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科学树下 你我共同成长
说来惭愧,虽说我有着正宗物理系毕业的文凭,但对于物理知识,也仅限于理论上的,碰到实践应用的地方,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上个学期,任教了六年级两个班的科学教学,当上到《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课时,足实让我动了一番脑筋:实验室既没有电动机模型,也没有足够的小电动机给学生在课上研究,但假如这项内容不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过,学生肯定会是云里雾里的!说实在的,这节对于初中生都有理解困难的课,面对小学生,我也不知道该怎么上,既然如此,就把这个球扔给学生吧,相信总有小组会帮我解决的。于是,上课前两天,我就给每个实验小组布置了硬性任务,每个组必须去拆个小电动机下来,至于哪里拆,自己想办法,因为我相信六年级的孩子肯定能办到。果然,第二天孩子们都很兴奋的拿着小电动机来找我炫耀、邀功来了,甚至有些组还不止一个呢?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要求孩子们自学本课内容,将小电动机拆开,认识各部分组成,同时每组准备一个一次性杯、若干根粗导线和细导线、若干根橡皮圈、一节大电池、两块磁铁等,参照书本上的样子做成支架,想办法让转子转动起来,看哪个组最先转起来。上课那天的一大清早,我先踏进六(二)班教室,就看到孩子们都在捣鼓他们的作品,当然,一个个都是愁眉苦脸的——有的是为了打不开小电动机而郁闷,有的是为了不会弯支架而难受,但更多的是为了转子不会转而生气。一见到我,都围了上来,想向我寻求帮助。但为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我都只是简单的回了句:“自己解决。”
当来到自己班教室时,同样是刚才的情景,但也有另人振奋的消息。只见我们班的小辉同学兴奋的冲进教室,嘴里喊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让转子转起来了”。“真的”,“唰”的一声,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作为老师的我岂可错过这场好戏呢?只见他不慌不忙的从书包里拿出他的作品,“还别说,特精致,一看就知道能成功。”紧接着,架上转子,装上电池,将两个特别大的磁铁放在转子两侧,只听“呜……呜……”,转子真的奇迹般的转起来了,周围全是一片羡慕声。在这一片羡慕声和小辉同学幸福的满足感中,我也回到了办公室,但此时的心情也异常激动,相信等到我上课的时候成功的组会更多。
果不其然,等到正式上课时,我们班九个组已经有六个组成功的让转子转起来了,即使是动手能力较弱的六(二)班也有两个组取得了成功。正因为有了这些做铺垫,这节看似较难的课我却上的非常轻松。导入——观察电动机里有什么——让小电动机转起来——怎样让转子转的更快——怎样让转子转动的方向改变。所有的这些环节都是在学生自主研究之后自然而然得出了答案。整个过程,我感觉自己不是作为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在获取知识。比如:通过孩子们上课时的讨论和总结,我知道了:只要撬开小电动机外壳和后盖之间的锁就可以打开小电动机了;换向器必须和“V”字形支架接触,否则就不会通电;转子与支架间的摩擦力要尽可能小,否则会因为摩擦力太大而转不起来;如还是不会转,可以用手帮助启动一下或换个大一些的磁铁等等。这些知识,如果都要靠我去发现,然后告诉孩子们,我想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收获又能是多少,孩子们又能真正掌握多少呢?
有了这次经验,让我对于孩子们所拥有的创造力和发现力有了更大的兴趣。在紧接着的《电能从哪里来》一课,我又故技重施,让孩子们学着书本上的样子用小电动机发电,可想而知,又一次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说实在的,我自己也去尝试过,还真有点困难。但还真有几个组发出了电来,虽然非常的短暂,但却是那样的耀眼,让我的心也为之兴奋不已。正因为有了这几个组的带动,大家都会去寻找原因,自己组的怎么不会亮,有了这样的问题,也就有了继续研究的动力,相信孩子们对于科学这门课的兴趣也会持续高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相信不论是孩子们,还是作为老师的我,都深切的感受到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无穷魅力,在科学这棵大树下,不仅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发挥和肯定,锻炼和成长,也让我在教学上有了进一步的收获——要相信孩子,他们的智慧并不比作为教学者的我们差,我们可以促进孩子成长,反过来,孩子们也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就让我们携手在科学这棵大树下共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