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
1 |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
1 |
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4 |
3.09~3.15 |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
1 |
上浮物体在液体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
实验,讲评相结合 |
|
总结复习 |
复习浮力单元 |
1 |
|
|
|
单元测试 |
浮力单元测试 |
1 |
|
|
|
5 |
3.16~3.22 |
试卷讲评 |
讲评浮力单元试卷 |
1 |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1.热起来了 |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
1 |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2. 给冷水加热 |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
1 |
教学重点: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6 |
3.23~3.29 |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
1 |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
1 |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5. 金属热胀冷缩吗 |
1.知道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 |
1 |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7 |
3.30~4.05 |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
1.引导学生认识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
1 |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7. 传热比赛 |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
1 |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清明节休息 |
|
1 |
|
|
|
8 |
4.06~4.12 |
8. 制作一个保温杯 |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
1 |
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总结复习 |
复习热单元 |
1 |
|
|
|
单元测试 |
进行热单元的测试 |
1 |
|
|
|
9 |
4.13~4.19 |
试卷讲评 |
针对热单元试卷进行讲评 |
1 |
|
|
|
1. 时间在流逝 |
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
1 |
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2. 太阳钟 |
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
1 |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10 |
4.20~4.26 |
3. 用水测量时间 |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
1 |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4.我的水钟 |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
1 |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5.机械摆钟 |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
1 |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11 |
4.27~5.03 |
6.摆的研究 |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
1 |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7.做一个钟摆 |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
1 |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
实验,小结 |
|
五一放假 |
|
1 |
|
|
|
12 |
5.04~5.10 |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
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
1 |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
|
|
复习总结 |
复习时间的测量单元 |
1 |
|
|
|
单元测试 |
对时间的测量单元进行单元测试 |
1 |
|
|
|
13 |
5.11~5.17 |
试卷讲评 |
小结讲评时间的测量单元测试卷 |
1 |
|
|
|
1.昼夜交替现象 |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
1 |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
1 |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间的联系。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14 |
5.18~5.24 |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
1 |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4. 谁先迎来黎明 |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
1 |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
1 |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15 |
5.25~5.31 |
6. 地球在公转吗 |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
1 |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
实验,讲解相结合 |
|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
1 |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
|
|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
|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
|
|
16 |
6.01~6.07 |
端午节 |
|
1 |
|
|
|
复习总结 |
|
1 |
|
|
|
单元测试 |
|
1 |
|
|
|
17 |
6.08~6.14 |
试卷讲评 |
|
|
|
|
|
综合复习 |
|
|
|
|
|
综合复习 |
|
|
|
|
|
18 |
6.15~6.21 |
概念复习 |
|
|
|
|
|
概念复习 |
|
|
|
|
|
概念复习 |
|
|
|
|
|
19 |
6.22~6.28 |
实验复习 |
|
|
|
|
|
实验复习 |
|
|
|
|
|
实验复习 |
|
|
|
|
|
20 |
6.29~7.05 |
综合复习 |
|
|
|
|
|
迎 考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