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下教后点滴感想 [复制链接]

1#

五下教后点滴感想

 

本册教材安排的调整,因为天气原因2月份的气温相对比较低,所以,把第二单元“热”提前学习,提前学习第二单元有一个弊端,第2课给冷水加热这一课的学习就会有些混乱,让学生手足无措,猜想无依据。


第二单元


2课:给冷水加热


第一个实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塑料袋里的水在冷水里先沉后浮,加热后的水变热成了热水袋,这袋热水在冷水里先浮,同学们猜后面会沉,可是过了许久也不会沉,为什么呢?不得解。如果学完第一单元学生的猜想就会有依据了,可是课堂就在这样不完美的状态中而告终。

第二个实验是研究水在变热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此实验要求研究轻重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教材上用天平来称量比较。看似简单的一幅图,其实这个实验过程在本节课中根本无法实行,学生没有学过使用天平,这个内容要到中学才会学习,在此情况下,只有老师来操作完成。倘若老师帮助学生一组组地测量,则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看起来好像也不可能。故此,建议使用电子产品——电子秤,电子秤的精确程度只需要到0.1克就行,如果电子秤太精确,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学生操作过程中有些小误差都会显示出来,一旦有许多小误差,对学生判断和总结结论带来一定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2#

 

3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看似简单,只有一个实验,就是观察水的体积的变化。其实,在这节课中要经历的是一个工具的演化探索和设计的过程,虽然学生都看过书,也知道有这样操作的一个实验过程,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教材要在这一课做这样的实验装置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原有概念的特点,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应该放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从而引入到温度计的设计过程。后面的操作过程10分钟之内完成足矣。


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生看书不看字,不思考问题,当我提问:“空气看不见,如果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如何来观察呢?”部分学生说,在装满水的瓶子口子上套一个气球就可以了。且不止一个学生这样认为,很多学生都这样认为,基于学生提出这样的前概念,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一次错误的实验。片刻之后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改进意见,如果瓶子里面是空的才能算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又经过二次改进,可是学生的气球皮鼓得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一连窜的原因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如果本节课,教师把实验材料准备得非常完善,学生操作后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他们不会考虑空气热胀冷缩的许多因素的干扰和出现的一些困难原因。当然,要好好上这节课还需要经过精细的设计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关注本节课的重点是不仅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现象,还需要比较空气和水热胀冷缩的本领谁更强。书本第35页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放在第五课上完后来做一个总结会更好。把液体、气体、固体都概括进去。


5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一开始对这节课的题目会感到茫然,按理说应该是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观察,偏偏来个《金属热胀冷缩》。为了在课堂上能做出实验效果来,金属材料耐高温,而木头和塑料会在高温下燃烧和融化,无法做实验。所以选择金属材料来做,请学生猜想固体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液体和气体比较谁的本领强。通过这个环节的引入让学生慢慢设计和思考为什么要选择铜环和铜球。从而进入实验活动的过程。
TOP
3#

欢迎姐姐开贴,必来学习!
享受教育
TOP
4#

学习了,继续加油,坚持到底!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5#

姐姐的反思很有现实意义啊!好好琢磨一下!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一品轩的反思真不错!


我以前做“研究水在变热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用了天平就是做不出来,有误差,你现在想到用电子秤,效果怎么样?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关注、学习姐姐的教学反思!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8#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4-2-28 14:08:00的发言:

一品轩的反思真不错!


我以前做“研究水在变热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用了天平就是做不出来,有误差,你现在想到用电子秤,效果怎么样?


我的电子秤太精准了,精确到0.01克,最小数据有一点点的误差。其实买电子秤只需要精确到1克或者0.1克就行了。那样会刚刚好。

TOP
9#

热是怎样传递的,待续
TOP
10#


在这一张表格中要求做那么多个杯子,我个人认为只需要做4只杯子就能说明问题了。1无盖的杯子;2杯上加盖;3加盖、外包毛巾;4加盖、外包棉花或泡沫。舍弃杯外包毛巾对实验现象和分析一点也不受影响。个人建议这个实验不让学生分组操作,原因:1每个组需要准备那么多个杯子、温度计、棉花等材料,繁琐;2学生倒开水的时候,速度和水量不好控制,等待学生量好一杯的水量,再来倒第二杯,两杯的温度相差很多,对实验影响偏大;3每组一个热水瓶不安全。基于以上原因,此实验改为演示实验为好。个人对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又有另外的想法,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学生探讨的是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际上这个实验属于典型的对比实验,多组对比同时操作的实验,势必要求学生能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诚然,我的要求是将此实验的相同条件记录在表格的上方。在进行实验后对得到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和梳理,这个过程对这节课来说起到提升的作用,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3 10:54:58编辑过]

TOP
11#

实在有效的反思,学习了!
TOP
12#

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课教学中教材出现了一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些小球来研究相同体积,轻重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还有一组材料是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材料来模拟不同材料。


就学生的思维来说,让他们要把这些塑料小球和方块联想成不同的物体,那是非常困难的。而实际上本课研究的重点也就是不同材料之间的比较。基于这样的分析,改变材料结构对学生理解会有很大帮助,直接出示如下图这样的三个体积相同的不同材料:铁块、塑料块、木块(这是《常识》教材的配套材料),学生能直观地辨别他们的大小和轻重。用此材料代替实验一的五个小圆球,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着是引入相同轻重、大小不同的五个方块也用这三个材料。过渡语:“如果把这三个材料做成相同轻重,你会加工吗?请说说你的加工方法。”如此,就形成了大小不同轻重相同的一组实验材料。也很直观,非常好理解,轻松解决这一课的教学,避免学生的思维要将这些塑料小球和方块转化成实际的物体带给他们的困难。
TOP
13#

 

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节课的教学很容易出现时间不够,学生做船形橡皮泥做很长时间也不能让它浮起来。导致一节课就在匆忙的动手活动中流过,而没有留下真正的思考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我的设计观点:1、前半节课就是让学生猜测,先猜同一块橡皮泥揉成实心的不同形状在水中的沉浮,它们排开的水量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猜正确。再猜这块橡皮泥做成能浮的形状后排开的水量与沉的时候的排开的水量比较。这时学生的猜测就有很多的观点,并请学生说说猜测的理由,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2、开始做实验了,验证他们的想法。先做能浮的实验,教师在课前先为学生准备好其中一种能浮的形状船形,原因是学生做船形的时间花费比较长,课堂上浪费这样的时间实在有点可惜。至于能浮的性状2和能浮的性状3,学生在原有的形状基础上加工就比较简单了。再做能沉的实验,能沉的实验很简单,直接将能浮的船没入水中,这时仔细观察水位的变化,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变化。接着做能沉的不同形状……。这样一来表格内的数据就填完成,学生也会思考为什么与原来的猜测会不一样,如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本课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1、橡皮泥每次改变形状的时候需要用纸巾擦干表面的水;2、200毫升的水需要始终保持,及时用滴管加水;3、平视液面时需要准确读数;4、对实验用的烧杯进行刻度加工,确保相对精确读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