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贴,反思。 [复制链接]

1#

立贴,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益农镇小第二分校 王飞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给学生上了《土壤中有什么》这课,上完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在做水与泥土混合的实验时,事先一定要控制好水和泥土的比例以及与烧杯的容积比例,因为在上课前我自己做实验时,没注意到这一点,在250毫升的烧杯中放了三分之二左右的水,而泥土放地太少,经过充分搅拌,沉淀下来的泥土太少,我觉得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后来再补加泥土后,烧杯水又太满了。进过了几次尝试,我觉得在250毫升的烧杯中加二分之一的水,和三分之一烧杯的泥土刚好,既容易观察,也不会让水太满。


2、  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发现了泥土中有一小段塑料编织带,我围绕土壤中的这个塑料编织,对白色污染进行了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了不是所有在土壤中发现的东西都是土壤的组成部分,这也算堂课的一个收获。


3、  靠窗的两个小组在观察白纸上的土壤时,发现在太阳光下,土壤中有一些微小的闪闪发光的亮点,后来将泥土放入水中搅拌沉淀后,还是能在阳光下看到闪闪发光的亮点,学生当场问我这是什么。我想当然地反问他这个东西像什么?他说着东西像玻璃,还有的同学说这个是沙子,我给学生的当场的解释是这就是沙子,后给他们讲了一下沙子和玻璃制造的原理。到底是不是沙子还没有权威的定论。


4、  课堂上学生在做土壤沉淀实验时,等泥土沉淀下来后,发现土壤没有明显分层,学生不能观察出分层现象,有几个说出四层的学生,但我觉得他们是提前看了书本。后来我有觉得是不是搅拌不够均匀,或者是沉淀时间不够长,所以下课后,我重新做了一遍这个实验,在充分搅拌并且在窗台上静置一个小时候,再观察,还是不容易观察出分层现象,我想是不是和我们这里的土质有关呢?(土壤是从学校花坛里取得)……



疑惑:


1、学生都说有水面上有大量泡泡(白沫),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产生的。


2、土壤中发现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土壤的组成部分,比如学生发现的一些烂树叶、烂树枝、草根、树根以及发现的蚯蚓和蜗牛。到底算不算土壤的组成部分。



 



这是静置了一节课后的土壤沉淀情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4 23:07:1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自己顶,有知道怎么发图片的吗?
TOP
3#

我来支持一下,图片你不是已经发上去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

恩,谢谢支持,琢磨了一下,找到了!

TOP
5#

欢迎开贴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

腐殖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

支持一下,加油!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8#

有反思就有进步哦!祝贺!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9#

以下是引用半条卡宾在2013-5-14 22:54:00的发言: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益农镇小第二分校 王飞


疑惑:


1、学生都说有水面上有大量泡泡(白沫),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产生的。


2、土壤中发现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土壤的组成部分,比如学生发现的一些烂树叶、烂树枝、草根、树根以及发现的蚯蚓和蜗牛。到底算不算土壤的组成部分。



 



这是静置了一节课后的土壤沉淀情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dc1357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4 23:07:10编辑过]

 


首先热烈欢迎开贴!


 


对于你的疑问,给出我自己的观点:


1、水面上的泡沫应该是土壤中的腐殖质缘故,泡沫越多说明腐殖质含量越高。


2、土壤的组成成分应该不包括这些,只有这些腐烂之后成为了腐殖质才是土壤中的一部分。

TOP
10#

以下是引用半条卡宾在2013-5-14 22:54:00的发言:
 

疑惑:


1、学生都说有水面上有大量泡泡(白沫),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产生的。


2、土壤中发现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是土壤的组成部分,比如学生发现的一些烂树叶、烂树枝、草根、树根以及发现的蚯蚓和蜗牛。到底算不算土壤的组成部分。



 



这是静置了一节课后的土壤沉淀情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dc13570.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4 23:07:10编辑过]

 


热烈欢迎半条卡宾老师前来论坛开帖,而且一开的是反思帖!难得那!


 


建议主题帖的字稍大一点,用4号比较合适,大家看起来不太累!同时建议帖子最好写明主题,这样有利于大家阅读!


 


关于疑惑我与海儿老师的观点有点不一样!


 


1.我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泡沫是因为漂浮物较多,所以搅拌后泡沫较多。有许多老师也认为腐殖质的缘故,我没有具体探究过,但我想: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腐殖质的多少与泡沫之间应该不存在必然联系!


 


2.我个人认为土壤应该包含各种动植物残体,我们常说土壤中有什么?有烂树叶、烂树枝、草根、树根以及发现的蚯蚓和蜗牛。土壤是混合物!同时我们都习惯认为土壤是非生物,但土壤中有许多生物和微生物。


 


敬请大家讨论!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11#

1.有泡沫说明有气体,可能是里面也可能是空气搅拌进去了


2.算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2#

谢谢支持!
TOP
13#

这个回答可能更合理些,泡沫的形成土壤中的腐殖质可能也有功劳吧,联想到洗洁精的作用。
TOP
14#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3-5-16 9:06:00的发言:

1.有泡沫说明有气体,可能是里面也可能是空气搅拌进去了


2.算


觉得这个回答更合理些。

TOP
15#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3-5-15 20:17:00的发言:

 


首先热烈欢迎开贴!


 


对于你的疑问,给出我自己的观点:


1、水面上的泡沫应该是土壤中的腐殖质缘故,泡沫越多说明腐殖质含量越高。


2、土壤的组成成分应该不包括这些,只有这些腐烂之后成为了腐殖质才是土壤中的一部分。


1、腐殖质是不是有洗洁精的作用,改变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2、难以界定。

TOP
16#

 

《水钟的反思》


                                           益农镇小第二分校王飞


在上《我的水钟》这一课,我自己感觉问题还是蛮大的。


1、比如我在制作水钟时是让学生每过一分钟就画一条线,当时觉得这样可能在用水钟计时时会比较准确,后来回过头来再想,教材里的用估计时间的方法确实更好,因为学生一般会按平均的方法去分配每分钟水位的上升,如果这样分了,肯定能让学生很快发现问题所在:水滴下来速度是变慢的,第一分钟和第五分钟,水上升的幅度是不同的。而我让学生每分钟都标记这样,学生虽然也能看到每条标记之间的幅度的不同,却还是不如让学生自己估计时间的来的合理。我觉得课前多思考一分钟比课后反思十分钟要有效。


2、上课后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做出了水钟,滴滴答答搞起来了。一眼看去我就发现有不少问题,有的上面短,有的下面短,当时我就有点生气,觉得学生不安次序做事,批评了学生几句,话一出口自己就后悔了,因为几个被批评的学生被我说的有点拘束了。所以先反思就是自己错了,不应该批评学生,扼杀学生积极性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作为科学老师反而要给他们适当的鼓励,在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引导他们。


3、在对于知识的理解上,这个单元连贯性比较强,由于学校没有铁架台,所以在上一堂课中我只是做了演示实验,导致学生对于水钟的原理和制作有小部分学生有点糊涂。


4、学生动手制作水钟后,我发现,三人一组比较合适,最多四人,而班级里一小组有五人,人太多了,会有闲人。


5、对于滴漏的概念,我觉得不一定要是滴,也可以是连贯的往下流的水。有个小组有学生在小组制作的水钟,水是直接以小水流的形式往下流的,我发现他们小组的实验效果反而更加好。我当时问他们水这样直接流下来没问题吗?学生回到说可以的,我又问为什么可以?学生回答说,他只是看水流到了哪里,看水位上升了多少。至于是这个水是滴还是流他们觉得关系不大。


6、在实验设计方面,我觉得要给班级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些提示。必要的提示,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7、再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及时提示水滴得太慢的小组,不然实验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有时候学生的体验又无法用教师的讲解去代替。收和放的问题是我纠结的,所以我当看到有小组水滴得很慢的时候,我就直接问他们,一分钟、两分钟后你的瓶子里的水位会有明显的变化吗?你能否在每分钟都做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标记。学生在我问了这个问题后一般都意识到里自己的水滴的太慢了。


8、水钟上面部分的瓶子要放端正,否则可能成为影响水流速度的原因,农村小学桌面不够够平也是影响计时准确性的原因。有的小组用刚制作好的水钟来计时,出现了较大的误差。当学生疑惑地看着我时,我告诉他们如果时间没记错,问题应该出在上面那个瓶子上,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测量的准确性,再试着做一遍。


9、对于影响水钟准确性的因素的分析,学生体会到可能是瓶子形状的关系、水滴速度的关系,对于瓶子的形状,有一个小组给出了她们认为能较快解决的方案,我看了之后觉得也可行。对于水滴下来速度变慢,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为什么水滴下来的速度变慢了?有学生回答:水位下降了,水压出来水小了。我又问:如何能让水滴下来的速度保持不变?有学生回答:让上面瓶子里的水,水位保持不变。我提示学生要在水钟上面的瓶子里做一个标记,尽量让上面瓶子里的水位保持在标记那个位置。接着又问:如何能让这个保持大概的位置?这时已经有好动的学生把另一个滴漏套再水钟上。在课堂上我只讲到了这里,其实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当最上面的瓶子水位下降后,滴水就会变慢,中间的那个瓶子里的水位就不能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了,水位还是会下降的,上面瓶子放的越多,越精确,但只能无限接近……


    最后总结一下:感觉自己的的反思有点乱,还得学学如何写反思。




这个是学生对瓶子形状对水钟的影响的解决方案,当时我就问学生,你这么搞是不是麻烦了点!



 



这个水钟后来学生又套了个瓶子上去,其实还可以套两个甚至三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7 21:21:42编辑过]

TOP
17#

 

TOP
18#

反思很深刻,继续努力!


 

TOP
19#

支持下,希望能坚持下去
TOP
20#

以下是引用罗海军在2013-5-20 9:02:00的发言:
支持下,希望能坚持下去

谢谢!向海军学习。

TOP
21#

签到下!

TOP
22#

以下是引用半条卡宾在2013-5-24 21:16:00的发言:

签到下!


最好来点反思感想。

TOP
23#

欢迎新朋友,反思非常不错哦。


楼老师督促很勤喽,反思不一定要形成一篇很长的文章,也可以简单地一两句话,从一个细节、一个点滴中感悟得失。

TOP
24#

以下是引用罗海军在2013-5-25 22:09:00的发言:

最好来点反思感想。


对,六一节要到了,事情有点乱。得把心静下来。

TOP
25#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13-5-25 22:26:00的发言:

欢迎新朋友,反思非常不错哦。


楼老师督促很勤喽,反思不一定要形成一篇很长的文章,也可以简单地一两句话,从一个细节、一个点滴中感悟得失。


谢谢支持


 

TOP
26#

 

昼夜交替现象的反思


益农镇小第二分校王飞


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而言关于地球,宇宙以及天体运行的知识还是很丰富的,如果和同事们交流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不过要给学生上课,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头绪,曾经和学生聊天,也和他们聊起过关于地球,关于宇宙的一些知识,嗯啊了半天,大部分学生其实是没真正听懂的。我觉得这或许与天体运行过程比较抽象有关,如果一个抽象的事物能比较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对于地球,对于宇宙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因为对于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我没底,也是第一次对这个班级教学关于天体运行的知识,所以我在课前做了个小小的摸底。问题问的比较笼统,简单。


问题:


地球是个怎样的星球?


太阳是个怎样的星球?


白天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东西?晚上为什么变黑了?


学生回答:


地球是个有海洋、有陆地、有森林、有生命的星球。地球是圆的。


太阳很大。太阳是个大火球。太阳很热。


白天很亮。白天有太阳光。晚上没有太阳光。、


进过这个摸底,我对学生关于太阳和地球的了解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知道地球和太阳是个星球,是圆的。白天地球上的光线来自与太阳,晚上是因为太阳光照不到了。


课堂开始后,我先给学生看了一张从太空中拍的晨昏线分明的地球全景照片。这照片很震撼,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学生都知道亮的地方是白天。暗的地方是晚上。而且发现了人类文明的灯光。让学生对于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接着提了三个问题:1、假日地球是透明的,还会有昼夜现象吗?2、加入太阳和地球像刚才的图片那样静止不动,会产生昼夜交替吗?3、假如太阳能同时照亮整个地球,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我通过提问和图片的展示,归纳了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对于这个环节,我犹豫过到底要不要加,在省网上也看到了三个教案,他们都没有。不过我还是把他加了上去,对于我这个班级学生科学素养比较一般的情况。这个环节加上去还是利大于弊的。为学生后来建立自己的假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接下去就是学生建立假说。这个环节相当顺利。每个小组都迅速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各种可能观点写了出来。我甚至怀疑这些小组是不是翻了书本抄了一下。有个小组还在记录单上写了关于个太阳自转的因素。我觉得太阳自传与昼夜交替无关,所以持不否定的态度。


下面就是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阶段了。课前材料准备是个大难题。首先学校没有地球仪。所以,乒乓球代替,我在乒乓球上贴了红五角星,算是方便学生定位观察。其实乒乓球真的很差,地球仪真的很好,地球仪上面有地图,在实验验证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标出自己家乡所在位置来定位。从而观察家乡所在地的昼夜交替现象,比用乒乓球直观,信息量也更大。容易让学生了理解和接受。太阳,其实最好是秃头的电筒,小灯泡能露在外面。但是材料搞不定。蜡烛倒是有,但是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和安全性。最后只用了普通的led小手电。果然在后来模拟地球然太阳转的实验时出来点小麻烦,我只能再次强调:“太阳是四面八方发光的,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请你们把手电也转起来,让太阳的光跟上。由此可见我们的教材确实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此外学生在验证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假设时,有小组一开始让定位用的红星一直面对的太阳,得出了错误结果。我及时提醒学生,用小红星确定一个方向,保持小红星的方向不变再试一次。有两个小组纠正了这个错误。最后实验证明,所有的假设都成立。但是毕竟真相只有一个。我继续提问,让小组学生填表格:这些假设中有哪些是不太合情理的?只有两位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觉得: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产生一次昼夜变化,他觉得太阳这么大,地球离太阳这么远,这个假设的理由太夸张了。另一个觉得:太阳绕地球一圈产生昼夜交替可能性不大。


到这里,就剩下最后总结了。好像也没个结果。不过这节课本来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让假设继续假设这把。


补充思考:


1、学生实验时的提示还是很重要的,语言要简练,让学生容易看懂。


2、结尾是不是直接把一段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给学生看,反正这些都已经是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也就别藏着掖着了。


3、材料的准备有大学问,搞好事倍功半,搞的不好事半功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4 23:05:57编辑过]

TOP
27#

反思出炉,请多关照。

TOP
28#

刚刚收看了黄珍老师《岩石的组成》,有收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6 21:02:02编辑过]

TOP
29#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进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