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专帖 [复制链接]

361#

《瓶吞鸡蛋》教学设计
双桥中心小学 吴妙丹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后,这个物体会明显受到外面空气给它的一个很大的力。
(2)了解类似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基于证据的推理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实验材料
小组实验材料:布丁瓶、熟鸡蛋、火柴、酒精灯、酒精棉球、镊子;吸盘。
教师准备:真空拔罐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演示“瓶吞鸡蛋”。提问:鸡蛋掉进瓶子中了,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边做边思考:鸡蛋为什么下去了?
2、学生小组实验。
3、交流“鸡蛋为什么下去了”的原因,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观点并将观点板书。
(二)探究“瓶吞鸡蛋”的奥秘
1、这些观点你都同意吗?有证据吗?请寻找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否定自己及别人的观点。
2、小组讨论,实验论证。
3、交流研讨,擦掉黑板上错误的观点,留下主要观点:瓶子里的空气减少了,鸡蛋就下去了。这个观点一定正确吗?我们也来找找证据吧!
4、吸盘游戏,寻找“瓶吞鸡蛋”的奥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材料,吸盘。大家想办法也让它们里面的空气减少,玩一玩,看有什么发现,并思考:吸盘实验与瓶吞鸡蛋实验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玩吸盘。
(3)全班交流研讨。
(4)教师引导解释吸盘原理:1、吸盘内部的空气受挤压而减少,外面空气想进去却被吸盘堵住进不去,从而压住了吸盘。
(5)小结: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后,这个物体会明显受到外面空气给它的一个很大的力。
(6)联系吸盘原理,解释“瓶吞鸡蛋”。
把点燃的酒精棉球放进玻璃瓶,玻璃瓶内的空气减少,瓶外的空气想进去却被鸡蛋堵住进不去,从而给了鸡蛋一个很大的力,把鸡蛋压入玻璃瓶内。
(三)该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见到过哪些呢?
1、拔罐
2、钢笔吸墨水
3、吸盘上挂毛巾,毛巾不掉
4、压水井
5、用吸管吸饮料,饮料上升
   小结:生活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积极探究,就能揭示许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精彩!
(四)拓展与创新
鸡蛋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玻璃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瓶子再把鸡蛋吐出来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TOP
362#

定海区第十六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展示观摩活动

定海区第十六届“教研之春”

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展示观摩活动在舟嵊小学举行


    4月25日,全区小学科学老师相聚在舟嵊小学惜时楼报告厅参加定海区第十六届“教研之春”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展示观摩活动。

    上午,来自萧山的陆祝林老师执教《旋转的色彩》,陆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边玩陀螺,边思考那一个个难易适合的问题,用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自主地探究旋转的色彩。课后,陆老师还进行了《奇妙的光现象-基于五年级〈光〉单元的趣味拓展活动设计》的讲座,把他设计开发的拓展性课程进行了介绍。萧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讲座《“五彩缤纷”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案例探析》,给老师们介绍了更多的他们区老师开发的拓展性课程,在比较中,使老师们开阔眼界的同时明白拓展性课程开发的要点,课程框架要完整,内容选择要丰富,操作策略要详尽,评价反馈要灵动,平台运用要巧妙等。

    下午,双桥小学的吴妙丹老师执教了《瓶吞鸡蛋》,本课是由双桥小学自主开发的《神奇的鸡蛋》中的一课,吴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找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当学生猜测瓶吞鸡蛋的种种猜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猜测的合理性,找证据、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伪,同时吴老师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把瓶吞鸡蛋的原理应用于生活。舟嵊小学的沈梦薇老师执教了《小水车》,让学生在玩中自主发现小水车转得快的秘密,在生生之间的优雅答辩中提炼这些秘密,在设计与制作中把探究的秘密加以应用。沈老师在课堂上特别突出学生的论辩,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不断地质疑与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两节课之间,柳行中心的王诗巧老师介绍了《初小科学衔接拓展课》教材设计,提出了拓展性课程开发过程中解决的几个问题。期间,老师们还阅读了各团、校5本科学拓展性课程教材。

    最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林宏华老师对展示课与讲座进行了点评,提出了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共性,要体现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拓展性,要求参训老师针对其中一点进行思考。

    此次活动不仅为上课老师提供了展示拓展性课程成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一线老师今后自主开发拓展性课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帮助。
最后编辑冬天的太阳 最后编辑于 2017-04-25 20:43:13
TOP
363#

科学拓展性课程展示观摩活动掠影
萧山区城东小学  陆祝林老师《旋转的色彩》 六(6)班学生








陆祝林老师讲座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   杨春晖老师《“五彩缤纷”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案例探析》






双桥小学  吴妙丹老师《瓶吞鸡蛋》  四(1)班学生






柳行中心  王诗巧老师《初小科学衔接拓展课教材设计》




舟嵊小学   沈梦薇老师《小水车》  三(6)班学生






定海区小学科学教研员   林宏华老师总结




最后编辑冬天的太阳 最后编辑于 2017-04-26 08:49:14
TOP
364#

                                                      《初小科学衔接拓展课》浅析
    一、教材开发的初衷
    我们科学学科在小学、初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进入中学后,随着分值的加大,地位突显。然而,由于中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不同,教学方式的差异等问题,导致小学和初中科学教学在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七年级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科学的学习。于此同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展和实施。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学校,特别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迫切需要一套教材来落实中小科学衔接工作。因此,项目组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开发了《初小科学衔接拓展课》这套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设计。
    二、开发拓展课想到的、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1、自编教材的内容改如何选定?
    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小升初的学生,想要解决的是这类学生难以适应初中课程学习的问题,因此我们选定的内容是六年科学教材与初中科学教材相关联的内容。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与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杠杆》在内容上有所关联,我们便编写了拓展课程《杠杆水平的秘密》。又如六上《杠杆类表工具的研究》与七上《托盘天平使用方法》相关联,我们编写了《托盘天平的原理及使用》;再如根据六上《电和磁》、八下《电生磁》,我们编写了《有趣的电磁现象》;根据《神奇的小电动机》与八下《电动机》,编写了《简易电动机》等等。格中每课前面的数字,小学部分表示的是第几单元第几课;初中表示的是第几章,第几节。
    2、如何把握自编教材深度。
    由于中小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关联,但显然难度不同,为解决衔接难题,我们将教材深度定为:小学教材内容的延伸,初中教材内容的铺垫。例如:我们的拓展课《动滑轮能省多少力》是在六年级上册及九年级上册《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基础上编写的。此部分内容在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是:定滑轮能省力;但在初中教材中,就要求学生掌握:动滑轮省的力具体分担到每股绳子,每股绳子分担了多少;我们在编写这节拓展课时将深化程度定为:从小学阶段的定性升到初中阶段的定量,此为小学教材的延伸;又如:初中阶段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而我们的拓展课程将内容定为一个定滑轮,也就是将力的分担缩小为1/2,这样为孩子在学习中小课程之间搭建了踏板,帮助孩子更好地跨越难度,此为初中内容的铺垫。
    3、教材的编写应采取什么样的体例,体系如何
    内容决定了,深度定好了,如何开展呢?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想法——教材的编写应采取什么样的体例,体系如何?因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为保证学生能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将本教材体例定位: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语言简练,指令性明确。配上一些或与内容相关插图,或是卡通头像等插图。总共22节课,这22节课不自成体系,而是依附在国家课程《科学》里面,是《科学》课程体系的补充。22节拓展课分布在六年级科学上下册中,具体分布如下,例如,在六年级工具和机械这一单元中,在学完第二课杠杆的科学后,可穿插学习《杠杆水平的秘密》;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后,可进一步学习《托盘天平的原理及使用》,在学习滑轮之后,探索《动滑轮能省多少力》;在学习了斜面之后,引入能量的消耗;在能量单元初始课《电和磁》之后,可探究《有趣的电磁现象》;在电动机的学习之后,及时拓展《简易电动机》;以及在生物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植物的相关知识时,补充《植物的分类》;在掌握动物的相关知识后,补充《动物的分类》等等。
    4:拓展课程开发数量的确定,我们认为每学期开发10~12节为宜。
    另外,在拓展课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中小科学衔接的一些策略。
    1、研究比较中小学教材的特点,准确把握知识上的衔接
    为了更好的完成中小学衔接视角下小学科学拓展课的开发我们必须先要对中小学科学教材做个全面的分析,寻找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能找到更好的衔接点。
    2、加强学法指导,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表明,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科学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从表面上看,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再深入研究下发现小学和中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小学科学“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养成科学探究素养”,而初中科学“通过比较规范的实验操作,注重以推理和计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学习方法到了初中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促进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在小学拓展课中有意识地加强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如重视实验规范性;注重让学生搜集数据,通过计算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3.学会整理,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学会对实验结果以及课堂整理是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会整理也是思维的有效参与体现,然而,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因为时间关系,实验操作结束后,对实验的结果往往是匆匆带过,使探究停留在“动手”阶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导致了“活动有余,思维不足。” 而拓展课的时间相对充裕,我们可以多点时间进行罗列和梳理,分清主次重点,理清内在联系,并对下节课可能用到的知识做一些悬念性质的点拨,这些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堂课的讲授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学习的能力与他所学习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强度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越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知识结构越丰富,学生就越容易学习。
    最后,感谢各位的聆听,请多多指导,谢谢。
TOP
365#

定海区的专帖一直坚持更新,而且有很多研讨和反思,表扬!
TOP
366#

谢谢喻老师表扬。论坛、科学网已经成了我区科学教师研修的主要、重要平台!
TOP
367#

[code]听了外市的一节和两节自己区的拓展性科学课,感受很深,很多老师都走在了自我研究和拓展的前沿,这不仅需要自我钻研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在钻研中坚持中丰富科学知识,才能为孩子们创造出更远更深的科学新天地,对培养考试制度下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减非常有帮助。
TOP
368#

小水车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流水有力量。
2.    小水车转的快慢与水位高度、水量、水冲力点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发现小水车转得更快的秘密。
2.    制作一个转得快的小水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流水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选取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影响因素。
难:利用已有的材料,制作一只转得快的小水车。
三、教学准备:水槽、叶轮、KT板、竹棒、饮料瓶
四、教学过程:<1>.导入
1.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奇异的山山水水,老师带来一些关于水的图片,它们有什么区别? (流水、静水)
2.    流动的水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利用流水来做什么呢?
是啊,早在1900年前,我们聪明的古人就已经利用了流水制造了水车
<2>玩转小水车
1.    今天老师也把小小水车请到了教室(出示四轮水车)谁能把它转起来?
2.    学生上台转动。有没有办法让它转的更快?
3.    出示小水车,在玩转小水车的同时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思考让小水车转的更快的方法,记录下来。
4.    实验。
5.    交流。接下去就是我们的交流分享会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生生辩论)
6.    总结。水冲力点靠近叶轮边缘、水量越多、水位越高、叶轮数量越多、叶轮长度越长等都能让小水车转的更快。
<3>做一个小水车
1.    出示生活中容易拿到的材料,可不可以完成一个你认为转的最快的小水车。
2.    出示样品。两人一组,合作,用最短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做个最快的小水车。
3.    提醒:做完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水车,让你的水车转的更快。
4.    制作。
5.    交流展示。(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带上自己的小水车来PK一下。
6. 这节课我们从探索中发现了小水车转得快的秘密,并制作了小水车,课后带着自己的小水车去发现更多的秘密吧!
TOP
369#

                                                             旁推侧引开“脑洞”,发散思维唱主角
                                                                     ——记定海区第16届教研之春拓展课观摩活动的几点思考
                                                                   舟嵊小学 沈梦薇
      “拓展课”一词很时髦,近几年在各校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拓展课”的精髓是什么?作为初出茅庐的我的头脑里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聆听教研员林老师的讲话后,我才明白“拓展课”的四个特点: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和拓展性。我认为,前三种特点与常态科学课一致,拓展性是基于常态科学课的延伸。拓展课不仅要有科学课的科学味,也要以一个个探究活动为依托,夺学生眼球,抓学生思维,让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在此次拓展课展示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小水车》一课。《小水车》题材不新,内容较简单,故选择了三年级学生来完成本课。但是要让学生在简易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也是一个难题。通过此次执教,我也有了很多新的体验: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活动全放手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让小水车转起来——探究小水车转得快的秘密——动手制作一个转得快的小水车。学生初体验到流水的力量能带动小水车的转动,但是水车转的不够快,在玩转小水车中去发现转的快的秘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秘密。这个方式对于过去的我是不敢尝试的,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习惯于在探究活动前进行细致地指导,或者以导学单的形式来侧面指导。这样的形式有好有坏,好在学生能按照我想要的思路走下去,能基本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但是坏就坏在了科学课的初衷与理念。导学单也好,过多的实验指导也好,禁锢了学生们大胆的思考、大胆的设想,仿佛在他们的大脑上套了一个封闭黑暗的箱子,只留下了一个小孔。
      一遍遍的试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的“牛”。学生的发现有我没有考虑到的,比如,将叶子倾斜一定的角度转的不如垂直放置,又如叶片卡在水里转的慢……一条条“秘密”,将一个简单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们是我的老师,给我这节课一个个小灵感。所以我想,我们要更大胆一点,应该给予学生的是更大的包容性,这样他们才能创造更多无限的可能。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流汇报新形式
      在教学设计中,我大胆地尝试了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形式——生生辩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同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尝试前,我有很多顾虑:学生年龄太小,表达能力不够,是不是无法承担起一节课的主角?在这样一节处于辅助角色的我又该如何一次次的“救场”?……但是上完课,我顿悟,没有什么不可能,尤其是学生。
在课前,我渗透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的基本思路(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让小小孩子心中有了一个严谨的探究活动的简易化思路。同时,让学生担任交流分享会的主持人与参与者,不同于普通辩论的正方与反方,生生辩论有赞成也有反对,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实验现象有理有据的说出原因。在一次次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帮助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在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也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延伸。
三.拓展技术相结合,更上一层楼
    第三个探究活动是结合已经发现的秘密来制作一个转的快的水车。这个活动是技术课的一个体现,也是我想呈现的技术课也可以融于拓展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那么技术的核心就是设计。科学教材由于内容的局限性,探究与设计的结合并不多,但是既然拓展课需要拓展,那就有更多的机会能将拓展课与技术课对接起来。这也是我很想研究的一部分,拓展课的内容有多少可以联系技术。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制作、调试,最后PK。关键在于设计与调试过程,在调试中发现自己的设计是有问题的,再想方设法改进,最后达到预期的要求。学生实践的时候往往和原先不加思考的制作脱节。从这样的一个个活动体验中,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设计要基于可行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有实际性地设计,也要针对原设计找到问题,作出反思、调整和再设计。
      当然此块内容也要具有创造性,这也是我本课的一个不足之处。我已经预设了一个水车的基本模型,学生的创造性并不能发挥作用,最后的成品也是千篇一律。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在一节短短40分钟时间的课中,不仅要完成探究活动,也要让技术活动显得有创造性,是否可行?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学生的想象力,将重点放在了这节课的主题——转得快的水车上。也许此内容可以分2-3节课完成:小水车探秘;小水车设计与展示。充分的时间与丰富的材料提供,学生能在如此拓展课中享受其中吧!
       拓展课与科学课有那么多共同之处,但我觉得也要有别于常态科学课。既然是拓展,应该更加具有吸引力,也许“趣味性”一词还不够表达,在趣味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更有欲望研究,在玩中学应该是最高境界了吧。我想我们拓展的不仅是课程,更要拓展我们的教学模式!拓展二字,任重道远。
TOP
370#

听了陆老师的课和杨教研员的讲座,被他们的拓展课程发展的成果所吸引,他们的拓展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非常的脚踏实地,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纲要,非常厉害也非常花心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