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在论坛发随笔,也想来学一学,一来鞭策一下自己,二来,也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了酒歌的建议,三下的课先学习
第三单元。
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
学生对温度计的前概念大多来自于体温计,认为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甩一下,温度计里面的液体是水银。这点较难纠正。 对温度计结构的认识在讲课的时候讲得太过复杂,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重点应该让学生认识玻璃管、刻度、玻璃泡。 对温度的单位,学生习惯于生活中的度,不太容易记住摄氏度。
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
这一课偷懒了,上砸了!应该每个小组准备3-4杯水。我偷懒了,只准备了两组材料,将实验组分成单数组和双数组,每次两个小组轮流出来测水温。结果纪律乱得一塌糊涂!看来以后真是不能偷懒! 因为纪律太乱,很多小组只测了两个数据就没时间了。而且数据的记录也不够严谨,课堂上却没有太多时间来强调数据的重要性。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培养数据意识的机会!
第三课,水结冰了:
三个教学班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发现还是分组进行对比实验的效果比较好。一半小组的实验过程中不加盐,温度始终维持在0度,不结冰;另一半小组加盐后,盐冰温度比纯冰温度较低,试管中的水也结冰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加盐是为了帮助获得更低的温度”;“当环境低于0度时,水在0度开始结冰”。
共性的问题: 1.学生测量数据不够耐心,对数据记录不够准确,还没有意识到数据真实的重要性;这有待以后加强培养。 2.温度计损耗严重,存在很大误差。 3.试管损坏也较多,质量太差! 改进:刚开始结冰时冰是透明的,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不太容易观察,为了便于观察,以后可以把试管里的水染成红色,这样比较好观察。
第四课,冰融化了
这一课是在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冰融化了。为了便于连续性观察,也方便实验材料的准备,我特别调了课,每个班两节科学连堂进行探究。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很高。 同时暴露的问题与上节课类似。
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
1.明确重点:观察实验其实很简单,这课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懂得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发现—推测—验证”。每进行一步,让学生明白推测与寻找证据证实的重要性。 2.存在问题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在观察过程中都会提到“冰”,在课件中也出现了“水珠是否与冰有关”有点误导了学生。实际上水珠的出现是准确的说应该是——与温差有关!!!——而非冰!!!!以后讲这课时要注意科学的说法。 3.存在问题二:另外在观察的时候,孩子们习惯于看杯子里面,而不是杯子的外壁。考虑以后用带盖的不透明杯子,先让孩子们观察外壁,再用手触摸,最后再打开盖来看。这样会更好。 4.存在问题三:孩子们好奇心太重,总还是会有同学把手伸进去蘸点液体品尝!!!!——我尝试着吓唬他们这些杯子不干净,装过化学物品,千万不能把手伸进去————可是话说说慌不太好哎! PS:原本想把这课放在第6课后面讲。因为第6课在加热让水蒸发---水变成水蒸气----再还原成水。这就是很好证实温差使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实验。然后再观察冰水。是不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是温差造成的水蒸气凝结,而不是冰呢?
[此贴子已经被影随心动于2014-3-7 10:05: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