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25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上午由欧用生先生主讲的《课程美学——教师即艺术家》,他是台湾首府大学讲座教授、台北教育大学的原校长。
他首先从2009年PISA评量排名讲起,当时上海代表参加测评,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均排第一。但台湾分别排在23名、4名、12名,比前一届下降了很多。
其实跟大陆一样,升学苦,3成学生曾想自杀;台北市教师忧郁,近5成达临界点。50岁,可以申请退休。中考也非常激烈,进入台北最好六所中学,就可以进入台大了。
教师“讲光抄”,学生“背多分”(贝多芬)。为此,提出2014年要进行12年国教课改(即相当于我们的义务教育)。
十二年国教课改六大愿景:
生命的喜悦;
生活的自信;
学习的渴望;
创造的勇气;
共生的智慧;
即兴的美学。
为此,他提出了“课程美学”。分别从“课程美学为什么要上舞台|”、“创造美学时刻”、“丰富美学课程”三部分来讲。他认为关键是教师要迎接挑战——教师要成为艺术家。
他在讲座中,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观点之一:理解课程为美学文本是:把每一次看到的颜色都当作第一次,将颜色经验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教师的任务也是动词而不是名词……质疑日常的、传统的东西,要求我们从多元的观点审视知识、教学和学习,从深陷的知觉中爬出来,像第一次一样看她。
同样一个美景,为什么当我们再去看时,我们麻木了,感觉它不美了呢?欧教授认为,当我们第一次一样看她时,就会发现原来还是那么美。我们双眼蒙蔽了,太多经验让我们感觉麻木了。我们周遭的都睡着了,艺术的功能就在将睡着的唤醒,如何将他们唤醒?你要轻轻摇动他,一直到他醒来。
他认为创造美学的时刻就是综合时刻、完全时刻、诗情画意,宁静时刻,放空时刻。这时:
知性、身体、精神、宇宙合一;
时间、地方、意义合一;
过去、现在、将来合一;
内在、外在合一;
天人合一。
观点之二:教师是陌生人:
探究式的,惊奇的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到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更注意到当地的仪式和习俗。看到没有意义的乡亲看不到的,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在你们理所当然,过去不被质疑的成为可质疑的,隐藏的成为显著。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艺术家,是故事的创造者。艺术家就是每天都有新的表现,新的挑战。教师的挑战——教师即艺术家。爱儿童、爱知识;革新、冒险、实验的精神;教育的鉴赏与批判;
可能性和生成性;艺术的境遇、敏感性。
教师是研究者;教师要成为艺术家。(ART)教师不能永远是教师,有时要成为艺术家,有时要成为研究者。游离于研究者和艺术家的之间。
只有这样,就会出现新的空间:
第三空间;
游移的空间;
幽灵的空间;
美学的空间;
游戏的空间;
在不同的空间,就会生成、创发、转型、超越、可能性。
所以教师要敢于与陌生性共舞。拥抱陌生;教师像画家一样,化熟悉为新奇;像现象学家一样,在黑暗中书写,看到白天看不到的东西;像后结构主义者一样,在熟悉与陌生间游移,看见新的希望和可能性。黑暗中隐藏着很多,很多的东西;黑暗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下午是杭师大副院长何俊教授,内容是《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因与科学教学关系不是很大,故略。不过,我认为现在的国学,太多关注于人文国学,太多关注于经典著作,把国学等同于《论语》、《弟子规》、《孟子》等。其实国学也包括自然的国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3-25 16:10: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