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温不火2014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三江侠在2014-1-9 13:14:00的发言:
不温不火的科学教材是哪个版本的?

目前用苏教版,请大侠多指教!

TOP
32#

        作为一种思想形式的自然科学,存在于且一直存在于一个历史的语境之中,并且其存在依赖于历史思想。由此我斗胆推断,一个人除非理解历史,否则他就不能理解自然科学;除非他知道历史是什么,否则就不能回答自然是什么这个问题。


 


        英国人柯林伍德的这段话,值得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现在教学的科学知识,我们现在从科普中获取的科学论断,是不是一定就是正确的?人类关于科学的认知一直在进步,一直用新的解释代替旧的结论。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不是也需要留那么一点点存疑?我们要善于接纳不断进步的科学认识,我们要做一个不断进步的科学老师。

TOP
33#

果然是不温不火,踏踏实实。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4#

加油哦,不温不火老师最近更新地很积极哦。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35#

以下是引用龙山黄泥螺在2014-1-9 15:23:00的发言:
果然是不温不火,踏踏实实。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1-9 21:28:00的发言:
加油哦,不温不火老师最近更新地很积极哦。
自知脑子不够聪明伶俐,只得用勤来补拙了。不过帖子里内容比较凌乱,多包涵哦!嘿嘿……
TOP
36#

      马上有钱,马上**,马上**,这些吉祥话从元旦那天起就开始铺天盖地地来了。人们的问好也变成了“马年吉祥”。可是马年真的到么?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生肖年份是属于农历的事儿。元旦,春节,两种新年。科学老师你搞清楚了么?要知道,历法也跟咱科学关系杠杠的哦!

TOP
37#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收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献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斯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微,


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斯芬克斯之谜。


 


——W·C·丹皮尔(1929)

TOP
38#

      对于地球是宇宙中心,还是太阳是宇宙中心?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观点。在科学教学中也是绕不过去的。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在论证昼夜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并尝试比较两种学说在昼夜交替现象解释上的异同。苏教版五上《昼夜交替》一课中列举了来自中国古代、古希腊和16世纪欧洲的代表观点。无论是哪一种教材,呈现出来的是线性结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者通过听取教师讲解(如果教师仅按照教材范例呈现的话),会形成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在宇宙天体的认识上是成阶梯状前进的。一种观点总是被另一种全新的观点替代。如果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那就错误了。因为历史不是这样的。


      对于宇宙,估计人类自从能看到日夜星辰的变化那天起就开始充满好奇。然而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人类才有能力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在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心目中,宇宙是个大箱子,大地是这个箱子的底板。爱奥尼亚人以为大地是在空间中自由飘荡的。公元前300年前,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大地是个圆球,围绕着中央火运行。阿里斯塔克研究了地球与日月的明确的几何学问题,把这个中央火看成是太阳。这个观点虽然没有得到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可以看成是“日心说”的雏形。希帕恰斯却仍然相信地球居于中心,其余天体都绕地球转动。这个体系被出生在公元100年左右的托勒密进一步完善,形成著作,一直流传到中世纪。一千年后,哥白尼对托勒密的观点进行了质疑,重新提出了日心说,并通过观测记录进一步论证。而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谁能保证其中的观点没有经过争论、交锋和反复?


      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关于科学的历史,估计不会再简单地认为人类探索宇宙(包括其他视界)的过程是可以用单向箭头表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0 9:44:08编辑过]

TOP
39#

开篇有趣,内容定然不俗!期待!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0#

科学史也需要真实还原,不要人为删去某部分影响历史的本来面目。通过读资料我也长见识了。
TOP
41#

不温不火,看似平淡,但是平淡中却包容一切!


哲学味浓厚的你,利用实践的体悟,定能出彩!欢迎开贴!

TOP
42#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8 13:07:00的发言:

波伊修斯的《哲学的安慰》中有一段在中世纪被广为传阅的文字:


你已从天文学的证据获悉,整个地球与宇宙相比不比一个点大,也就是说,与诸天体相比,地球可以认为没有大小可言。在这个小角落里,据托勒密所说,只有四分之一的地方可以供生物居住。扣除这个四分之一中的海洋、沼泽和其他沙漠地带,为人类剩下的生存空间简直连无限小都谈不上。 据说这段话在哥白尼之前的一千年就被每一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所知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的人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早在一两千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地球的渺小,换言之知道了宇宙的浩渺无穷。另外,人类的居住区域相对于地球来说,又是那么狭小。有了这两点认识,无论是建立起恰当的宇宙观,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活在21世纪的人,在迷恋着现代各种“高科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科技成就和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快感给麻醉了,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宰。不温不火认为,即使是在小小的地球上,人不能把人类当成凌驾于其他各种生物之上的所谓的“高等生物”。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公平意识,应该建立在自然界公平意识的基础上。


所以从行为上说,希望不要再把用铁链拴住狗狗作为爱狗的借口,也不要把用笼子锁住金丝雀作为爱鸟的理由。要是真的爱,请给它自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8 13:17:02编辑过]

大与小的相对论,其实都是一样的,就在相对当中。


人类自称高等动物,只能说人的得意,其实万物均等。


各有所需,各有所图,程度不同而已!

TOP
43#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8 21:42:00的发言:

      今天课上的一个插曲:


      我和学生在讨论一判断题“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大多数学生判断该题错误,理由是杨利伟没有登上月球,只是进入了太空。为了强化他们的认识,我加了个追问“到底有没有中国人登上过月球?”没人举手,个个摇头。


      突然,班上的那个胖子平地一声惊雷,一脸严肃:“有,嫦娥登上过月球!”


      周围的小伙伴们真被惊呆了……


呵呵!这叫人未到,心先到吧!

TOP
44#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7 10:08:00的发言:
不温不火说:希腊文中的自然与英文和中文中的自然含义及含义间的关系相同。这样说来,“自然”一词可以用“本性”来解释。尽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词义被活用、扩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知道“自然”的本源。只有知道了“自然”的本来含义,我们才能尊重自然界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少干哪些自以为人定胜天的反自然的莽撞事。
[此贴子已经被火柴盒于2014-1-7 20:36:23编辑过]

我认为自然也是自然天成的说法,包罗万象!

TOP
45#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7 8:30:00的发言:
   公元前7世纪的爱奥尼亚学派对于宇宙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过程。 约公元前620年的泰勒士认为,地球上的自然事物是由水构成的,而地球就像一个筏子一样浮在某种物质表面。 之后,阿纳克西曼德修改了这个学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固体圆柱体,就像希腊建筑物中的鼓形石柱,自由地浮在一种未分化的原材料的介质中。 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阿那克西米尼又回到了泰勒士的地球扁平理论,但有所改进。他认为地球考介质密度的支撑漂浮在环绕的介质中。这种介质是气或者蒸汽。比如,火是这种气的稀释,而风、云、土和石头则是这种气的逐渐凝结。 ——了解了这些,觉得这些学说似乎是荒诞可笑的。但是如果丢弃了身边所有的这些用来了解世界的先进技术,我们或许连他们的这些见识都达不到。向前人致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7 8:30:50编辑过]

我们是沿着前人的足迹走来的,我们的后人也会把我们看做前人的,以此循环往复!

TOP
46#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6 21:46:00的发言: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科学家如果没有纸和笔的话,科学的发展会遭受到多大的阻碍?也许爱因斯坦能够在大脑中构思一个证明的最关键环节,但是你是否能够不用纸笔来“缓存”思维的中间步骤,而完全在大脑中证明费马大定理呢?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给了我们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能够用纸笔缓存思考的中间结果,正是人类的理性之光能够走得如此之远的最重要条件。——zbj


 


读了z老师的这段话,产生了一些同感。确实,很多时候满以为脑子够用,可偏偏让自己失望。用记录的方式储存思维,才妥当。成人如此,学生的探究也应如此。


人类如果没有记录、积累的过程,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

TOP
47#

引文加感悟的方法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好方式。


同意你,记录,把思维的点滴记录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自己曲折的科学人生观。

TOP
48#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4-1-10 19:18:00的发言:

不温不火,看似平淡,但是平淡中却包容一切!


哲学味浓厚的你,利用实践的体悟,定能出彩!欢迎开贴!


非常感谢金老师的提点,基于实践的体悟才是厚实的。谢谢!

TOP
49#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14-1-10 21:06:00的发言:

引文加感悟的方法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好方式。


同意你,记录,把思维的点滴记录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自己曲折的科学人生观。


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些想法。虽然随意,却是真实的。谢谢俞老师关注!

TOP
50#

点点滴滴,温温和和,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51#

古代人对于物质的解释


      爱奥尼亚的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认为最早的动物是从海泥里产生出来的,人是从鱼腹里产生出来的。关于物质,他认为世界的本馆物质或元素师空气,空气再稀薄一点就变成火,浓缩时,先变成水,次变为土。


      毕达哥拉斯派不认为物质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他们认为物质是由土、水、气、火四者组成,而这四者又由冷、热、湿、燥四种基本物性两两组合而成。比如水是冷与湿的组合,火是热与燥的组合。


      留基伯(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和德谟克利特(生于公元前460年)把单一元素假说发展为一种原子说。他们的证据是水的蒸发和香气的弥散。


      亚里士多德在土水气火的基础上,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TOP
52#

      这个古老的世界在我的幻梦中复活了。我奇思妙想地飞进了《圣经》中创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尚未诞生,残缺不全的地球还不能满足人类的生存条件。我在幻想看动物出现之前的情景。哺乳动物消失了,然后鸟类,继而二叠纪爬行类,最后鱼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也全都消失了。过渡期的植形动物也不见了踪影。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在我的脑海中全都闪了过去。在这个荒芜的世界上,只有我的心脏在跳动着。季节不再变化,气候也始终如一。地球本身的热量在不断地增加,太阳的热力随之失去了作用。植物在疯狂地长高长大。我如同一个幽灵似的在乔木状的蕨类植物中间游荡,脚步游移,踩在红色灰泥岩和斑驳的砂岩上。我忽而倚着巨大的针叶树的树干,忽而又躺在百十来英尺高的蝶叶树、星叶树和石松的树阴下面。(摘自儒勒·凡尔纳《地心游记》)


 


      上初中的时候躲在被窝里读完了《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景象至今令人啧啧称赞。真不知道这些奇异的经历作者是怎样想象出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3 20:21:59编辑过]

TOP
53#

首先凡尔纳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博物大师,然后就是一个想象力超丰富的浪漫主义诗人,两者结合的科学奇才。
TOP
54#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意思是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虽然改变气质不一定靠读书,如艺术家有其独特的门道。但是对于没有天赋异禀的凡夫俗子来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TOP
55#

    梁实秋先生在谈到幽默一词时,谈到古代的生理学。说人体有四种液体: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些液体名为幽默(humours),与四元素有密切关联。血似空气,湿热;黄胆液似火,干热;粘液似水,湿冷;黑胆液似土,干冷。


    这个观点可能是由毕达哥拉斯派对于物质的认识沿承下来的吧。那梁先生对科学的历史也应该有较多涉猎,而不仅仅囿于文学。

TOP
56#

以下是引用不温不火在2014-1-15 9:39:00的发言:

    梁实秋先生在谈到幽默一词时,谈到古代的生理学。说人体有四种液体: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这些液体名为幽默(humours),与四元素有密切关联。血似空气,湿热;黄胆液似火,干热;粘液似水,湿冷;黑胆液似土,干冷。


今天在文聘元所著《我想知道的西方科学》一书中得知,这种说法是公元2世纪的医学家加仑提出来的。有关加仑资料详见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NdEPnkm2i8NGQsjcbSgm6BH37O1UMmpARIsxldEZX1PepqrvmSaaLEdB-DGLICY

TOP
57#

丰富的知识。得好好学习一下!
享受教育
TOP
58#

不断地读书,不断记录、积累,学习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59#

以下是引用曹文佳在2014-1-17 13:50:00的发言:
不断地读书,不断记录、积累,学习了。

是的,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浅薄。

TOP
60#

    太阳系的形成没人亲眼见证。所以现在所有的观点都是假说。目前得到最多认同的是星云假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太阳还没形成的时候,宇宙中欧一团巨大的云雾状气体,犹如一个漩涡,在绕着自己的核心旋转。由于有巨大的质量,必然产生引力,将星云中所有物质往核心拖,使得密度不断增大,也使得旋转越来越快。终于在外围有些物质被甩出去了,变成了彗星。


    星云继续收缩,继续加速旋转,渐渐成了大致扁平状的球形,这个球可以成为“原太阳”。继续旋转、收缩,在密度继续增大的同时,中心开始发热,这也是太阳最基本的特征。当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组成它的最内核的物质由于受到巨大的压力,引发了核聚变反应。由于太阳质量巨大,所以太阳的“燃烧”几乎就会无穷无尽的。


    处于太阳外围的那些较大的粒子也在吸引它周围的物质,渐渐地成了太阳周围的行星。


    我们现在看到太阳的状态很稳定,这是它的主序星阶段。


    太阳的质量虽大,但是总有燃料耗尽的时候,氢核聚变就换成了氦核聚变,太阳发出更强烈的光,体积增大,但是表面温度降低,表面变成红色,就到了“红巨星”阶段。


    燃料越来越少,最后产生了铁元素,这时太阳体积变小,密度增大,成了“白矮星”。


    这个变化继续下去,恒星进一步塌缩,到一定阶段变成一个“史瓦西奇点”,也就是黑洞。黑洞是恒星的最终结局。


    不过,有点较大的恒星不会经历以上过程,它会形成“超新星”,最后消失在宇宙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