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你,可以辩护
作为一线农村教师,我犹如田间的一株杂草一样平凡,但是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每天与孩子“敲敲打打”是我的乐趣所在。也许我不能让学生学到所有的科学知识,也许我的课堂不是很精彩,但是让孩子喜欢科学、热爱科学是我一直在做的。可是,有时我也会犯错。
一天,我在上《水结冰了》一课。实验开始了,孩子们都全情投入地按照我在课堂上所讲的科学步骤在操作,都在往碎冰中加盐。而此时却有一小组居然“独匠具心”地在向其他小组讨取冰块,我顿时怒火中烧了,心想:“每次上课前一天,我都让课代表再三提醒全班同学带齐材料,即便第二天有小组没带来的,也要在上课前借好。因为,冰这一材料的特殊性,在这次上课前,我还特意提醒孩子们可以将带来的冰存放在文印室的冰箱里,而你们组居然在上课的时候向别的组借冰,影响其他组的学习?”可看着这几个孩子一个个心急而又内疚的表情,转念一想:“唉!这次你们要是能借到也就算了。”随后,我当作没看到似的,继续观察其他小组实验的情况。可当我再次转到他们那组查看时,心中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了:“不仅没有冰,而且连杯子都没有,他们尽然用毛巾裹着一些碎冰,更可气的是,还正在把盐倒入试管中。”不由分说,我先是对他们一顿批评,然后把温度计、试管全收了回去,最后在全班面前作为典范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我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过这件事,孩子们应该从中吸取到教训了。”可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瞟见有人在偷偷擦眼泪。是我批语地过分了?平时一直表现都不错的他们,今天居然会犯错,是不是其中另有隐情?还是……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在课后,我把那个哭泣的孩子叫了出来,不过还是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材料没带,实验要求没听清楚,还要哭?”“老……老师,我们带材料了。毛巾就是我带的,盐是杰杰带的,冰是我们在课前就借好了的,只是我们忘记带杯子了,又怕冰融化得太快,所以课前跟他们说好,暂时让他们把冰保存一会儿,等到要做实验了,再问他们拿。”只见那个孩子低着头,双手不停地摩挲着衣角,抽抽嗒嗒地回答着我的问题。而他的声音也由大到小,最后都没底气了,仿佛在为因为拿不出一个杯子而忏悔。听到这里,我不禁为我先入为主的想法而懊恼了,原来我批评错他们了。课前,他们居然如此用心地在为自己因没带材料而弥补着过失,课前,他们居然如此细致地向其他小组借到了冰。他们考虑问题是如此地周到,而我却只一味地看到表面现象而对他们严厉的批评。缓了缓口气,我继续问道:“那盐是怎么回事情,怎么倒进试管里去了?你们上课有在认真听吗?”“那是因为组长说老师上课时讲错了。因为在下雪天,为了让雪融化得快点,我们都撒盐上去的。那要是我们实验时往冰中撒了盐,那冰不都化水了吗,根本不可能结冰,所以觉得应该倒在水里面。我们组成员都认为她是对的。”听着他头头是道地回答,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原来,什么都是我错了。我因误解他们没准备材料而批评错了他们,我更批评错了他们那几颗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究、敢于质疑的金子般的心啊!思绪开始千头万绪,匆匆结束话题,但在交流的最后没忘给他鼓励,他开心地跑远了。
看着他跑远的身影,真希望这次的事件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我当时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双手围做成一个杯子?为什么不按实验要求操作?为什么……如果当时我能问一问,那又该有多好。那样他就不会哭泣了;当看着其他小组试管内的水快速结冰时,也许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组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也许他们在敢于创新的时候不会有所顾虑……
孩子是那么单纯,他们单纯地只想“搞“科学!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可以宽容点,再宽容点。当看到孩子有别样的举动时,问一句:为什么?让孩子有一个解释的机会,让他们明白:你,可以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