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研训活动 [复制链接]

1#

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暨“技术改变课堂”教学研训活动


5月8日,杭州市下城区“名师好课堂”(第三期)在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举行。“名师好课堂”是由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合作,全力打造的以杭州市下城区为基地,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名师作引领、以课堂为载体、实现研训教一体化为主要功能的创新品牌。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技术改变课堂。上午登台展示的是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卜斌老师引领《昼夜交替现象》和萧山区新塘街道新塘小学赵海军老师引领《热是怎样传递的》。卜斌老师用现代化电子白板技术恰到好处地展示地球和太阳的各种运动关系引起的昼夜现象。学生的模拟实验真切自然,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好,不仅实验完成得很出色,汇报更是胜人一筹。赵海军老师用亲切自然的语态与学生随和地进入了热的世界,赵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可谓是真正的探究,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和思维深度,以独到的实验设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叫“科学”,课堂中孩子们从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一阵阵的惊喜,那个纯真自然的欢呼足以见证赵老师演绎的课堂是多么的精彩。
杭州市下城区的两位特级徐闻音老师和陈曦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徐闻音特级教师从评课观、对课的感受、对未来的事业型教师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陈曦特级老师从“教师的创意设计带来学生创佳的学习”这句话展开深入的点评,同课异构的亮点需要老师不同角度挖掘学生的思维。两位特级教师的点评简洁明了,含义深刻,让老师们回味无穷!
下午是萧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带来的讲座《教育技术革新引发的科学学习革命》。杨老师从“教育技术”和“科学学习”的革新展示深入的讲解,镜头回放—技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追溯历史—技术融入教育方方面面;理念支撑—教育技术与科学教育互利共生;实践应用—教育技术革新科学探究方式;展望未来—技术创新未来科学学习方式。最让全场老师为之感叹的是“实践应用”环节,萧山的众多老师从早期的“自然”教学一直到现在“科学”探究教学从未放弃过对教具的制作。通过一次次的创新教具,让更多老师有展示的机会,有成长的历程。萧山区老师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凝聚力是值得老师们学习的榜样,那样的团队,那样的精神让在坐的老师为之震惊!杨老师的讲座带来了思想上的大丰收。
整整一天的培训活动是充实的,“名师好课堂”活动给了听课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们会更快地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2#

 

《昼夜交替现象》


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   卜斌



画了一个圆


问:可能是什么?


生:皮球、太阳、饼……等等。


T: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你认为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怎么说?


S:昼


T:第二天又会出现什么?


S:又会出现昼和夜


T:把这种现象叫昼夜交替现象,你们想说点什么?


S:昼夜现象出自地球在自传;夏天的夜晚比较短,白天比较长;冬天的白天短,白天长;太阳在围着地球转。(板书:地球自传、昼夜交替、与太阳有关)


T:其实昼夜交替现象跟黑板上的哪两个有关系


S:地球和太阳有关


T:以前没有望远镜,他们是怎么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呢,如果你是古人你会怎样研究?


S:


T:老师事先准备了材料,出示电筒,可以当什么?出示地球仪,可以当什么?你们觉得怎么研究,怎么转才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呢?请三个孩子来模拟。


S:学生来演示,出现问题一起改进。


T:教师模拟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指导孩子如何操作。


T:出示课件实验要求和记录单。


实验提示:


1.  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  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的中国已经贴上红苹果。


3.  各小组明确分工,一个同学喊“昼、夜”,一个同学记录,2个同学操作。


4.  及时记录,完成记录单上的各个项目。


5.  完成后整理好材料,轻声交流并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在白板上演示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并画出位置关系图(演示过程)


学生活动(9:20——9:32)


学生介绍活动记录内容并演示


第一组: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学生在画图的时候没有标出地球和太阳的名称。


第二组: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第三组: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并自传。


第四组:太阳不动,地球自传。


第五组:地球自传,太阳绕地球转,两者转动速度相同。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第六组:地球自传,太阳自传。


白板演示地球和太阳几种不同的转动情况,都出现昼夜交替。


T:你们在 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S:轨道都是圆形的;


T:如果把地球仪换成透明的行吗?


S:不可以,光会穿过地球,没有昼夜现象。


T:地球必须是不透明的。(板书补充)


T:运行轨迹是圆形。


T:黑板上的这几种情况都是研究太阳与地球之间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你认为哪种是正确的呢?正确的可能是其中一种,也可能正确的不在其列,你根据自己平时的知识,你认为黑板上的哪些情况可以否定的呢?


S: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是不能的,地球还要公转的。


T:我们知道一天昼夜交替是24小时。那么这样一圈会是多长时间呢?


S:太阳自传,地球自传否定。如果不公转就没有一年两年了。


S:太阳不动,地球自传不可能。如果不公转只自传,那个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只有一种季节。


T:那么第一种情况呢?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S:那样的话,一天要一年时间。不可能


S:第五种可能性与第一种是相似的。

T:那么到底是那种情况是正确的呢?我们后面的几节课的学习中会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2 22:29:53编辑过]

TOP
3#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执教:萧山区新塘街道新塘小学    赵海军


T:倒了点热水,头痛,如果不怕感染的请跟我握手。(动作:手拿热水杯)


S:热、温暖、热


板书:热


上课


接着刚才话题,同学们说老师的手热,你们说为什么老师的手热呢?


S:老师握住了茶杯;老师的身体本身就热;室内也是热的;茶杯里的热传到老师的手上;


T:直接吗?S:通过杯子


T:杯子一开始是……S:冷的,T:通过什么给它


S:热给了杯子,把热传给杯子,冷杯子变热了,老师手接触了杯子,手也热了,你们与我握手后,你们的手也变热了。(板书:热水    冷杯;热杯   冷手;热手    冷手)


T:如果你们的手比我的手还热,会怎样呢?S:会传给我的手


T:冷和热是绝对的吗?S:是相对的。


T:那么怎么来表述比较好呢?S:较(板书:较热    较冷)


T:今天假如是一个物体出现温度差的时候,热会不会在这个物体上传递?


S:会


T:你们不是很肯定,我们来突破这个物体,这里有一根金属棒(出示)热会在这个上面传递吗?


S不会T:为什么?


S:没有较热的温度。


T:也就是这个棒上各个地方的温度是相等的,没有温度差,现在老师来制作温度差。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的过程,那么这个热在传递,你们看得见吗?S:看不见


T:移动酒精灯到中间,现在热往哪里传?S:两边


T:看得见吗?S:看不见


T:我没有好办法,你们有好办法呢?


T:今天这节课就是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T:课件出示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设计,这个是只完成一半的实验设计,你有办法帮助一起来完成吗?


请思考:


1.  我们选取什么材料?


2.  我们选定的材料放在金属棒的哪些位置?


3.  我们在金属棒的哪个位置加热?


4.  按照我们设计的实验,实验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5.  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汇报


第一组:S:在金属棒上刷上油,加热后,金属棒上的油会化开的。T:用什么油?S:食用油、蜡烛油。T:有谁帮他们改进一下。S:蜡会碰到温度会融化,蜡在哪里融化了就会掉在地上,蜡融化到哪里就说明热扩散到哪里了。我认为蜡会向两边扩散。


T:有比他们更好的吗?


第二组:S:两端各滴上一滴水,如果水蒸发了,说明热会向两边传递。酒精灯在中间。


T:补充:加适量的水,一滴滴,是不是全部滴满?你们觉得他们有问题吗?


S:如果在金属棒上滴水的话可能会留下来,T:在没有蒸发之前会流下俩,当然他们考虑是适量的水。问题:如果一点点水放在上面我们能否很容易看到它的蒸发。


第三组汇报:隔断距离放上一小块蜡,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它们会慢慢融化的。


S:蜡是固体怎么放。S:融化后很快就凝固了。


T:老师有问题,离酒精灯最近的蜡是融化的还是烧坏的,不知道了,S:这个不要放。


第四组:先让蜡融化,在中间帖上火柴棒,酒精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那么蜡就会融化,火柴就会掉下来。


S:会比较长的时间,酒精灯的热量向右传递,不知道往哪里传了。T:意思有点混,我帮助解释一下,如果热传过来的时候第一根不会融化,那第二根融化了,热传过去了,就没了。S:蜡一个个融化,只能知道时间差,左边的先掉,再一个个往右边掉。T:与你们设想一样吗?T:这个同学的见解非常好,老师看了他们的实验加了一个火柴,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看得更清楚,如果每有火柴棒,那么看起来是不是就不清楚了?S:看蜡烛掉下来也会很清楚的。


T:我们都集中指向了一种材料“蜡”。蜡的特点是遇热会融化。老师也用蜡烛油做了一些材料,出示蜡烛环,如果遇到热它会融化。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实验设计都可以操作,而且一   个比一个实验方法好。为了让你们的实验做起来方便一些,老师提供一些材料。先来看刚才才装置,刚才的环要穿到金属棒上,老师提供的环大小差不多,在穿之前先确定酒精灯放置的位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怎么做,那么接下来请组长来领取材料。


学生实验操作。


课件出示:发现:热从(     )的一端传向(    )的一端。


学生还材料。


学生汇报:蜡环是离火焰的一端先掉下来。S: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S离火焰接近的蜡先融化,时间最短,把热传到了后面的蜡。离火焰越远融化时间越长,那么请问,第一个蜡环有没有用掉一点热呢?S用掉了。


T:热是从较热的部分传到较冷的部分。


T:出示金属圆片涂上了蜡。如果在金属圆片的一边加热,你认为它会怎么传?


S向另一边,T如果在中心加热呢?S向周围传。(并做了一个手势)T你们的依据是什么S从较热的地方传到较冷的地方。


教师演示:金属圆片热传导的过程。先从一边传向另一边,再从中间开始向周围传。


T:同学们通过设计实验后,你们的思维受到了启发,我们发现不管是金属棒还是金属圆片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的互相接触,热都是怎样呢?


S热是从较热的部分传向较冷的部分


T:这种现象我们科学里把它叫热传导。当然关于热传递的其它方式还有两种,请你们科学老师向你们解释。最后请同学们摸摸你们坐的凳子,有什么感觉?S学生一摸“哦”的一声。

T:凳子为什么会热呢?S身上的热传到了凳子上。T这种现象就叫热传导,通过学习后学以致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2 22:30:41编辑过]

TOP
4#

 

《教育技术革新引发的科学学习革命》


萧山区教研员   杨春晖 


革新


教育技术 科学学习





教师       学生



技术融入生活;技术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



美国教育技术的出现——历史演变发展史



中国教育技术的出现——幻灯片——“多媒体优化组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本地教育技术的实践——



科学教育的做法:制作应用投影片和教育    摄制推广录像课和教育    制作应用课件和学生学具     研发应用学具和CAI软件   



理念支撑:教育技术与科学教育互利共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作用定位:学生从技术中学习    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以媒体为核心的“有形技术”到系统优化的“无形技术”




有形的物化技术革新科学学习方式:从听   做+想


科学材料的研发历程:(1)使用对象不断扩大——从老师到学生


                   (2)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单课的实验材料    积件式实验材料


收集研制信息的关键



科学老师要养成的习惯:收集(家庭、学校、网络等)


形成一种理念:节约(淘宝、生源、废物利用等)


建立一种空间:分类(金属、木材、塑料等)



创新之作:提高探究的效度


实践论证:检验教具的优劣



科学性、安全性、稳定性



教学应用: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总结经验:撰写教具研制的小论文


《浙江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


推广应用


安全、交互(最大化)、便捷、效能。


有形的物化技术促进科学学习的方式


无形的智能技术促进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具有新奇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2 22:32:12编辑过]

TOP
5#



右一:陈曦特级;   右二:徐闻音特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5-10 10:13:56编辑过]

TOP
6#

有些乱,能重新排版吗?看着头晕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7#

对,需要排版一下,或者用附件形式上传word文档。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8#

姐姐辛苦!文档能转换一下,就更方便我们学习了!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

下城的活动开展的更扎实也更有特色了。

TOP
10#

呵呵,熟人熟人,谢谢分享

TOP
11#

已经重新编辑了,上次上传因电脑浏览器有问题。

TOP
12#

好资料啊!我这个没有进行这期培训的学员有幸在这里学习喽!这两节好课是有老师推荐我看录像哦!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