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形成没人亲眼见证。所以现在所有的观点都是假说。目前得到最多认同的是星云假说。
据说在很久以前,太阳还没形成的时候,宇宙中欧一团巨大的云雾状气体,犹如一个漩涡,在绕着自己的核心旋转。由于有巨大的质量,必然产生引力,将星云中所有物质往核心拖,使得密度不断增大,也使得旋转越来越快。终于在外围有些物质被甩出去了,变成了彗星。
星云继续收缩,继续加速旋转,渐渐成了大致扁平状的球形,这个球可以成为“原太阳”。继续旋转、收缩,在密度继续增大的同时,中心开始发热,这也是太阳最基本的特征。当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组成它的最内核的物质由于受到巨大的压力,引发了核聚变反应。由于太阳质量巨大,所以太阳的“燃烧”几乎就会无穷无尽的。
处于太阳外围的那些较大的粒子也在吸引它周围的物质,渐渐地成了太阳周围的行星。
我们现在看到太阳的状态很稳定,这是它的主序星阶段。
太阳的质量虽大,但是总有燃料耗尽的时候,氢核聚变就换成了氦核聚变,太阳发出更强烈的光,体积增大,但是表面温度降低,表面变成红色,就到了“红巨星”阶段。
燃料越来越少,最后产生了铁元素,这时太阳体积变小,密度增大,成了“白矮星”。
这个变化继续下去,恒星进一步塌缩,到一定阶段变成一个“史瓦西奇点”,也就是黑洞。黑洞是恒星的最终结局。
不过,有点较大的恒星不会经历以上过程,它会形成“超新星”,最后消失在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