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研习大自然 [复制链接]

1#

[原创]研习大自然

                       研习大自然

   苏格拉底曾告诫人类要“认识你自己”,而美国的爱默生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说:“要研习大自然。”他在被誉为美国知识界独立宣言的《美国学者》中推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论点:“总之,古代那条箴言‘认识你自己’,与现代这个格言‘研习大自然’,终于合而为一了。”

    在自然的万物之中,最让我感兴趣是植物界。正如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巴特姆说的:“或许在我们的观察范围之内没有任何创造物比得上植物界而更能展示出上帝之手的伟大杰作。”因为植物界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呈现出多彩多姿、变化万千的景色。……巴特姆还认为植物有像人一样也有知觉。在《旅行笔记》的引言中,他以一种瓶子草张开捕虫叶捕虫为例,说明植物也被赋予像人一样有知觉的官能或属性。它们是有机的、靠自身运动的活生生的物体,因为在某些植物中,我们看到了运动和意志。随后,巴特姆又举例说明,动物也有情感。他在旅行中还曾亲眼目睹了一头小熊在母熊被打死后,轻轻地走向母熊,用鼻子闻它,用爪子爪它,然后眼中流露出愤怒,“像个孩子似的哭泣”。在这些观察动植物知觉和情感的举动中,巴特姆本人也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社会的一员,成为自然平衡规律的见证人。他不仅是一个兴高采烈观看蜘蛛的人,而且也是一个敏感地知道蜘蛛也在看他的人。

   “为什么我们不该同样地与宇宙保持一种原始的联系呢?……沉浸在眼前自然的怀抱里,大自然的生命的洪流环绕并贯穿着我们的身躯,它以其巨大的能量,邀请我们对它进行相应的行动,为什么我们要在历史的枯骨中摸索,或者偏要把一代活人套进陈腐的面具呢?今天的太阳依然光照人间。”

   让我们去一起走向自然,观察自然,研习自然!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2#

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这是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早在在上个世纪,美国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就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非常有说服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成娱乐,新闻和广告地位也在19岁孩子的智力水平。

这也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台湾作家三毛在《塑料儿童》一文中写道:

这一代的孩子,有他们喜好的东西,旅行回来,方才发觉,孩子们马上往电视机奔去,错过了好几天的节目,真是遗憾啊!我家十二岁的两个外甥女,已经都戴上了眼镜,她们做完了繁重的功课之后,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除了这些

之外,生活可以说一片空白。将来要回忆这一段日子,想来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就带过了吧。

   再回到加纳利群岛来,荷西与我自然而然的谈起台北家中的下一代。“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

    “那他们的童年在忙什么?”荷西问。

    “忙做功课,忙挤校车,忙补习,仅有的一点空闲,看看电视和漫画书也就

不够用了。”

……

童年这个概念是18世纪后渐渐产生的。卢梭的《爱弥尔》让我们知道童年的存在。儿童有儿童的世界。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西方文化与渗透到中国国内。童年也渐渐在中国显现。人们渐渐“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隐私,如日记,信件。也不会再棍棒相加。一系列儿童文学在不断产生,如童话故事,漫画书籍,动画片……

     想到如今的儿童正在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所谓的“教育”袭击,孩子整天就是学习、作业、作业、学习……到了周末,奔跑于各种培训班之间。

真正的童年是什么?那是有童年的纯真,嬉戏,自由。自然的山水,清澈的池塘,有鸟鸣,有蛙声,最重要的是青春和快乐。如今的儿童还拥有什么?信息?信息只要百度就可以搜索到了。比起信息,世界更需要创意。

    儿童,需要快乐,自由,原始,疑问和探索。童年,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请不要再让童年消逝,让自己和下一代丧失文明。

TOP
3#

周建人与科学

周建人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有《花鸟虫鱼及其他》等。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省长、高等教育副部长等。他是在鲁迅的鼓励下,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说当时,兄弟三人,因老大老二都在外面念书去了,我只好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但是,学习却是我的强烈愿望,没有机会读大学,只好自己学习。那时鲁迅在日本,鼓励我自学植物学。

鲁迅送给周建人的四本书和显微镜,《植物学》、《植物学的故事》等

1912年鲁迅回到绍兴,在府中学堂教生物学。课余和周建人到塔山、府山等地采集标本,后来写成了《会稽山采植物记》和《镇塘前观潮记》。

1912年,周建人应聘为水神庙小学校长,不久被聘为省举办的小学教师养成所教博物学。

192110月,经鲁迅等荐介,周建人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先后达23年。这期间他担任中小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的编辑。由他编写的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曾长时间未全国中小学采用,对于普及科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1 19:51:59编辑过]

TOP
4#

走近自然,放飞心情!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5#

融入自然,回归本真,这是现代人最缺乏的课堂!
TOP
6#



现代教育体系几乎剥夺了青少年上山采野菜、下水捉泥鳅等权利。……在传统社会里,几乎人人都是博物学家,那时人们对于土、地、对“天有感情的,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也许就无法生存……



记得我小时候,学校负担很轻,作业也少。放学后以及周末,拔猪草、捡柴是我主要任务。采孛孛丁(蒲公英)、荠菜、蕨菜、一年蒿、鸭拓草……,摘草莓、山葡萄、野猕猴桃……,下水捉鱼、捡螺丝、捉泥鳅、翻螃蟹……上山采蘑菇、地衣……晚上拿着梯子捉麻雀等等,每项活动做起来,想起来都是那么有趣。那是“工作”、生活,也是游戏。在学校里,每年春游,秋天的野炊,总是那么令人兴奋和难忘。不知不觉中知道许多动植物,大自然就如自己的另一个家,对这一切的神往,至今仍然保持着。



而如今呢?比如城里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农民种地;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明花草,认不出飞鸟走兽。



中国都市的少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螳螂、蚱蜢,甚至不清楚香蕉、苹果从何而来。一位小学二年级的教师问班上的学生是否见过水稻,竟有60%的学生摇头,其中一个学生还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大米是长在树上的。”有一位小学教师调查了班上50名学生,不知道蔬菜种在地里占了50%,不知道菜油来源于油菜的占了7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棉花可做衣服的占45%。今天的知了的鸣唱已引不起孩子的多大兴趣,栽花种草更是与孩子无缘。孩子最好的伙伴就是游戏机、电视机,这种远离大自然的教育是可怕的,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如果这样的少年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遇到突发灾情,他们除了幻想“变形金刚”来救护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4 20:34:25编辑过]

TOP
7#

建议这类自我反思,学习的文章,放到网络研修版块,呵呵!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8#

走进自然,才觉得自己的渺小,用心灵去感悟,去生活,在哪里都能发现……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9#

每到期末,是孩子们的痛苦时,也是我们的痛苦时,能改革么?怎样解放?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0#



《朱熹:人类与自然的故事》摘录



注:这是一本由韩国一位哲学博士写给孩子们的有趣的哲学启蒙书。

是啊,人们违背天理,制造那些快餐盒垃圾食品,结果换来的是不健康和不幸福。所以健康是什么,不就是寻找对身体有益的东西吗?要是顺应天理就不会发生那些损人损己的事情了。

……

叔叔望着宽大的田野说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在这里种下了玉米,到了秋天就会长出玉米,这就是天理。如果随随便便把种子一撒就不管了,能结出玉米吗?要捉虫,还要拔草、施肥,要尽心尽力地管理才能收获玉米吗?就像种玉米一样,我们的心也要好好管理,那样我们内心仁义礼智的天理才能发挥得更好。

……

我是这么想的,不是说植物发芽就是天理吗?还说人要顺应天理才能健康幸福。再想一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这些也是健康生活的意思,这好像也和天理有关系。

所以呢?

植物发芽一定是自然发生的,遵循自然人就健康,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热了要少穿衣裳,冷了要多穿衣裳,这不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你在学校也学了吧?说根据季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这不都是遵循自然的事吗?那么所谓天理就是自然。我想叔叔之所以在山里生活,就是为了遵循天理而住在这个荒山野岭吧。

……

城里的生活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了。拉面、比萨、饼干这些都不是自然的食物,而是加入了调味料和色素人工制造出的各种味道,所以喜欢那种口味就不是天理了。保持原有的样子,就像婶婶给我们做的饭菜,就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遵循天理的事情。

……

“ ……
天理存在于宇宙当中,也存在于我们心里。因为同样的天理存在在宇宙和人类当中,所以人和宇宙是一体的。

也就是说,看到别人或其他生物,产生同情心,也是顺应天理的意思了?哥哥高兴地问



TOP
11#

【转】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只动物被杀,
最后一条鱼被捕,
最后一条河中毒,
人们啊,你们吃钱吗?
——北美印第安民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3 8:18:11编辑过]

TOP
12#

拜读佳文,深有感触。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13#

《消逝的童年》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小时候的事。


的确,现在的孩子,若干年后,记忆里会残存什么呢?


玩具?动画片?游戏?漫画书?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4#

读书、感悟、写作,能边读边写的老师,让人敬佩,向读书的老师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5#

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研读大自然,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4 18:59:37编辑过]

TOP
16#



周六,难得一见太阳,令人心情舒畅,与妻一道爬尖峰山。路上遇见许多孩子跟着年轻的爸爸妈妈在爬山,尽管只是偶尔,不像我们小时候整天与自然在一起,但已甚是叫人欣慰了。也使再次我想起《林间最后的孩子》一书中一段话:



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邻里的孩子的创伤。自然像一块白板,孩子们在上面可以任意挥洒,重构文化的幻想。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知,从而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时,孩子们会把生活中的迷惑告诉小树林,让小溪洗去他们的烦恼。有时,自然也会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自然给孩子带来一个远离于成人世界以外的充满幻想、自由、隐秘、宁静的领地。



像我们这一代人,许多都是从农村读书,考上大学或中专,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从而成为一名城里人。如今早已过了爬树的年纪了,但每当想起小时在溪里捉鱼、在池塘里游泳、在树林采蘑菇……这段早期的、令人开心的、看似无所事事的闲暇时光所带来的价值,树枝上的远眺让我视野更为宽广,树林让我觉得快乐,大自然让我变得平静、专注和敏锐。我渐渐感谢这段时光,而如今孩子恰恰缺少这样的时光。它造成孩子的感觉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也影响了孩子的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的成长。一个从小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长大后怎么会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命运呢?



常带孩子走向自然,因为惠特曼说:



有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



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他就成了它,



那东西在后来的某一天、某几年或岁月流转中,



又成了他的一部分。



早先见到的丁香花成了这孩子的一部分,



还有羊、红红白白的牵牛花,



……



都变成了他。



 



TOP
17#

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这是必须的。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才是最真实的。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8#

研习大自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的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认识并区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离不开比较。李伟臣老师在《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一文中讲到:单一比较和综合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记得上完《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后,我校的陈老师带学生到野外认识植物并教孩子们比较分类。学生回来后写道:

经过这次的野外学习,我知道了原来植物的分类还可以按茎的生长形态来分,有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和攀缘茎;可以按种子外有没有果皮来分,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以按叶子的形状来分,叶子的形状有羽状、掌状等;可以按叶脉种类来分,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等;可以按叶子的生长方式(叶序)来分,叶子有互生、对生、轮生;可以按叶子的数量来分,分为单叶和复叶;可以按羽状复叶的类型分,有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一回偶数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和三回羽状复叶;可以按叶子叶缘的类型来分……



植物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分类方法越多,把植物分类分得越详细,就越能突出这个植物的特征,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种植物跟人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



 



 



TOP
19#

一直以为,卢梭只是位大哲学家,后来看了他的《爱弥尔》,才知道他也是位大教育家。后来,购得《植物学通信》一书,才知道他也是位博物学家,他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

    将卢梭的精美的《植物学通信》拿在手中,心中只能感叹卢梭的博学,哪像今日的教育非得搞“通识教育”以培育“通才”。在卢梭那里,这是自然而然的,天性如此。而之所以如此,我的意见是卢梭看待世界的眼光不是“分析性的”、“功利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审美性的”,所以卢梭不会如今人一样将眼界局限于“某一精确的学科”——精确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改造。卢梭喜欢想象和直觉,喜欢沉浸对事物的浪漫的无功利的审美之中。今日的常人和科学家看到一株植物,都颇为冷静的问一问:“这东西有什么用”?若无用,就弃之一边。卢梭不一样,植物在他眼里是那么的神奇和美妙,他说:

    植物学最大的不幸,是一开始就被视为草药学的分支。结果导致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或想象植物的药性上,而忽视了有关植物本身的知识。

    在我看来,卢梭对植物的热爱,显示卢梭具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童心当然是美好的,他探究事物,不是为了弄清楚事物是否对自己有用,而是觉得事物的存在本身真是神奇和好玩。这和儿童游戏的目的是无功利的是一样的,大人则不怎么玩游戏,觉得游戏无聊和浪费时间,小孩子则乐此不疲。

TOP
20#

大自然是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用身体和心灵去亲近树叶、花朵和虫虫的世界……去爱、去敬畏所有的生灵。

TOP
21#

自然笔记记什么?记录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那部分内容。还有我们与大自然之间发生的各种令人难忘的故事。
TOP
22#

做自然笔记的一个绝妙之处在于,通过动手描绘身边的小生物,你会发现每一种生物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特别的地方,而这些独特之处是通过粗略地观赏和拍照难以发现的。——芮东莉

TOP
23#

其实画画好还是不好并没有关系,只要尽可能准确地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就一定能成为一篇精彩的自然笔记,每一个记录的就是一个更多地了解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交流的过程,而这才是做自然笔记的真正意义所在。——芮东莉
TOP
24#

很多文章有同感,也非常爱阅读大自然的书籍和亲临大自然享受博物的乐趣。


我们一起把更多的孩子从“自然缺乏症”中走出来。

TOP
25#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上了初中后,哪有什么时间亲近自然呢,嗨!无奈的叹息!!
TOP
26#

研习自然,,关注学习!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7#



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儒家文化都认为应该保护它们的生命。爱护动物生命在儒家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而且还被转化为政令法规,落实到政治活动中。《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的《月令》篇规定了当政者每个月应该做的事情,当中就有保护动物的专门律令。《礼记·月令》上说,初春时节,东风吹拂,南雁北归,大地解冻,万物复艿,蛰伏一冬的鸟兽昆虫都出来活动了,鱼儿也游出来了,动物开始孕育,万物重又生长。这个时节,“不能用雌肚动物祭祀”,“不能掀翻鸟巢,不能杀昆虫的幼虫、未出生的胎鸟和才出生的幼鸟,不能猎取幼兽、飞鸟的卵”。仲春月份,“不能用雌性动物祭祀”;季春月份,“不能打猎,不能张设诱捕鸟兽的各种网罗,不能投放毒杀禽兽的药物”。西汉时期汉宣帝就曾经下过一个命令说:“去年夏天,雀鸟飞来雍地。今年春天,又有数万只五色鸟飞来雍地各县,翱翔盘旋,想落却未能落下。现在命令京畿地区春夏期间不能掀鸟巢,取鸟卵,不能用弹弓射飞鸟。”近年考古学界在甘肃省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发掘出土的泥墙墨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也有不少保护动物的法令。如:



“不能掀鸟巢。无论里面有没有乌都不能 掀。空巢整个夏天不能掀,实巢一年四季常禁。不能杀□虫。幼小的(?)虫不会害人。九个月禁止。



不能杀怀胎的禽兽、六畜。一年到头常禁。



不能杀幼鸟。飞鸟被杀了就不能长成了。一年到头常禁。



不能捕幼兽。四足……以及幼兽还没有长成。九个月禁止。



不能掏鸟卵。飞鸟以及鸡□都是卵生的。九个月禁止。



不能□水泽、□陂泽、□□。……各方才能捕鱼。十一个月禁止。



不能烧山林。烧山林田猎,会伤害禽兽□虫以及草木……



不能用弹弓打飞鸟、以及张网等其它技巧手段捕鸟。□鸟……”[1]



这个诏书是“大皇大后”发出的,日期为“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也就是公元5年。从上述例子可见,保护动物的理念已经变成了自觉的法律法令了。



爱护动物是儒家文化的传统。这种态度从夏商继承过来,一直持续到当代中国民间社会。比如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盼母归”,都是叫人善待动物的。在中原一带,天杀胎鸟被斥责为“坏性命”,不能“坏性命”是一个极其严格的道德要求。













[1] 转引自乔清举著:《泽及草木 恩至水土》,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3月版,第5页。







TOP
28#

科学课应培养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
存在就是合理的。每一物种既是消费者,对维持生物界的总体平衡是功不可没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何况,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优存劣汰,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已经非常稀少,很不容易,它们的生存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在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的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人类是生物大家族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以及“花朵不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等,渗透了环境伦理的思想。
TOP
29#

我的研究方法,就是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树林与树林之间,来回走动。我会花上好上几个小时,注视着鸟类和松鼠,或者研究某种花朵。每当发现了一种新的植物,我就会在它旁边坐一分钟或者一整天,通过这种办法来熟悉它,并尽力去倾听它要告诉我的话。我会问那些巨石块,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缪尔)
TOP
30#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能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这对于他的一生来说,都将是最幸福的记忆。孩童时代就有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的人,在他长大之后,也将永远在自己的心中,给可爱的大自然留下一块空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