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之系列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之系列读后感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之章鼎儿《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感悟


夏日蒲公英


序:


这是一本目前炙手可热的书。


于我来说,这是一本不同寻常意义的书。倍感珍贵的同时,只有将它细细读完,将点滴感悟加以记录,才是真正还原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有的书,是阅;有的书,是读,而有的书,需研~


也许,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此刻内心的感受,我只能浓缩成几个字:需研~


章老师的这则报告实录,我已完整读了三遍,每一次读时,都会产生新的感受点,有共鸣处,有感悟处,有自省处,有反思处,有对照处,有汗颜处。


古人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矣


而今,我深感,以此书为镜,可以清思路,明方向~


系列后感~


紧紧跟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3 6:20:50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19/8/12 20:26:5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

新鲜出炉,抢个沙发。这本如今最炙手可热的书,确实带给我们不少的思考。

TOP
3#

等待这本书的到来
TOP
4#

一本好书值得大家都来共享,这对我们都有好处。
TOP
5#

以这样的形式与大家交流 也是一种共享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

我也在细细品读这本书,只是这几天白天听课,晚上整理记录,讨论,反思的,没能好好静下心来读完。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7#

这本书可能隐含着小学科学的一次革命的开始!……
TOP
8#

 


生活委员说每本50元,人手一本。当晚只看了首篇讲座,价值千金。

朱照华 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中心小学 QQ:89771250 网名:半点心
TOP
9#

 


开篇:



1.让科学流行起来



“让科学流行起来”是《浙江日报》的一篇文章题目,在我2011年第一次听见、看见它时,我觉得它应该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号角


也许一句简单的话语不能打动你,甚至也不能打动我。如果您知道了这句话所隐含的背景,我相信您跟我一样,它绝对会触动您的心弦。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现在的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听到这里,您是否跟我一样,浑身有些许的不自在,甚至觉得有点闷和压抑。


从我自身出发,我内心想:虽然,我并不能算得上一位呕心沥血把自己的心血全部花在教育事业上的优秀教师,但至少是一位拥有最基本良知和责任心的合格教师。


我时常跟孩子说,当错误发生时,不要直接往别人的身上找到不足,首当其冲的先找一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存在不当的地方。那么,现在,当我听到这句话时, 我也一样,且不管我们的高层,我们的体制是怎样的,作为一线的教师,作为站在实施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最前沿的我,如何“让科学流行起来”,是否已经深知肩上的那份沉甸。


这篇文,是2011年4月份,在海宁智慧课堂上刘教授报告后的随感。今天,我觉得作为《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读后感的开篇,仍然具有着警醒,因为有些观点和方向,都是一致的。我尝试着罗列一二。


观点一:我们的科学课重知识,忽视了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现在的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很多是按部就班的、复制性的操作为主。我们的科学只是在证“实”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忽略了证“伪”,不能证伪的才是科学的。要鼓励学生的一种反驳的、质疑的思想,要有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理解:


1.现在并不是老师不懂得去重视思维方式和过程的培养,关键是去执行。我惭愧的是,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会特别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培养,在平时的家常课中,往往会为了课堂教学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为了课堂的纪律更好的得到控制,为了实验数据的更顺利得出,从而选择了复制性的操作。究其原因,我们站得还不够高,还不够远。我们把眼前的“顺利”当成了终极的“胜利”。说得更直白点,我们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心。(写到这里,我自己汗颜。)


2.“我们的科学只是在证“实”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忽略了证“伪”。这句话真好,一针见血。在孩子的心中,每次的实验数据,老师那里一定有份所谓的“标准答案”。细细揣摩,我们这里有的是叫“标准答案”么?充其量是叫“参考答案”吧。在平时的学习和实验中,孩子往往会拿我们的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觉得,我靠近了老师的“标准答案”,就要高呼万岁。当然,这些举动,归根结底,我们能怪孩子么,事实上是我们一次又一次把这些参考答案默认成“标准答案”时,慢慢对孩子潜移默化了。


“科学不能证实,只能证伪”。说的就是,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正因为科学是证伪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记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死”,让孩子认为你的答案是“唯一”。因为,有可能再你回答的第二天,就会被“革命”掉。要鼓励孩子养成反驳、质疑的思想,是我们作为科学老师始终放在重要位置的长远目标。


观点二:科学思维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就要培养他们发自内心的“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说: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本身是枯燥的,但是它又有一种动力,因为在科学里面存在美的艺术感觉,就如数学家讲数学里有美的感觉一样。他在2001年提出了“科学和艺术统一”的理念。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统一体,工作与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两个面,也是一个统一体。


 我的理解:


我是一个经历了从初中科学回到小学科学教育的老师,回顾初中科学教学时,在那些没有大量实验冲击和刺激下的科学教学中,为什么一部分的孩子学习得有劲头。难道仅仅是因为初中科学是所谓的主课,是要经历严格的测试么?其实,并不是这样。初中科学相对于小学科学要学得深,在越是有挑战力的影响下,学生克服了思维上的困难,解答出了问题,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思维”的乐趣。这种感觉和学习数学时一样,里面都有“美”的感觉。而在小学科学中,科学思维的渗透相对来说,就显得匮乏,多数学生拿着器材,纯属是玩,没有真正的去发现,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课堂上,对于有价值问题的提出,老师也相对来说显得有些忽视。所以,课堂的实验基本是流于表面,没有科学思维的“乐趣”参与在其中。久而久之,表面的兴趣会慢慢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淡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8:07:03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

感谢喻老师、漫步云天、荣林、熊峰、玲姐、火柴盒、朱照华老师的留言。


 


我想,有留言,就意味着您跟我一样,对这本书真的情有独钟。


 


再次感谢你们跟我的共鸣处。


 


我很多时候,喜欢在线写,喜欢随打随打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言辞肯定缺乏深思熟虑,希望您在看的过程中,发表您的看法,我会及时一一回复。谢谢。


 


下一篇预告:


 


   我对“变革”的初认识~~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1#

看着更新的时间,看到了你对小学科学的思考,痴迷。

TOP
12#

我们一线教师还要努力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3#

暂时还没有看到这本书,得到后一定仔细研读,相信章、路、李三位大师的杰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4#

 


    2。我对“变革”的初认识



    “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教学一点方法,教学一点知识,教的是针对当前问题的知识与方法,学生面对的是未来,当前是有用的,那么未来呢?”


    这是一段本书中描述章老师思考的原话,也就是从这些话语中,指明了我们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章老师说:我们需要从教学目标先开始变革,改成科学素养的目标,随之,教学过程和方法也跟着要改革。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而这一场大的变革中,我们需要跨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那就是对“改革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走向以科学活动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不是把课改的难上,而是要把课改得更好上一些。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改革的正是那种又苦又累、效率低、效果差的教学过程。


 


或许,我们习惯安逸,不喜欢变。就如,有时候,我吃早饭一样,我可以连续吃一个星期的汤米线,却没想着去换换口味。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不喜欢改变的人。


对于,科学上课方式的改革,也许,在初次听到这种观念时,我会想:“啊??又要变啊?”


也许,在我的心里认为,改革或是一场大的浩劫,或是一场大的变动。


就像最初,我在上其他学科的课程时,拿着一支粉笔和书本就可以冲教室。那时,我们从来不用电脑的PPT上课,因为教室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可是,不知是哪一天,大家都在尝试用PPT了。看着这个新鲜玩意儿的出现,我是既羡慕又懊恼。羡慕的是,这个玩意儿,还真好,形象,把不能直接用板书表达的全部可以清楚呈现。懊恼的是什么?PPT这玩意儿都要提前去做,去准备,我还不太会做这玩意呢,太麻烦了。


可当年轮慢慢驶向当前这个时代时,如果,您没有PPT去上课,是否还真的觉得少了点什么,或是觉得这堂课就少了一个主心骨一样。


所以,由此看来,我们不要惧怕改革。因为,时代的进步,必定会有新的模式更适应当前。当然,改革不是意味着抛弃,我们只能说是摒弃一些糟粕,取其精华。


我们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这句话不是说,之前的什么讲授学习方式等传统的全部抛弃,我们只能说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


老大说的好,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包打天下的,探究式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我们现在提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必要片面,不是说提倡了这个,全部要照搬这套模式。学会容纳,学会贯通,学会变中求异,异种求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8:08:20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5#

教学工作无止境,现在动不动就说改革,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有流血,有牺牲,还不一定能成功,相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用“改进”这个词会更准确一些。

TOP
16#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2-11-23 9:28:00的发言:

教学工作无止境,现在动不动就说改革,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有流血,有牺牲,还不一定能成功,相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用“改进”这个词会更准确一些。


颇有同感!!!


什么变化才能称之为改革呢?什么样的人才能进行改革?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让改革起到作用?


 

享受教育
TOP
17#

才女美女蒲公英的笔墨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让我反思平时自己的教学了。同时每次的质量分析会议,那分数的排序,又让我对课堂迷惘了。

TOP
18#

认真学习,感谢分享!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9#

     黎,看到你那篇文中的这句话:“我们的科学只是在证“实”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忽略了证“伪”。我立马想到了章老师在讲科学课的一般过程时所举到的一个案例——沉与浮


      孩子们观察了许多实物在水中的沉浮,交流并汇总后,老师让孩子们找找浮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沉的物体的共同特征,结果孩子们找出的特征是:所有比较重的东西是浮的,所有比较轻的东西是沉的。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大家得出的结果,下课了。……    


     看到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解决呢,也会就如此下课吗?


     章老师肯定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如果有老师认为这个结论有悖于沉浮常识,而指出实际应该怎样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应该怎样怎样的,那叫真正的“误人子弟”。


     可以下一节课再提供一组材料,继续研究沉浮,让孩子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纠正自己原先的理解……后来,又带着一大堆问题下课了。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科学课是不是真的就越来越好上了!


     老师本身就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和孩子一样在探究……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20#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2-11-23 9:28:00的发言:

教学工作无止境,现在动不动就说改革,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有流血,有牺牲,还不一定能成功,相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用“改进”这个词会更准确一些。


也许,不同层次的人,会有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述。领导者,从高层上,用改革~


 


而我们一线的教师,的确应该用“改进”这一个词更妥当。


 


我们沿着主流的改革方向,慢慢的“改进”着自己的教学。


 


其实,转念一想,无论用改革也好,变革也罢,改进也成,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怎样的“变”,让我们的课堂更适应这个潮流背景,更加适合孩子的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7:06:25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1#

以下是引用风儿在2012-11-23 10:55:00的发言:

才女美女蒲公英的笔墨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让我反思平时自己的教学了。同时每次的质量分析会议,那分数的排序,又让我对课堂迷惘了。


真的触动了您的心弦,反思自己的教学么?那就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体现咯。。呵呵。你们还有质量分析??分数排序啊????这个???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2#

以下是引用风信子在2012-11-23 14:28:00的发言:

     黎,看到你那篇文中的这句话:“我们的科学只是在证“实”的基础上的进行的,忽略了证“伪”。我立马想到了章老师在讲科学课的一般过程时所举到的一个案例——沉与浮


      孩子们观察了许多实物在水中的沉浮,交流并汇总后,老师让孩子们找找浮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沉的物体的共同特征,结果孩子们找出的特征是:所有比较重的东西是浮的,所有比较轻的东西是沉的。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观察研究,肯定了大家得出的结果,下课了。……    


     看到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解决呢,也会就如此下课吗?


     章老师肯定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如果有老师认为这个结论有悖于沉浮常识,而指出实际应该怎样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应该怎样怎样的,那叫真正的“误人子弟”。


     可以下一节课再提供一组材料,继续研究沉浮,让孩子自己在研究中发现、纠正自己原先的理解……后来,又带着一大堆问题下课了。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科学课是不是真的就越来越好上了!


     老师本身就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和孩子一样在探究……


杨,,,我们在同看一本书哦。。呵呵,你这个案例,我也看到时也有想法的。。哈哈。。继续,,继续,,一起看下去哈。很有意思,说实在的,如果那节课换成是我,那个沉和浮,我还真的不敢就这么下课哎~~


也许,这就是眼界的问题,我们,想的太多,追求的太细,反而过于了狭隘。以为,只有问题解决了,这才是一堂完整的课。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3#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2-11-23 7:40:00的发言:

看着更新的时间,看到了你对小学科学的思考,痴迷。


嘻嘻,没有荣林老师想得那么严重啦,,,这篇是之前写好的,早上发的而已~~


我的思考很肤浅,很希望您看到这本书时,也一起来说说哦~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4#

3.我的观念转变前后点滴实录


    那么,现在回归到我的课堂上。


四年前,我初次进入小学科学的课堂。


我就按照初中的教学模式进场,两手空空,首要的就开始罗列我自己的要求:课堂纪律,条条杠杠,作业规则,千篇一律,求标准,求大同。


我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上了一年,备注:那一年,我是兼职,我与本校的科学专职教师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我似乎也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疑问需要咨询。只是,上起课来,没什么味道,就是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下来。我原以为,科学课,或许就是这样的吧,总之是副科么。


2009年,我全线投入专职的行列。那年起,我开始摆弄实验器材。入学科不久,第一堂的区级研讨课,就扑面而来。


这一下,被推倒了风口浪尖。我该怎么上?突然,我上不来课了?不对,是我上不来科学课了。因为,我还不知道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该如何上。


于是,我开始翻查资料,开始找省内老师的课。其实,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小学科学课。


上好一堂像样子的科学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


一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需要那么多的器材做准备。那时,我意识到一点,这节课,我可以没有课件,可以没有教材,但是,我不能没有材料。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


我越来越体会到了,章老师说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改革的正是那种又苦又累、效率低、效果差的教学过程。


现在,如果一堂课,我上下来,觉得很轻松,不累。那说明,我这堂课是有效果的,如果,一堂课下来,我像个拉犁的老黄牛,说明,课堂中我一定存在需要改进的很多地方。


单就实验器材来说,如果是4年前,我可以不带任何实验器材理直气壮的进教室,而现在,如果,我不准备些东西带进去,我自己都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5 8:09:01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5#

4.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4.1关注倾听,发言的习惯 ——原来座位的排列也大有文章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虽然老师们早已耳熟能详,认同、接受、使用都没问题。但是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和认识我们还是十分欠缺的。如昼夜是怎样形成的?高年级学生大多知道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这节课怎么上?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什么?发展目标是什么?学习基础是什么?学习障碍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就这样模糊不清的上课《昼夜》的课,当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看了这段文字,说实在的,自己在教学的时候,的确也有这样的迷茫,但是每次都是迷茫,却未真的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变。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课,第二课,都是孩子已经有前基础的课,而且一些孩子对昼夜形成、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了解的比书本介绍的还透彻。每次上完都会产生,上和没上,孩子都未向前发展一点点的挫败感,孩子对这些也未表现出很兴奋的求学欲。其实,还真的如章老师一针见血的几个问题“学习基础、发展目标、发展需求。没有弄清楚这些,去上课,孩子当然不来理你?是否有老师在上这课时,跟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感受?您是如何解决的?


下面,我来说关注倾听、发言——原来座位的排列也大有文章


    对于这个,我一直努力在尝试。


自从去年开始,从新校区来到老校区上课,我面临的问题是实验室的座位问题。实验室2的空间相对来说比较小,里面的桌子是原来劳技的专用四方桌。学生进来坐时,都是四人一张桌子,一般都会面地面的坐。(见图一)




这种桌子的好处,便于小组展开讨论和实验的进行。但这种桌子唯一的缺陷就是,学生上课时,倾听习惯,发言习惯,也就是课堂的纪律很难掌控。


所以,也造成这个实验室被教师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因为,每次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调控纪律。我想着,既然大家都不来用,那我就想着可以独占这个实验室了。


一上课,才发现,问题真的很多。


每次都会出现,个别小组开茶话会。你面对着我,相视一笑,你朝着他,挤眉弄眼。看到这里,我心里真的有股子无明业火在蹭蹭的窜。


可这种情况发火肯定是无作用的。是不是这帮孩子真的这么喜欢讲话呢?


我想到2010年,我们区进行的实验下水培训。


第一次培训在我们的新校区,座位类似于学生教室里的常规坐法。教师们,很认真的参与2天培训,效果极佳。每个都很认真,大家一起操作。(图二)




第三、第四天。我们换成了另一所学校。这所学生实验室的配置很高,都是六边形的座位。原以为,这样的实验室,更加利于教师们的实验。可问题马上出现了,整个教师闹哄哄,教师就像个孩子一样,你面对着我,讲讲话,我面朝着她笑一笑,另外有些教师已经开始玩弄起实验的器材。其实,每个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纪律问题,可是,意识到了根本没用,就连教研员批评了也没用。于是,大家就在闹哄哄的两天中结束了培训。


这样一对比,我能责怪孩子么?连教师这么大的人都控制不住自己,孩子又怎样能控制呢?


于是,我想到了,怎样将座位进行调整。


也就是,在老校区的第二个学期初,我开始着手座位的调整


广纳建议,好建议者,奖励。


最终考虑排列:见图。这是我实验室的第一次座位调整。(图三)




这种好处,在于,避免了学生四人面对面,减少了眼神交流的机会,也就适当减少了说话的机会。


我要求孩子面部是面朝我。按照教室的座位四大组进行就座。


学生很新鲜,觉得,因为,学生待在学生,就喜欢老师能整出新鲜的花样。


但新鲜了一次后,不再新鲜。


按照这样的座位,我尝试了一个学期。


问题慢慢暴露,由于教室空间小,我很难走进学生里面,每次实验时,绕教室一周,我得花很大的力气。再者,虽然,我尽量避免学生之间座位的交错,但是,学生在坐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拥挤。第三,最后一组的同学被前排有齐刷刷的遮挡,看黑板有些吃力,由于座位在最后排,被我关注度也减少很多。


于是,我在今年,我想着改如何变。


我没有权利废除这批桌子,但是,我应该由权利调整实验室的布局。


于是,第二次的调整开始:


(见图四)




这次调整,我按照学号、分,定人定桌。并将这个排序在黑板上也画了相应的分布图。针对表现好的同学,在黑板的分布图中给于红星表扬体现。


这种排列有一个优点,学生上课互相交流的空间被我掌控了。我随时走到学生的中间,可以直接点同学回答问题。可以直接到到面前查看学生的实验和作业,我活动的空间大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因为孩子的活动空间就是在桌子上。


第二,学生的视线很容易集中,我朝下面环视一周,很易察觉哪些孩子在看着我,在认真倾听,哪些孩子在走神,做自己的事情。


第三,学生在发言时,面对的是大家,这就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仅仅面对着我。


有时,我的演示实验,就搬张桌子在中间,我找个凳子坐下。孩子很开心, 说我有点像刘谦一样,在进行着魔术表演。哈哈



后话:这是我想改变在这个实验室上课,倾听、交流困难的几次尝试。有同事打趣,说,你又在变了?我笑着说,是的。每次变,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家里,我喜欢挪动家俱,喜欢改变家里的布置,那是因为,我想改变一种心情,让自己在家里,始终觉得新鲜。


在学校里,我这样几次调整座位,我不是为了新鲜,为的是,怎样将这个实验室调整到最利于开展科学课。在一直努力的尝试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时,真的觉得,仅仅是一次座位的调整,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触动。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6#

对于这本书我也是一直反复在看,前前后后的反思,针对自己的问题,想解决的方法,就怎样让孩子们会倾听、会交流,教师如何给孩子们创造好的方式,我觉得自己始终没有突破,我曾经把讲台缩小放于实验室中间,让孩子们围着我,实际效果还是不佳,今天看见蒲公英的座位排法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还有把座位排成l形的啊!真够大胆的!我要改革估计也要大动了,是不是要先对自己来"一刀"呢?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7#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2-11-25 23:57:00的发言:
对于这本书我也是一直反复在看,前前后后的反思,针对自己的问题,想解决的方法,就怎样让孩子们会倾听、会交流,教师如何给孩子们创造好的方式,我觉得自己始终没有突破,我曾经把讲台缩小放于实验室中间,让孩子们围着我,实际效果还是不佳,今天看见蒲公英的座位排法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还有把座位排成l形的啊!真够大胆的!我要改革估计也要大动了,是不是要先对自己来"一刀"呢?

丫儿,欢迎来贴里多转转。


一起交流课堂也很不错哦~


来到老校区的一年多了,我每次都纠结这个实验室。


但是,每次还是霸占着这个实验室。因为,这个实验室特殊,没人跟我抢~~哈哈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8#

从你几番调整座位就可知,你是多么善于思考的一个人啊!也正因为你的勤奋,带动了身边许多许多人,真的,向你学习和致敬。还有,最后一个座位安排表好,回去我也整个试试。
湖州市吴兴区凤凰小学 杨玲 313000
TOP
29#

学习了,学习了,看了这样的安排我真是佩服极了,回去我也试试去了。
TOP
30#

以下是引用风信子在2012-11-26 21:43:00的发言:
从你几番调整座位就可知,你是多么善于思考的一个人啊!也正因为你的勤奋,带动了身边许多许多人,真的,向你学习和致敬。

哇哈哈~~玲姐表扬我了哎!嗯,嗯,我得继续努力下去,不然对不起玲姐表扬我的话呢!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