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随笔专贴 [复制链接]

1#

[推荐]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随笔专贴

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专贴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修考核说明


一、考勤制度:


教师的集中研修活动,均需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3天请假,一学期中请假次数超过2次,或无故旷缺1次者,视其自动放弃研修资格。


二、作业要求:


1.每年至少执教一节萧山区级(或以上)公开课;


2.每年至少撰写一个课题或一篇论文,或在萧山区(或以上)活动中做一个观点报告;


3.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发表于“萧山小学科学网”上;


4.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摘记;


5.每年完成一篇研修总结材料和一份年度成绩汇总表。


三、其他说明:


1.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和“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三个组织的老师在外出学习,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讲座、观点报告等机会优先。


2.积极申报参加各种活动、竞赛评优等。


3.严格执行出勤、考评制度。


4.请及时关注“萧山小学科学网”和QQ群的相关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3 11:14: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做有意义的事!
TOP
2#

 


关于“落叶——蚯蚓——小鸟”食物链的若干思考


汇宇小学 瞿梦溪


    思考一:落叶是不是生产者?


    五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有关于生产者的定义: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维基百科中关于生产者的定义:自养生物,也称为生产者,在台湾称为自营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许多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能量。生产者的物质通过被消费者消耗,而被转移至消费者身上,同时一部份能量亦会一并转移。


落叶,属于植物的尸体,已经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不能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制造有机物,因此应不属于生产者。


    思考二:蚯蚓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


    书本上对于消费者的定义是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根据书本上的定义,蚯蚓通过食用落叶,来获取自身所需的养分,应属于消费者。


但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异养生物。因蚯蚓食落叶,将落叶转化成无机物,因此将蚯蚓归为消费者。


从《普通生物学》中对蚯蚓的描述来看,蚯蚓应属于分解者。但由于小学科学中并未提及分解者的概念,学生普遍认为蚯蚓属于消费者。因此,如何把握此知识点,在教学上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思考三:“落叶——蚯蚓——小鸟”食物链成立吗?


    书本上对食物链的定义是: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网络中,人们普遍将食物链定义为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其中,腐蚀食物链是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的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链的起点,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后者与前者是腐生性关系。由腐烂的动物尸体或植物体变成碎屑,才开始被微生物所利用.在生物群聚中,大部分净生产直到死亡后,才供其他生物消耗。


    根据以上说法,“落叶——蚯蚓——小鸟”食物链应该属于腐食食物链。但在初中、高中食物链的学习中,仅仅局限于捕食食物链。在小学出现腐食食物链,是将知识点模糊处理,还是向学生清楚解释,还有待思考。

做有意义的事!
TOP
3#

立足学生   追求本真 


萧山区湘师附小    许臻蔚


    这几天有幸到萧山特殊学校参加了城厢街道新教师的师德培训,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感想颇多。特殊学校的教室不大,学生也不多,一个班大约只有8-10名学生,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很难集中注意且对老师将的内容并无直观感受。只有当老师出示实物以后,才能勉强听教师讲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讲解同样的内容。当遇到教师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平时生活中养成的语言习惯有冲突时,学生很难听从教师的指导,坚持己见。一堂课听下来,教师的讲课重点不超过三个,学生学会的生字也极为有限,但是这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一遍又一遍的教导学生。面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时,我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吗?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科学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每每有老师谈论起科学课的时候,觉得每次考试科学课成绩还不如由班主任兼职的班级教的好,科学专职老师也就这点水准。听到这样的话,我也在反思,我能比别的老师多教给学生些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当我用看待同一个人的眼光看待整班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的时候,我就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在特殊学校听课的经历让我明白,其实科学课就是一门生活学科,只用让学生放手去做,放手去试,才能让学生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我作为一名科学专职教师,能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内容,也不是每次考试前的那些复习要点。我要教会学生的是一种对事物的专研精神,对科学课程的热爱之心,和对一切未知之物的好奇心。

    科学课是一门动手的学科,我不能为了成绩捆绑住学生的双手。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知识,从生活中增长经验。同时自己也要做一名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导师,而不是一名放大学生缺点的教书匠。
做有意义的事!
TOP
4#

功在平时    贵在坚持 


萧山区新塘小学    富燕飞


    本学期广角新学员的第一次研讨昨天晚上如期拉开序幕,首先博士和大家聊聊参加广角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然后对研讨的模式进行了改动,加入对试教视频的研讨。在这次研讨中,我也提出了自己对教学的疑惑:课堂交流。


    观摩着优秀老师的课堂,我总会感叹他们学生的学习习惯真好,包括倾听,交流,以及回答问题的严谨性。每学期开学,我总是很信心满满的想建立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是往往都是半途而废,因为要注意的方面太多了,过一段时间连发觉连自己都觉得太累了太烦了,自然而然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没有进行进一步强化,学生当然也就不会注意,所以期初的各种政策得不到落实。


最近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交流特别有感触,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虽然不少,但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太欠缺了,大部分情况都停留在我和学生交流的状态。在实验过程和作业的反馈中我发现其他同学根本没有吸收学生的回答。通过的交流,博士提到了现在其他老师采用的方法:后面一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说自己的想法之前要对前面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哪里需要补充的。然后在和其他前辈老师交流过程中,也提到了其实交流、倾听这样的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慢慢强化,但是对学生也不能要求太多,一下子全部做好,一个学期就主要培养一个学习习惯,否则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太累了,不能坚持下去。


    触动过后,化想法于行动,不断摸索,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做有意义的事!
TOP
5#

第一次接触三年级学生有感 


萧山区宁围一小    徐玉红


    第一次教三年级的小朋友,唧唧喳喳,有点像一群不懂事儿的麻雀,一点点小事儿就报告老师,刚开始有点讨厌;慢慢地,有点百感交集!


     一、孩子们有点词不达意


T: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S:落叶比较红。


T:你能把落叶与新鲜的叶的区别说完整吗?


S:新鲜的枫叶是绿色的,落叶是红色的。


T:所有种类的叶子变成落叶后都是红色的吗?


S:不是的,有的是黄的。


T:刚才的问题,怎么回答更准确呢?


S:新鲜的叶是绿色的,落叶有黄的也有红的,它们颜色不一样


     二、孩子们没办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S:老师新鲜的叶好看,落叶不好看。


T:其它小朋友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摇头


T:有认为落叶好看的举手


没有一个举手


T:老师觉得落叶也很好看,比如到了秋天银杏树会变得金黄,金灿灿的很好看!


有的学生点头


T:所以“好看”,“不好看”大家都有不同的感觉,没办法判别,所以我们暂时不把它作为它们的区别,可以吗?


S:好


     三、孩子们年纪虽小,懂得生活常识不少!


    比如在306班的课上,老师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大树啊?


 学生S:听。


 T:听什么呢?


 S:听声音。


 T:你以前听见过怎样的声音吗?


 S:风吃过后,沙沙的声音。 


 T:你观察得真仔细,其它小朋友还有别的方法吗?


 S:尝。


 T:尝什么?


 S:果实。


 S:老师,有些果实不能吃的,会中毒的。


 T:你知道哪些能尝,哪些不能尝吗?


 S:那些我们吃过的水果能尝的。


 S:吃过的还用得着尝吗!


 S:老师可以发微博,知道的人就会告诉我。


 S: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


   我完全被惊着了,寻求这种生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思维与生活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决定就这样上下去!


     四、孩子们极易互相启发思维


S:可以找人来尝,像古代的皇帝那样,找下人来试毒!


S:我们这是在现代那!


S:你找的人死了怎么办?


S:可以找小动物来尝。


S:小动物也会死的。


S:老师,我以前看到有些人用小老鼠做实验!


   我又惊着了,小朋友们已经讨论到生物伦理上面来了,但是只能把见到的现象从记忆中检索出来,还不能进行辩证思考,所以小红老师没有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思考,只是请孩子们继续思考相互启发这样的问题!


T:是不是可以找别人尝,是不是可以找小动物尝,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S:可以找机器人来尝。 (显然,孩子们的思维在不断碰撞,相互启发!)


S:老师,机器人是用电的,尝不出来的!


S:那就发明那种能尝的机器人嘛!


T:希望你以后能发明这种机器人!


S:有那种检测仪器,只要切片切一点点,就能分析出来有没有毒了!


T: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



   三年级的孩子唧唧喳喳,但是做什么事情都积极踊跃;三年级的孩子打打闹闹,但是从不记恩仇;三年级的孩子思维简单,但是极易受影响;三年级的孩子判断能力极弱,所以依赖旁人对他们的评价!


    向孩子们学习,希望自己能很快融入三年级的教学中!

做有意义的事!
TOP
6#

参加萧山区“新课程实施能力”研训的感想


萧山区湘湖师范实验小学    高春雅


    9月6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能力”的研训活动在高桥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训活动,听了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沈辽老师关于“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的观点报告,教研员杨老师关于本学期的教研布置,以及叶晓琳老师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技巧例谈”的讲座。本次研训活动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多多。


    张青青老师执教的《植物的叶》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课前到上课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在课前张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坐姿,小小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张老师的以生为本的思想。又比如,张老师让学生把课前捡来的叶子放在四人小组中间的篮子里,然后告诉学生从现在开始这是你们小组的叶子,这样在无声无息中培养着孩子的小组合作精神。张老师对教材也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教材中一开始涉及到个人统计自己带来的叶子数量和种类与小组总共的叶子数量与种类,然后引出不同的叶和相同的叶,但是张老师则在导入阶段出示一片虞美人的叶子,然后让学生找找自己带来的叶子中有没有和老师相同种类的,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区别是否为同种植物的叶的活动,与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不谋而合,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课堂上,张老师采用把树叶贴到纸上的方式,让学生把带来的树叶分为同种植物的叶和不同种植物的叶,然后把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挂到前面的墙上,这种展示方式很直观,便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并为后面让学生到上面来指出叶子各部分结构奠定了基础。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那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比如在比较同种叶和不同种叶的活动中,张老师让学生在分类完后,在小组内进行充分地讨论,然后让每一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分类来说说自己的判断依据,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有些都超过了教师所预设的答案。又如,在观察常春藤这个环节,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进行长时观察和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汇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得出了“植物的叶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科学概念。


    在沈辽老师的观点报告中,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科学评价的重要性和科学评价的真正实质。在沈老师的观点报告中,重点讲到了老师在设计试卷时应该考虑的众多因素,比如学生的年龄特点、试卷的难度系数、题型与分布情况等。我觉得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是沈老师讲到的题型与分布情况这一点,以前自己也出过试卷,但是没有向沈老师所呈现的那张表格一样具体地考虑毎一课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均匀分布。沈老师的观点报告朴实又简洁,但都是出试卷时该注意的精华点。


    写课题论文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痛却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但是听了叶老师的讲座,感觉写论文虽然很难,但是也并非不能解决。论文选题是关键,它的来源很多,比如日常教学、外出活动、与同事交流、理论书籍、网络搜索等。论文的题目也是十分重要,文章题目的表述直接影响着审阅者对文章的理解,题目表述一定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叶老师的讲座紧扣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精心钻研教材,做一个有心的人。

做有意义的事!
TOP
7#

教学随笔


萧山区红山农场学校    丁燕


    这学期开始教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每一课都有实验需要学生去动手实践体验,由于实验材料的限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好在过程还算顺利。


    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实验的过程已经较为熟练,预测,实验,记录,总结,这几环节都能一一完成,但是目前发现在记录这一环节部分同学做的不是很好,他们往往是根据看到的就直接记录,不考虑记录的数据是否合理,在记录时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确,一味地为了记录而记录,导致最后得出结论就比较困难了。还有就是记录在课堂作业本的表格中涂、划较多,字迹不清,不整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实验记录表格由老师发放,从老师处领到记录表格学生会比较严肃对待,在实验结束后再对记录表格进行评比,表扬记录规整的,批评需要改进的,这样两次后,学生对记录时的要求也心中有数了,然后再回归课堂作业本上的记录表,每次实验后都对每组的记录情况进行点评,效果较为明显。


    我觉得做实验也要有始有终,认真对待实验记录环节,也能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从而培养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肃认真情绪。

做有意义的事!
TOP
8#

脚踏实地,做一名好老师


萧山区新街三小    钱荷文


    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在今年的9月观摩了高桥小学张青青老师的课《植物的叶》,并聆听了沈辽老师《小学科学评价的题目设计》及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评价活了学生乐了》的主题论坛。


    观摩课上的非常精彩,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聆听他们的主题论坛的时候,我又学习到了许多。对于这几位老师我真是既佩服又羡慕。


    张青青老师《植物的叶》这一课,对于重难点的把握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十分巧妙得将重难点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并大胆得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中又能够把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及提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的组成、特征,也让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会了自己发现只是、梳理知识的方法,为今后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主题论坛环节更是精彩,两位老师自己梳理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关于教学评价的理解让我们耳目一新,两位老师的讲解各有精彩,原因不是偶然。从他们的理解中,你会了解到背后的心酸与付出。


    教师成长共同体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信我们每位成员都能够很好得珍惜这个机会,更快地进步与成长,不断鞭策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

做有意义的事!
TOP
9#

科学随笔 


萧山区高桥小学    洪笑


    00后出生的孩子,对于科学充满兴趣和好奇,不仅仅只满足与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我校的顾云涛老师在他的实验室里设置了一个书架,书架上放着许多科学的书籍。比如《可怕的科学》这套书共有五大类,经典科学,另类新知,自然探秘,经典数学,体验课堂,这套书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动物王国大探秘》共包括《听动物讲故事》、《听恐龙讲故事》、《听昆虫讲故事》和《听海洋生物讲故事》,讲述关于动物、恐龙、昆虫和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语言风趣俏皮,知识全面细致,图画精美逼真。对于这些书,孩子们非常喜欢,读得津津有味,通过阅读,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也在反思现在难道只教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吗,是否应该满足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强烈的渴求。这学期我在教学中,抽出时间让孩子来读读科普书,让他们来交流学到的科普知识,比如玩雪后手为什么会觉得热?下雪天为什么路面要撒盐?干冰是什么,为什么哈根达斯店里用干冰来保存冰淇淋?有些孩子对恐龙感兴趣,通过阅读,学到了恐龙生存的年代,它的种类,灭绝的猜测等知识。有些孩子通过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知道了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春天开花的紫花地丁、雪花莲、报春花,它们的种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这是蚂蚁的美食,喜欢乘“动物出租车”来旅行;草莓的种子直接附着在果实的表皮上,它还利用自身的匍匐茎进行传播。孩子们现在利用休息时间,非常喜欢去阅读科普书,平时还会来和我讲讲学到的新知识,他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了。

做有意义的事!
TOP
10#

书的观察记录


萧山区南翔小学    顾婷婷


    在校园的树木这课中,活动记录是参照教科书第7页的形式,完成树的观察记录。在第一个任教的班中,直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在现场小组活动中,孩子们观察时很是兴奋,每个小组都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活动。但是写到这个活动记录一个个束手无策,交上来的观察记录很短,措辞笼统,条理不清晰、词不达意:果实圆的,树很高大,树枝很细像外星人,树叶是正方形的。与学生在作业后交流发现:他们确实是按照我们上课时讨论的顺序,用各种观察方法在认真观察。可是像书本上这样一段记录让其仿写,通过办公室语文老师的了解,对于三年级作文还只有刚刚起步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大部分孩子都有挫败感,对此在第二个班我对于活动记录进行小小的改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试图降低难度:


树的观察记录       时间:               地点:                    


1、树的高度差不多(      )楼高,在校园的(            ),树干(          ),我们测量它的周长是(       )cm


2、树皮是(       )色的,摸上去感觉(          )。(拓印见贴图)


3、树冠是(           )形的,树叶的颜色(             )树叶的形状(         )


                            果实的颜色(             )果实的形状(          )


                            花的颜色(              )花的形状(           )


4、这个树叫(              )


画图:1、树的整体形状           2、树叶的样子              3、拓印的树皮


 


 


 


 


     这个班的孩子们比较上一个班的孩子,在完成观察记录时,明显在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填写报告明显缩短了8分钟左右,但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1、孩子们为了填满报告,捏造了观察现象。比如在观察桂花树上看到了绿色的圆形的果实,问其真的看到了么,他们脆生生回答:没有。写上去的原因只是因为想要填满这些空,既然我观察的没有果实,就把上节课观察的香樟树的果实写上。2、孩子们自己的观察在无形中被扼杀了。在第一个班中,观察记录虽然有些散,但是却一个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观察特色:有的运用用耳朵听,听到了树叶被风吹的哗哗声;有的运用拓印原理,拓印了树叶的样子;还有的则应用测量的手法,把树叶的长度和宽度都测量出来了。而第二个班的孩子,明显是完成填空就是万事大吉,没有了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记录,让我深深感觉到,这次改动的不足。虽然对于程度一般的孩子有个引导,但是太过定式,可能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会更加好,这是第三次的尝试,也希望各位老师指导,给我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希望在下次教学中能有更好的效果。


树的观察记录       时间:               地点:                    


1、树的高度?我在哪儿看到这棵树?


2、树干是怎么样的?(提示:各种观察方法,以及特殊的拓印方法)


3、树冠是怎么样的?树枝上有些什么?(提示各种观察方法)


4、这个树叫?


画 图:1、拓印的树皮              2、                         3、

做有意义的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