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专贴 [复制链接]

1#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专贴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修考核说明


一、考勤制度:


教师的集中研修活动,均需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3天请假,一学期中请假次数超过2次,或无故旷缺1次者,视其自动放弃研修资格。


二、作业要求:


1.每年至少执教一节萧山区级(或以上)公开课;


2.每年至少撰写一个课题或一篇论文,或在萧山区(或以上)活动中做一个观点报告;


3.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发表于“萧山小学科学网”上;


4.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摘记;


5.每年完成一篇研修总结材料和一份年度成绩汇总表。


三、其他说明:


1.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和“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三个组织的老师在外出学习,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讲座、观点报告等机会优先。


2.积极申报参加各种活动、竞赛评优等。


3.严格执行出勤、考评制度。


4.请及时关注“萧山小学科学网”和QQ群的相关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8 13:20:4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参加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有感


萧山区三星小学       沈建乐


        


     9月6日,有幸参加了参加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活动,活动一开始张青青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植物的叶》,张老师虽然是一位女老师,却非常大气,把大幕墙作为展示学生课外收集叶片的场地,上面用装饰带横竖一贴,分为“不同植物的叶“与”相同植物的叶“两个区域。在学生们也非常能干,在张老师的引导下,不仅找出了叶片的相同与不同点,而且也顺利地说出了叶片基本的结构特征。作为我们听课的老师,当看到这像画般呈现的墙,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我想学生们心情肯定也不坏。


第二个活动也让我们眼睛一亮,在引导学生认识叶子的一生,张老师不是去剪一些植物的枝条来,而是搬来了10几盆常青藤,当学生们领到一盆放在小组中央时,学生们所得到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显然这为学生顺利认识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这样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解决了不能随意采摘树叶这样的情感教育所带来的困惑。


    紧接着沈辽老师和杨老师分别就小学科学评价做了观点报告,让我认识到科学评价的题目要灵活,方式方法要创新,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评价的主体要不局限于老师,还要包括学生自己、学生的家长等,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匆匆午饭后,来自下城区的教研员叶晓林老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叶老师结合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从选题技巧、题目推敲、摘要写法、提纲架构、材料筛选、编辑规范等六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撰写的实用技巧。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常常是动了笔再去请教别人,其实这是不好的,好的选题应该要动笔前再三与别人交流,才能了解最新的信息,题目的价值,以及你可能想不到的困难。还有平时要把一些上课或听课的一些觉得有价值的心得体会记下来,这样就不会觉得“事到用时方恨少”!


     作为学期初的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研训活动,使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可是“心动不如行动”,还是让我们按照专家说的,慢慢体会,认真做起来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8 13:20:15编辑过]

TOP
3#

        “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随笔


        临浦三小   谭汉庆


      开学伊始,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一次集团活动“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规模较大,既有从教多年的骨干教师共同体,新蕊合作体,还有新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本次活动内容也较丰富,听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沈辽老师关于“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的观点报告,教研员杨老师关于本学期的教研布置,以及叶晓琳老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


     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大胆而新颖,脱离了传统黑板教学模式,采用大面积软体墙面做背景,为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有许多的亮点,细节准备上,张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用于垫话筒的毛巾,减弱了话筒的磕碰响。语言上的,在课前张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坐姿,小小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张老师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同时,张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材也进行了一些处理,整个教学过程系统有序。比较区别叶子数量和种类与小组总共的叶子数量与种类,然后引出不同的叶和相同的叶,在课堂上,张老师采用把树叶贴到墙上的方式,让学生把带来的树叶分为同种植物的叶和不同种植物的叶,然后把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挂到前面的墙上,这种展示方式很直观,便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直观的视觉更利于学生的比较。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及时调整学生依据,及时补充学生依据。学生的思想无穷无尽,尽管张老师事先做了充足准备,血多学生区别的依据还是跑出了我们的想象。而张老师也及时的加以了补充,预设与生产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而沈辽老师的报告让我们认识到评价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对同学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是质疑,也是肯定,他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是在别人认知基础上的自我知识的构建和整理。同时,他还介绍了如何出好一张试卷,从题型,题量,难点系数,理论题与操作题等诸多方面来指导一张试卷的出题方向。


    下午,我们又听了叶老师的论文写作指导。让我们认识到了论文选材的方向,材料积累的过程,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更顺利的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较详细的理论依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8 13:19:53编辑过]

TOP
4#

学习了!
做有意义的事!
TOP
5#

 

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有感


萧山区葛云飞小学 田培中


 


这个学期我因副校级干部工作调动,我从原来的进化三小调到了葛云飞小学。说实话这次调动让我很意外,到了新学校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工作。网上看到这次培训,我提前与教研员杨老师联系,还想继续参加这个活动。因这类活动对我来说是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事先把周五的二节课提前到周三和周四上了。


本次培训,首先上了一节公开课: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课前到上课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与我以前所上的课的过程完全不同。张老师对教材也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教材中一开始涉及到个人统计自己带来的叶子数量和种类与小组总共的叶子数量与种类,然后引出不同的叶和相同的叶,但是张老师则在导入阶段出示一片虞美人的叶子,然后让学生找找自己带来的叶子中有没有和老师相同种类的,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区别是否为同种植物的叶的活动,与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不谋而合,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课堂上,张老师采用把树叶贴到纸上的方式,让学生把带来的树叶分为同种植物的叶和不同种植物的叶,然后把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挂到前面的墙上,这种展示方式很直观,便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并为后面让学生到上面来指出叶子各部分结构奠定了基础。并让学生指出从哪几个方面可以来区分不同的叶,让学生充分进行分析,归纳。还有同一种叶不同时期的变化,嫩叶、成熟的叶、老叶、破叶,并让学生说明为何是同一种叶。思路新奇,变化多样。


其次沈辽老师的主题报告让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不是一张试卷,而且寻找新的起点。沈辽老师从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关于科学总结性评价的一些现象、怎样设计一张试卷、怎样设计一些题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然后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科学评价进行了剖析。首先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解读,教师应该树立教育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某节课教学难度的把握和处理,应该回归课堂,研究学生。这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了。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二方面入手,分别是“吃透”教材和“看透”学生。“吃透”教材要从宏观上把握科学本质、微观上设计课堂细节。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是是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的讲座,主题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论文的写作是我感到十分麻烦的事情,每次写作都是挤牙膏式的写出来,质量不高。虽然近些年我的论文偶尔也能在区内获个一、三等奖,但这些文章基本是东平西凑,科研的实际价值不大。而叶老师从选题技巧、题目推敲、摘要写法、提纲架构、材料删选、编辑规范等六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技巧。听了叶老师举得几个例子,我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多素材,课堂上的点滴都可以是我撰写论文最好的素材。


这次活动,充实而有意义,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TOP
6#

 

参加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有感


 永兴小学   杨杰


    2013学年第一学期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于9月6日在高桥小学举行。虽说秋雨沥沥,但高桥小学报告厅却济济满堂,本次活动的内容为张青青老师执教《植物的叶》,云石小学沈辽老师及杨春晖老师的主题报告,最后则是由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叶晓林老师带来的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食粮。以下简单谈谈自己参加此次活动的体会。


     首先是张青青老师执教《植物的叶》,可以看出,张老师是一名有思想的老师,为了这节课,她精心选择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每个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叶子和不同的叶子,其中相同的叶子又有大小、颜色的区别,不同的叶子也有相同的地方,这样的材料能够彻底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后续思维碰撞做好铺垫,整节课主线明确,设计合理,最后引导学生悟出叶子也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达成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接着是两个观点报告,沈辽老师为我们作了《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的观点报告。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怎样设计一张科学试卷,这样的报告能够帮助我们一线老师提高命题能力,很实在,也很有用,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作了《评价活了 学生乐了》的讲座,为老师们指明了学业评价的方向。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老师,我们应该从“吃透”教材和“看透”学生两方面实施课堂教学,科学评价不等同与期末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及时、合理地进行形成性评价。


     下午,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说实在的这天有点私事,却不留神听完了讲座,这说明叶老师的讲座真的吸引人。叶老师结合自己撰写的方法,从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等几个方面介绍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听了以后,收益匪浅,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叶老师写写论文两三天就行,其实前期的素材提炼,后期的论文修改,都是需要积淀的。


     一天下来,感觉这样的活动是我所需要的,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还是需要不时充充电,多了解了解科学教育的前沿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9 11:18:16编辑过]

TOP
7#

向前辈学习!

TOP
8#

细细品来,别有收获!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有感


渔浦小学王丹凤


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于9月6日(周五)在高桥小学举行。作为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的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的内容有课堂观摩课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植物的叶》,主题论坛云石小学沈辽的《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专家讲座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体会记录如下。


《植物的叶》一课中张老师准备了大量的树叶,形状多样,色彩丰富很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材料的准备是关键,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材料是非常缺乏的,虽然说有每个学期都有一只工具箱配备,但是里面的材料真的很不好,基本上有一半以上是用不上的,经常要为下节课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而犯愁,有时候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真的很累,像数学课语文课只要有书和笔就可以把课上好,但是科学课不行,要学生去观察,去探究,那么要完成这些就必须要由材料,材料的准备就要花很多的时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区很多老师发明了科学教具,一些好的教具可不可在我们萧山区内推广,让每个学校都配上几套,像何老师介绍的一些科学教具比如轮轴、张永法老师设计的斜面功能、斜面类别变形以及摩擦力大小比较组合仪 ,郑益平老师设计的月相变化模拟演示器 ,沈洋和俞华正老师设计的“沉和浮”单元教学多功能探究装置等等,我都非常羡慕,如果能让这些教具在自己的课堂上应用,就能很轻松的抓住学生的目光,课堂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TOP
10#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随记



所前二小  钟琦钢


“第X小组的同学已经观察结束,并将植物小心翼翼地放回去了。”


“第X小组已经完成实验,端正地坐好了。”


这是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在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中执教的《植物的叶》一课中的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孩子们却能快速地顺着老师的意愿走,这是颇具实效的导评方式。


想到自己,今年也正在教三年级,但我的课堂还是时常会被自己的训斥声打断。引起我思考的是,到底应该怎样来抓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课堂常规。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我经常会在第一节课上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科学课是怎样的?”孩子们总是会提到科学课就是做实验的课,而且他们非常渴望上科学课、做实验。孩子们的好奇心很强。正是因为对科学课感到好奇,在科学课堂上孩子们各个都很兴奋,尤其是碰到实验课,甚至会兴奋得蹦起来。我想,这绝对是好事,说明孩子们对科学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根本不需要老师耍手段来调动、激发。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该为这一点感到高兴。然而,也正是因为学生对科学实验太感兴趣了,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教师难以控制,课堂效率低下。


于是,很多科学老师会感到烦恼,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压制,比如大声斥责,用教鞭敲打讲台,甚至定下比较重的处罚规定。然而,好动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碰到他们感到好奇的事或物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斥责和敲讲台只能够维持三、五分钟时间。当我们的斥责和批评多了以后,导致的结果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麻木了,课堂继续混乱;第二种是课堂安静了,孩子们不再吵闹了,因为他们开始对科学课感到反感了,原因就是科学课上总是会听到老师的责骂。孩子们不再原意多说了,课堂变得越来越寂静。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抓好课堂常规呢?我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三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很多都不懂察言观色,但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我们可以像张青青老师那样,抓住榜样学生,引导其他学生比较、“跟风”;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懂事了,可以耐心教导,偶尔“镇压”一下效果也是不错的,但绝不能打击他的自尊心。


好的课堂常规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保障,课堂常规的培养应该细心关注、常抓不懈。

TOP
11#

 

我的心得体会


萧山区闻堰镇小 李建立



期初科学教研室在高桥小学组织开展了的教研活动,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的观点,谈一下体会。


  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特别是叶晓林老师为了写论文准备了2年,其次多选择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如何解决的。对啊,我认为论文就是来自教学实践,而不是那些空道理。


   1.我们身边资料的积累


   撰写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应充分了解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


   2.我们自身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我们教学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


4.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 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我们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我们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老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1 19:07:48编辑过]

TOP
12#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活动有感


——在研修中成长


萧山区南翔小学 李伟


2013年9月6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来自全区各小学的160余位科学骨干教师参加本学年小学科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安排了教研课、观点报告和专家讲座三个环节。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每次活动的收获。


一堂受益匪浅的课


高桥小学的张青青老师执教了《植物的叶》,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的课如春雨点点入土的,说不上什么华丽,但是却都十分细到,这些或许是我们男老师难以做到的吧。


细节一:课前的谈话,上课一开始张老师就有表扬个别的形式夸了某个同学的坐姿好,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就马上跟样学样,表扬的效果恰到好处,随后又谈了毛巾怎么用,强调了叶的摆放,我想正是由于点点滴滴的善诱,通过表扬的引导规范了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引领着孩子们观察,研讨。本人认为“好”的观察习惯就是得靠这样一点一滴的养成的。


细节二:很美的展示,张老师准备的材料准备很充足,这么多的不同的相同的叶子,我想张老师为了这节课付出了辛苦,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观察学习材料,建构孩子们的科学概念,我们的科学老师都会煞费苦心,那么我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当学生将植物的叶按照“不同的叶”和“相同的叶”展示在墙上的时候,内容真的很丰满,就如杨老师的话,占尽了地利!让人看了非常爽心悦目,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有利于教学的探讨。


细节三:生命的延续,现在常说核心概念,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核心概念是什么,然而,硬生生地跟学生去说这个核心概念的东西,我觉得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一堂,一堂堂课慢慢的,如春雨一般的建构,张老师的盆景观察,包括随后的研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核心概念就是得这样,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引的工作,主体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应当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够在教学中体会到。


二个精彩的观点报告


云石小学,沈辽老师给我们讲了《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讲座一开始就讲到了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评价是寻找新的起点,学生的起点,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评价我也这么想着。我想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评价,我们就不会在对优秀学生太宠爱了,也不会对问题学生不耐烦了。皮亚杰认识螺旋图更让我认识到了平衡到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认识到建构、迁移,再建构,再迁移的过程,当然更多的收获可能是知道了如何去设计一张好试卷。特别是表格式的研究型设计,让人印象深刻,看来出一张好的试卷绝非易事,做一个好老师还有许多事情学习。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老师关于《评价活了,学生乐了》的讲座,更是开拓了不少思维,这学期我们这个科学团队就在研究“聚焦学生、科学评价”,而我也在评价上思考,听了讲座收获很多的,开放的思维,独特的观点或许是杨老师对我们提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应该朝这个方面加倍努力,课堂教学在改革,我们应当吃透教材,看透学生,两句话虽然简单,但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去做。科学学习评价什么?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运用科学方法等等,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我想这样的指引下我们的孩子都会爱科学,认认真真的学科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我们的孩子的心中开出科学之花!


一个及时的专家讲座


活动邀请了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正如杨老师的话,此讲座正是一场及时雨,叶老师一看就是一个特别会写论文的专家,他从破题立论、创意材料、起承转合、遣词造句等等谈如何写好科学论文,以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整体讲了6个方面“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等等内容,历时2个小时30分钟左右的讲座让人学到了不少写论文的技巧,而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写论文是一项长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别指望一星期写出好文章来;多参加活动,或许活动中你就有了有了写作的灵感,有了写作的题目,有了写作的题材,……


新学期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虚心向专家学习,利用网络学习,让我们践行,感悟!

TOP
13#

 

导 学  自 学  共 学


瓜沥三小  汪钢钧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郭沫若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科学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基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我在设计学案时,牢牢把握两条活动流程,即“学生活动:产生动机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尝试感悟——品读体验表达运用;教师活动:创境激趣导向目标——指导探究参与发现——引导完善拓展延伸”和三大教学环节:导学——自学——共学。下面结合学案《电磁铁的磁力(一)》具体谈谈。


1、导学环节——出示电磁铁,说说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再请一位学生上来玩玩电磁铁,用电磁铁吸大头针。观看电磁起重机工作的场景。质疑:为什么电磁起重机有这样大的磁力,而我们的自制电磁铁却只能吸引几枚大头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


 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引入情景,让他们观察和获得有关的信息,逐步聚焦话题。从学生原有的概念和实际理解出发,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归结出将进行探究的问题。


2、自学环节——你觉得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你是根据什么理由作出这样的假设的?分组讨论。讨论汇报,教师将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聚焦话题,形成了探究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要解决问题,因此就要猜测、假设造成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是:(1)探究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符合教学目标需要;(2)猜测、假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3、共学环节——实验探究,课后延伸。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1节电池、3个不同匝数的电磁铁、一些大头针。小组成员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合作设计实验,进行检验,互相交流研讨。在自学猜测中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还有很多,有待下节课继续来研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所以,在共学环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观察、实验、搜集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另外,也要关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进行有效教学,我们要联系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反思,实践,及时总结,再实践,借鉴经验,适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提高,教学成绩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TOP
14#

 

“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有感


宁围二小 郑益平


2013年9月6日,秋雨潇潇,但在高桥小学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活动的,来自全区各小学的160余位科学老师们心中却是春意暧融。


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一课,灵动而活跃。三年级的小学生从观察相同的树叶和不同的树叶,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也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生命历程。“植物的叶具有生命特征”是贯穿这堂课的主线。这堂课不管是老师对教材运用,对教学材料的处理和展示方法,还是学生的生动而真实的语言及活动表现,都让我耳目一新,学习了!来这趟真值!


区名师沈辽老师和区教研室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讲座让大家明确了一个事实:“评价不仅是一张试卷,评价不仅是奖惩手段,评价不仅是科学期末测评”。不错,《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中也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及动手能力,在交流活动中的思维水平、语言组织能力,科学作业情况等等。换言之,评价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最让我兴奋的是,这次活动请来了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叶老师从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等几个方面讲述写好论文的技巧,特别是所举的一个个生动鲜活、具体真实的案例,让我感叹不已。原来,教学处处、点点都值得思考,都值得做文章。只要用心思考教学的点点、处处,好好地做一做文章,必能拾得精彩不少。


总之,受益匪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2 19:10:40编辑过]

TOP
15#

 

迎着凉意的一次收获


施丹丹


顶着今秋的第一场雨,本学期的第一个教研活动在高桥小学开展了。来自全区的小学科学教师聚集一堂,共同听取年轻教师的教研课和几位名师专家的观点报告。


首先是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的一节展示课,她选取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尽管开学才没几天时间,但是在课堂上可以看出张老师的用心良苦。本课的别具心裁的利用墙壁作为学生叶片展示的黑板,效果特别震撼,给人印象深刻。在课堂上,张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把叶片分成相同叶片和不同叶片的两类,感受到叶片的同异。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认识叶片的基本特征。在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时,学生对常春藤的观察,仔细深入。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叶子的生老病死,这无疑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张老师在整个课堂中将植物的叶有生命作为主线,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所在,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还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接着是来自萧山云石小学的沈辽老师对科学评价的一个观点报告。沈老师将科学评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而是将科学评价分布到平时的科学学习和实验操作中。同时,沈老师将近年来出现在期末试卷中的个别试题进行分析,指出其不严谨之处,对这些试题提出自己看法和修改方案。紧接着我们萧山区教研员杨老师对新学期进行了展望,她提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让我们小学教师要时刻谨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最后是来自杭州市下城区的叶晓琳老师,对小学科学论文的撰写技巧提供了一些建议。他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提纲框架、材料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叙述。叶老师还将自己的论文展示出来,从自己的文章中一一相对,为我们如何写论文做了详细的解释。


活动结束,天空下起小雨,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是离开的每一位老师都嬉笑眉开的,迎着秋雨,我们得到了这份意外的收获,心满意足。


TOP
16#

 

参加萧山区“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的感想


萧山南阳小学   章小亮


    9月6日,天空下着小雨,全区的小学科学教师济济一堂,汇聚在高桥小学,正静待本学年第一次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专题研训活动的举行。本次研训活动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主持。此次活动一共安排了三块内容: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植物的叶》;云石小学沈辽老师和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做观点报告;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有关论文撰写的讲座。整个活动下来,内容丰富,尤其是叶老师的讲座,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帮助较大。


张青青老师的课堂,学生课堂常规和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给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叶是有生命的,感受叶子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杨春晖老师本学期的活动安排也给我们这个学期的目标指出了方向。


     沈辽老师做了有关于科学评价的报告,尤其是针对教师如何出适合学生的试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撰写论文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件头痛的事,总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像是挤牙膏一样,蹦不出几个字,所以看到这个研训活动有安排撰写论文的讲座,心里还是小高兴了一下,觉得这次研训活动肯定对我帮助会很大,事实也确实如何。叶老师的讲座从论文选题、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几篇论文,给我们做了一个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叶老师能再多讲一会,可惜的是,叶老师的讲座资料我们没有机会共享,要不然对我们的论文写作帮助肯定会更大。

TOP
17#

 

《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新街一小  盛镇义


利用空余时间,我拜读了张红霞教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本书以科学探究过程各环节为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大量的课例分析,将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的科学性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阅读此书,使我有拨开迷雾见月明之感,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科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得出结论。本书对“科学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让我对“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有了深入地理解,科学的过程不是记住了科学探究的步骤就可以了,科学过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学会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小学生而言,科学过程的各个步骤中,最适合也是他们最乐于做的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数据或收集资料,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并学会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书中提到:“在客观的原始记录基础上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一过程要让孩子们完整地感受到,而不是一上来就让孩子们在现成的表格中填写。”确实,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记录,平时我们在实验时都会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一上来就填写我们制定好的实验表格,这样做确实剥夺了学生对数据、资料处理的能力。在学生整理数据、资料时其实是让学生对自己实验过程的回顾,对实验步骤、过程条理化、清晰化,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加工,同时为后面用数据来说明自己的发现作好铺垫。但是我认为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刚接触科学,教师提供现成的表格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对于中高段学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数据。


书中还有很多精华,我来不及消化和吸收。好书如香茶,要多品尝、多体味,以后我会更多地品味这本书,慢慢消化和吸收。

TOP
18#

 

我想做一名好老师


朱据正


从做新老师开始,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作为一名好老师,第一年,我认为,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就是一名好老师,可是,估计每个新老师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难道只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给学生讲,学生就会认真听了吗?于是,第二个问题马上又面临了,我该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道理,直接无视,凶,只能安静两分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安静”!


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从老教师那里吸取一部分经验,也听了很多老师,专家的课,现在的我,还是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怎样作为一名好老师?


专家和名师的课,的确是很让我震撼,可是,真正的拿到课堂上,总感觉有点变味,我想距离他们,我肯定很遥远,我很希望有自己的特色,让学生可以对象朋友一样的对待我,同时课堂中又能够尊重我,该讨论的时候激烈讨论,该认真听讲的时候坐的端正认真听,该发言的时候积极发言,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如何让学生心底来接受我这个老师呢?这个学期,我是这样做的:


一.               开学第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全班同学的谈话,自己觉得还是比较具备亲和力的,我觉得适当的谈话比板着脸上课效果应该要好很多,我本着尊重学生的观点,同时希望让学生来尊重你。


二.               由于我要教四个班级的课,所以一些课堂的记录由课代表负责,班里进行加减分机制,基本上都以加分为主,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月进行统计,适当进行一些奖励。


三.               科学的实验课,一律都在实验教室上课。


四.               一旦发现班级有个别同学上课开小差等现象,及时谈话,认真开导,一切都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各种问题。


五.               注重细节,学生的常规经常性监督,检查,比如,铃声响,课前准备做好,坐姿要端正,实验课,进教室后坐端正,做实验的时候有顺序领取器材,安放整齐,出实验室凳子摆放整齐等。


这些是我这个学期一直在努力做的,同时,一个月过去了,自己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也很愿意亲近我,最开心的,就是自己所教的学生老远看见我,都会跑过来跟我打招呼。而不是远远的回避……

TOP
19#

                                                        活动感受

                                          坎山镇小 陈利丽


    9月6日,我前往高桥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主题为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很充实,既有课堂观摩——《植物的叶》,也有主题论坛——《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和《评价活了 学生乐了》,还有专家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在这次活动中听了1节课,3个讲座,有了很多的收获。


     张青青老师的课《植物的叶》,让我眼前一亮。张老师的材料准备、课堂组织、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最喜欢张老师的这个环节:请学生把相同的树叶和不同的树叶贴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


沈辽老师提到怎么样设计一张试卷,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学生的年龄特征,试卷的难度系数,题型与分析情况(题型可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最后还细化到怎样去设计一些题目,沈老师认为题目设计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要有规范的句式,要指向核心概念。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少设计试卷的新手来说真是受益匪浅。


     杨春晖老师提出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做到“吃透”教材(宏观把握学科本质、微观设计课堂细节)、“看透”学生(了解学生初始概念、把握学生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老师认为评价不是培养刻板的科学家,而是造就高尚的社会人;评价不是判别学生的好坏,而是指引学生的发展;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物,而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评价科学学习呢?有三种方法: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综合评价。


     近几年虽偶有论文获奖,但是总是感觉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每每开始写论文总有点对时代的主题、对当前的热点以及如果更正规的写论文等存在很多疑惑,下午的专家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叶老师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听完讲座让我对写论文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天的活动安排的满满的,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加油!努力!

TOP
20#

 

参加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体会


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胡立平


2013年9月6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新学年的第一次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共同体研训活动。一天的研训活动,给我的感受是紧凑、充实、有效,对我而言,它就像是一次丰盛科学专业宴席,让我收获满满的。


本次“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我把它概括为“四个一”:一批年轻的新老师、一堂优秀的观摩课、一场以评价为主题的论坛和一次专业的论文指导。


一、一批年轻的新老师。培训那天,天空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萧山高桥小学的报告厅里却是人头颤动,来自全区各个小学的150多位科学老师齐聚一堂,参加此次研训活动,其中不乏很多年轻的新面孔。在休息的时候通过聊天,我知道这些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他们都加入了小学科学老师的队伍,这么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我想萧山的小学科学的明天会更好!


二、一堂优秀的观摩课。本次研训活动有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主持,首先拉开帷幕的是来自高桥小学的只有5年教龄的年轻的科学老师张青青老师执教的一堂观摩课《植物的叶》。本课的教学,张青青老师是围绕“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特征的”来设计的。通过让学生观察相同的树叶和不同的树叶,从而让学生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示出叶子是有生命的;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示出叶子的生命周期。张老师紧紧抓住植物的叶也是有生命的这条主线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叶子的生命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三、一场以评价为主题的论坛。一堂精彩的观摩课之后,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老师和教研员杨老师分别作了《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和《评价活了  学生乐了》以评价为主题的报告,沈老师结合一个个体现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题目,讲解了设计试卷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握试卷的难以程度,考虑题型与分布情况,要指向核心概念。评价不是一张科学试卷,更不是奖惩手段,而是试误的过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搜寻新的起点。杨老师从2013年教坛新秀考试题目为切入点,为我们指出了的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本质和微观设计课堂细节来“吃透”教材;从了解学生初始概念和把握学生发展方向来“吃透”学生。关于科学学习评价杨老师也从“为什么要评价”、“用观念什么去评价”、“评价什么”、“用什么方法去评价”,细致而深入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学习评价的实质。


四、一次专业的论文指导。下午,培训的老师们有幸聆听了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叶晓林老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专题论文指导讲座,叶老师结合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从选题技巧、题目推敲、摘要写法、提纲架构、材料筛选、编辑规范等六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撰写的实用技巧,给老师们注入了一股如何写论文的“新泉”。


新学年的第一次培训,就那么的让我振奋人心,受益匪浅。

TOP
21#

 

                                                      活动感受


                                            坎山镇小 陈利丽


      9月6日,我前往高桥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主题为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很充实,既有课堂观摩——《植物的叶》,也有主题论坛——《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和《评价活了 学生乐了》,还有专家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在这次活动中听了1节课,3个讲座,有了很多的收获。


 张青青老师的课《植物的叶》,让我眼前一亮。张老师的材料准备、课堂组织、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最喜欢张老师的这个环节:请学生把相同的树叶和不同的树叶贴到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说为什么这么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


沈辽老师提到怎么样设计一张试卷,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学生的年龄特征,试卷的难度系数,题型与分析情况(题型可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最后还细化到怎样去设计一些题目,沈老师认为题目设计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要有规范的句式,要指向核心概念。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少设计试卷的新手来说真是受益匪浅。


      杨春晖老师提出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做到“吃透”教材(宏观把握学科本质、微观设计课堂细节)、“看透”学生(了解学生初始概念、把握学生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老师认为评价不是培养刻板的科学家,而是造就高尚的社会人;评价不是判别学生的好坏,而是指引学生的发展;评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物,而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评价科学学习呢?有三种方法: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综合评价。


     近几年虽偶有论文获奖,但是总是感觉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每每开始写论文总有点对时代的主题、对当前的热点以及如果更正规的写论文等存在很多疑惑,下午的专家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对我来说真是及时雨。叶老师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听完讲座让我对写论文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天的活动安排的满满的,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加油!努力!

TOP
22#

                               《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反思

                                          衙前农小 陈春风


     本学期考虑到冬天气候的问题,所以对单元教学进度做了有些小的改动,把第四单元提前来上。这一教学内容,得花上两课时了。光让10个小组汇报、交流、补充在这两天里对校园分区域搜索的结果,就花了整整一堂课。虽然时间花费较多,但还是值得的。一则说明学生认真参与了,因为仔细搜索过才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二则交流的过程越充分越详细,对“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这项后续活动是有利的。因为我是将全班分四大组分别搜索四分之一校园区域,此堂课作为一个汇总阶段,所以还无法让学生回答:校园里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在汇总交流时,还应让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仔细搜索了,但并没有发现校园内所有的动植物,因为季节原因,因为观察疏忽的原因,由此体会到生物种类的繁多。


     汇报了,交流了,就为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为学生准备了校园平面图纸,要求依据各大组的汇报情况,再结合课后各组再次搜索补充来完成一张较为详细而全面的“校园生物分布图”。并适时提出制作时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图上建筑物区域太小,而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结合学生的想法,出示城市地图、景区游览图等,向学生介绍编号的方法。这样指导过,制作出来的分布图的效果会更好些。


     在教学“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时,学生对书中所列的动植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分布,有所了解,除了书中所示,教师还可以再补充部分动植物,如金丝猴,东北虎,银杏等,以增加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认识。在教学此项内容时,有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过系统的地理知识,对这张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域图中各省份的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了解,是需要教师介绍的。所以最好准备一张较大的中国行政区域图,在介绍动植物时在图上标出,使学生对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分布情况能一目了然。


TOP
23#

 

“太阳底下的温度不一样”


                                                萧山区光明小学  包盈华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充满着神秘,许多在学生身边的现象,却常常让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我们关注于现实中的许多细节,却能意想不到地让学生“重新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近期在教学四上《天气》单元。其中有一个活动环节是测量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老师事先在四个不同的地点(教室内、走廊上、太阳下、树荫下)放置了4个不同的温度计。并且派了四个学生分别看守这四个温度计。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四个温度计的温度。当学生完成全部读数,开始交流温度读数的时候,许多学生喊出了“太阳底下的温度不一样”。在“太阳下”的温度成了争论的焦点。有的是34度、也有33度、35度、甚至还有一位学生的读数是36度。是学生读错数字了?不太可能,温度计已经读数已经很熟练了。难道温度计坏了,这也似乎不可能,课前这几个温度计都是一个读数,再说使用时又有学生看守的……


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忽然窗外的一明一暗让我想到了原因所在。断然决定,放弃接下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搞清楚这里面的真正原因。


这回,让学生把四个温度计全部搬到阳光下,让学生一起读数。读完之后,再等3分钟再次读数,这样连续读了5次。每次读完数字之后,让学生顺便看看天空。当学生再次交流这些数字时,学生已经非常明确了其中的原因。那天是多云天气,时而太阳露出了,的确很热,时而又有乌云遮住,却又很快凉下来。


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得到:


1、课堂上学生对于观察结果的争执,更多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学生的争执往往发源于学生对现实观察的矛盾所在。当学生发现其他三个地方的温度读数与同学们都一样,为什么偏偏太阳底下的温度不同。此时的学生求知欲特强,更是开展教学的绝佳时机。


2、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的原由。如果说教师发现了其原由所在,直接告诉了学生,不仅学生得不到探索的满足,久而久之便会打消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此时让学生再次观察太阳下的温度较之原先的观察活动,做了改变。针对性更强,而且让学生有了横向对比。从而避免了学生误读数字,温度计偏差等误差。由此得到的结果更让人信服。


3、得与失的权衡。古人云“有得必有失”。的确,为了解决学生的一个争执,后半节课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剩下的教学内容需要在下一节课上去弥补。然而得到的是学生对于疑问的一个亲身探究,一个求知欲的满足。如果学生能在这样的再探究当中获得新的收获,则与落下半节课相比,其得失还是值得的。

TOP
24#

                                                         活动感受 

 


                                            新街三小  王 晓锋


     9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在此次研训活动中,听了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沈辽老师关于“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的观点报告,教研员杨老师关于本学期的教研布置,以及叶晓琳老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本次研训活动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多多。


      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给我了很多启示。她对学生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念。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她在教学时能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教会学生观察、记录、讨论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在沈老师的观点报告中,重点讲到了老师在设计试卷时应该考虑的众多因素,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试卷的难度系数、题型与分布情况等。沈老师所呈现的表格,具体地考虑毎一课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均匀分布让我受益匪浅。


      课题论文对于我们这年轻老师来说是一个必经之路,每次都为此痛苦不已。听了叶老师的讲座后对写论文又有了新的方向。从论文的选题,观点的阐述,论证的有力和语言的精炼都是关键。叶老师在讲座中紧扣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精心钻研教材,做一个有心的人。

TOP
25#

 


怎样写一篇货真价实的科学论文


坎山镇小  张永祥


2013年9月6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训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活动主要分三个内容: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植物的叶》;沈辽老师作了《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的观点报告;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以下简单谈谈自己聆听叶老师讲座的体会。


叶晓林老师结合自己撰写的《“模糊教学”不模糊》一文,从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几个方面介绍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就我个人的体会,写出有价值的论文,主要在于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须对自己的科学教学有实实在在的研究、思考,并从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教师的职责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而撰写或发表文章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它必须以搞好教学和教研工作为前提。教师要想写出教育教学文章需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只有勤于积累,精于思考、才会有东西可写,并能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来。


首先,要善于学习,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积累资料的方法通常是记笔记或制做卡片,写教后感。


1、多看多读,从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课题,产生素材的灵感。
2、深入学生,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是素材积累和产生的重要场所,学生询问的问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引发我们去思考、去研究,深入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论文创作的原动力和策源地。
3、坚持写教后感。教后感是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以及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学效果的评析及总结,也可以说是教师对自己从设计—实施—效果的反思或心得体会。


其次,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要精于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做整理和综述工作。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思维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在思考中发现新课题,产生素材灵感,使表面的东西得以深化,零散的东西变为整体,孤独的东西变得联系起来。


二是,必须学习掌握论文撰写的要求和方法。


1、选题 


选题就是确定题目,这是写作中首先碰到的,也是最主要的部分。题目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命运”,所以,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
(1)要从实际出发。平时自己对某一问题留心思考,并认真研究,有所收获,取得了研究成果的,才有可能考虑写作,没有实践基础或虽有实践但无收获体会,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2)要有新意。无论写什么文章,关键都在于有新意,如果深层次的创新一时做应该体现一的题目,一般不宜再用,如果受到别人所用题目的启发,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在观点上有新的见解,而需要再用的话,用时可在题目上冠以“再谈”、“也谈”之类的字样。


(3)素材和论据要充实。
(4)选题不宜过大过宽。题目过大了,势必精力分散,道理讲不清说不透,最好是取某个小问题、某个问题的侧面来写,把道理说清楚,使人们看后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2、拟定写作提纲
    确定了题目,并有了充足的素材和论据,也不要急于动笔,可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先拟写论文的详细提纲,提纲是帮助作者整理思路,指引你如何取舍文章的内容,是将要写成的文章的骨架,它是起着疏通材料、安排材料形成文章基本结构的作用。


3、写作初稿


提纲拟定以后,就要抓紧时间写初稿。初稿要紧紧围绕提纲尽快地写,最好是一次就完成,初稿写成后,不要急于定稿,先把它搁置一两天,然后再很快地重读一遍,看表达是否清楚,计算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谨,更正明显的错误,改正字迹模糊的地方,等三、五天以后再全面修改定稿。


4、修改润色


文章的修改润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结构修改,二是词句修改,三是审定图表和数字符号及字母的大小写,四是重新写题目。

TOP
26#

 

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有感


萧山区义蓬三小  杨 君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为了这次培训,我提前把周五的四节课提前到周三和周四上了。这还多亏其他各位老师的支持,把我周五的课顺利的换完了。因此,为了这次培训,我周三上了5节课,周四上了6节课。不过还好,这两天每天都有两节信息技术,相对来说稍微轻松一点。


然后说说培训那点事吧。


出发:


一大早,我接了一个我们学校科学老师,然后把老婆送到了下沙学正小学,再匆匆赶到高桥小学。幸好,这次培训开始的时间是8:45,比以往要迟一些,这也正好为我们这些偏远的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一个意外:


本次培训有点意外的是,教学设计没有发下来,我有点疑惑。习惯了把笔记记在教学设计边上的我有点茫然,无奈之下,只能旁边老师的笔记本里撕下一张作为记录。


一节课:


活动首先安排了一节课,由东道主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张叶子,找一找和老师一样的叶子。然后进入第一个主要活动,分一分组内的同一植物的叶和不同植物的叶,并说说为什么?这里张老师给学生预设了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我观察到了_____,说明这是相(不)同的植物叶子。平时我们直接问学生为什么说明它们是相(不)同的植物叶子,很多学生回答得都很不完整,有这样一个范例在那,学生回答得非常完整。这个活动一共花费了17分钟,我觉得这个时间花的很值得。如果这个再针对是不是同一植物,进行深度思考,如果要证明是不是同一植物的叶子,最简单得办法是不是同一棵植物的叶子。这就直接指向了核心概念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间接证据。第二个任务是认识植物叶子的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说说植物的叶可以分为几部分,为什么?等学生达到一定共识时,再指明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可能对植物叶子组成部分理解更加透彻。最后一部分是观察同一植物的叶,这部分我觉得处理得很好,学生接受得也不错。


讲座一:


第一个讲座是沈辽老师关于《小学科学评价题目的设计》,科学评价确实是件难事,评价不能一张试卷解决,评价不等于奖惩手段,它应该是我们寻找学生的起点,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


讲座二: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老师关于《评价活了,学生乐了》的讲座,杨老师从“吃透”教材,“看透”学生两个角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觉得“吃透”教材,首先就是明白教材的意图,能按教材执教课堂。如果有能力,可以对部分活动进行更改和思考。“看透”学生,我觉得就是明白学生的前概念,即此岸。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彼岸,学生发展了多少。我觉得这正是我思考的一些方向。


讲座三:


这次讲座邀请了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叶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这个培训真是及时雨。我正在撰写2012年立项课题的结题。叶老师从选题技巧、题目推敲、摘要写法、提纲架构、材料删选、编辑规范等六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技巧。虽然近些年我的论文偶尔也能在区内获个二三等奖,但这些文章基本是东平西凑,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任务,科研的实际价值不大。但是听了叶老师举得几个例子,我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多素材,比如说我参加过的一节区级优质课比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试教了好几遍,不正是我撰写论文最好的素材吗?


结束:


一天的活动,充实而有意义,相信对我以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TOP
27#

 

     9月6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自从加入科学骨干班以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活动,我感到非常幸运。每一次培训学习,总会给自己在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莫大的帮助。这次活动更是如此。


满满当当的一天,却一点都没让人感觉到乏味,因为在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主持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是由东道主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执教的一堂《植物的叶》。张老师开门见山的引入,为接下来的细心探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观察相同的树叶和不同的树叶,从而引导学生寻找两片叶子之间存在的相同结构和不同之处。用贴在白纸上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会分类;紧接着的说说理由就变得水到渠成,非常自然流畅。最后,张老师继续引导学生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显示出叶子的生命特征;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得到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示出叶子的生命轨迹。整堂课听下来,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则是清新自然流畅,像是经历了一场有趣的旅行,却也收获满满。当然,也能想象到课前张老师为这节课精心准备所花费的时间。


听完有趣的科学课,意犹未尽时,萧山区名师沈辽老师的《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观点报告。又把我拉回到更理性更深层的思路上。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设计一张试卷?沈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生动形象地告诉了我们。


     下午,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叶晓林老师做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他从选题的技巧、题目的推敲、摘要的写法、提纲的架构、材料的删选、编辑的规范等几个方面讲述写好论文的技巧。叶老师注重用事实说话,风趣幽默的表述让我记忆深刻。尤其是他对于论文要点的比喻,真是形象生动。他把题目比喻成人的脸蛋,摘要如面庞,提纲如骨架,材料如经脉似血肉,编辑的规范又如同衣着打扮,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美女”该有的标准,但如果某一方面欠缺就会让人觉得遗憾与不足。我想叶老师这样比喻就是告诉大家,写好一篇文章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就连参考文献十几个字都不可忽视。


     一天时间或许很短暂,但是却给每位参与的老师带来清新感觉和充实的体验。让我们共同践行感悟!


TOP
28#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活动随记


萧山区党湾镇二小    陈 婷


因为个人一些原因,距离上次外出学习已经时隔很久了,感谢这次高桥小学的活动,让我享受了一次丰富的精神大餐。


这次的活动分四项议程:


首先,聆听了来自高桥小学的张青青老师所执教的《植物的叶》一课,再一次为张老师丰富而富有情感的课堂所折服,也再一次为高桥小学这群活泼而又聪明的孩子所折服!


三年级刚刚接触到科学课,孩子们对科学课充满兴趣,他们总是会用好奇的眼神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但是也不可否认,刚开始的他们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课堂常规,张老师抓住了他们的年龄特点,给我们作了很好地示范:就是展示+评价。


先让孩子们通过小组观察叶子,将属于同一种植物的叶子贴在一张白纸上,属于不同植物的叶子贴在另一张白纸上,然后找这样分类的依据。


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了。之后的交流和展示环节,张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将小组的分类结果贴到展示墙上,让全班都能看到,一目了然,而且感官上的刺激更是能吸引这些孩子,他们各抒己见,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细心地甚至超过我们大人。


张老师的评价也很有激励性,比如说:像这位同学的坐姿是最舒服的,我们也像他一样坐得舒服的上课。(表扬坐得端正的)


我们把它(常春藤)小心翼翼地送回去!


从张老师的课堂中,再一次验证了:对于孩子们,其实我们如果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心,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之后是聆听来自沈辽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沈辽老师从科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按照皮亚杰认识螺旋图来分析,又按照评价的功能进行分类,最后介绍怎样设计一些题目。整个讲座娓娓道来,从理论出发又回到我们的实际,深入浅出,让人不禁佩服沈老师深厚的理论积淀,又佩服他爱思考爱实践的精神,为我们以后进行更科学地命题作了很好的引领。


第三项是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的讲座。杨老师的讲座总是在一开始就能牢牢地吸引住我的目光,杨老师从两幅漫画引入,考查的是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独特的观点,然后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对我们提出新的要求,然后对科学学习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什么评价?用什么观点评价?评价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评价?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让我对科学评价有了更完善的认识,同时也为我现在正在进行的评价实践作了很好的指导。


最后一项是叶晓林老师的专题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他从自己参加的论文比赛经历谈起,介绍了一些写论文的技巧,大到如何选题,小到标题的修改、论文字体格式等细节,让我们对写论文有了更好的提升。其实我想写论文也并不难,关键是你爱思考,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点,然后去做一些尝试、反思,再尝试再反思,如此反复,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题材了。说起论文,估计大部分老师都不愿面对,但看叶老师轻轻松松就是一篇真是幸福,我想总是有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吧,写得多了,总会学会,也总会喜欢上的,现在自己正处在鼓励自己写的阶段,等到什么时候自己主动去写了,我想就是我苦尽甘来的时候了吧!


TOP
29#

 

 教学随笔


靖江一小  沈方华


     这学期科学社团活动又开始了,这次我选择了四年级的8名学生组成了项目活动小组,在为期3个礼拜的活动中孩子们以自主探究为活动的主要形式,经历了活动计划的设计,活动目标的确定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这些过程,较好的完成了六年级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铁生锈的秘密”项目的探究任务。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在网络平台上的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秩序的开展活动并及时上传活动情况以及相关新闻动态。通过这次活动真正促进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我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了如下的一些感悟:


  一、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探究主体性,学会了主动设计、主动探究、主动总结。


  这个活动,从选材开始就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选择自己喜欢探究的主题来展开本项活动,经过孩子们的商量,我们最终共同确定了研究内容“铁生锈的秘密”。紧接着又确定了研究的计划,实施的具体安排等。有了上学期活动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后,本期活动的开展显得有条不紊了许多。


  在本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借助于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猜测能力并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大胆的质疑,对铁生锈的原因提出猜测并想法设法进行验证。


  二、充分应用网络进行交流,应用网络的能力得以了提高,发挥了网络的时效性,拓宽了参与面。


  在活动中,我们高兴得看到学生在我的项目的“学生论坛”这个交流平台上充分、大胆的发帖,写出自己的收获、认识以及疑惑。这种交流是很自主的,在进行活动探究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技能的交流,共同验证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应的任务,随时通过网络进行活动报告,促进了学生阶段性的成长,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使小组成员之间更加的具有凝聚力和协作力。


  三、有了适时、恰当的评价体系,促进知识的获取。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正确的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再次获取知识。小组长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各自的综合组织能力,小组长往往引导着各小组的研究方向。


  四、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当然在学习活动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主动积极地投入了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尤其是刚开始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段时间,铁钉变化很小,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慢慢的出现了一些探究上的惰性,有些孩子活动探究中创新问题的提出也欠缺。不过孩子们还是能够围绕主题将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和条件基本弄明白。因此,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孩子们知道了铁钉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下会生锈,并且知道了在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更易生锈。同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其他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以及物品生锈的危害和防止。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耐心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所有孩子就实验结果进行了交流,对获取知识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孩子们在设计实验时思维不够开阔,方案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知识积淀还略显不足。


  总的来说,通过开展这次项目活动,我校四年级的孩子虽然年龄相对较小,但还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活动中获得了真知,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良好作用,让做中学的理念得以了很好的发挥。较好的实现了我们的项目计划。

TOP
30#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新围小学  罗国锋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由于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在课堂上指导了这两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那天正逢星期五,我就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两个实验,周一带来,并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和根的生长方向等。


在周一上课交流实验结果时,“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一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得出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结论时却出现的分歧,多数学生得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他们拿出了自己实验的绿豆芽,说在阳光下的长得壮,得不到阳光的长得不好。但也有几个学生得出的是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当时我很纳闷,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于是,我问其中一个学生,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他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说:“这两盆绿豆芽我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有几个同学也纷纷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你按照书上的方法试了吗?”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又问了其他个人学生,他们的回答也差不多,这时我才想到问题所在,于是,我让其他学生思考,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控制好了阳光这个变量,并针对刚才同学的实验进行了分析,让学生说说,放在阴凉的墙角里的绿豆芽到底有没有得到阳光。学生经过分析,觉得放在阴凉的墙角里的绿豆芽还是可以得到阳光的,只是少一点。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按书上的方法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我又让那个几个同学从新再去做下,看看效果。我又从学生中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绿豆芽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不见光茎短、细,叶小、枯。通过对比给实验结论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其实在实验交流中会出现这种与实验结论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上堂课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