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从“瞎子摸象”看研讨的价值
在路培琦老师的讲座中,曾提到解暗箱。他说:“所谓的解暗箱就是探究一个无法‘打开’来观看的事物或过程。要知道暗箱里面有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只能通过研究它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来进行。”解暗箱就是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判断里面的情况。医学上很多解暗箱的例子,比如:医生用听诊器听你的胸部、腹部,判断里面的内脏正常不正常……
推而广之,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好像是打不开的黑盒子,比如,地球内部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去推测;像太空中各种星体,我们还去不了那么远,有的就是用天文望远镜也看不见,你可以用各种手段去观测,但还是不能亲自去打开。
广义来说,我们观察科学现象,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解暗箱的过程。解暗箱可以用一个故事可以很形象地说明这一道理。那就是“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的摸到尾巴,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了肚皮……这一“动手”操作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科学学习中个人或小组的探究活动阶段。
这个故事的价值,我认为主要还是后面瞎子间的交流:有的说 “大象就像一根绳子”;有的说 “大象就像一条蛇”;还有的说“大象就像一堵墙”……很显然,这几个盲人的结论都是不充分的。但他们坐在一起传达并讨论各自的发现时,就会形成对大象的一个崭新的、更准确的映象。最终,在大量的观察和推测之后,他们就可能会了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就是研讨的重要性。
很多探究活动之后,我们会得到一些数据。怎么引导学生研讨、分析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
首先,应该从数据本身出发,从本组(本人)的数据开始分析。想一想:本组(本人)数据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规律?
其次,在全班同学数据汇总的基础上,去找各组数据间的共同特点。
最后根据各组数据的共同特点,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从这些数据的特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或规律?
研讨时,我们往往会出现仅仅是个别尖子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当观众或听众的现象。如何提高研讨的参与面?周向鹏老师《磁铁的磁性》一课的研讨环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仔细分析,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
层次1:小组交流。周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实现了小组内的交流与分享。
层次2:记录单的展示。一般情况,到了这里,我们就会叫几个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里展示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果用实物投影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交流的面相对狭窄,不充分。而周老师则采取了在教室墙壁上展示所有学生的记录单,也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尊重。
层次3:参观全班的记录单。为了分享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周老师要求学生参观全班的记录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参观时,学生是带任务的。其中任务之一是“全班哪几位跟你很不一样,走过去跟他交流。”引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
层次4:互相质疑,交流总结,发现规律。在参观时,另一任务是“总结,写出全班的研究结果”。参观后,周老师就引导学生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发现共同的规律。
今天,我重读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在中国》中的部分文章。他特别强调研讨阶段。认为这是与“做中学”最大区别。也是与“发现法”一个重要区别。他说:“发现法只强调儿童的个人发现,使用的实物教材虽便于作业却不能成功地为形成概念而奠定基础。发现法不注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也忽略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发现法没有研讨这一步。发现法不以儿童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建立概念的基础。”
尽管这是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本书,但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教师一定要促使不讲话的儿童发表意见,同时巧妙地使那些爱讲话的儿童不要讲得太长。教师要鼓励儿童们对大家讲而不要只对教师讲——研讨意味着大家一块儿来讲嘛。从这条原则就衍生出来教师应跟儿童们一块儿围成一个圈坐下,要设身处地跟他们处于同一个水平,这样,师生全都看清楚所有其他的人。
*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儿童发觉矛盾,并要求儿童去解决这些矛盾。他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这一点很重要:教师既不要去裁决儿童们的议论,也不要给予他们答案,也不给他们作解释。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敏锐地听,和见机提问题进行引导。
兰本达一直很重视“概念”,她认为“概念是每节课的指路灯。”因此,她非常强调在研讨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概念箭头发展方向。她说:
*当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探究,然后进行研讨时,我们的任务是“停止、”“观察”和“倾听”。这很像在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口上,当一列火车驶过时,路标警告我们停下来、观看和听。我们的列车就是正在进行的学习,即孩子们沿着概念箭头向对于世界的完整的理解前进,我们要停止我们自己的谈话和解释,以高度的洞察力去观察孩子们的行动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在孩子们力图从前语言思维向词转化的过程中,用心倾听他们语言中的意义
*在研讨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概念箭头发展的方向,适时不断提出发言中相互矛盾的地方或者某个孩子偶然说到的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教师用这些方式来推动研讨中概念的发展。这样的研讨会吸引全班学生向这个方向思考。因为教师并不对这个事实的尝试性的解释,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安全感”,勇于讲出他们的见解。特别是这样的孩子——当他的眼神不是注视外面而是专注于脑中正思索的问题时,在其他孩子发言的启迪下,加上他先前已有的经验,他就可能产生一个新颖独到的观点,令人赞叹不已。对这样的孩子,如果简单地命令他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就会打扰他潜在的创造性的思维,而如果鼓励他把观点讲出来让大家分享,他常常会提出一些极有趣味而又新颖的看法,会使整个整体沿着概念箭指出的方向前进。
我相信,这种在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就是探究性学习中最可贵最有效的一部分,教师也会从这种教学经历中体验到极大的快乐和兴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6 20:02: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