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科学课吴翠萍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复制链接]

1#

桂馨科学课吴翠萍老师活动记录专贴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2       星期六       天气


 


今天,我和同行的何老师风尘仆仆赶到了杭州。我们到达指定的酒店时,桂馨项目的王彬老师和管美艳老师已经早早在那儿等候我们了。虽然之前和他们都通过电话,我还是十分惊讶他们俩竟如此地年轻,更没想到年纪轻轻的他们办事竟如此老练成熟,细致而周到。看他们做起事来有条有理,为我们这些参加学习的老师方方面面想得都很全面。一股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感谢桂馨基金会给我们提供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王彬老师和美艳老师为我们学习的辛勤付出!


晚上,远安的熊老师和彭老师还有浙江丽水的陈老师也赶到了。吃过晚餐,大家围坐在一起,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小学科学教学这个话题。陈老师侃侃而谈,向我们介绍他在教学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以及对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一些心得。聊天中,我才得知,眼前这位陈老师就是我在《科学课》杂志上所了解的在网络研修中做得比较早、贡献特别多的“不睡觉的兔”。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惊讶地发现,许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大家都知道在小学科学教师群中有个“不睡觉的兔”非常活跃,但是却没机会见过陈老师本人。这一次,许多老师一见陈老师都会说同一句话:“啊!原来你就是‘不睡觉的兔’!太感谢你了,你提供的那些素材对我的教学太有帮助了!”其实,在陈老师的身上折射出许多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一个共同的特点:勤于探究,勇于奉献,乐于分享。


聊天中,陈老师说起了他在教学《月相》这一课时的成功做法:提前一个月引导学生观察月相,并画图做好记录。听到陈老师这么说,我心中不禁暗喜:因为我去年教学这一课时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我却没有陈老师做得那么深入细致。陈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观察月相,他自己也坚持每天观察,并且还用相机拍下来。他告诉我们,特别是下半月,月亮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会比较晚,学生可能不会观察到,那么这时候老师用相机拍下来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准确的资料。陈老师说:“今天晚上十一点多,我还要观察月相。”听到陈老师这句话,我不禁想到:出门参加活动在外,这么辛苦,陈老师还不忘观察月相。原来,优秀的科学教师就是这样用心地在做科学。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此贴子已经被不睡觉的兔于2014-3-26 11:02:0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吴老师文雅亲切,学习日记如此用心,赞。


 


谢谢吴老师表扬我,很高兴我们相识在桂馨。

TOP
3#

向吴老师学习,从你的日记中了解了那些人与事,真实感人,感谢分享。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4#

真诚祝愿在浙江这一个月生活愉快,心情愉快,收获多多!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5#

欢迎吴老师开贴,祝学习愉快,收获多多。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6#

欢迎开贴,一起加油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

谢谢!这一多月应该是愉快而充实的!
TOP
8#

能够有机会与你们这些优秀的科学教师相识,我更荣幸!
TOP
9#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4           星期一          天气 


      一大早,因为兴奋,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没有时间参观校园,我跟着闻老师急匆匆地就来到了实验室。闻老师今天共有五节科学课,而且还是两个年级的。下午还有一节社团课——小小建筑师。这一整天,我就跟着闻老师在匆匆忙忙中度过了。上午第二节,我听了吴燕婷老师的一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吴老师非常年轻,上起课来教态亲切随和,端庄而稳重。整节课的设计清晰流畅。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吴老师对这节课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年轻老师。接下来,我又一连听了闻老师的几节单元复习总结课。说实话,我以前感觉这种复习总结课是最不好上的。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又没有实验,总感觉上不出什么味道来。听了闻老师的课,收获颇多。闻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实在,没有一点花哨的成分。闻老师在黑板上以气泡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理。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梳理,学生对第一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清清楚楚,效果非常好。下午学生放学后,闻老师和吴燕婷老师对燕婷早上执教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进行了讨论,我也加入了她们的研讨。具体内容见《研究实录》。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

支持开专帖!
TOP
11#

呵呵,谢谢专家的鼓励!
TOP
12#



《液体的热胀冷缩》研究实录



研究地点: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科学实验室



研究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执教者:吴燕婷(崇文实验学校科学教师)



参与者:闻蓉美、吴燕婷、吴翠萍



时间:2014324日下午



闻蓉美:吴老师,你今天有几个组实验装置出现了一点小问题,是吗?



吴燕婷:嗯,是的。有几个组的实验装置不太密封,里面的液体都漏出来了。



吴翠萍:不密封的原因是什么呢?



吴燕婷:可能是泡沫塞密封性能不太好。



闻蓉美:对啊,所以那几个组的实验数据不太准确。以后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提前都检查好,免得出现这种情况,影响课堂上的实验效果。



吴燕婷:嗯,是的,以后我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吴翠萍:对啊,科学老师课前的准备非常地重要。有些时候准备工作甚至比上课还要重要。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闻蓉美:吴老师,这节课的实验你是怎么设计的?



吴燕婷:为了让学生观察更多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为六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不同的液体,红色的是溶入了高锰酸钾的液体,蓝色的是溶入了硫酸铜的液体,还有料酒、酱油和醋等液体。学生把装有这些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柱变化,要求每隔一分钟用尺子测量一次,这样持续观察6分钟,并作好记录。



闻蓉美:是一直放在热水中吗?我看见装冷水的烧杯学生实验时没用上。



吴燕婷:我给学生准备了装冷水的烧杯,可是他们没用上。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应该也有冷水中的实验。



闻蓉美:你今天课堂上的做法是学生一直把烧瓶放在装有热水的烧杯中,持续观察,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液柱。我以前的做法是这样的:把烧瓶放在热水中1分钟,观察测量液柱,然后拿出来,放入冷水中1分钟,观察测量液柱,然后这样重复再做几次。最后让学生比较几次实验玻璃管中液柱的变化差异。这样效果比较明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第一次液柱在热水中升得多,在冷水中下降得也多。可是后来烧瓶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温差小了,液柱就升得比较少,在冷水中下降得也比较少了。学生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能够发现这种规律,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过,我觉得你这种实验方法也是可以尝试的,是一种新的实验方法。但是呢,学生总结起来会感到比较复杂,有些难度。



吴燕婷:我也有这种感觉。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学生好像分析不清楚。



闻蓉美:是啊,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



吴燕婷:我觉得这个实验现象分为两个阶段,玻璃管中的液柱先是上升,后来会下降。这一点所有的实验小组都注意到了。



吴翠萍:也有的小组出现了三个阶段,先是上升,然后静止,然后下降。第六小组的实验数据就是这样的。



吴燕婷:刚开始,烧杯中的水比烧瓶中的水热,玻璃管中的液柱就会上升;后来,烧杯中的水和烧瓶中的水温差不大了,就可能会出现液柱静止的情况;再过一会儿,烧杯中的水会比烧瓶中的水温要低,那么玻璃管中的液柱就会下降。



吴翠萍:烧杯中的水会比烧瓶中的水温要低,对于这一点,学生估计有些难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一方面,是因为烧杯中的热水把热量会传递给烧瓶里的液体,这样烧杯里的热水会变凉,而烧瓶里的液体会逐渐变热;另外一方面,我认为是烧杯没有盖子,烧杯里的热水散热会更快,而烧瓶有泡沫塞密封,热量不容易流失。所以烧瓶里的水温会比烧杯里水温要高。



闻融美(吴燕婷):对,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闻融美:当然,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像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学生想不太清楚。



吴燕婷:所以闻老师那种实验的方法比较好。



闻融美:对,我的实验方法学生分析起来会容易一点。



吴燕婷:明天两个班我用你这种实验方法试试。



 





 





 

 



TOP
13#

学习着!!!
TOP
14#

吴老师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研究实录很是详细,相信这样的经历一定可以促使自己快速成长。
TOP
15#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5          
星期二         
天气 



  今天第一节是闻老师的“家长开放日展示课”。闻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昨天燕婷老师也上过这一课,下午我们三人还一起就这课的实验设计进行了研讨。闻老师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与燕婷有所不同。一上课,闻老师就直奔主题,出示实验装置并向学生介绍了几个组成部分(烧瓶、泡沫塞、玻璃管)。然后闻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如果把装有这些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你认为玻璃管中的液柱会怎样?学生回答:应该会上升。闻老师又追问:如果我们每隔30秒用尺子测量玻璃管中的液柱,你认为第一个30秒和第二个30秒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预测:第一个30秒,液柱会升得更多,第230秒,液柱会上升得少一些。闻老师还让学生说了说他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接着,闻老师又引导学生预测:如果把烧瓶再放入冷水中,会怎样?学生很自然地预测玻璃管中的液柱会下降。因为在前面一课学生已经有了液体会热胀冷缩的知识基础。而且对于热胀冷缩现象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预测,老师不仅了解了学生对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己有认识,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接下来是实验探究。首先,教师以课件出示研究任务:研究液体受热和受冷后的体积变化。然后要求学生阅读实验记录单,并说一说实验应该怎么做。当确定学生已经对实验的方法清楚以后,就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学生的实验方法是将装有液体的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的液柱变化,用尺子测量,每隔30秒测量一次,测量两次。然后将烧瓶放入冷水中,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测量两次。之后再把前面的实验过程重复一次。这样学生共测量记录了8个数据。6个小组实验所用的液体是不同的,分别是硫酸铜液体、高锰酸钾液体、酱油、料酒、醋等等。各个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实验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小组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师生通过分析达成共识:很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温差越大,液体的体积变化程度越大;温差越小,液体的体积变化程度越小。学生还总结出:由于有些小组没准备好,实验很匆忙,操作时不太精确,导致实验数据偏差。之后,闻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这个实验装置判断两杯水哪杯水温高吗?如果把这个实验装置中的玻璃管变得更细,刻上刻度,那是什么?(温度计)闻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实在,非常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考虑得非常细致。同时,闻老师也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闻老师课堂上经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我要看一看,每位同学的大眼睛是不是都看着这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也常常会出现学生实验数据偏差的情况。闻老师今天课堂上的这种处理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第二节,我又在实验室听了闻老师执教的《给冷水加热》一课。对于这一课的实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闻老师的班级只有30个孩子。但是为了保证所有孩子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闻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椅子,把实验的大号塑料杯放在椅子上。这样,即使是坐在最后面的孩子,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切。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闻老师真的是很关注每一个孩子。而我自我反思自己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虽然是在比较高的讲台上做的,但是因为班级人数太多,坐在后面的学生要看到还是比较吃力的。今后在设计实验时,也要像闻老师这样考虑细致周到,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探究需要。



2、闻老师选择了用大号塑料杯来做这个实验,既大,又比较透明,十分合适。说实话,我在学校做这个实验时,对于这个实验器具的选择可伤了脑筋。烧杯太小,玻璃水槽太厚容易爆,实验室里的塑料水槽又不够透明,学生看不清。听了闻老师这一课,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了让学生能够观察得更清楚,闻老师还把冷水中滴入了几滴红墨水。实验前,闻老师首先还是让学生预测:如果把装有红色冷水的密封袋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会怎样?当把装有红色冷水的密封袋放入装有热水的大号塑料杯,学生能够十分清楚地观察到冷水是沉在热水中的。这时候,闻老师要求学生尝试着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回答,因为冷水和热水的密度不同,冷水的密度应该比热水的密度要大。闻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就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相同体积,冷水比热水重或者相同重量,冷水比热水体积小。究竟是怎样的呢?接着就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发现当把装有冷水的烧瓶瓶口用气球封住,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过一会儿,气球皮就鼓起来了。从而得出:冷水变热以后,体积是会胀大的。为了验证冷水变热后重量是否发生变化,闻老师做了演示实验,用电子秤分别称了冷水和加热后的冷水,分别是169g 168g,差别不大。闻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为什么加热后变轻了1g?你们注意到加热时有一股雾气,这说明烧瓶外面还附着一些水,老师没有处理干净,加热时这些水变成了水蒸气,所以就会变轻了1g。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闻老师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今天一天,收获满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0 21:36:33编辑过]

TOP
16#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6          
星期四         
天气 



   今天下午,我上了五年级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我所设计的实验方法是:学生先将装有液体的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测量液柱的变化;然后将烧瓶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观察测量液柱的变化。这样重复做三次。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很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温差越大,液体的体积变化程度越大;温差越小,液体的体积变化程度越小。



   课后,闻老师进行了指导:科学课铺垫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科学课上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验。这节课前面的铺垫时间太长,学生的实验总结略显匆忙。建议教师不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对实验装置进行改造,直接出示本课的实验装置,向学生介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9:15:02编辑过]

TOP
17#

谢谢陈老师的鼓励哦!我会努力的!
TOP
18#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7          
星期四         
天气 



    今天,我去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参加了杭师大名师班与杭州市第一期小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合作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327上午是同课异构,沈颉老师和尹伟老师都执教了《摆的研究》。沈老师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材料:尺子、筷子、绳子等。材料的生活化,可以将本课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沈老师所采用的方法是计数30秒摆动多少次,而尹老师所用的方法是记录摆动15次所需要的时间。对于这一点,尹老师的说明是:为什么设计计时间而不是计次数?这样肯定会有误差。这是我们科学课无法规避的。而且从态度方面来说,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差,学生会更理解精确计数的重要性。尹老师对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十分新颖,采用的是把数据输入电脑,然后生成柱状图展示出来。这样十分形象,一目了然。第二个活动是评课,叶晓林老师建议对于引导学生课外探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他认为:究竟有多少孩子会课外去探究?怎样落实?这些老师应该考虑。叶老师还提出了两个问题:1、沈老师的课上,一位同学上台板书用了很长时间,而课堂仍在继续,这位同学一定感到很揪心。2、刚开始,某位学霸就说出了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有关。这也是我们一线课堂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祝海平老师提出:“15秒摆动多少次?”和“摆动15次需要多少时间?”一样吗?哪种方法更好?他个人认为后一种更好,因为用秒表计时会更精确。评课之后,导师徐春建老师进行了小结:科学课不需要典型,不需要完美。学生有没有异口同声地说出结论,这很重要吗?我们应该清楚:实验不是为了老师,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参赛名次,而是为了学生,真正为了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徐老师这些话讲得太好了!可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线科学老师,有时也很无奈。



    下午,我们听了三节微课展示:《食盐去哪儿了》、《验证纸巾的好坏》和《沉与浮》。徐闻音老师进行了导师小结:微课的特点是短、平、快,去掉一些拖沓的铺垫。徐老师还谈到了未来的科学课:



1、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2、重视动手能力。



3、要有科学的反思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4:36:25编辑过]

TOP
19#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328          
星期五         
天气 



    今天上午首先还是同课异构《日食和月食》。这两节课都上得特别精彩。《日食和月食》这一课内容是比较难教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各有特色。两位老师本节课课堂上都重点引导学生研究日食。蒋老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是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基础上的。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解决问题。探究过程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剥笋式”探究的特点。而陈荣林老师却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挡住太阳的究竟是不是月亮?”这个问题。教师花了3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探究,最后确认是月亮挡住了太阳。喻伯军老师在评课时说:老师引导学生花了30分钟时间来确认是不是月亮,这是很有意义的。学生的科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知道通过很多证据来得出一个结论。喻老师还提出:教材上的日食模拟图,对于小学生来说太复杂。“本影”“伪本影”可以忽略,应该简单点。科学课堂上应该注意分层教学,可以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面向尖子生的“发展要求”。达到了“基本要求”的,就可以挑战“发展要求”。例如本课,可以将“基本要求”确定为:日食的形成,三球仪等;日食带等拓展知识可以作为“发展要求”。喻老师还提出: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事实资料,如图片、视频、数据、文字等,让学生从中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来提研究什么。这样课堂上的气氛和味道就不一样了。



    下午,来自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科学院的姜向阳老师做了题为《回归童性的儿童科学教育》观点报告。姜老师首先让我们看了一段视频,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的小学教育。然后姜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美国的小学教育很简单,看上去效率很低,一节课没学多少东西,为什么不考虑去改变呢?从而提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也是来文教授所提出的观点。姜老师出示了很多科学研究资料,说明人的幼胎成熟期是很漫长的,人类需要20年的时间大脑才能发育成熟。而且人们进行过考察,发现越聪明的动物其成熟期越长。姜老师还引用了卢梭的观点:“自然对于儿童的教育,先于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当教师施教时,自然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教育。大自然给予儿童力量,希望儿童像儿童。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还会很快腐烂。”姜老师还用我国古代的《伤仲永》来作为例子,谈到超前教育的弊端。姜老师最后提出他的观点:教育不要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应该让孩子快乐成长。我们的课堂应该回归童性,要提倡“慢”和“少”。姜老师笑着说:“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这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吧!对于姜老师的观点,我实在是太欣赏了。的确,我们的孩子只要一踏进小学校门,就很累,太累了!但是,现实又很无奈。姜老师的报告结束,有位老师在台下提问:课堂上提倡“慢”和“少”,考试怎么办?之后,来自建德市新安江小学的邵校长就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提出了他的观点。



    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却收获颇多。四月中旬还有一个大型的活动,会有全国的名师的课堂展示。很是期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1 15:55:57编辑过]

TOP
20#

学习着您的学习记录,我也感觉收获满满~~~

TOP
21#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42          
星期三         
天气 







今天,我和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六(三)班的孩子们共同学习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材上共有四个内容,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信件”。今天课堂上我把“会变味的米饭”和“制作神秘信件”都删掉了。我是这样考虑的:“会变味的米饭”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细细咀嚼感受米饭的甜味,并通过分析比较明白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米饭里的淀粉变成了麦芽糖。然而,在以前上课时我们有这种经验,米饭咀嚼后究竟有没有甜味,这取决于个人的味觉,因为这种甜味是淡淡的。由于个人味觉差异,可能有的学生能感受到这种甜味,而有的却不能。而对于这种差异老师也是没办法通过其它探究方式来解决的。还有一个原因,既然要让学生尝,老师就必须准备干净卫生可食用的米饭,还必须给每人准备好卫生的餐具。基于这两点,我和指导老师闻老师经过讨论,决定把这一活动不在课堂上呈现。“制作神秘信件”我认为更适合在课后学生自主开展。因此,本节课的活动主要是:1、导入。2、观察淀粉、碘酒以及两者碰到一起后产生的变化。3、运用所学知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淀粉。通过探究,学生能够总结出谷类、面类、豆类含有淀粉,蔬菜和水果不含淀粉,并且还发现:不同的食物滴上碘酒后的颜色深浅不一,由此推测这可能与食物的淀粉含量有关。



课后,闻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1、教师提问要注意方式,问题要有内涵。不要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或是“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这样的问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费时间。



2、本节课所设计的内容太浅,可在“检测食物是否含淀粉”后面增加一个活动,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



3、实验记录单还要修改。



4、要注意实验材料的结构性。



5、要督促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2 20:39:22编辑过]

TOP
22#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43          
星期四         
天气 



因为昨天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今天,我再次上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闻老师特别细心,为了帮助我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她特意请来了摄像老师帮我把整节课拍了下来。今天下午,我自己认真看了一遍,感觉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的发现了很多问题。中午,闻老师和王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一些指点,感觉特别受益。他们特别注意在细节之处的精巧处理,而不会草率地一笔带过,这样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我所欠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这样的理念我们也是有的,但是落到教学实践就落实得不够好。我今后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还要准备明天的课,日记简单点记。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3 19:38:40编辑过]

TOP
23#

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反复去分析,是非常好的反思手段。


 


同时也希望吴老师积极参与群和论坛上的交流。

TOP
24#

嗯,好的。多与大家交流,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只是感觉每天时间都不够用。
TOP
25#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44          
星期五         
天气 



    今天第三节课,章老师和崇文实验学校的几位科学老师一起听了我的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之前已经上过两次,崇文实验学校的闻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王老师也提出了很多他关于这节课的想法。昨天看了闻老师专门请人帮我拍下的课堂实录,感觉自己教学时的状态太过放松,缺乏激情。今天上课前,我想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状态,既不能太紧张,又不能太放松、太随意。另外,课堂上我也特别注意了闻老师之前给我提出的几个建议,特别是不要接学生的话,不要过早地参与和干涉,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一节课下来,自己总体上感觉还不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科学探究的气氛比较浓厚。



    吃过午饭,大家聚到一起,开始评我和师老师的课。首先,大家对我们的课是肯定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完成。章老师对我的评价是:进步很大,打下了一堂好的科学课的基础。得到章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大家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1、淀粉遇到碘酒后,究竟有没有产生新物质,是不是化学变化?教师主持引导学生讨论:仅凭颜色变化能不能就判断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才能确定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后来教师又告诉学生“因为能力和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没法继续研究,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过程不太自然。这也是本节课我比较纠结的一个地方。试教时,当有学生说到:“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因为颜色改变了。”我也就没有过多地去处理,只是随口问了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学生都说:“同意。”下课后两位老师指出我这样处理过于草率,会给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颜色变化了,就是化学变化。而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严谨的做法应该反问学生:“颜色变化了,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吗?”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应该是建立在非常充足的证据之上的。于是,我今天这节课就进行了这样的细处理。可是,老师们又说这样的处理不太自然,太过强调。对此,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我仍感到十分困惑。



    2、学生使用滴管不规范,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一下滴管的使用方法。



    3、时间充足的话,实验注意事项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注意这些?例如:滴管为什么不能碰到食物?食物之间为什么不能互相碰到?



    4、实验记录汇报时学生板书内容太多,浪费时间。教师应该用一张大白纸提前写好食物名称,学生只需记录现象。



    5、课堂进入太快,节奏还可慢一点。



    6、淀粉滴上碘酒后学生说是“半凝固状态”,这一说法不准确,应该是“糊状”,老师应及时纠正。



    7、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层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7 20:12:08编辑过]

TOP
26#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201448          
星期二         
天气 



    今天,崇文学校语文组有活动,我去听了一节语文课《鲁滨孙漂流记》。本节课,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上课之前,老师让学生观看了影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学生通过影片感受到了汤姆的坚强勇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上课,教师首先出示本单元学习目标,引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课文中的几位主人公遇到哪些困难或危险,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对照学习单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除了环境恶劣,食物匮乏,鲁滨孙还遇到哪些困难?如果你在这样的处境中,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身分析。当学生说到自己在这样的处境中可能会感到绝望,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教师出示资料:在困境中,真正打败你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你的心态。在困境中,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要求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并思考:鲁滨孙在困境中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鲁滨孙在困境中的复杂心态并让学生认识到:用这种对比的方式比较清楚、明了,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有利于调节心态。教师指出:当人处于困境时,内心十分矛盾,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样写比较真切。然后要求学生回忆: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是怎样运用这种对比的写法?之后是一个课堂小练笔活动,有两个选题: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带着贝基成功走出山洞。他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那么坚强,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战胜困难,最后成功走出山洞的?2、平日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困难?你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写写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是学生作品展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教师除了让学生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写法之外,教师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存训练和心理教育,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坚强勇敢的信念,遇到困难时不退缩,想办法战胜困难。整节课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于现在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来说,这样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今天还听了闻老师的两节科学课,分别是《铁生锈了》和《金属热胀冷缩吗》。《铁生锈了》一课,闻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处理,教材上是先观察铁锈,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然后再探究铁生锈的原因。闻老师这节课则是着重让学生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测:铁生锈可能与水、空气和温度有关。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并逐组进行交流,教师以简图的方式将学生的研究方案展示在黑板上。下课前,学生领取材料回家进行实验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9 9:26:56编辑过]

TOP
27#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十一



2014410          
星期四         
天气 



      今天是章老师在崇文实验学校的特级教师活动日。早上,我首先听了闻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闻老师这节课上得特别精彩。整节课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探究过程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剥笋式”的科学探究过程。第三节课,章老师到了。我们大家一起听了陈老师的《条形磁铁的磁性分布》和闻老师的《淀粉与碘酒》。中午,吃过午餐,大家匆匆忙忙赶到实验室,开始教研活动。陈老师的课,她自己感觉前面用时太长,结果后面的数据统计没能完成。老师们评课时也提出:本节课导入时间过长,用了14分钟,导致后面实验数据没能统计完。而且,本节课教师要求学生要做磁铁三个面的五个点的磁性研究,也就是说学生共要测量15次数据,只给学生15分钟实验时间是不够的。关于数据统计,陈老师采用了将数据输入电脑,生成柱状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方式很形象。但是闻老师也提出:这种柱状图,可能会给学生一种误解,认为磁铁的磁性就是分布在五个柱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说明:并不是说有柱的地方才有磁性。关于这一点,我进行了思考,我认为采用折线图应该就可以避免这一误解的产生。之后,章老师作了指导:



1、科学课上,教师不要经常问:“你有什么想法?”这样问太笼统,学生有时不知该说什么。应该问得更具体更直接点。



2、既然实验要计时,教师就要落实,例如应该在实验开始时提醒学生看一下时间。科学课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闻老师的《淀粉与碘酒》一课,章老师指导如下:



1、课堂上检测这么多食物,时间不够。教师应该把这种检测引向课外。



2、有些食物检测不出,有争议,这没关系,可以留点问题给学生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淀粉的方法,至于究竟哪些食物含淀粉,哪些不含淀粉,这不是小学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看到碘酒,会想到些什么?可以想到医院、消毒、海带、碘盐等。



4、要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思维过程引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4 9:22:18编辑过]

TOP
28#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十二



                2014414          
星期一         
天气 



      今天,我听了一节很有意思的低年级语文课《雷雨》。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利理解和朗读课文。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生很可爱,读起书来摇头晃脑很有感情,而且想象力丰富,知识面广。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很有个性。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对于“垂”和“压”两个字的理解的设计:首先,结合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垂”,讨论为什么课文中要用“垂下来”而不是“掉下来”?然后是一个小练习:



        1、小兔子的    耳朵下来。



        2、向日葵的头     下来。



        3、苹果从树上   下来。



      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分别是垂柳和花,请学生用两句诗来描绘图上的情景。



      万条下绿丝绦。



      千朵万朵枝低。



      最后教师总结:你们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有多奇妙!



      本节课,生字书写的指导和课文朗读的指导也很到位。感觉这个班的孩子语文素养相当不错的。整体感觉这是一节让人身心愉悦的语文课,一节充满美感的语文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5 15:25:56编辑过]

TOP
29#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十三



         2014415          
星期二         
天气 



    今天,崇文实验学校有两位年轻教师的展示活动,上城区教育科学院的姜老师会作指导。兴山的马老师专程从景苑小学赶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第二节课是陈老师执教的《条形磁铁的磁性分布》。第三节课是师老师的《磁铁的磁性》。两位老师的课我上周都听过,感觉两位老师都按照章老师的指导进行了调整。上节课,陈老师是用回形针进行实验,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回形针不太好挂,而且太轻,计数比较费时。陈老师今天按照章老师的指导改用铆钉进行实验,比较节约时间,效果比上一次要好。对于陈老师的课,姜老师提出:在EXCEL中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自动生成柱状图,虽然很快捷方便,但三年级学生很难将实验数据和柱状图联系起来。建议在记录单上给学生设计一个图表,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将实验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然后将全班的统计图汇总展示的墙壁上,这样总结规律就比较容易。师老师的课,姜老师特别指出,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关于磁铁的磁性的已有认识。学生已经清楚的,形成共识的,可以简单处理。例如本课中磁铁不能吸引报纸、木块等非金属,就不需要作为重点。探究的重点应是磁铁能吸引的究竟是铁还是金属?这是学生很迷惑,有争议的。姜老师还有一个观念特别精彩:我们要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5 15:29:12编辑过]

TOP
30#



桂馨科学教师交流计划学习日记



                                                  十四



               2014415          
星期二         
天气 



    今天晚上,我很兴奋,因为我有幸能够参加刘晋斌校长在杭师大东城小学举行的网络研修活动。730,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是刘校长作《例说材料促进探究》专题报告。刘校长以《日食和月食》、《铁生锈了》等课作为案例,分析了材料在科学课上的重要性。刘校长特意向我们展示了东城小学对科学材料进行创新改造的几个实例,例如对三球仪的改造。特别是刘校长自己设计的用黄色乒乓球制作的地球仪,可以自己手动调节为地轴直立和地轴倾斜,引起了在座老师极大的关注。刘校长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看似简单的材料在课堂上产生的巨大作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月食的研究中一张普通的白纸所产生的巧妙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月食是因为月球走进了地球的阴影,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被地球所遮挡。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看到地球的阴影呢?刘校长为我们展示:这时,只需要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加上一张白纸作为屏,就可以很轻松地看到地球的影子了。通过刘校长的展示,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材料巧促探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8 10:58:17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