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
——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听课感悟
11月7日、8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聆听了4节别具风格的教研课,2个受益非浅的讲座,还有3位专家精彩的点评,觉得受晕车之苦的杭州之行非常值得。
胜利小学的陈滔老师用他独特的幽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无论是课前的“猫怕老鼠”还是课堂上的点滴语言,都透着老师与学生的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陈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课的一开始,就基于学生的研究,让学生画出并剪出自已最熟悉的一种地形模型,了解学生对地形的了解程度。然后重点通过摸、看立体地形图,自主地选择丘陵、山地、盆地中的一种地形进行学习。在这一环节,陈老师处理的非常好,他先让学生人手一份地形图自主学习,接着让学生分三大组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一步学习,明白自已所研究的地形的更多特点。非常幸运,三种地形都有学生研究,虽然有一种地形只有四个学生研究,如果没人研究的话,我想陈老师肯定也有精彩的预设。这里陈老师还运用了google earth,演绎了各种地形,加深了学生对各种地形特点的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沙盘上DIY各种地形,并贴上此地形的特点,这些沙盘上的地形还为下节课做了辅垫。整堂课,老师不仅关注了每一个学生,而且安排了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苏林冲老师的《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地形变化》和邵锋星老师的《沉和浮的秘密》都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改变,课堂上溶入了老师的创新。苏老师用多媒体让学生初步感知火山的情境,再通过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地形变化,虽然这里出了一些状况,师生合作也难以使火山喷发,但这一状况正好很巧妙地给学生一种感觉,火山喷发是很难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喷发岩浆。不过,模拟实验时的液体回流现象不应该出现,这一模拟实验装置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对于这一节课模拟地震的仪器,个人觉得老师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制作这个地震仪器,但地震的效果不是非常好,是不是值得。邵老师则大胆地把五年级的内容降低难度放到四年级,学生对于用沉浮怎么来辨别物体的轻重掌握的很好,虽然学生在描述上不是很顺,但我相信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是了解的。理解与表达本来就有一段距离。我担心的是邵老师在四年级安排这一节课,那五年级的教材我想也要改变一下。
李慧玲、童骏君老师的《比、量身高》,则是改编美国教材,用80分钟时间为我们展示了怎样带着孩子发现尺子这一测量标准。这节课虽然还没有形成这一标准,但很多地方呈现的矛盾已经指向这一主题。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年级孩子在80分钟里的表现,他们不知疲惫,兴趣高涨,活动参与习惯非常好。可见两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
引用章老师的一句话,“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我想四位老师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经历探究过程中,培养了科学素养。最后要说的是,非常羡慕上城区的科学老师,有专门的耗材配送,不需要自已准备,虽然我们学校在开学初开出耗材清单,总务处也会帮我们购买,但对于一些活体,则需要老师上课之前自已购买,与上城区还是无法比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11 20:38: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