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上,设计实验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重量的关系时,原本的设计是用弹簧称来测量不同重量物体的摩擦力大小,然后进行比较,得出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方法讨论的时,有学生提到了用弹簧称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到台前进行了演示,借机我与学生们一起确定了小车刚刚被拉动时的读数作为摩擦力的大小。正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举了手:
生1:老师,我认为这样测不准的。这样(手势比划为弹簧测力计竖直测量时)调好零刻度后,在水平放置时,指针会偏上面,需要重新调零。
师:怎么会这样?
生1:因为挂钩和那个连接的金属条有重力,竖的时候,要把指针拉下来一些,现在刻度横放,这个力就没有了。
师:(问大家)会这样吗?大家试试看。
师:果然会这样,有解决的办法吗?
生2:重新调零就可以了。
生3:那也不行,就算重新调零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挂钩和连接挂钩与弹簧的金属板会有向下的重力,与金属外壳会产生摩擦力,这样测量的数据不全是小车的摩擦力。(有学生暗暗点头)
师:是这样吗?如果两组实验都有这样的摩擦,是否可以抵掉?
生3:不行的,重量不同的话,拉力的大小也不一样,金属条接触外壳的情况就不一样,就是(拿一测力计演示)可能悬空,也可能接触,这样摩擦力大小就不一样了。
师:大家懂他的意思吗?
生齐:懂。
师:那怎么办呢?
生4:说明这个方法,不是很科学。
师:那有更好的办法吗?大家想想看。也可以小组间讨论一下。
生5(第五小组成员):我们想用第一课使用的小缆车的方法,即有垫圈向下的重力要牵引小车不同重量小车的运动,哪辆车被刚被拉动时需要的垫圈数量多,就说明它的摩擦力大。
……
最后大家讨论、补充,运用这个方法进行了研究活动。
课后,回想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而这个疑问的提出无疑说明了学生对于重力的理解和弹簧称工作原理的认识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庆幸自己没有“鲁莽”的按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否则,“生本课堂”、“用教材教,非教教材”、“科学的探究活动” ……,想着想着,一身冷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1 7:58: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