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无助感在学生当中很常见,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他们一开始也是对学习知识充满了信心的。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有的时候由于家长或者老师不正确的、消极歧视的话语,使学生产生了自卑,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根本就不愿意改变自己和努力去尝试。
但我们往往忽视老师在教学的当中也存在着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当老师面对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时,老师也是努力的去帮助他们,但由于学生的被动和抵触,尽管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看不到学生的进步,老师也常常感到无可奈何,而放弃了。再加上现在社会,家长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升学压力和不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认为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老师不会教,常常让老师陷入无助、自卑、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教师,无法改变学生。其实稍稍懂得一些心理学的老师都不应该,把学生的成绩不好完全归结到自己头上。当一个老师试图去改变一个学生学习习惯,让他获得进步时,都要去消除他的习得性无助的情绪,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而不是仅仅去帮助他学习知识。我们也要看到有一种很糟糕的情况,当一个孩子心理上放弃努力时,我们老师的作用是很小的,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因此我们老师也没用必要自责。
我这样说,不是在推卸老师的责任。在我的教学当中的确见过这样的孩子,老师几乎是在苦口婆心,而他“刀枪不入”,每个老师都无可奈何,其实他是能够学会的,可就是不学。领导也指责老师管不住他,而老师们也深感委屈。如果我们懂一些心理学,如果领导更能理解老师的教学,如果我们对这样的学生多一些等待和耐心,还有少一点的要求,也许他会改变,但真的很艰难。教学其实更重要的是育人,对学生情绪心理的一种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