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力的大小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过渡课,学生在前面三节课已经知道了三种力。在这一课中,要学习使用测量力的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原理的理解需要知识的迁移。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这一课让他们认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以及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主要是测量重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让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跟学生在三年级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一些相似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乐于动手探索研究这个新仪器,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如何通过材料的发放掌握课堂的节奏,是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2、掌握力的单位是牛,用“N”表示,知道100克的物体所产生的重力是1N。
3、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能逐步树立细致、有步骤学习的态度,善于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2、通过实际感受建立“牛”的概念。
3、学会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条形盒测力计、图片、重物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力的方向)
教师出示一个重物(用绳子绑住一端),如果老师现在放手会怎么样?一直掉到什么地方为止?为什么,板书(重力向下)。演示,为什么不掉下去了?有拉力,拉力的方向是向哪儿的?(板书拉力向上)能不能上台来画下来。什么情况下重物不在掉下去?(拉力等于重力)
我们通过刚才的小活动,结合前面课的学习知道了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产生向下的力,叫重力。
一、导入
1、我们班内有大力士吗?上来和老师比比力气看,有什么办法比较?
2、老师带来了这个工具,看看认识吗?出示一根有中间帮有红线的的绳子,请这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来比比看。你们说谁的拉力大,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为什么?
3、指名学生说,
4、现在知道老师的力气比这个同学的力气大。那么大多少?力的大小能否被测量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前概念的揭示)
5、指名学生说?(预测:“学生说的都是用秤称的办法,思考这测出来的是老师的力的大小还是物体的重量)生活中有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弹簧测力计,今天我们就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思考:比谁的力气大的教学,是希望通过这个材料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产生要测量力究竟有多大需要什么工具的需求,为下面研究弹簧秤的原理打下基础。但是感觉用绳子比力气的道具不够好,是否还有更合适的导入呢。]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认识各部分的结构
这是一个条形盒弹簧测力计出示,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新伙伴,看看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课件出示弹簧秤的构造图)
2、全班交流,你觉得提环、挂钩有什么作用?
3、老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弹簧秤的指针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测量前指在另外的地方,指针为什么要指着0刻度?你想到了什么?
所以我们在使用弹簧秤首先要注意什么?(板书: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
4、看看弹簧秤的刻度板,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特点?为什么上面的刻度数字从上到下越来越大,而不是从上到下越来越小?指名学生说。是这样吗?(挂了重物的重力是往下的,那么往下越来越大你又想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铁架台和2.5N的弹簧秤,请同学们看老师挂一个勾码,弹簧怎么样,三个呢,五个呢,教师演示)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也就是里面的弹簧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总结:物体重力大,弹簧伸得长,重力小弹簧伸得短,板书:重力大 长 重力小 短)5、那里面的弹簧究竟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老师给每组同学发一根弹簧,请你用手拿住弹簧的钩子,用另一只手拉拉弹簧,看看弹簧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指名说(预设:受到的拉力大,弹簧伸长的长),总结出弹簧是一圈一圈均匀的拉大的。现在谁能说说弹簧受力时的变化特点(一是重力越大伸长越长,二是受力时一圈圈均匀的被拉大)。
6、看看老师这个弹簧秤,现在挂了5个钩码,你们说我还能往下挂勾码吗?为什么呢?是到底了还不能挂的原因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弹簧请大家看看是不停的挂勾码后的结果,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板书: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范围。
7、不管我们测量什么都需要有个单位?测量长度的单位是什么?那么力的单位又是什么呢?它和一个人的名字有关系?(课件出示牛顿图片)
人们为了纪念牛顿发现了重力,就用他的名字做为单位。称为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弹簧秤的原理作为重点,从刻度板的数字特点入手,通过演示,学生自己拉弹簧,解决弹簧受力时的变化特点这一难点,同时将使用弹簧秤的注意点结合进去。]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老师这里有一个重物,现在要请坐的最端正,表现最好的同学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测试一下它的重力。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是怎样测量的。
2、同学们看看他刚才的测量方法有什么问题吗?(指名说,归纳注意点:是否用手拿着提环,是否检查指针归0,是否轻轻的垂直提重物,是否估计了中午的重力有没有超出测力计啊的测量范围,读数时视线有没有与指针相平)
[意图:三年级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对学生使用弹簧秤有一定的迁移效果,让同学到前面来演示测量的过程,希望学生完善对弹簧秤使用注意事项的认识,并指导接下来的测量过程。]
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物品(鸡蛋、桔子、香梨、苹果),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测量,并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填写到表格上。(课件出示)
物体的名称 |
估计重力的大小 |
实测重力的大小 |
估计和实测重力的差距 |
|
|
|
|
|
|
|
|
|
|
|
|
|
|
|
|
2、提出测量要求:每人选中测量一种物品,要求先用手掂一掂物品估计重力,然后记录。
2、学生估计。
3、提出测量要求,每人测量自己刚才估计的那种物品,当一位同学测量时,其他三位同学结合黑板上的注意点,检查这位同学测的方法是不是标准。
4、学生测量。小组上台汇报。
4、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基本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现在看看你估计的怎么样?指名说。说说为什么估不准?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5、那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勾码,你估计他们的重力是多大?请每组将刚才的物品还给老师,来换取两个勾码,然后先每个人掂一下,做出自己的估计。
6、估好了吗。现在请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来测量一下?举手告诉老师?
两个勾码的重力是多少?老师请你仔细看看勾码。你在上面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多重的物体能产生1N的重力?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他们的重力约等于1N(课件出示相关物体)。科学上我们说1N约等于100克力,板书。
[意图:作为技能训练课,让学生每人测量一种物品,其他同学检查测量方法,对于学生学会测量技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从估计和实测的差距入手,再次帮助学生建立起力的概念牛,设计了两个钩码测量和估计的活动。]
五、结束,导入下一课。
1、通过刚才的测量,老师看到同学们同学们对于弹簧秤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测力计呀
2、出示教师制作的测力计,说说用了哪些材料?
3、测力计的0刻度老师已经标好了,那么它的0.5N应该标在哪,1N呢?
4、看来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制作原理和方法了,课后自己去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