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专贴 [复制链接]

1#

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专贴

 

关于公布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成员名单的通知


各中心小学、分校教导处、各科学老师:


为加强我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近日,由我区小学科学名师组成专家评委会对申报对象进行了考核选拔。本次考核主要从话题阐述、教案设计、教学实绩等方面进行,最后,由评委投票,决定下列18位教师为萧山区首期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成员,现将名单公布如下:










































































序号


学校


姓名


序号


学校


姓名


1


宁围三小


王芳


10


宁围一小


陈荣林


2


进化二小


汤永海


11


回澜小学


周晓芸


3


新塘小学


何佳明


12


益农镇小


罗海军


4


湖滨小学


寿青兰


13


湘师实验小学



5


闻堰镇小


沈华梁


14


劲松小学


徐韩红


6


靖江三小


沈佳丽


15


瓜沥三小


莫旭东


7


金帆实验学校


沈雅飞


16


径游小学


谢勇波


8


城东小学


陆祝林


17


银河小学


缪小杰


9


义蓬一小


陈飞琴


18


衙前二小


潘烨波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2013411

分享 转发
TOP
2#

 

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研修考核说明


一、考勤制度:


教师的集中研修活动,均需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3天请假,一学期中请假次数超过2次,或无故旷缺1次者,视其自动放弃研修资格。


二、作业要求:


1.每年至少执教一节萧山区级(或以上)公开课;


2.每年至少撰写一个课题或一篇论文,或在萧山区(或以上)活动中做一个观点报告;


3.每月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发表于“萧山小学科学网”上;


4.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教学专著,做好读书摘记;


5.每年完成一篇研修总结材料和一份年度成绩汇总表。


三、其他说明:


1.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和“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三个组织的老师在外出学习,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讲座、观点报告等机会优先。


2.积极申报参加各种活动、竞赛评优等。


3.严格执行出勤、考评制度。


4.请及时关注“萧山小学科学网”和QQ群的相关信息。

TOP
3#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 心得体会


靖江三小  沈佳丽


523下午,春光明媚,太阳一刻不停放射着它的热度,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为期1天半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现将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给我们一线教师做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让我受益匪浅。对分析了小学科学的现状的精辟分析,并给出了整体优化的方案,让我这样的新教师有了明确的方向。1.实验主题的确立必须基于学生的认识,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2.实验主题确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主题尤为重要,科学探究活动要紧紧围绕主题。3.教师必须强化分组实验的监控和指导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却被很多老师忽视,以为学生可以自行探究,毫无组织和目的性,弱化了教师的指导,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4.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建构,课堂课堂并不是只教会学会那一点点的零碎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指向科学大概念,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5.实验材料的改进,倡导有结构的材料。要在实验教学中组织起有效的研讨,长时探究做到了后,更应该关注研讨和交流。6.研讨要以生为本,有层次性的教学,提供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教学平台。切不可一刀切,让好的学生跳不出来,让差得学生硬生生跟上来。7.实验结论形成后,要真正形成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概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从结论到概念,离不开来“联系生活”。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


23号下午,我区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和西湖区省教研室附小翁铭锋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同课异构的一堂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作为工作不到一年的周老师,上课沉稳大气,一点也没有新教师的紧张,给了我们这些新老师一个典范。翁老师的课更是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主题突出,环环相扣,材料的选择更是贴近学生。


24号上午,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沈劼老师和临安市浙江农林大学附小王洪波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第二堂课《磁力大小会改变吗》。这是三年级的一堂课,作为执教三年级的科学老师,这两堂课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沈老师有女教师的温柔细致,王老师有男教师的幽默风趣。尤其是王老师的课,给孩子一种自由向上的氛围,实验探究过程更是妙不可言,让孩子的放松的同时,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本领。更有学生快乐的唱起了歌,我想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课堂。老师和学生是没有距离的,我们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老师和学生都收获了幸福。


24号下午,由小学科学泰斗章鼎儿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主题报告。章老师用大量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小学科学的现状和改革的成果。从一个个细节中,剖析了我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学生不好,而是我们教师不重视,我们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只重视知识的获得。本末倒置,将会越走越远。让我们相信,科学的改革是可行的,是会成功的。


这一天半的培训让我获益良多,主题阐述、专家的引领、优质课的展示,都是作为新教师迫切需要的,感谢教研员杨春晖老师给我了这一次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TOP
4#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培训有感


——缪小杰


有效学习,这是很多很多教育者想让学生学会的的学习方式,何为有效学习?专家、研究者、教育者,对于有效学习都有自己的定义,在这么多定义中,我喜欢如此定义有效学习:花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收获更多的知识。


在科学学习中的有效学习是什么呢?我想要在我们科学中体现有效学习,我们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有效实验,我们的课堂是围绕实验展开的,势必要让实验有效,才得以让科学学习有效吧!


201352324日,我有幸能参加在回澜小学举行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聆听了高手的课堂,专家的讲座,让我对“有效实验”的定位开始慢慢清晰。


2013523日,今天的活动是两堂课和一个讲座。


第一堂课是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中三个实验,第一个是学生摸铜棒,感受热;第二个是铜棒上传热的研究;第三个是演示圆片上的传热。周老师对该课的理解比较透彻,如果简单地把整堂课定位在热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物体,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会比较简单,所以,她把本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热传递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第一个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来猜测热传导的方向,想必这就是猜测吧!两名学生也列举了自己的观点,这两位学生很厉害,着眼于热在铜棒上是在表面传导的还是在内部传导的,而一般我们只需要学生说到从热的一端传到了冷的一端,学生的回答,让我们了解学生已经比较清楚知道这个传导的方向,他们开始研究热传导的传导路线的位置,看来周老师对于第二个实验的定位是比较好的,通过第二个实验,拓展本课的知识点,再用第三个圆片实验,让学生清楚看到热传导的方向。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热是怎样传递以及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整课的思路清晰,定位明确,实验数据分析透彻,通过前测和后测数据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学生通过学习,更新了已有知识,修正了一些观点。


第二堂课是西湖区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的翁铭锋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翁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指向明确。特别喜欢对本课难点的定位:设计实验,并从实验现象正确推理出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当然,这学生设计实验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我想“有效实验”并不一定要教师事先安排好实验,也不需要学生跟着教师走,只要有理,只要觉得可以,就应该让学生尝试,科学家要成功实验一次,还不是要失败n次吗,学生在实验失败中再次设计实验,直到实验可行为止。当然,我们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这里就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是否可行,哪些可以直接否定,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实验的分析能力。翁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改进-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分享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我想这堂课实验的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在于学生的实验设计吧!


 教研员徐春建的讲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徐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老师和他们的优秀实验教学,让我羡慕不已,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小组的不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实验中体现出来,设计有效的实验。听了讲座,我也反思,感到很多自己的实验流于形式,我要改进自己的课堂,那么,从实验开始吧!


2013524日,今天的活动是两堂课和一个讲座。


第一堂课是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的沈颉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沈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十分透彻,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科学探究味道多么浓的一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课堂松弛有度,收放自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很到位。


第二堂课是临安市浙江农林大学附属小学的王洪波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换吗》,这是一堂长达25分钟自主探究的课堂,我想长时探究的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王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想,就去做吧,整堂课充满了探究的氛围,让我眼前一亮。


接下来的讲座我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听了,章鼎儿老师的讲座,章老师给我们例举了很多课堂事例,让我感受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我们教师要研究很多很多,而学生也要研究很多很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分析,哪些是实验需要的,哪些是实验前可以排除的因素,实验结果的记录等等。章老师为我们点明了“有效实验”的研究重点,一个是活动设计设计方面向着科学探究活动发展推进,另一个是活动后的交流研讨方面向着科学探究活动发展推进,还对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更多地是对我们的鼓励。


他说:非常希望看到面目一新的科学课,是认真的,一本正经的,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动脑筋、想办法的,积极的思维参与的,有商有量的、同心协力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往这个方向前进吧!

TOP
5#

特别羡慕这种有实效,有目标的培训活动,会让教师成长很快!继续羡慕中!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

这样的平台,对参与者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7#

 

我一直在努力着……


——周晓芸


523日,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为了这一天,我准备了一个多月,为了这一天,我辗转难眠好几个晚上。这一天,我站上舞台,执教了我人生中第一堂市级公开课。


那一天的心情和场景我还历历在目,远不是兴奋和紧张可以形容的。能有如此宝贵的机会,在300多位专家和老师面前上这一课,我很想好好把握和珍惜。虽然作为一名新老师,真的存在很多不足,在课堂上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经历了这个磨练的过程,是我一笔最大的财富。在这里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教研员徐老师、杨老师,我师傅俞老师和程老师。他们对我帮助了好多好多,一遍遍得帮我设计,磨课,真的很辛苦。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个多月中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断提升


目标定位的合适性决定着一节课成功与否。 起初我把目标定位在认识热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但后来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热传递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这样的定位太低,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徐老师和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对热传递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这样的目标更加有效,贴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一次试教,我发现三个学生实验操作分散,汇报不畅,效果一般。在杨老师和师傅的帮助下,我重新对课进行了设计,明确了课的重点是设计实验,在第二次试教中,有所改善,但发现由于实验材料的原因,课的进程还不是理想的状态。


之后在市教研员徐老师的指导和杨老师的帮助下,我重新定位本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出热在传递时的规律和能量的耗散。让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实验材料上的不断改进


为了设计实验看到热传递过程,有学生说把凡士林涂在铜棒上、粘火柴棒、套蜡环等等。所以在材料上我准备了三种:蜡环、火柴棒、涂蜡的铜棒。但发现孩子要想到这三种实验设计确实难度很大。在杨老师的提议下,改成材料提示法:让孩子自己在所需要的材料上打钩,根据选好的材料单来领取材料。并且为了达到长时探究的目的,第二个圆片实验改为奖励性质,请第一个实验完成快的小组领取圆片,进行实验。但发现第二个实验没有说明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在操作时,难度较大。


(一)三种材料VS一种材料


开始用的是细铜棒,远离加热端的铜棒套上橡皮套,加热时学生手拿这一端,这样可以简化装置,不需要课本上那种繁重的两个铁架子。但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把铜棒一端固定在了高度较低的矩形铁架上,这样就从两个架子简化为一个,但问题是矩形铁架太轻,粗铜棒容易翻到,之后就寻找到了底座较重的三脚架。


由于目标的变化,实验材料从原先的三种变为统一的粘火柴棒实验,因为一堂课在实验设计和对数据理性分析之间,必然只能选择一个重点,因此简化了实验的设计。


(二)有孔铜棒VS无孔铜棒


而对于铜棒是否应该打孔问题,当时也有些许犹豫。打孔的好处是,能很好控制凡士林的量和火柴棒间距,使实验数据更准确。而不打孔铜棒,在实验时随机性比较大。最后我们选用4个小组打孔,其余小组不打孔的方式。用打孔组的实验数据得出规律,再用不打孔小组的数据验证规律。并且这一组间差异还能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的问题:热是在铜棒里面还是外面传递的。


(三)加热源:小蜡烛VS白蜡烛


出于安全的考虑,将课本上的酒精灯换成外观漂亮又安全的小蜡烛。但发现小蜡烛热量不够,当第四根火柴棒掉下时,时间达到了10分钟,这样实验用时就太久了。经过实验,发现白蜡烛的热量要比小蜡烛高的多,实验时间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电子测温仪VS秒表


为了得到热传递过程中的数据,开始想到使用电子测温仪,但发现电子测温仪只适合测液体温度,要测铜棒温度,难度很大。之后改进实验引入秒表的使用,通过测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绘制成图表来直观显示热传递规律,并分析热传递之所以有这样规律的原因是能量有耗散。


教学研讨上的不断完善


开始的试教,我拿着学生的记录单投影出来,请学生在位子上说,后来改为学生自己带着记录单上台,更加尊重孩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并且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预设,先让学生说说对实验的假设,这一步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前的画一画,说一说,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更使实验的指向性更明确。


实验后学生分层次的研讨,从现象到数据,逐步对热传递的认识慢慢深入。


四、缺乏一定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还不能够很好的抓住。一些学生提出很好的想法,但自己却放过了。还有自己的语言总是不够精炼,教师的问题要很准确得抛给学生,而不应该含糊其辞,接连问几个问题,甚至重复孩子的回答,这些都是我经常存在的问题。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历练,我对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更清晰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看教育类、科学素养的书籍,让自己的教学有理论支撑。并且我会做好反思,努力把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一攻破,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每天积累一点点,针对性的训练,相信我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TOP
8#

 

有“材”有“理”有“效”


——暨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讨活动体会


——王芳


523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在萧山区回澜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区的300多名科学骨干教师济济一堂,在这里研讨,碰撞智慧的火花。


我十分幸运地参加了本次活动,一天半的时间,我听了4节展示课和两个讲座,真是感受多多、收获多多啊!更需要自己好好消化。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有效实验”的研训主题展开。23日下午,萧山区回澜小学的周晓芸老师和西湖区的翁铭锋老师展示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周老师是一位进入科学教师队伍不满一年的新人,但是上课十分有亲和力,条理非常清晰,主要的实验活动是探究热在铜棒上的传递,对学生实验前的指导非常的细致,而后感知热在圆片上的传递过程,采用了有效的实验材料——温变油墨,使实验现象十分明显。翁老师的课则是从生活现象引入,通过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先引导孩子探究热在面上的传递,再探究热在棒上的传递,环环相扣,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中,翁老师还十分注重根据孩子的回答对他们进行即时评价,以评促教、以评导学,很是值得我学习。24日上午,来自滨江区的沈颉老师和临安市的王洪波老师执教了《磁力大小会改变吗》。沈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以两人小组为单位,给孩子提供两块环形磁铁,让他们用各种方式组合方式来研究磁力大小是否会改变。孩子放手研究,不但研究出了教材上的两种基本模式对磁力大小变化的影响,还研究出各种更多的组合。王老师的课则更开放,发给了孩子各种各样的磁铁,留给了孩子大把大把的时间,让孩子沉浸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快乐中,很好地体现了简约课堂理念,凸显有“有效实验”主题。


在科学课学习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位老师的课都围绕“有效实验”的主题展开,准备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有结构的材料,我认为这是开展有效实验教学的前提。但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够了呢?我想不是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获得的证据、数据,需要生生研讨、师生研讨交流,才能更清晰地构建科学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理”了,梳理他们在实验中得到的各种现象、证据、数据等,让学生开开心心实验,明明白白整理。所以,我认为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有“材”有“理”才更有效。


课后,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作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的讲座,


徐老师结合平时一线老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确立实验主题、改进实验材料和组织有效交流研讨等八条入手,谈了如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策略,为我们的有效实验教学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活动的第二天,我还聆听了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向着科学课推进》的精彩讲座。章老师引用丰富案例、运用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向大家传授了如何使科学探究交流研讨和活动设计具有更高的有效性。章老师已经退居三线,却一直走在小学科学的最前沿,那份执着来自于他对小学科学改革的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我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教师,有什么理由在科学课改革的路上不前行呢?

TOP
9#

。。。辛苦陈老师了

TOP
10#

能参加这样的平台很好啊,参加教师培训还有小结,一定能成长很快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1#

 

对科学课堂“有效实验”一些思考


——谢勇波


    523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在萧山回澜小学举行。因为在“家门口”学习,少了外出培训的奔波,更加自由,参加活动也不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两天时间下来,我感觉所有的听课老师都收获颇丰,因为这次活动至少有两大吸引人之处:一是教学活动让人回味,二是发言专家水平极高。


    4节课共上两个内容,第一天是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和西湖区翁铭锋老师执教的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第二天是滨江区沈颉老师和临安王洪波老师执教的三下《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这两节课都是经典的科学实验课。周老师虽然是工作才一年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非常大气,体现了萧山区新一代年轻教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大家也都非常期待十年后再听周老师的课。翁铭锋老师的课堂实验设计巧妙,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很欣赏。我们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都是先探究直棒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再研究圆片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而翁老师是选取了“平底锅”这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被用来加热的物体,引出用圆片模拟平底锅受热后热的传递过程,成功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课堂实验中来,这就是非常有效的实验。翁老师接着再将圆片的柄和铁锅的柄进行联系,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圆片加热看到的现象推断热在直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最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听课的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因为这节课设计巧妙,还因为翁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尊重学生,教学始终以生为本。


    沈颉老师和王洪波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创新,从教材中简单的磁铁磁力大小变化实验中发掘出更多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使磁铁的磁力产生不同的变化,有时会变大,有时会变小。这样容易产生另一个问题,就像“走老路”和“走新路”的区别。照着原来的方法教学不太会出错,但如果你要用新的方法,走新路,就容易有“坎坷”,就不会那么地顺利。因此我认为我们听课的老师要理解这一点。我很佩服他们创新教学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与一般的课堂有所区别,探讨另一种上课的方法。他们不仅服务学生,还照顾到了我们广大的听课教师的感受——不想看到陈年老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课的和听课的都能够有所收获。


什么是有效实验?有效实验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一是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做的实验和五年级的实验就要有所区别,层次应该有所不同。如果用五年级的标准来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恐怕是高估了。虽然说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但并不是说高估学生就不可怕了。


二是实验要用有结构的材料。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是学生寻找证据的敲门砖。这4节课可以说是都运用了丰富的材料。比如温变油墨、凡士林蜡烛油、强力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等等。实验结果既有可以直观看到的,又有需要学生从现象中稍加推理才能得出结论的。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我认为也是有效实验的一个标准。


三是实验的设计环节要体现以生为本。有了好的材料,教师又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那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是老师事无巨细,絮絮叨叨,生怕孩子们不会做实验,生怕他们出错,然后让他们按照老师的布置亦步亦趋地“演”完实验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不能体现出教师的水平的,更不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足够的促动作用。这样教学的结果,也许会使学生成为“猜题高手”,专门猜老师会喜欢怎样的回答,即使那个答案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这样的课我们是不是已经听了很多了?我曾经在一次活动的短信评课中看到有老师很不客气地指出:“学生不是你手中的牵线木偶。”所幸,这次我们听到的这4节课,老师们极少这样做,更多的是尊重学生们的选择。这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得比较细致,对学生们可能的问题和回答都心中有底,想好了应对之策,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教学环节,因此我认为这都是极好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专家的讲座中所说的案例、经验、理论,我们往往都感觉到非常有道理,但是回来以后自己照着实践却又很难达到那样的效果。我以自己为例,去年4月份我听了章鼎儿老师的《磁铁的磁性》一课,触动很大。我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反思所有自己曾经有过深入研究的课(其中大部分是公开课)。我觉得我自己可能更擅长设计实验和教学线索整理,但是对于实验前的猜测、师生交流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后的结论得出过程却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也能在课堂上体现出章鼎儿老师的思想,上出他那样的境界。但是难度真的很大,实际执教起来还相差很远。这大概就是徐春建老师跟我们说的第二阶段——“眼高手低”阶段。“眼高手低”这个词在这里不是个贬义词,其实更像是一个褒义词。这说明你进步了,你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升了。这是因为大量的专业培训使得你开阔眼界了。但是你的实践可能还没有跟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的专业培训并不是“参与式、探究式”的,而更像是“填鸭式、讲授式”的。即使活动中有上课的机会也只能是个别人,不可能是全体。作为你个人,实践上的进步还得从更多的磨课和公开课中去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部分想法。因为某些原因,有些话还未经过“有效整理”,也没写出来,但总有机会让它们见光,或许是在某篇发表的文章中,或许是在博客中写的一段随笔中。


2013530

TOP
12#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活动体会


——陆祝林


52324日,我参加了在回澜小学举行的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并且很荣幸的作为工作人员之一参与了课堂实录的整理。本次活动因为是杭州市教研室发起,因此大牌云集:有我们小学科学的“泰山北斗”章鼎儿老师、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杭师大的来文老师、特级教师徐闻音、我们何树德老师以及各地的教研员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有两个亮点,一个是“同课异构”:4位老师分别执教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和《磁力大小会改变吗》两个内容;另一个是“前测后测”:每位老师都在课前下发了前测练习,并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测试一遍,通过比较来检验孩子们在课堂中对科学概念的发展情况。一天半的时间,就像活动的主题一样,过的“有效”而且充实。下面我简单写一些参加活动的感受。


第一堂课是萧山的周晓芸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值得一提的是,她是一位教龄不到一年的新老师,新老师有机会站在这样的舞台上,不禁让人钦羡,也足可见老师的“功力”非同一般,老师的课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热在铜棒中的是怎样传递的,并且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实验的设计和指导上,指导细致和耐心。准备的材料也很具有经典性,让孩子们很直观的发现热的传递方向。西湖区的翁铭锋老师同样执教了《热是怎样传递的》,他巧妙的应用了生活中常见的锅,并且和传统的油墨原片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比较中进行探究,老师的教学素养非常高,课堂把握的游刃有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24日上午分别由沈颉和王洪波老师执教了《磁力大小会改变吗》,两位老师风格迥异,但都有各自的特点。沈颉老师语言优美,颇有语文老师的风采,在实验前重点讨论了两块磁铁的不同组合方法,并且就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实验前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当然,在短信平台中一些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实验前的指导太多,消磨了学生学习兴趣。王洪波老师幽默风趣,教态自然,他采用“钓鱼”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导入,联系到2块磁铁合在一起后磁力会不会变化的问题。和沈老师相同的是,王老师同样把重点放在了2块磁铁的组合方式上,但是王老师准备了更多形状的磁铁,并且给实验较快的小组提供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快的小组“有事可做”。而且,王老师在实验前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指导,而是把问题都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发现和解决,虽然由于时间的问题在实验后的交流并不是很充分,但这一教学理念还是非常的值得学习。


23日的课后徐春建老师做了一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的讲座,他介绍了当今小学科学课上“实验”的重要性并结合他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感和先进经验,给老师们讲了如何提高实验有效性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是提高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方面的;有些是改进实验器材方面的;还有些是加强实验目的指导方面的。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活动的高潮出现在24日的两堂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讲座上,他把最近的一些听课感受和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台上的章老师和蔼可亲而又严肃认真,比起他对科学课堂的理解让我更钦佩的是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作为一位70多岁的老者和已经退休的人坚持不懈的对小学科学发光发热,真正以教育事业为己任,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和由衷的佩服。

TOP
13#

 

8片肉,巴不得重来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片肉”


——摘自章鼎儿老师在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中的讲座资料


徐韩红


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聆听章鼎儿老师关于小学科学的讲座内容,虽然在这之前一直都没有机会到现场去聆听章老师的讲座,但网上相关的视频我都有下载,平时在闲暇之际都会打开聆听,但效果跟这次真的有天壤之别。


这是我在524日下午一点四十分左右感触极深极深的一句话,或许这就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记得09年我上过这节课,因为不安于教材上的实验设计,观察“鸡腿”由生到熟“的过程,所以就大胆做了调整,模仿优秀教师那样,将这个观察活动换成了“爆玉米花”。一来 “爆玉米花”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来在蒸发皿里“爆玉米花”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食物由生到熟的过程,为此我还特意研究过玉米的品种,因为不同品种的玉米爆出来的效果、时长都不相同。在后来的试教过程中,有老师给我建议:观察马铃薯和爆玉米花都是植物类食物,最好是动植物类的食物都有,于是我又开始尝试煮鸡蛋、涮羊肉的观察活动。最后终于定下了自己满意的教案:在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活动中,我给小组准备了不同的材料,如有的小组爆玉米花,有的小组煮鸡蛋,有的小组涮羊肉。当时上完课后反响也较好,所以自我感觉也蛮好!


可是这一刻:当我从章老师的课件上看到“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片肉”,从章老师口中了解到该课执教老师的课堂过程后,觉得自己实在太幼稚,纯属井底之蛙。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变化过程的观察,从表象上来了解生熟食物的不同之处。可是自己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对于这一过程的观察活动似乎不曾提及过两个字“比较”,把这么重要的观察方法给忽视了,以至于在汇报交流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我们组烤的这粒玉米变焦了,黑黑的!我们组烤的这粒玉米变成了爆米花。”学生的回答中少了“变化过程”,相信本课的观察活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是我的疏忽,也是作为课堂引导者——老师的失职。当时自己在反思中说道: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这样引导学生:按先发现、又发现、再发现这样的模式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或许做这样的引导后,能让学生意识到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的意思,但这绝不是科学的观察实验活动。


真正科学的观察实验活动应该是章老师讲到的那位科学老师那样:为每个小组准备了8片肉,然后问学生:把几片肉放进烧杯里煮?放8片?7?为什么? 留一片生肉作对比是必须的。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意会到“对比”一词了,之后给各小组一张记录单,要求学生将留下的这一片生肉先放到第一个框框中,接下来每过一分钟,用镊子夹一片肉到框框里,几分钟后,这些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不就昭然若揭了吗!汇报交流时,学生只要寻着这份记录表,自己再添加一些形容词来描述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了,再加上某个学生还对放肉前烧杯里的水和放肉后烧杯里的水做了一回比较,这不就是我们渴望的吗?就因为有了老师的这一科学的准备,让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并能开始用这样的比较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8片肉,让我有了巴不得能重新来过,再上此课的冲动啊!

TOP
14#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罗海军


    201352324日,在回澜小学的会议室里聚集了300多位科学教师,他们有各地的教研员、各地的名优教师,一起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把脉问诊,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能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感到非常高兴,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前沿的学科知识。


    这次活动安排了2节研讨课和2个讲座,第一节是《热食怎样传递的》,两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周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能够准备的把握目标,从有效2字深入分析,我想她背后肯定有一群老师在帮她群策群力。翁铭锋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显然这是一位成名已久的老师,从课堂的教态到语言,透露出沉稳,同时在之后的交流中,翁老师也提到,铁锅、蜡烛油这些材料的选择都是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在研讨组织上,我觉得翁老师十分的有效。


    第二节是《磁力的大小会改变吗?》这节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课,两位老师的设计也各有不同,江南的沈颉老师,从磁铁的不同摆法,组合的方式的不同,来探究磁力大小的变化,而农林大学附属小学的王洪波老师,则更加丰富了材料,不仅有不同组合方式,而且提供了不同的磁铁,有条形、马蹄形、环形。。。。。。,挖深了教材内容,而且这节课中也进行了长达20多分钟的学生自主探究,遗憾的是在最后的研讨交流中,没能把学生的精彩活动做一个全面的交流。不过还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4节课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个课前练习和课后练习两个环节,我想徐老师出题的意图:就是为了找准学生的基础,再来开展我们的教学,第二个估计是想看看我们的科学实验课课后的效果,从4节课的作业来看,似乎对知识性的题目,学生理解很到位,从课前到课后的变化上,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王老师的一道无意的题目,却引发了很多老师的感触,这类理解性的题目,真正考察了学生,因为是在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之后的交流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


    最后我想像说说2个讲座,徐老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从8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做到有效,在其中说到教具的使用上,也提高到了我们几位广角老师的研讨课中的实验器材,我感到我们的研究还是在进步中,对徐老师讲座最深的一点,就是实验教学同化和顺应的理论,所以我们才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前概念。


    泰山北斗章顶儿老师退休而不退出科学教育,我真的很佩服这位“老人”,每次听他讲座,总会感觉那么新鲜,章老师也给我们提到了他的工作室成员的变化,有兼职有专职的,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变化,这给我了很大的信心。大量的课堂实录值得我好好回味。


作为这次的工作人员是幸福,我的电脑里存满了讲座资料和课堂实录、花絮,作为萧山的科学老师也是幸福,我们有这样的组织给我们这样宝贵的机会。培训是结束了,我背起包裹,从走出回澜小学的会议室,开始了我新一轮的探索中。

TOP
15#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感言


——莫旭东


523,我有幸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总计听课4节,每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有效实验。


第一位执教老师,是去年与我一起考进编制的周晓云老师,上课内容《热是怎样传递的》。听后深深感觉到短短不到一年的成长历练,已然觉察不到这是一位执教不到一年的新教师在上课,周老师的成长很快。在课上,周老师安排了多个学生自主实验的环节,并给予指导。在实验之前,先要求学生画图,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提出注意事项,最后进行有效实验。这样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但是在提出注意事项的过程中,用了太多的时间,实验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用徐春建教研员的话说“啊呀,我都等了这么久了,你什么时候给我做实验呢。”周老师的课,整体来讲,非常的饱满,包括最后的拓展延伸,从生活中摸凳子,感知凳子的冷热变化,再次强调了热传递是能量的传递过程。


第二位执教老师,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翁铭锋老师,执教内容同样是《热是怎样传递的》,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确实,老教师,无论在课堂过度环节还是提问,设计实验环节过度都非常顺利,特别是实验材料上,用到了凡士林和蜡烛油,这些都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周老师的温变油墨的确让学生更直接观察到了热的传递现象,但是学生毕竟不认识什么是温变油墨。所以在这里我比较赞成翁铭锋老师蜡烛油,如此亲切。在实验环节中,翁老师采用随机设计,大环节设计让实验整体有了开放性和选择性,正如他在教学反思中写到的:在开放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内容选择中,让学生的探究实验更切合学生发展的需求,促使实验变得更有效。


524,沈颉和王洪波两位老师执教了《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因为我自己对该课的教材教法还不熟悉,就不点评了。总的来讲,这两位老师课上的都很有活力,特别是王洪波老师的钓鱼活动,其实让学生来钓鱼,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都让学生放开“想”,放手“玩”,其实这些都是有效实验必须要达到的,那就是让学生放开思想去探究。王洪波老师的课上,学生无意中哼起了歌声,这让我们在场的听课老师,各个都瞪大了眼睛,这是多么愉快的探索活动啊,如此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知欲望,这不就是我们寻找的有效课堂么。是的,这样的有效实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探索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中总结结论,在结论中去思考,摸索适用条件。


徐春建教研员在课后研讨中,提到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首先分析了小学科学的现状“主题确立明确过于简单”、“操作步骤机械化”、“过程指导弱化”、“实验结论成人化”等等。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教师要强化分组实验的监控和指导工作,组织好有效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小学科学泰斗章鼎儿老师也强调,有效实验中有效的意义是从低效到高效,我们教师不要总是从教科书角度来作指导准备,而是要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做指导和准备,确定适用主体的核心概念。


有效实验包括了许多方面,在我看来,有效实验应当包括以下这几点:有效的实验目标,有效的实验设计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实验操作,有效的交流研讨。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些实验过程的有效,相信我们的实验课堂会更充满活力,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TOP
16#

 

年轻,还需努力


——杭州市有效实验研训感想


——潘烨波


52324日这两天,我们新晋选出来的教师联合共同体参加了第一次集体的活动,而这次活动可以说是我们这些新老师参加工作以来,规模最大,也是规格最高的一次,是市级的教研活动,因此对我们来说,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这么大的场面还是第一次见,而且来自全市各区的科学教研员和近300位科学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在这么一个高手如云的场合,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辈真的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这次在回澜小学举行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我们参加活动的老师不仅欣赏了四位不同年龄、不同风格老师的精彩课堂,还再次聆听了省特级老师章鼎儿老师和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讲座。而这四位老师,有教龄不足一年的新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资深老教师。强烈的对比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来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交流研讨”的有效性。回澜小学的老师是一位教龄不到一年新老师,因为跟我们是同一批考进的新教师,所以平时也比较熟悉,但老师在不到一年时间就承担市级公开课,让我们这些新教师惊讶的同时,佩服之情也油然而生。而她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在交流研讨中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我们觉得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榜样。西湖区翁铭锋老师,则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从另一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有人用十六个字来形容“清晰明了、游刃有余、注重细节、把握生成”。可以说概括的恰到好处,字字珠玑。让我们也是学到了如何把一堂好课上好。


滨江区的沈颉老师的思维很严谨、课堂氛围也把控到位。在分组活动中注重监管和指导,在研讨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的研讨交流。而且气场十分强大,个人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临安王洪波老师用钓鱼的游戏玩具来导入新课,引出磁铁。 通过精心选材,让实验课堂有效生动,而且他的幽默风趣让在场的各位老师也是印象深刻,十分富于亲和力。让我们有了如何把一堂课内容上好的同时,又把一堂课上的让学生喜欢听,这样语言的幽默生动性就是一个有力帮手,让学生在老师幽默的语言引导中进入课堂学习。


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作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的讲座,老师从确立实验主题、改进实验材料和组织有效交流研讨等八条入手,谈了如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让我们这些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同时又对实验很头疼的新老师有了十分精确的切入口,让我们做到了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把握性。八条原则,环环相扣,丝丝入微,可以说是精准的掐中了现在实验教学中的“七寸”,各种问题的“病灶”在老师的讲座中,都有了专家把脉,对症下药。


活动的第二天,特级老师章鼎儿老师作了题为《向着科学课推进》的精彩讲座,当然,老师可以说是本次活动的重量级嘉宾,是场下很多老师期盼很久的,甚至可以说好多就是老师的“粉丝”前来追星的,而我们这些小辈一直以来对于章老师就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这一次活动让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老师,可以说是让我们感到荣幸之至。老师以当前科学课最新关注的“活动设计有效性” 和“活动后交流研讨有效性”两个热点为切入口,运用丰富案例、生动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向大家传授了如何使科学探究交流研讨和活动设计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其中,老师提到的“摆”的计时关键点,要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怎么计数,怎么分工配合,可以说让我们这些以前对这个问题从来不曾思考过的新教师,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没人从这个角度思考过实验原来应该要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地方,从小处着手,才能取得实验的数据的精确性,从而做好实验数据的分析,因为数据才是实验的本质,而数据的取得如果有问题,那实验结果也必然有失偏颇,而实验的有效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不时引得在场的老师们频频点头,也引起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更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辈有了更多一份的思考和追求的动力。加油,努力吧!

TOP
17#

 

培训有感


——何佳明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于523——24日在萧山区回澜小学举行。一天半的活动,相信与会的老师都有一个与我同样的感受,充实而富有成效。本次活动本人还有幸成为了一名大会工作人员,担当起了摄影师,兴奋的同时也倍感压力,毕竟要让在场300多位老师能够更清晰、更及时的看到课堂实景,如拍摄小组合作时学生是如何在开展探究的场景,还是有点小难度的。


平常去参加教研活动,或许更关注的是教师在怎么教?他的教态如何?他的提问又如何?但正是因为担任着摄影师的工作,能让我从另一个观察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科学课,观察孩子们课堂中的表现。


现今的教育关注点已经从传统的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过渡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对自己而言,往往会忽视学生怎么学的问题,症结在哪?我觉得就是教师自身的问题。不愿意花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特点,习惯于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教,按自己的教学流程走,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流程里来找状态、找知识、找方法、找情感。这显然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任何的有效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因此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适恰学生认知的教学,才能高效推动学生发展。而本次活动四位老师的展示课,让我看到了这些发展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身上。


那么,学生在这四节科学课堂上怎么学的?或者说学生更愿意怎么学?


1)他们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并非是老师所布置的探究任务。就如本次活动的两节内容,都选择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热究竟是怎么在传递的?”、“磁铁的磁性会改变吗?”。学生对这两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但只是停留在体验,并没有确实的证据或者说事实上还存在一些错误的体验。所以,这样的主题探究是学生乐于去动手实践学习的。


2)他们乐于对有意思的、生活化的材料进行探究。“平底锅”、“凡士林”、“火柴”、“蜡烛”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搬进了课堂,学生的脑子里对这些材料有概念,就敢于动手,敢于思考。现场很多次出现孩子认真观察实验的镜头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些。


3)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正是如此,我们需要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是因为材料有限,才把孩子们聚在了一块。于是,我们的老师给了孩子们长时间的探究,让他们在这段探究的时光里,相互去交流、研讨。因此,要让课堂高效,小组中的交流有效性是关键,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琢磨的。


以上还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还待自己去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收获。

TOP
18#

 

摄像师有话说……


——沈华梁


很有幸能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作为工作人员,我的主要职责是摄像,把师生的上课场景实时的让听课教师看清楚。可以说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到会的教师能看到什么,基本都是由我们决定的。幸好从组委会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工作是到位的,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


在承担工作的同时,我可以近距离的聆听这几节课,针对这次“有效实验”的主题,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点:定性还是定量。第一天的课时回澜小学的周晓芸老师和翁铭锋老师一同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活动中,周晓芸老师通过秒表让学生测量出每根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和间隔的时间;翁铭锋老师直接让学生观察每根大头针掉落的顺序。在这里周晓芸老师采取了定量的纪录,翁铭锋老师采用了定性的纪录,单单从这一节课来看,定性记录和定量纪录两者针对实验的效果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我们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定量记录优于定性记录,并且定量记录后,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新的疑问和研究点。例如周晓芸老师通过定量记录后,发现随着距离的增加火柴棒掉落的时间差也相应的增加了,虽然老师对于这个现象的表述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一个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是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我个人的想法是:能采用定量记录的时候,就不要用定性记录。


    第二点:回形针怎么挂?第二天的课时沈颉老师和王洪波老师一起上了《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两节课中沈颉老师让学生一个个的挂回形针;王洪波老师让学生把一个磁铁的回形针一下子挂到多块磁铁上。(课堂中没注意王老师这么说,互动时王老师提出的)。在课堂中,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怎么样的方法最合适呢?我觉得首先是让学生一个个的挂,学生在一个个的挂的时候,肯定会有学生会一下子挂很多个(沈颉老师的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就是这么做的),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提问学生为什么一下子挂很多。学生一下子挂很多个其实是其前概念的体现,学生认为磁力会增加,可能挂就挂很多个了;学生认为磁力会减少,就会挂比较少的回形针。这样的方法,学生不是机械的按部就班,在挂回形针的时候,就让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以后逐步把这样的方法推行,就能在科学试验中节约时间,也就提高了我们实验的有效性。

TOP
19#

 

有效实验心得体会


——寿青兰


523524,有幸在洄澜小学聆听4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和2位专家的点评和讲座,我作为一名观看者,受益匪浅。他们的教学方法、经历、经验值得我借鉴学习,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照平时自己的工作反思,有以下心得体会:


有效的问题


平时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效提问一直是我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此次听课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几位老师的课堂提问。让我映象十分深刻的是翁铭锋老师在课堂中的提问。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环环相扣,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显得非常切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问题的难度都适中,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的思考后知道如何回答……整堂课停下来就发现老师的发言非常少,大部分是学生的发言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将课堂真真正正地交给了学生。即使是坐在一边听课的我同样也被这样的课堂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下一个步骤,在老师的精心创设下,问题油然而生,显得非常自然,学生被这样的课堂吸引就不足为奇了。


有效的设计


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进行是每一个新老师的心愿,然而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状况使我们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是在变化的,不同班级的学生是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翁铭锋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中,一个小细节吸引了我:在活动设计中,老师将两个实验并列写在一起,标注了选择一、选择二。这样不仅说明了这两个实验同等重要,同时能根据上课时的不同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有效。


有效的工具


周晓芸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用到的温变油墨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实验效果十分明显,让学生能更直观的认识到热传递的现象。选择合适的工具能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实验的现象有更深刻的印象,也能让实验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


这一次的活动让我领略了几位老师的优秀课堂,让我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总结改进,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TOP
20#

 

我的一些思考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体会


——徐 瑶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科学课上的实验探究更有效?成了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次在回澜小学举行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媒介,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上出了不同的味道,也向我们诠释了他们对有效实验的理解。本次活动还采用了前测,后测的方式来初步检验课堂是否有效。老师在安排上课教师时,可谓是煞费苦心,同课异构,男女搭配,让我们看到了风格迥异的课!


活动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科学课上的实验更有效?


首先,我觉得是实验材料的有效。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想给学生实验,但有时候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实验材料。例如,这次活动中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如果我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有了导热性能好的铜棒和支架,有了凡士林甚至是涂有温变油墨的圆片这样的有效材料,就为我们开展有效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有了好的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有效运用:材料是在上课一开始就呈现还是在适宜的时间呈现;实验后材料该如何处理?是直接收上来还是放在桌子上,收上来的是全部还是一部分……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参加市级区级的科学教研活动,我们看到上课教师往往都要搬一大箱的实验材料,有时候教师的实验材料也成为他课堂上的一大亮点,我戏称之为“表演的道具”,我想,有了有效的“道具”,才能促成精彩的“表演”。


其次,我觉得关键是在教师,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有效实验是否有效。章鼎儿老师的讲座《向着科学课推进》让我促动很大,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应该关注的是一个实验结论还是实验方法,关注的是探究方法还是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上摆的内容时,有很多学生连摆的摆动次数都数不清楚,教师却丝毫没有关注到这一细节,而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收集的数据并以此得出的结论上,这样的实验数据有什么用?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何从谈起?讲到此时,他认真严肃的表情和他席下亲切和蔼的姿态判若两人,责任重于山,老师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他对科学的态度,更是一面鉴定的旗帜。是的,孩子要向探究迈进,我们教师就必须先向探究迈进,对教学理念践行磨砺。


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一天半的活动虽然拉下了帷幕,但“有效实验”这个主题将成为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持续思考并努力践行的主题。

TOP
21#

 

悟,反思自己


——杭州市“有效实验”研训活动感想


——汤永海


本次杭州市“有效实验”研训活动虽然只有一天半时间,却是扎实、紧凑、有效,并且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和感悟。培训虽然结束,但后续的学习跟进却更重要。更有影响。同时也为培训活动中徐春健老师、来文老师、章鼎儿特级睿智的火花和深度思考所折服。


来文教授说儒家思想的“悟”,就是想想自己,这就是一种反思。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原来古人早就深刻领会其中奥妙。


一个教具解决一种困惑。


有效实验,很多老师立刻会想到材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确实,在实验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得当对实验的进程有很大影响,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干扰,更凸显实验的准确性。笔者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曾撰文《对一堂科学课的大动干戈》发表在《杭州教育》杂志上,讲的就是为了改进实验效果而在实验材料大动干戈的事。所以当研究《热是怎样传播的》这课中,温变油墨展示热传递过程时,大家都一下子爱上了这个教具。可见,一个好的教具是多么受欢迎,同时也说明一个好的教具的出现是多么不简单。


一个想法展现一种智慧。


翁铭峰老师的教学沉稳老练,滴水不漏,且很有思想。一个热传导盘,能被他物尽其用,演绎一个智慧课堂,这也许是简约风格的一种体现吧。从圆盘热传导的思考转移到柄的研究,看似自然轻松,实则发生了认知的巨大转变,将热传导由点到面的方式转移到由点到线的传递。课堂智慧背后是长期磨练的结果,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也期待自己能有这样的课堂和这样的智慧。


一个实验证明一种变化。


对于章鼎儿老师,我们是如雷贯耳。特别是那8片肉,好像一击重锤,一下打在我的心坎里。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8片肉,这也太浪费了。后来说是为了比较生熟肉片的变化,我以为两片就足够了,不就是一片生的和一片熟的嘛。听完之后,才恍然大悟,那是为了一片一片排队用的,逐个展示变化过程,将稍纵即逝的变化稳定的呈现出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和观察,这样的探究还会不扎实,还会不深入人心么?反观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是真的给学生探究的过程了么,也许我们都会汗颜,我们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谈什么去这样操作呢?其实,类似这样排队摆变化过程的探究方式还是有的,如种子的萌发,就需要将种子在水中大约一周的过程体现出来,我们已经做成幻灯有过尝试。也许,实验方法也是可以迁移的,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思考。8片肉,让我也有了一种自己试试的冲动。


本次研训,我有些点滴感悟,我觉得非常欣慰。如果能在每次的培训或研讨中,我们将得到的点点滴滴发现与收获,逐渐累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么对将来的成长将是巨大的裨益和无穷的财富。

TOP
22#

 

把握教学的平衡点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思考


——陈荣林


523-24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在萧山区回澜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有效实验”这一主题,安排了4堂同课异构的研究课。4堂课听下来,个人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把握教学的平衡点。


1.实验设计与学生思维的平衡。


小学科学教学要以生为本,因此实验设计也要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在这次研训活动中中,第一堂同课异构的研究课是《热是怎样传递的》,两节课按两种思路进行设计。回澜小学周晓芸老师整体按照教材格局设计,先研究热在铜棒中的传递,再研究热在圆铁片中的传递,并且把热在铜棒中的传递作为重点实验,我们通常称之为“从线到面”的探究。西湖的翁铭锋老师则刚刚相反,他先引导学生研究热在圆铁片中的传递,再引导学生研究热在铜棒中的传递,也就是“从面到线”的探究。从课堂的教学结果来看,特别是学生前测、后测的对比,两节课不同的实验设计,学生的知识达成效果差不多。这样是不是说明两节课的实验设计都是有效的呢?特别是面对5年级的学生,对热的传递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并且关于热的前概念错误很少,采用哪种实验设计比较合理?是先易后难的“从线到面”设计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是先难后易的“从面到线”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只是相对于这两节课的设计而言)实验设计与学生思维间的平衡点如何寻找,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细细研究及,慢慢琢磨。


2.实验设计深与宽的平衡。


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在《追求简约的高效课堂》的讲座中说过:“推进简约的课堂要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切口小,研究深,体现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那么实验设计中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如何把握呢?这个深度与宽度如何平衡呢?这次活动中另外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很值得我们思考。江南实验学校的沈颉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一课,围绕两块环形磁铁组合在一起,磁力会怎样变化进行实验设计、指导、探究,实验设计切口小,学生探究主题明确,为深度探究创造了条件。临安农林大附属小学的王洪波老师则围绕“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个主题,设计了一个长达25分钟的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探究了两块条形、环形、蹄形磁铁各种情况的组合后磁力大小是否会变化及变化情况;学生还探究了3块磁铁相互组合磁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可以说学生探究对磁力大小变化的类型很多,面很广,有利于学生收集更多的磁力大小变化的证据。这节课的实验设计获得了很多参与研训活动教师的好评。对比两节课的前测与后测情况,两节课的基本知识目标都达成了,但这两个近乎两个极端的实验设计,对于3年级的学生,哪个设计更有效?实验设计中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平衡?我想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实验技能与实验乐趣的平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乐趣,可以大大提高科学学习的有效性。


实验的技能水平是实验有效性的基础、保障。


在《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两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沈颉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实验中安安静静,学生操作相对细致,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一面。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趋向性比较一致,更有利于学生对磁力大小变化概念的建立。而在王洪波老师的课堂中,到处洋溢这学生的开心、欢乐,学生享受着实验的乐趣,甚至还有学生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来。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各组学生不停地从教师的“餐盘”中换取着材料,追求着磁铁形状的多样化,磁铁组合的多样化,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实验技能不知不觉被忽略了,在最后的汇报阶段,矛盾性数据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问学生哪节课有味道,肯定是王洪波老师那节课的学生回答得多,但哪节课更能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呢?答案不言而喻。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实验技能与实验乐趣间的平衡,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把握,当然这会很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一堂40分钟的课,一个有效的实验设计,不要期望鱼和熊掌兼得,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平衡点,努力得到珍贵的鱼抑或稀有的熊掌。

TOP
23#

 

参加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感悟


——陈飞琴


52324日,由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杭州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承办的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实验”专题研训活动在回澜小学举行。来自全市各区的科学教研员和近300位科学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次活动共有四位教师执教,分别是周晓芸老师、翁铭峰老师、沈颉老师、王洪波老师。同时还聆听了省特级老师章鼎儿老师和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的讲座,可谓是让我大饱了耳福,下面是我的一些所感所悟。


本次活动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来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交流研讨”的有效性,运用了前侧后侧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及学习后所习得的知识。23日下午分别是由周晓芸和翁铭峰老师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两堂课可谓是不一样的风格。周老师是教龄未满一年的新教师,这次有这样好的机会上市级公开课,说心里话让我羡慕不已,但是在羡慕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背后的付出与努力。因为和她是qq好友,我看到了周老师签名,为了这一节课鼻血都流了,而对于整堂课来说周老师通过画一画、做一做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表现也非常好,活动气氛很是活跃。而后是翁老师,翁老师到底是有名师班的底蕴,他的课听起来非常的顺畅,让人非常的舒服,一个问题与一个问题之间过渡的非常的自然,真正在课堂上把“有效提问”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听的过程中,总觉得翁老师应该还有另外一套方案来应对学生的回答。还有一点也是我非常佩服的,翁老师虽然是借班上课,却能做到在提问中尽量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尊重,一种肯定。同时在短信平台上更有老师用十六个字来形容翁老师的课“清晰明了、游刃有余、注重细节、把握生成”。24号上午则是由沈颉老师和王洪波老师执教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沈颉老师最大的特点便是温柔、细致。特别在学生做实验时,我看到了沈老师一直周旋在学生当中,对学生实验进行细致的指导,我还看到沈老师所采用的器材也做了一定的处理,他把尺子用胶带纸黏在了两个塑料杯上,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方便了很多,还有这四位老师中只有沈老师采用了2人一组的实验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以后在课堂上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最后一位上课老师是王老师,他的引入非常吸引人,采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孩子的玩具——钓鱼,很容易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王老师的课堂中,语言非常简洁明了,他和其他几位老师的不同点在于他以奖励的方式发放第二批材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实验过程展现的更加开放,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因为学生实验太过于开放,学生的发现很多,导致在最后结尾总结归纳的时候就有点抓不住重点。


听了这四位老师的课,不管是哪一位,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我感到很开心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活动。


此外,本次活动,除了听课,还有就是很荣幸听了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作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的讲座,提出了如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以及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作了题为《向着科学课推进》的精彩讲座,都让我这个刚入门不到一年的新教师受益匪浅。

TOP
24#

 

从《曾国藩》联想到的


——何佳明


暑假闲着没事,又重新品味了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还记得是前年暑假看过一遍,那会是第一次读长篇小说,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看,许是因为内容精彩,本不抱信心的我竟生生的看完了,还小小崇拜了下自己。也正是因为里面的许多片段都太过精彩,以至于脑袋里充斥着混乱,记不清各处的情节了。由此,我打算“重读”。


重读的过程显然要比前一次来得轻松,这一次把很多情节都理顺了,当中也让我悟出了许多的人生真谛,有趣的是还让我发现了一些教育小故事,拿出来和大家做个分享。


先简单介绍下曾国藩,晚晴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说曾国藩十三四岁的时候,当时是寒冬腊月,要背书准备考试,刚好他晚上在家背书,有个小偷跑他们家偷东西,那个小偷正好就趴在曾国藩背书的房梁上,打算的很好,听着孩子在底下背课文,也不是特别长的篇课文,估计他背一会儿,背完了熄灯睡觉,熄了灯小偷再下来偷东西,结果计划不如变化,这个小孩在楼下背来背去,一篇《岳楼楼记》死活都背不会。这个小偷趴在房梁上最后实在忍不住困的不行了,趴在房梁上睡了一觉,睡醒了往下一看这孩子还在底下背呢,第一句还没背顺溜呢,小偷没办法了又只好接着睡了!小偷思维也僵化,人家不熄灯,他也不下来偷东西。结果睡了两觉之后,眼见东方之即白,醒来以后一看天都快亮了,再不走走不掉了,小偷心里气坏了,哪来的一个笨小孩,笨成这样了,一篇课文也背不会。当然小偷是文盲啊,他也不懂背的什么课文,小偷气坏了,大冬天的我在房梁上睡了一夜,冻得要命呢,我又不是练轻功。


“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这小偷心一狠牙一咬,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来了,曾国藩反应不过来,看着小偷愣了半天,结果这个贼一把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指着一顿臭骂,说你笨成这样呢,你读的什么书啊?这篇文章他有什么难背的?小偷说我背给你听听,说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那是背的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当然有人奇怪,你不是说小偷是文盲吗?是啊!他确实是文盲啊,那他怎么会背呢?这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讲,他叫背背颂,他在房梁上的听了一夜,做梦都在听,睡觉都在听。他都会背了,这小孩还没背会呢。他都会背,背完了之后把那个书平啪的一声往桌上一扔,指着那个小孩骂了一句,笨成这样别读书了,说完一掀门帘,横的眼睛,横着鼻子就出去了。


贼人是很聪明的,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天道酬勤的意思吧)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其实,在我们的学生里,何尝没有这两类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好那些努力拼搏学习的人,如果能找对方法,是否可以成就更多的辉煌;更要引导那些有天赋的人去读好书,重品性的养成,避免走上歪路,从而酿成更大的祸患。


再是关于“因量器使”。


这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准则。什么意思呢?“量”就是一个人的才。在哪个方面才大才小就是“量”,就是有多大的“量”。“器使”就是你把这个人当作工具去使用,当作机器去使用。儒家的《论语》里面就说“君子不器”,曾国藩就说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不器”就是那些全才,领导全局的人。什么都知道的人是很少很少,绝大部分人就是“器”。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工具,就是一个“器”。你要把他当作工具来使用。他是个锤子你就当作锤子使用,他是个镰刀你就当作镰刀使用,没有什么全才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他说用人,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用在这个地方,叫做“当其时,当其事”。如果“当其时,当其事”,庸才也能成神才。不当其时,不当其事,神才也可能变成庸才。他说,你如果得了感冒,这是小病,你就不能用人参燕窝。人参燕窝虽然很贵,但是不及几分钱草药有效。这是我翻译的话,他具体的话就是“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他说世界上什么时候都有人才,关键是你的使用。你把这个人用到正是他所应该去的地方,那个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你如果没用好,本来是个人才也不是人才。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为教育者,面对的学生各种各样,有的调皮捣蛋,有的愚拙笨讷,有的天资聪慧,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需要鼓励才能激发潜力,有的独立大胆……那么,怎么来教育这形形色色的人才,正所谓众口难调,我们除了要有耐心、热心、爱心,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发挥其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使每个人都成为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才!

TOP
25#

 

致“说课”


——记新教师说课比赛有感


——何佳明


新塘小学“阳光杯”新教师说课比赛结束了,有些疲惫,但似乎也能稍稍喘口气了。趁着还有点余温,在这里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赛前:痛并快乐着


早就收到这学期还要安排一个说课比赛的消息,本以为可以顺当的把自己6月初要上的一节公开课作为说课的主题,却没想题目竟不是自拟的(哦买噶)。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当一连串的活动都挤在一块,所有的思绪在脑子里绕成一团糨糊,理不出头绪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显得尤为剧烈。没办法,事情还得一件一件的来,逼迫自己静下来,先把最要紧的给解决掉。


谈到说课,还是两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曾经在城东小学的一次活动中说过课,那会还是个愣头青,啥也不懂,把自己写好的说课稿给师傅(赵海军老师)看了一下,赵老师帮我修改了番,我第二天就拿着稿子出发了。想来那会也算的上准备了一番,但现在看来不论是从内容的深度、环节的安排、PPT的展示等方面都是不尽如人意的。但那会只是一个说课活动,不分名次,因此压力也小些。显然,从此次学校教导处通知上的安排来看,是一次相当正式的说课比赛,立马感觉压力山大!


压力一:唯一的男选手,不晓得是福还是祸?


压力二:参加工作三年,算得上是新教师中的老教师了。如果准备的不充分,到时候出洋相,面子上也挂不住。


压力三:估计自己应该是这些老师中参加过教研活动次数最多的人了,要是到头来没讲点什么“花头精”出来,也说不过去。


带着这些压力,我开始了“备课”。查阅了网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PPT,翻看了教材,对这节课渐渐有了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需要在这节课中让学生获得些什么?怎么去获得?……然后着手把自己对课的理解(包括教材、学情、教法等)做成了PPT。其实做PPT一直是自己的一个弱项,只不过通过自己一次次公开课的磨炼,一次次悉心观察其他老师的课件(特别是赵老师制作的课件对我的影响很大),逐渐积累了不少心得。因此,在这次比赛课件的呈现上,虽然从课件技巧上并没有多大突破,但从视觉效果上还是令自己较为满意的。


如果说课件制作让自己满意,可以让自己喜悦一番的话,那么把自己三年来对科学课的认识尽可能多的诠释到本次说课中来,更看作是自己的一个突破。规定时间只有7分钟,怎么样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把自己内化了的一些专业理念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媒介”进行有效的演绎,我痛苦的思索着。最后,两个方案摆在我面前:


方案一:对《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节课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等作一个重点阐述,并对本节课探究环节小组合作时的一个策略化处理进行亮点分析。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让评委们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教,也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告知其我是怎么教的。


方案二:有详略地对整节课的设计进行一个阐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评委理清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更能与评委产生共鸣。


思考再三,出于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本堂课的把握,我选择了方案一。若下次还有说课的机会,我会试着尝试第二种方案,因为这个更考验教师对课堂脉络的把握能力。


欣喜的是,我在方案一中找到了如我上述提到的这样的一个突破口。


有人说:痛并快乐着。我想说:只有真正痛过,方知晓快乐。


赛中:“下下签”的收获


15号?最后一个,不是吧!那么迟,还想说完早点回去呢,心里这样默念着。瞄了一眼桌上,居然还剩着一张签,赶紧地去换来。打开来一看,心彻底凉了。13号,认命吧。先前以为所有选手在没有轮到前,要在旁边的党员活动室等待,没想大家都坐在后面当起了旁听生。也罢,尽情领略下各家学派的风采,也不失为一种成长和收获!


接近两个小时的等待,终于轮到自己了。紧张、忐忑还是会不由的表现在脸上,尽管在赛前已经试练过几次,但比赛时的压抑氛围总感觉在压迫着自己,或许是性格使然,亦或是欠锻炼,每每这样的场面总是不能像台上女老师们那样仪态大方,坦然自若。在说课过程中,大脑的短暂性空白(估计是紧张所致)终究还是造成了一些忘词,当然这或许只有我自个知道了。然后是始终面无表情般的叙述,配合上没有过多起伏的音调,最后再加上萧普话。好吧,我能想象的到当时应该就是这样的一幅场景。


如果让我说说当时对自己表现还有满意的地方?我想说,我努力尝试着通过自己的眼神去和评委们交流,在我没有足够的表现力去感染评委的前提下,那么至少试着让他们知道我想和他们交流。


由于下下签的关系,我有幸看完了所有选手在台上的表现,从中也让我看明白了许多。看明白了我存在的差距,看明白了我具备的优势。由此,我想用“提优补差”这四个字来明确接下来的教学业务目标。


赛后:“新”与“心”的对接


在听完老师们的点评后,再联系自己在学校近三年来的切身体验和感悟,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标题。我想或许可以成为我这份感想的一个结尾。


新教师需要用心付出。


新教师,多少意味着课堂教学经验少、教学管理能力低、理论奠基薄弱等通病。如何快速地成长为一个专家型教师,就需要用心付出,包括用心学习理论知识、用心实践课堂理念、用心反思教学行为、用心准备每次业务比赛……学校需要专业型老师,学生更需要。所以,用心才会有“新”收获,用心才会与“新”告别。


新教师需要用心栽培


新教师的成长需要途径,需要平台。因此,学校要帮助新教师寻找途径,创造平台。令人欣喜的是,新塘小学的领导们正在努力践行着这份责任。越来越多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开展,越来越多的讲座在我校举行,阳光课堂、阳光论坛的有效开展,更是丰富着老师们专业成长的途径,本次“阳光杯”说课比赛的举行更是为新教师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的老师被学校请进来,越来越多的老师从学校走出去,我愿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塘小学的教学事业必将蒸蒸日上、教学人才必将源源不断。


新小需要“心”的力量


新塘小学在2012年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些成绩是在学校领导下,由新小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取得的。但成绩已属过去,遗留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就包括新教师或者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虽然学校领导层采取了许多举措,比方说师徒结对等形式,但感觉落实度还不够。就拿本次说课比赛,如果新教师们能在自己师傅那里多取取经,或者说师傅能对徒弟多关注,徒弟们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再大一点,如果新教师们还能在自己的教研组里能得到老教师们的经验传授,效果是否会更好些呢?


末尾,我想说:“心”有多坚强,理想就会有多远;给予“心”的力量,方撑起新小的蔚蓝天空!团结一“心”,新小人共同的责任!

TOP
26#

 

做一名金牌“服务员”


——何佳明


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让我感受颇深。这感受来自于一名校长对现代教育的崇高办学理念,更是来自于一名教师对教育的切身体会。


这一百条之多的建议,融入了郑校长13年的教育精华,而对于我这名才跨入教育行业3年的教师,想要在短短十几天之内消化,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书中的建议着实让我印象深刻,如: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教师要有静气、顺乎人性是最美等,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这条建议,也由此联想到了本文的题目:做一名金牌“服务员”。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怎么教师也当起服务员来了?郑校长在文中写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这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服务者与学生、家长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比以往民主多了。因此,教师不但是一名教育者,而且也是一名特殊的服务者;不仅要给学生带来知识,更要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全的发展。


 “当下”又指何意?郑校长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明天的幸福没有人能预见,因此我们搞教育的没有理由和权力为了看不见的所谓未来的幸福而剥夺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明天的幸福不需要今天的幸福来做抵押,更不需要牺牲今天的幸福;二是未来的幸福是由每个今天的幸福堆积起来的,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究其原因很多都是来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人生,而且首先是为当下此刻的人生。


那么教师该如何去提供优质服务?在我看来,这便是怎样去打造一块“金牌”的过程。打造金牌,需要力量,更需要技巧。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一百条建议中,拾得些灵感,获取些技巧。


摆正自己的位置


既然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那么其实就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也符合我们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能够有利于教师转变保守观念,接受新思想;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放开步子去学习,而不是被一味的灌输。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创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孩子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活动,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孩子获得接受挑战的机会。并且要以爱心接纳每个孩子,由管理者转变成为服务者,从而推动孩子自主轻松地探索世界,从而,我们就能够看到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升“产品”的内涵


怎样让顾客满意?无非是你提供的产品恰好满足了他的需求,或许还超过了他的期望值。而我们教师能够最大限度提供的产品便是知识。就像郑校长说的那样: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家长逼迫孩子来上学只是一种外部手段,有效却不长效,只有知识才有最长久的促进孩子去学习的力量。当然,我这里所指的知识不是经常灌输给孩子的那些老掉牙、死去的知识,不是让学生反复记忆、让孩子感到厌恶的知识,而是一种创造性知识,能够激发起孩子灵感、天赋的知识,能够使孩子发挥其想象、让其感到充分自由快乐的知识。


贴近“顾客”的内心


了解顾客的需要,是赢得顾客的前提。只有贴近顾客的内心,才能赢得顾客的芳心。教育也是一样。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去和孩子去交流沟通,即要有一颗童心。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童心在教育上的转化便是爱心。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你爱孩子,才能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世界的钥匙,教师的一切工作才能被称之为有效劳动。我想郑校长所提出的“保存天真”这条建议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看完了整本书,真的有种幡然大悟的感觉,我要谢谢我的孩子们,谢谢我的这些服务对象,是你们给予我生命如此精彩的内容。你们经常会给我捣乱、添麻烦,有时甚至让我无所适从,但这都是“顾客”的通病。因此,我必须得正视这些困难,不断去超越自己,不断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克服这些困难,才能让你们满意,那样我才会充实,而充实的结果是我会不断地去输出让孩子最满意的服务,所以我非常赞同郑校长所言:正如摩擦力让我们如此欢快的舞蹈。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的去成为一名金牌“服务员”!

TOP
27#

 

表扬对学生的影响


 ——寿青兰


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表扬就是一种肯定,是对他人行为的肯定,对他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人自身的肯定。反思自身,我们都希望得到表扬,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的每一句夸奖都是我们努力的动力。现在,我们成了老师,我们也不应该吝啬我们的表扬。夸奖学生每一个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及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着的劣迹更文明。”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所教班级中有个学生经常作业不按时上交。上课时经常做小动作或跟旁边同学讲话,一刻都安静不下来。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他的班主任开始交给他一些小任务,鼓励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担任班干部之后,他开始有了一定的责任感,第一个星期的作业他都按时上交并且做得很好。我抓住了个机会对他进行了表扬,自那天之后他的作业情况开始好转。第二学期的期中考试中科学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我再一次表扬了他。下半学期的学习中,他对科学产生了很强的兴趣,每一节科学课的课堂上都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教学。可见,表扬是育人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老师应该用你的真诚和细心,认真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充分发扬表扬的教育作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在我们的表扬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1)表扬要及时,时间过得太久,学生已经淡忘了再表扬就达不到所要的目的了。(2)表扬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分夸张,过分表扬会让学生觉得你的表扬是虚假的,反而会有反效果。(3)表扬要看场合,有些表扬要当众,让同学都能注意到并以此为榜样,但有些表扬却要在以交谈的形式与学生单独沟通。


学生就像是一个火把,表扬就是一个小小的火星,这颗火星可能就能点燃火把。所以让我们要乐于表、善于表扬!

TOP
28#

小学生科学实验习惯养成


——寿青兰


在同学的推荐下,我买了一套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的1——3年级课本。在粗略翻看之后,发现每个年级第一本书中第一课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如图所示:


 


可见,无论是哪个地区的科学课堂,对于科学课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都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探究活动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有责任在学生第一次进入科学课堂时,就开始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活动。第一节课中,我们就应该强调实验室的注意事项,以及进行实验时的行为规范。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图片加上文字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强对注意事项的记忆。而五六年级则可以用文字说明,同时还要加上一定的解释,让学生不仅知道要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其次,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小学生的记忆时间有限,时间过长进行实验时,学生会遗忘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反复地校正,在每一节课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在四年级测量气温时先提醒学生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先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最后,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少数学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仔细反思后发现,学生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理解我们在实验室遵守实验规范的目的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学生做出解释,让学生能了解遵守实验规范的原因。比如在四年级进行溶解实验时,有几个学生即使知道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品尝,也会忍不住拿白糖品尝。这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制止学生的这种行为,并告诉学生实验室中许多药品都对人体有害,不能随意品尝。即使是我们认识的药品,在实验室敞口放置后也会有细菌,并不干净。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下一节课前提前提醒其他班级的学生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并作出解释。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反复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TOP
29#

小学科学实验记录单的再设计


——寿青兰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往往造成探究结果不明,不能清楚表述实验现象的结果。此时,实验记录单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实验记录单能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有据可循。同时也帮助老师能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很多时候,书本上原有的实验记录单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课堂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验记录单进行修改。比如,在进行四年级下《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课本要求进行三次数据收集,并进行记录。但实际情况下,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进行两次数据收集。因此,我们需要对实验记录单也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再设计,将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和食品配料的认识放在一起。第一次修改表格如下:




在学生进行填写时,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填写组员名字时间过长,影响观察实验数据的时间。其次,配料一栏中由于空格太大,部分学生容易将此处当作一个小格,重复填写。或者有些学生填写了配料一格后不知道该如何填写后面“认识的配料”、“不认识的配料”两栏。如图: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做出了以下的修改:第一,去掉“认识的配料”与“不认识的配料”两栏之间的横线。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配料是分成了两种类型进行记录的,在进行记录时就可以先做出判断:“我是否认识这种配料?”,有利于之后课程的顺利进行。第二,配料一栏写清配料分成了哪两种类型,方便学生记录。第三,将组员一栏去掉,节约记录的时间。修改后表格如下:


 


这一次的填写,学生没有再次出现以上的问题,能够顺利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单在科学课上的使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能反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且能够反应学生的学习前概念,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即使是一张小小的实验记录单,我们也要仔细考虑每一个部分,认真设计每一个细节!

TOP
30#

 

 


师徒结对,协同状态


今天,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联合发展协同体的一次重要研讨活动在萧山区银河小学举行。在活动中,我们十八位学员分别和六位导师正式“结对”了。这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各学员将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作业,从而为萧山的小学科学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午的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单元梳理课。两位是年轻的新老师,莫旭东老师和周晓芸老师。新老师朝气蓬勃,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刚毕业的时候网络教研还没有红火起来,区级活动参加的机会也不多,身在边远农村学校的我也根本没有勇气公开展示自己的课堂。我是直到工作的第六年才第一次执教了区级公开课,想想真是不容易。我们这个协同体中还有好几位非常年轻的教师,比如我们小组的沈佳丽老师等。年轻的新教师学历高,专业知识丰富,起点就高。从他们的表现中就能够看到小学科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第三位上课的沈雅飞老师,她的课主次分明,看起来很常态,但是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她的课是带着思想的,她和孩子们没有仅仅只把天气的几个组成要素单独地进行分析统计,而是进行了联系。从科学概念上来讲,天气的各组成要素并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其实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举例来说,下雨的时侯,气温往往就会有所降低。


下午是汤永海老师关于“单元梳理课设计”的观点报告和杨老师对我们协同体学员的要求和期望。老师给我们的信息很丰富,任务确实不少,但是只要计划安排好,难度也不大。说到计划,很多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还是想说,计划是一定要有的,没有计划就等于是天天在变化,很容易就走偏了。我自己是个喜欢按计划做事的人。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我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努力做好几件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这段时间里,确实有点困难,精力分散太多。不过,正如我自己经常告诉自己的,心态很重要,多想想自己拥有的,这点事情算什么呢!


把橡皮泥做成方的,圆的,扁的,放到水里都沉了。把橡皮泥做成碗型的,就能浮在水面上。你再往上面放一颗橡皮泥搓成的小球,橡皮泥碗也还会浮着。回头想想自己,你是“沉”还是“浮”,是不是也如同橡皮泥!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状态,心里总想着困难太多了,时间太少了,你就只能继续沉在水底。如果我们换种状态,把困难踩在脚下,也许你就能成功了。不仅你自己成功了,你还可以帮助别人成功。谁说科学课没有渗透情感,科学课就是这么有意义。


萧山区径游小学 谢勇波


201310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1 22:06:38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