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匪浅”
——记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交流”专题研训活动
12月5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交流”专题研训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受益匪浅”。
亮点一:同人同课异构。
一开始拿到活动手册,很多老师都以为教研员是不是打错了,同人同课异构?为此,还都进行了善意的提醒,但事实是我们都想错了。李家绪一个人上了两节《相貌各异的我们》,却上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第一节课以活动为主,让学生每人调查相貌的6个基本性状,而且充分利用了在场的教育资源,让在座的老师也都参与调查,这样不仅调查的结果更精确,而且那场景很感人。第二节课以研讨为主,通过一次次层层递进的研讨,在教师巧妙的设问下,展开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从而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从听课前的充满期待到听课后的敬佩不已,我想这就是一次有效教研活动,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所能带给我们的。
亮点二:高端、大气的讲座。
当我们还沉浸在第一天的课堂,还在美美地回味时,第二天来自深圳的童海云老师的讲座《科学学习中的语言和认知》,又给了我们一次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首先通过展示一些震撼人心的图片,说明语言的作用。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随着教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忽略自己平时的教学语言,说话、提问变得随心了,很少再去关注、斟酌自己的教学语言,而童老师从理论的高度为我们阐述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接下来他阐述的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该如何进行有效设问?童老师举了个例子:在探究实验后,我们一般的教师都不知道该如何设问,开展有效研讨,经常会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哪节课都可以用,这些问题的目标导向不明,它们有效吗?我们却很少去思考。那么基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教学语言体系又是如何的呢?童老师提到,可以这样展开研讨:你探究到的事实有哪些?别人探究的事实有哪些?所有的事实都支持你原有的观点吗?基于全部的事实,是否需要调整你的观点……
这次活动让所有在场的老师都感觉意犹未尽,受益匪浅。这次活动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慢慢回味,慢慢消化。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3-12-12 15:56: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