭头的


和平时的物体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


——上下,反一下


——小灯放在越远,像就越模糊,越近就越清晰


——我们组反对他的意见,太近了也会模糊


老师告诉大家:不光是上下颠倒,而且是左右颠倒,能否用20秒钟时间证明左右颠倒的?


(学生快速活动)


——我们小组用一个手指遮住,发现……


很好,有的小组用刚才的箭头颠倒一下


到这里,同学们发现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物体和平时看物体有什么差异?


——这个凸透镜会相反,人的眼睛不会相反


我告诉你,你们看到的老师现在是站立的,但是我们的视网膜上的像其实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只是我们的大脑会修正


还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眼球是两个,今天的是一个


——假如没有光的物体,就照不出来


老师告诉你:其实我们的眼睛的感光度很敏感,光线不强时也会形成很淡很淡的像


还有什么问题?


——把灯侧一下,会一处清晰一处模糊,而我们的眼睛是一样清晰的


老师有个问题:眼睛看物体,前后距离变化,只要在视野范围内都能看得见,但这个装置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到底有什么奥秘?


(小活动:远近两个手指,盯着前一个看,再盯着后一个看)有什么发现?


——注意远处的,近处的会模糊


——看远处的时候,近处的会模糊


所以,我们的眼睛不是看视野范围内都是清晰的,但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后看清视野范围内的所有物体?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装置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因为人体的晶体会运动?


怎么运动?


——会左右移动


这是你的猜测,还有吗?


——大脑会把目光转移到不同的母体,物体就模糊了


——我觉得眼睛里面的某个装置会聚焦,就像照相机,大脑会控制


聚焦的物体就是晶状体


我们就来概念一下晶状体的形状,(出示)老师给每个小组再发两个晶状体,摸一摸这AB三块晶状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调换看看,两个晶状体对于聚焦有什么不一样的作用?


(学生活动)


首先请大家说一说:这三块晶状体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一开始发的晶状体是中等厚度,A晶状体是最薄的,C晶状体是最后的


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C晶状体像老花眼镜一样,要很近才能看清楚,B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A不管怎么样都是模糊的?


还有吗?


(没有)


再给大家一些时间:A晶状体是没有用处的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提示:有时候需要看近在眼前的物体,有时候需要看很远很远的物体)


下面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纸,有三个远近不同的物体,要看清楚他们,分别需要怎样的晶状体?


(学生活动2分钟)


——如果要看第一课大树,要用中等厚度的晶状体,如果要看清楚第二课大树要用正等厚度的晶状体,如果要看第三课大树需要用


到现在你能总结什么关键性的话吗?


——越薄的晶状体看物体越清楚,越厚的物体越不清楚


——不同的晶状体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才能把物体看清楚


——大脑是可以调节晶状体,晶状体是椭圆形的,可以竖


——我反对,因为我是近视眼,就不能横过来调节看清楚吗?


我们看物体时,晶状体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功能(出示图片:眼球看物体示意图)有一个睫状肌,它会调节晶状体,但不是让晶状体翻跟斗。


当我们看近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思考一下再回答


——睫状肌会收缩,晶状体会变厚


再重做一次游戏:看远近的两个手指,体会晶状体变厚与变薄


 


到现在还有什么问题?


——近视和远视是什么原因


近视,不戴眼镜会怎么样?


——看东西会模糊


看什么东西都模糊吗?


——去掉眼镜看近处的东西,和平常一样清楚,看远处的物体不清楚


——视力范围可能会缩小


近的清楚,远的不清楚,谁来猜测一下: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那两块肌肉出问题了


怎么出问题了?


——收缩不动了


请说具体点:


——看清楚的物体能看清,看远的物体,不能放松


——和那两块肌肉有关系,看近的东西时间长了,放松不了了


看什么样的东西太久了?


——书籍、电子产品


长期看近的东西,晶状体一直是厚厚的,边上的睫状肌一直绷着,难得看远处的物体,就回不去了


所以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看电视等近的东西很久


平时要注意什么?


——多看远处


——多看绿色的东西


——少看电视少玩游戏


——可以做做眼保健操


目的就是一个:放松睫状肌


 


回去可以研究一下:近视眼镜是什么样子的,老花眼镜是什么样子,可以摸一摸,初中的光学部分会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1 21:58:30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折射(第2课时)——眼睛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袁亚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眼睛成像是运用了光的折射的原理。


2.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眼睛是怎样既能看到近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物体的构成原因。


3.     了解近视眼发病的原因,提高用眼卫生意识。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活动目标:


1、了解眼睛成像的原理。


活动二:眼睛怎样看清东西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眼睛是怎样既能看到近处物体又能看到远处物体的构成原因。


2、了解近视眼发病的原因,提高用眼卫生意识。


三、器材准备:


眼球模型(包括不同类型的透镜),发光体(LED灯),毛玻璃片,演示课件。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l         小实验:观察远近不同的两个手指。能同时看清吗?


l         明确本课时学习重点:眼睛怎样看清物体。


l         板书:眼睛


l         交流:结合之前认识的眼球结构,说说老师提供的材料分别表示眼球的哪些部分。


l         出示一块凸透镜,问:这块凸透镜可以表示眼睛中的哪个部分?


l         凸透镜(晶状体)把物体的像聚焦在什么地方?


l         明确:本课中各部分实验器材就被称作“视网膜、晶状体、发光物体”


l         实验:尝试用老师提供的材料:LED灯、眼球模型,模拟眼球成像。用语言简单描述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


l          “视网膜”上成的像,就是我们看到的物体,实验时要尽量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至于光线经晶状体折射成像原理、成像的特点等,由于前一课时研究凸透镜成像时已经发现认识这一现象,此处略讲或不讲)


l         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得到清晰的像的。


l         注意抓住学生描述中的一些词汇,强调通过调整“视网膜、晶状体、物体”的距离得到清晰的像。


活动二:眼睛怎样看清东西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l         实验:在眼球的轴距被固定好之后,尝试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并且说说怎样做到的。


l        过渡: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通过调整“视网膜、晶状体、物体”的距离在视网膜上得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像。但是真实世界中,眼球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是不会变的。(让学生把视网膜和晶状体安装在底座上)这种情况下,你怎样让眼睛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呢?


l         交流:各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l        如果不出所料,学生们基本上会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教师则可问:这样的眼睛有问题吗?难道为了看清一样物体,必须要把这样物体放在离眼睛特定距离的位置上吗?


l         交流:猜测眼睛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l        眼睛究竟怎样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呢?将某组的物体推近眼球,要求其他组做同样的事。(提示:眼球模型是死的,人的眼睛是活的,是可以调整的。)


l         出示眼球结构图,在学生提出一些猜测时,板书学生的猜想:瞳孔、视网膜、晶状体、玻璃体……(必要的话可以提供相关知识的资料,减少无谓猜测时间。)


l         实验:尝试用不同大小的瞳孔得到不同情况的像。


l         如果有学生提到瞳孔,给学生相应大小不同的“瞳孔”——有小孔的纸片,尝试实验一下。用实验结果简要说明瞳孔对看清物体的作用:有作用,但并不是全部。(略述瞳孔作用。)


l         观察:不同晶状体的厚度。


l         在讲到调节晶状体时,要学生讲一下自己的实验设计。然后给学生另两块不同曲率的凸透镜。


l         具体操作时,提示学生用手触摸感受一下三块凸透镜的不同。


l         实验:用不同曲率的凸透镜在玻璃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l         交流:通过逻辑推理猜测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


l         放上第二块凸透镜后,几乎可以肯定依然没有得到清晰的像,此时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这说明什么?是否证明调节凸透镜没有用?这块凸透镜到底有没有用?


l         建议用第三块凸透镜再试一下。


l         讨论辨析后,完成“眼睛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图。


l         活动:再次进行观察远近不同手指的实验,体验想象自己的晶状体在怎样变化。


l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同时看清自己两个远近不同的手指了吗?


l         演示“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变化”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


l         简要说明眼睛看近物有一个限度,超过限度,眼睛无法完成正确成像。


l         小结


l         体会晶状体的独特作用后,引导学生理解晶状体变化的条件,从而理解长时间近距离看物体的危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7 23:14:44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三、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眼睛》是上海牛津版自然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光》——“折射”的第2课时。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光源的定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散射现象。而联系这些教学重点,具体涉及到了平面镜、凸镜、凹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以及众多生活中的其他物品。


《眼睛》这一课时是在学习完凹透镜、凸透镜的折射现象后紧随其后的内容。在教学折射现象时,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并没有重点解释折射现象的原因,而是通过大量的折射实例让学生认识这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初步认识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为了学生能顺利认识眼睛成像的原理,在此前的课时中,已经具体研究了凸透镜的成像现象,并且掌握了眼睛的结构。基于此,在上《眼睛》这一课时,重点也是放在认识眼睛成像现象上,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模拟实验辨析影响眼睛成像的因素。


通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是属于物理知识范畴的“光”的主题,而在此单元中特别列出了“眼睛”这一生物学内容,从内容安排来说非常有意思。如何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全册牛津版教材发现,在第八册第一单元《感觉》中,有专门涉及眼睛结构及人的视觉原理的相关内容。由此,我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打破教材的安排,在上本课时《眼睛》前,先让学生学习下一学期的内容——“眼睛的结构和视觉”,通过制作眼睛模型强化学生对眼睛结构的认识,再在本课时中用上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理解眼睛成像原理。同时,这样安排的另一个好处是,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教育。


整堂课的重点是眼睛成像原理、影响眼睛成像的因素。在之前“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亲手尝试了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学习了如何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本课的实验与小孔成像实验颇有几分相似,但毕竟学生是刚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因此在课上,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体验结合起来理解,以达到用实验解释现象的目的。


在理解眼睛成像原理的同时,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教育。而这两个重点恰恰是紧密相关的。眼睛的成像原理认识透彻了,对于用眼卫生教育也非常有帮助。某种程度来说,两者互为因果,从教学效果来说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教学时这两个重点是齐头并进的。


至于近视眼镜、虹膜的作用等知识,根据课堂生成选择讲授或不讲。因为后续学习的内容,可先布置让学生预先探究了解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的特点,再通过下一节课模拟实验进一步了解不同眼镜的作用。所以这些内容放在下一课时一并学习也未尝不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7 23:15:45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凸透镜成像在小学的课还是第一次听,很有新鲜感。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6#

这课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袁老师单独作为展示课来上,从课堂上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有点和教师的思路脱节,更多的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8 8:56:42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7#

这个是哪里的教材啊,自编的?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8#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4-4-18 11:52:00的发言:
这个是哪里的教材啊,自编的?

上海牛津版自然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光》——“折射”的第2课时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在观察两个手指的活动后,再来使用器材模拟,那学生的体会是不是会更深刻自然!
TOP
10#

科学课的系统性在这一课有所体现,也看出了不同教材之间的编排区别,


凸透镜呈现原理和眼睛的认识需要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活用,


综合性较强,我认为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初中学习更为妥当些!

TOP
11#

 

袁亚军《折射第二课时——眼睛》


T今天袁老师与你们一起探究眼睛的奥秘,先玩游戏,有道具,桌面有奇怪的装置,有纸瓶、放大镜。


T放大镜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来摸摸好吗?


放大镜可以代替人的眼睛,屏相当于视网膜。这样放大镜好比人的晶状体。板书画图。


T演示如何操作。学生摆好焦距点,刚好能成像。


T你们找到的是什么像?


S我们找到的是有箭头的


S像上下反了一下


S小灯放得远模糊,近就清晰了。


S我们认为太近了也会变得模糊


T其实像也会左右颠倒,给你们20秒,你们能来试试吗?


学生活动若干秒


T你们的装置与真实的眼球有什么差异?


S它是倒立像,人不是


S它有一个眼球,我们有两个


S没有光的物体看不出成像


T人的感光度比这个光源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能看较暗的光


S人的眼睛很清晰,它不一定会清晰


T人看东西离物体远近不同,仍然看得清东西


S装置有一点点距离的改变,就会看不见。


T一起来做一个实验,一个手指在前,一个手指在后,在一条线上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手指的时候另一个手指是怎样?交换


S清晰


S一个手指清晰,一个手指模糊


T我们人的眼睛与装置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如何调整装置才能更加接近人的眼睛。


S人的大脑可以控制聚焦


T再发两个晶状体,先摸摸这两个晶状体有什么不同,然后调换晶状体,看看成像的不同。


学生开始活动。


S小组发现C要靠得很近才能看见,B刚好,A无论如何都是很模糊的。


T其余组呢


T再给你们一点点的时间,看看A有没有用处?


学生活动


汇总,学生观察完了后,画出三个晶状体的作用。


第一棵用D晶状体、第二棵用


T总结:最远的用最薄,最近的物体用最厚。


T谁能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实验操作的结果


S认为薄一点的晶状体看东西越远,


S不同的晶状体看远近不同的程度


T人的眼球中难道有不同的晶状体吗?


S通过大脑的指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


S我是戴眼镜了,为什么我就调节不了远处的物体的清晰度呢


T课件演示讲解


T有两块肌肉是控制晶状体的状态,如果这里的一棵树靠近晶状体,那么它会怎样变化呢?


S它自己会变化的


T课件演示远近不同的物体,大脑自动调节晶状体的过程


T再次实验远近不同的物体,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


T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S近视眼为什么看不到远处的东西


S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很清楚。


S近视的同学看东西会缩小


T你们觉得到底是什么出问题了,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S是晶状体本身有问题


S肌肉的问题,肌肉缩不回去了。


T长期看近的东西,晶状体厚度处于厚的状态,两块肌肉缩不回去了。出现近视眼的情况。


T学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如何注意用眼卫生


S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注意用眼卫生;


T你们回家研究近视眼镜是什么样子的,研究老花眼镜又是什么样的。


这个是初中光学的部分研究的内容。

9袁亚军《折射》.doc (, 下载次数:6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9 7:29:11编辑过]

TOP
12#

每个人对课的理解和想法不一样。有一点不是很清楚袁老师为什么要选这样的一节课来教学,因为前面还有许多的课做铺垫,才能让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比较满意的状态。相信袁老师也是思考过教科版的教材与牛津版的教材的区别,浙江孩子与上海孩子的区别。我的猜测是袁老师这节课曾经在上海做过展示,而且效果还比较好。


一开始进入课堂的5-10分钟的确让孩子不太摸得着头脑,不过在袁老师的循序渐进的一步步的引导下,孩子们进入到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中。教学设计中特别是几个凸透镜的使用与人眼睛晶状体的模拟对比还是很有启发的。假如这节课是上海小朋友来学习,肯定是OK。

TOP
13#

本堂课学了以后,我觉得学生感兴趣的是他们知道了人的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东西时,竟然会有如此神奇的变化。至于“折射”等光的知识,教学不涉及,问题不大。就是感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得不够,如果能有眼睛晶状体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发生变化的相关动画,效果会更好。
TOP
14#

 

下午第一节   袁亚军老师《折射  第二课时---眼睛》



2



互动



今天袁老师和大家来探究一下眼睛的奥秘



今天的道具,一个很奇怪的材料,普通的纸頻,



---一个是凸透镜,



也就是我们用过的放大镜,放大镜摸过的,中间是凸出来的



这个代表什么?



---眼睛的眼球



凸透镜代表我们眼睛里面的晶状体



眼睛能够看东西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今天简化了



现在我们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眼球了



出示物品,这就是我们平时看的很平常的物体了



 



小组组装,能够看到一个清晰的图像



你们找到一个怎样的图像?



---找到箭头



---它们的上下反了一下



还发现什么?



---小灯放得越远就越模糊,越近就越清晰



---太近了也会模糊



放适当的地方,就可以



20秒钟发现它们是左右也是颠倒的



时间很短



---你们是怎样鉴定它是左右颠倒的?



---我们用手挡住一边,看



它们把箭头转过来也会发现是倒过来的



眼睛里有神奇的晶状体才会使我们看到的东西倒过来



这个和我们真正的眼睛有什么差异,毕竟这是一个模拟的装置



老师解释一下



你们确实看见我站在这里,但是我在你们的晶状体上也是倒过来,左右颠倒的



还有什么也是和我们真实的是有差异的



---我们的眼球有两个



今天不需要两个



到现在我们就解释了所有的眼睛的奥秘啦?



我们的眼睛的敏感度更精确



还有问题吗?



---我们组发现把投影侧一下,一处清晰,一处模糊,而我们只要在视力范围之内都可以看清



我们不论在哪里看,都可以看见大家,但是我们的这个装置小灯不在合适的位置,我们就看不清



那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深处一个手指,处在眼睛和手指的中间,看远处的手指



然后把



发现什么?



---看近的,远的就会模糊



---补充,看远的,近的就会模糊



我们的



(小组讨论)



---我们晶体会运动的,会左右移动



---大脑根据你要看的物体,而另一个物体就会模糊了



大脑是司令部,控制聚焦



现在告诉你,这个控制聚焦的就叫晶状体



是大脑在控制晶状体吗?



老师再给每个小组发两个晶状体,看看



摸一摸ABC三块晶状体,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调换,看看这两个晶状体对于聚焦有什么不一样的作用?



(小组实验)



三块晶状体,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B中等厚度



---A最薄



---C是最薄的



这三块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吗?



---我们组发现C的晶状体的像老花眼一样



---B不能太近和太远



---A是怎么样都模糊的



还有小组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再给3分钟检验一下A有什么作用



提示:有时候你们需要看清很远的东西,有时候需要看清很近的东西



好了吗?



给每个组发一张记录纸



展示记录纸,很简单的画了三个眼球,晶状体,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看到怎样?一位同学画,其他同学可以给他意见



只给2分钟



上台交流



---我们组的研究发现要第一棵树要用 B   的看



看第二棵用  C ,看第三棵A



表达的更清楚



一样吗?



看最近的物体的是最薄的,看最远的要最厚,看不远不近的要不厚不薄的



到现在为止你能总结什么关键性的话吗?



越薄的看东西越   越厚的看东西越  



不同的晶状体看不同远近的东西,才能把物体看清楚



在我们的眼球当中有几个晶状体, 



看真实的物体我们是怎么调节晶状体的呢?



---我反对他的意见,我是戴眼镜的,为什么我的晶状体不能调节了呢?



放一放再和你说



我们的晶状体在看物体时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不是控制晶状体翻跟斗,而是控制厚薄



当人慢慢靠近树,晶状体有什么变化?



考虑一下



---晶状体会越变越厚



---晶状体上下两块肌肉会调节晶状体



睫状肌受到大脑的指挥会调节晶状体



再做一次开始的活动



感受晶状体的变化



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看所有东西会很模糊



最有发言权的是那些近视的同学



---近的能看清,看远的不那么清楚,但是也能看见一些的



所谓近视眼看近的是清楚的,眼睛出问题了,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点收缩不动了



指着课件引导学生



---晶状体不能放松



也可能是两块肌肉的问题,压着肌肉不正常的,缩不回去了,为什么会近视?经常看近的东西,边上的睫状肌一直绷着,肌肉太紧了回不去了,可怜的小朋友就带上了厚厚的镜片,不能长期看书、看电视,特别注意用眼卫生



我们要做些什么?



---看远处



---少玩电脑



---多看绿色



都对,深挖,不能长时间看书,目的就一个放松睫状肌,让它好好休息



很想上第二节,可以给个提示,没有近视,可以去研究一下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是怎么样的?



有些可以中学光学里继续研究。


                                                                     记录:丫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1 8:56:31编辑过]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5#

 折射在小学阶段只是涉及吧!孩子们要糊涂的!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6#

这课需要学生不少基础的,杭州孩子用的教科版,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是否就出现了海风说的感觉有老师牵着走太多的感觉?
TOP
17#

我觉得:


袁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基本上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眼睛晶状体的工作原理。


 


探讨: 


1、课题名称改成《凸透镜和晶状体的成像》是否更适切?


2、如何把一个个小活动整合成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0 22:31:16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8#

从课堂学生的学习看,我觉得这个内容没有知识的铺垫还真的事比较难的。貌似学生也学得比较模糊啊。
TOP
19#

上课照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0#

实录已更新:


2楼:教学实录(陈梅娟记录)


3楼:教学设计


8楼:教学实录(邵惠英记录)


12楼:教学实录(余敏雅记录)


15楼:上课照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1#

我觉得袁老师的课就有点像我们平时上的常态课,少了些花哨。
TOP
22#

以下是引用青的颜色在2014-4-22 22:22:00的发言:
我觉得袁老师的课就有点像我们平时上的常态课,少了些花哨。

我觉得这班学生特别棒,类推能力很强哦

TOP
23#

没有观摩到袁老师的课堂,但从教学设计和说明中可以看出袁老师带的学生科学素养是很好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