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第3课《水结冰了》这课主体的实验是让试管中的水结冰并测量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这个实验需要用到冰创设低温环境。第4课《冰融化了》这课的主体实验是观察冰的融化,并测量融化过程温度的变化,用到的材料还是冰。我把这两节课整合起来,进行两课时教学是基于以下的考虑:1、由于冰容易融化,学生必须要用保温杯把冰装回来,比较麻烦,两节课二合一后学生只需要把冰带回来一次就可以了。2、按原教材的设计两节课都是先测量温度再进行交流,由于实验花去较多的时间,分析数据的时间就显得紧张,往往只能蜻蜓点水,直奔科学结论。二合一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实验,一节课来进行数据分析,时间就比较充裕。3、水结冰和冰融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一起分析更便于学生理解热量的传递过程。
两节课整合后的教学是这样的:第一课时主体实验是把冰放在烧杯中,试管再放入烧杯,一支温度计插入试管测量水结冰过程的温度变化,另一支温度计放在烧杯中测量冰融化的温度变化。给学生准备的记录纸除了要记录每分钟的温度以外,还要记录此时的状态(水?冰?冰水?),这样在分析时就可以清晰看到“水变成冰”“冰变成水”的那段时间温度是持续不变,在0摄氏度附近。最后讨论加快冰融化的方法。第二课时让学生把数据绘制成温度曲线,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变化规律,然后分组展示他们的温度曲线。先从共性上分析水结冰和冰融化的温度变化和热量的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各小组的温度曲线哪些地方存在不合理性,误差的来源是什么。由于水结冰和冰融化的实验在一起做,学生都把两者的关系能联系起来,较易理解水结冰过程中水的热量传给了试管外的冰,冰吸收了试管中水释放的热就融化了。这节课的最后比较水和冰的相同和不同点。
整合两节课进行2课时教学后,感觉实验的时间更充裕,学生分析数据也更充分,他们不仅能分析出共同的变化规律,还懂得去判断不合理的数据和推测造成误差数据的原因。并且实验和数据分析放在不同课时学生的精神更集中,不会出现在分析数据时学生的心仍然放在实验上的情况,并且学生对于热量在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中的变化也理解得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5 9:30: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