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4六下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1#

2014六下教学记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分享 转发
享受教育
TOP
2#

                                    平底烧瓶在《放大镜》一课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很多的,正常的一节课难以完成。其实前面两个活动的意义是不大,放大镜的作用以及用放大镜看报纸有什么不同,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意义不大,而且浪费时间。在教学这一课时,果断的将舍去。


      这一节课的一个主线,可以放在画侧面图上。感受一放大镜中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后,让学生画一下他的侧面图,画出它的凸度,然后和平镜片的图进行比较,明确凸度。


      凸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这个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袋中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可以了解到放大的倍数跟TU度的大小有关,由此,学生想到了,球体的凸度那么大,应该放的很大啊。学生特别想尝试。如何尝试呢。可以利用平底烧瓶来这个问题。下面的球体部分装水后,就可以成为实验器材,效果比较明显。


      在利用这个器材时,还可以进行一个辅助的实验。让学生从三个角度来观察平底烧瓶。一个是空瓶侧面观察,二是装水侧面观察;三是装水从上面向下观察。学生会发现,第一种不会放大,因为是没有凸度,中间的空气,虽然透明,但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二种发现放大的效果明显,凸度大,放大的倍数也大。第三种发现小了,这是学生比较奇怪的地方。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发现了侧面形状图不是凸的,因为底下是向上拱的,因此整个面是凹的,所以缩小了。当然,上口颈较细,其实有有一点凹面,这个现象有个别学生还是了解的,并在课堂上说了出来。接下来,正常引入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知识中去。整个过程还是很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会引起学生思维活动。


      需要改进:瓶口小了一点,要是找一个瓶口更大的就更好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21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21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21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享受教育
TOP
3#

                               课思2

      今天上第二节课《显微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上,需要找到一些昆虫进行观察。但是显然课堂上观察是比较难的。找了以前用的课件,但量比较小,相信上课时间有闲。早上在群里,看到陈耀老师发了前三个单元的课件,就下载了下来。打开第二课一看,真的不错。信息量很大,看来课件制作花了些功夫。有了这些特别吸引人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也定很高。而且有了这样的课牛,整个课堂教学依此而行便可,不需要过多的环节,省了好多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没有达到课上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目的,但通过信息的获取和兴趣的激发,学生在日后一定会用放大镜去观察各种昆虫,这样的教学一样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安排了一个观察低倍显微镜的活动。通过这个低倍显微镜,学生可以看到图片是由许多的色点组成的,书中的图片式的效果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还会拿着他来看衣服、皮肤、头发、红领巾、粉笔、桌子等等物品。因为放大有20倍,效果出乎一的意料,给了学生比较大的震撼。当然学生也发现了这个工具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知道了两个放在一起,可以放的更大。我正好顺势介绍了学生实验袋当中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己去试试看,为后面的课做了铺垫。


     这堂课确实不知道如何上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7 9:42:57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4#

      这两天,在群里不断的讨论如何制作晶体这一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都对晶体的制作为难,因为本身就没有这样的储备知识,而晶体制作的又很慢,很难看到效果。当老师自己没有良好的准备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制作就成了一个难题。


     负责任的老师都比较着急,纷纷在群里寻问其方法。 其实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那么在意这个知识点,当然如果会并且能指导好学生更好。这个知识点并不是单元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个内容的安排本身就缺少合理性,因为学生很难了解什么是晶体,就算制作了晶体,看了各种晶体,学生根本就不懂晶体划分的意义及其作用。这课的主旨也就是放大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发挥其作用,只要了解这些即可了。


      个人感觉这个内容的编排是不合理的,从单元学习主题上来看,本课的目标是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晶体,说明放大镜的查微作用,其主要目的还是了解放大镜的功能。既然如何,就不要弄一个奇特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的内容。选择一个学生常见的好理解的内容来表明放大镜的这种作用,对于学生对放大镜的认识更有好处。晶体内容的安排,不仅影响了主要的教学目标,也让师生的教学主体发生了方向性的迁移,这是不合适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x(m$3jdp}l}p5ltipo2gkd.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u~8s~)a)}$u)mcun`ueem.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7 9:44:4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5#

《怎样放的更大》反思:

      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如何放的更大。同时使学生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将两个放大镜在一起的方法,其实学生早就想到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将两个放在一起进行尝试了。裤袋当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尝试过。并且观测晶体时,我们用到了低倍手持显微镜,就是用两个凸透镜做成的。


     之前安排讲解了焦距及焦点的知识,这个内容其实学生还是比较轻意地可以接受,并通过焦距的大小判断放大镜放大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了尝试,找到放大镜的焦点并确定焦距。如何使用两个放大镜放大的更多,能放的更大的同学,想同倍和不同倍数的放大镜都可以组合吗?最后通过课件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整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没什么新意与惊喜,两个可以放的很大,学生早就知道。增加的焦点焦距的知识,也是基于本课新内容比较少的原因,而且学生可以接受。


     这堂课,没上出什么新意,没想到什么特别好的上课形式。

享受教育
TOP
6#

 

《用显微镜观察的身边的生命世界》反思:


 


一、内容的调整


     这一课的内容安排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整:这节课,不讲细胞的发现,不进行洋葱切片的制作与观察,就练习使用显微镜。在第二课时再进行细胞知识的学习及切片制作与观察。


原因如下:


      1显微镜的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其使用方法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显微镜在小学科学使用工具中,属于操作复杂的,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一学就会的,因此,对于操作需要进行比较细致的学习并给予充分的实践时间。


      2用现成的切片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不会因为切片制作的质量影响到方法的学习。如果一个学生的切片制作不好而导致看不到细胞,学生很难弄清楚是显微镜调试方法的问题,还是切片制作的问题。在学习新内容时,不防新的知识点少一点,甚至就一个,这样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3无论是通过视频,还是老师的演示加介绍,这些方法都代替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说到底,还是得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如果在课上在安排一些理论知识及洋葱切片的制作,那么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


      4我的实验教学中,保证不了每一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这样学生学习使用的时间肯定要多一些,我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使用显微镜,这是这一课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今天上了,上了两个班的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的身边的生命世界》。第一个班,正常的课进行,看了视频,了解了操作方法,介绍了其中几个基本的操作点,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调试观察。


       尽管内容进行了调整,安排了大时的时间进行实践的操作,但从事实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速度没那么快。尤其两个班教学时间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实验用时28分钟进行操作式学习。大部分的同学学会了基本的低倍观察。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我没有确定是否会,从操作上看,应该存在不能独立操作的现象。而且会用高倍观察的人非常少。第二个班连续上了两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进行独立的比较规范的实验操作,可以确实大部分同学学会了如何使用高倍进行调节和观察。因为学的扎实,学生有所疑问和发现,比如,发现了景象是反的,调整方法时得反向;高倍观察时亮度有点降低;有事先看过书的同学问:我们自己能制作切片吗?


      学生操作的几个主要的难点:


      1.调光:安好目镜物镜后,进行调光,要从目镜中看到一片明亮,但很多学生有一些亮之后,就认为已经可以了,亮度不够;


      2.找到图象:在进行观察切片时,找不到要观察的图象。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观察对象放在中间位置,有的自认为放在中间了,但偏了一点,学生没有查觉,也没有进行调整。


      3.高倍观察:用高倍的目镜和物镜进行观察的时候,它的焦距是非常短的,下面的物镜快乐要贴到物镜边了,这需要学生在向下调节镜筒时要特别细心。有不少同学因低倍观察时不用这么低,在进行高倍时就观察不到了,不明白所以。

享受教育
TOP
7#

把楼主的帖子转移到网络研修板块了,希望楼主在这里继续您的反思!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8#

很不错。孩子很认真很积极…………
我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2/17012/index.html欢迎您常去做客!
TOP
9#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4-2-27 9:46:00的发言:
《怎样放的更大》反思:

      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如何放的更大。同时使学生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将两个放大镜在一起的方法,其实学生早就想到了,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将两个放在一起进行尝试了。裤袋当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尝试过。并且观测晶体时,我们用到了低倍手持显微镜,就是用两个凸透镜做成的。


     之前安排讲解了焦距及焦点的知识,这个内容其实学生还是比较轻意地可以接受,并通过焦距的大小判断放大镜放大效果。然后让学生进行了尝试,找到放大镜的焦点并确定焦距。如何使用两个放大镜放大的更多,能放的更大的同学,想同倍和不同倍数的放大镜都可以组合吗?最后通过课件了解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整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没什么新意与惊喜,两个可以放的很大,学生早就知道。增加的焦点焦距的知识,也是基于本课新内容比较少的原因,而且学生可以接受。


     这堂课,没上出什么新意,没想到什么特别好的上课形式。


同感!

TOP
10#

使用显微镜的时候调节光亮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一开始没有将镜筒下移到离载物台最近的位置,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出现调节旋钮旋转方向混乱,从而找不到图像。移动玻片的位置,学生虽然知道移动玻片的方向与看到的方向相反,但是人的眼、手协调的习惯造成学生还是移动不够准确。
TOP
11#

蚕豆叶表皮细胞上的气孔在显微镜下貌似不太清楚,这个是由两个细胞组合而成,细胞核看不到,不知是标本制作的时候染色不清楚,还是本身这个细胞就不太清晰?
TOP
12#

认真地、一口气拜读完空空的反思,受益了。
TOP
13#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4-2-27 11:14:00的发言:
把楼主的帖子转移到网络研修板块了,希望楼主在这里继续您的反思!

哦,可能是我没注意吧!谢谢啦!

享受教育
TOP
14#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4-2-27 12:13:00的发言:
使用显微镜的时候调节光亮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一开始没有将镜筒下移到离载物台最近的位置,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出现调节旋钮旋转方向混乱,从而找不到图像。移动玻片的位置,学生虽然知道移动玻片的方向与看到的方向相反,但是人的眼、手协调的习惯造成学生还是移动不够准确。

     光亮的问题,我没有特别强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视频来操作,如果学生看了操作方法还是弄错的地方,就说明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不规范会产生什么效果,然后再进行矫正,这样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些。今天在上课时,学生在调光方面就好了很多。


     也许事先强调一下,效果会更好,但是我有时想,如果不允许学生错,那么学生就不知道错了会怎么样,就不会从错误中学习。在操作过程中,我唯一强调的就是就将切片放好后,先将物镜降低贴近切片,然后边看边向上调节镜筒。因为这里有安全问题,其余的连如何调整切片的方向等,都没有讲,就让学生自己摸索。也不知道这样的想法用在这里合适不??

享受教育
TOP
15#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4-2-27 16:07:00的发言:
蚕豆叶表皮细胞上的气孔在显微镜下貌似不太清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qq截图20140227160551.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这个是由两个细胞组合而成,细胞核看不到,不知是标本制作的时候染色不清楚,还是本身这个细胞就不太清晰?

这个我倒没发现,去研究一下。

享受教育
TOP
16#

以下是引用风儿在2014-2-27 19:57:00的发言:
认真地、一口气拜读完空空的反思,受益了。

常来聊聊!

享受教育
TOP
17#

 

      这是使用显微镜教学的第三节课了,但教学内容比原课时增加了一节。主要是用于显微镜的教学使用上。因为确实有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一些同学一下子学会了,但是第二次操作时,又有些细节没有注意,充分说明,时间太少,光靠讲练的速成方法,记忆的效果也是速成的。在第二节课,我让每两人组至少看四到五张切片,而且进行了班级的考核,保证每一位同学都会使用。但是在第三节课时,还是出现了一个小“意外”,表现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奇妙的心理现象。


      二班陈同学,各学科的后进生,平时玩性较大,虽不张扬,但其内心很有主见,从不抵抗老师,但做事依旧不改,多年成性。为了让他能有所提高,这个学期,我把他调到了前面第一排,我的面前。前两天节课,学习使用显微镜,基本上学会了使用方法,但是是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之下完成的。统计大家是否学会独立操作时,组长及他都认为可以了。第三节课,我再次让他进行独立的操作,结果,在调节图象时,速度非常慢,当还不见图象时,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他不象特别乱的同学,会乱动一气进行调节,而不在那里犹豫、迟疑而不动,显的特别迷茫。我问他为什么停止调节了,他说看不清,(应该是以前大概调到这里就可以了),我说那继续啊。他说,再调太高了。我说,这个有规定高度吗?他说没有。我说,还能调吗?生:能。我说,继续啊,如果不能,再重新检查一下。他还是有些迟疑,经过我再次的鼓励,于是,又开始继续。慢慢的终于调出来了,比其他同学多花了三倍的时间。当调出时,皱着的眉头终于会展了一下。


      在班上总结时,我提到了这我同学,表扬他今天的继续与成功,表扬了他的勇气与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实验一般开放性比较大,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甚至于一些易错的地方,只要不是损失器材、有安全性问题,或者是时间控制问题,我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错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的确有部分同学,害怕失败,害怕损坏而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这也许跟多年来养成的做事习惯有关,父母或师者怕这个怕那个,把所有的担心和不安都转化成经验提醒给孩子,希望孩子不犯错,不走弯路,造成的结果是我们觉得提醒了多次,学生就是不听,还有一部分会被失败或者错误所吓倒,宁可不做、等待,也不要失败。


      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鼓励学生大胆求证。而且也提到了科学研究有时需要一定的勇气。我们的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过程、技能,也要注重学生做事的态度与能力。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从错误和失败中来获取,我们不能过度的剥夺了学生犯错的机会和权利。


      了解学生常犯的错误,合理提供错误的机会,给予他们纠错的方法与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5 8:42:3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18#

说的好,深有感触!
TOP
19#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4-3-5 8:42:00的发言:

      了解学生常犯的错误,合理提供错误的机会,给予他们纠错的方法与时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5 8:42:33编辑过]

值得学习,赞一个!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0#

 

     第七课时,观察微生物的活动,由于天气的原因,和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未能及时,我将这个活动延后进行。简单进行了一个介绍便进入了第八课的教学中。


    第八课是这个单元的终结课,进行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常规内容,无甚新意,注重实效。

享受教育
TOP
21#

因为自己教学中没有制作过晶体,看到楼主学生制作的晶体很有感触,下次一定也尝试下。

TOP
22#

 

点亮的不只是小灯泡


 


在四(3)班教学简单电路一课的内容。


这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二节课,第一节也是这个内容,教学没有完成。一个原因是对他们不了解,学生及学习的进度与程度等,二是有些习惯要重新落实,包括听说操作等等,三是好久没教四年级学生,确时有些把握不好教学的节奏。上一节课,电路的连接,原老师留下的材料是四人小组一套材料,这样对于孩子的操作能力的锻炼是不够的。所以我决定在增加一节学生的动手课。原因如下:


1.电路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内容中,电路知识属于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从六年级的复习时,就可以看的出来。为什么如此?其中有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在学习这个内容时,学习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学生的动手少,没有达到可以随意进行玩或实验的能力。学的不充分,平时生活中,就不会注意或者实践这一灯的知识与应用,造成了实际与知识的脱节,自然也就容易遗忘。


2.从考试角度上,学生错的多是电路图,不会画,尤其是两种联接方法。为什么不会画,而且弄不清两者的区别。其实不用讲的太复杂,只要注意让学生观看两种连接方式的亮度差别,就可以看出来。当然从实验上可以看到,串联是同亮同灭,而并联不是。掌握这样简单的判断即可,而这样的判断最好是用实践而不是理论讲解。


3.兴趣的激发上。学生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喜欢实验操作。点亮小灯泡这样的活动,学生不是一般的喜欢,多玩一玩,多动一动,对于他们的学习是绝对有好处。做中学,玩中学,不知不觉的学,而且这种学,可以做的到。


这节课上,大部分的时间都给孩子连接电路了。材料是学生实验袋中的电路实验器材。这个器材还是不错,简单而且各个部件结构清楚。我在前一天,将材料发给了孩子,没有要求孩子回家做。调查一下,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做了实验。今天的课上,我让孩子们点亮,而且要点亮两个以上的小灯泡。这样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瞬间被点燃,他们马上开始了行动。因为材料需要,有了合作;因为操作需要,有了合作;因为小组展示,有了合作。合作的行为自发形成。回家做过实验的同学较多的小组速度相对较快,因为操作水平较高,主要想的是线路,完成的较快,效果较好。当他们完成三个之后,便开始想着点亮四个小灯泡。有的小组连接成了串联,但是却不亮,检查一下,好象没什么问题?着急的来问我。我说你们自己想一想,或者参看一下他组的实验。看了一下,突然就明白了,“得用并联的方式,否则电不够的。”有的小组电池电量不足,用并联的方式接上三个灯泡后,灯泡明显的暗下来,有的只亮一点点,有的只亮一两个,第三个不亮,他们想到了电池电量可能不足,便换电池。有的同学想到将两节电池边接起来,让灯泡更亮一些,并且操作成功了,引的其他的组同学纷纷效仿。那场面真是热闹而专注。一堂课下来,学生特别的兴奋,而且很有成就感,真的可以点亮三个或四个小灯泡。


最后,一起对活动进行了总结。结合操作了解并联及串联知识及其主要的区别。


虽然多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我相信是有价值的。也许,点亮的不只是小灯泡,还有孩子们对待科学的热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7 9:32:2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23#

空空不仅课堂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反思也是都这么深刻,受益了。空空,还教四年级啊,两个年级,很辛苦吧。
TOP
24#

空空教学的班级孩子还是很会互相学习,迎难而上的。我就怕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困难就立马趴下,不想继续了,这样的现在可不是一点点哦!遇到问题不会自己解决,不想自己解决。
所以表扬空空的孩子们!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5#

以下是引用风儿在2014-3-8 16:37:00的发言:

    
    空空不仅课堂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反思也是都这么深刻,受益了。空空,还教四年级啊,两个年级,很辛苦吧。
    



因有老师外出学习,才新接了的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教学任务。辛苦总有些,不过也挺好。
享受教育
TOP
26#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4-3-8 16:42:00的发言:
空空教学的班级孩子还是很会互相学习,迎难而上的。我就怕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困难就立马趴下,不想继续了,这样的现在可不是一点点哦!遇到问题不会自己解决,不想自己解决。所以表扬空空的孩子们!

姐姐也不表扬一下我!?

享受教育
TOP
27#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在五下的时候,徒弟上公开课就用了这个内容,将这个年级的第一课都上过了。于是我只是让学生回忆了上课的内容,并且简单复习了一下内容。感觉大家的记忆还不错。余下的一部分时间做了上一个单元的单元练习,时间刚好。


    总体感觉,物质这一课,其实比较难的。有些内容可以进行一些讲解,比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也许我们担心孩子们听不懂,但其实了解一下也没有什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阅读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关于原子或分子的内容。我们不用刻意的回避。

享受教育
TOP
28#

大清早准备材料,弄了一个小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8 9:52:04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29#

像吃火锅啊!好丰盛!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30#

我们科学老师的准备,,,时间就这样不知道去哪里了!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