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 [复制链接]

1#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学展示课有感

     前言:最近获得一位教师撰写的一篇文章,内容与《连通气球》《公平杯的秘密》相关,阅读后特推荐供大家讨论交流。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兼谈观两堂科学展示课有感


    近年来,地方、年会课在网络上直播展示了的一些课,但实在地说,让人叹为观止、击节欣赏的课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某些课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颇为担心这样的高层次高调展播的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在此不揣冒昧地谈谈自己一点看法。


    简而言之,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内容,大概有三个层次:“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


    “有什么”: 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是接触“有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一般多为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出和选择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认识到分类是需要确定的标准的。这个水平是在一定的观察、比较和相对简单的实验等后,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某一个属性,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是什么”: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是接触“是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除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整理、实验以外,还要多一些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它们共有的本质的特征,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分类。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单个事物的某个属性,而是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


    “为什么”:较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接触“为什么”的问题。采取的手段,除了前述的方面,更多的还有假设猜想、分析判断推理、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及其总结等等。例如,把握和梳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从综合相关事物的一些方面的信息,推断出可能导致的结果,并设计对应的研究方案加以验证。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某些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对这些事物内在的关系加以研究。


    实际上,这个“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确定,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正确定位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教学目标,是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还是”是什么“的问题,或者是”为什么“问题,这个层次一定不能搞错!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正确的层次呢?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是唯一的正确的道路!


    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即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在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分析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就是把握学生的认知背景,也就是我们俗话中说的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就是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分析学生在现有的年龄阶段,在现有的认知背景下,加上其心智水平与思维能力,所决定其能够达到的高度。以上2点再加上教学环境(含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就能决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个浅显的比方:如果让孩子轻轻踮一踮脚就能摘到桃子,甚至踩上一个小小板凳就能摘到桃子,那么我们说这个“最近发展区“的判断是恰当的;如果要让孩子搭起云梯,或者撑杆跳高却依然难以够得着这个桃子,那么这样的”最近发展区“就严重判断失误了。


    前段时间有一节在网络上很火的课“公平杯的秘密”,网络直播前,本人就看到此课题,很是质疑。百度百科上一查,公平杯原来是古人的一种量酒器。当注入酒水的高度不超过一定界限时就像正常辈子一样一切正常,而一旦超过界限,所有注入的酒水就将全部从底部的小孔中流出去。实际上,公平杯就是一种虹吸现象。


    然而真正要搞清楚虹吸现象的原理,则必须懂得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尤其是液体压强的帕斯卡定律。这些都是中学物理的水平。从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上看,小学阶段这个课题最多只能解决到“是什么”的程度,而达不到“为什么”的程度。所以,课前,我就判断此课定位有问题,不如改名叫做“神奇的公平杯”或者“好玩的公平杯”、“有趣的公平杯”。


    由于自己有课,没能看到现场直播,但心里一直痒痒的,很想看看执教者是如何解决公平杯的这个“秘密”的。还好,录像课上传网络了。结果一看,公平杯的秘密到本课结束依然还是秘密。看得出指教者还是很努力想把这个秘密说清楚的——印象中大约3分钟教师展示、演示实物公平杯注入水后的奇妙现象;约3分钟教师展示其中的结构,并给出结构图和用吸管、塑料杯模拟实验的方法;约20分钟学生用塑料、吸管制作公平杯模型并实验;约14分钟,教师利用课件解释虹吸现象,并用抽干“鱼缸”中的水,来检验学生对虹吸现象的掌握。


    然而,课上的检验已经说明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公平杯的秘密——虹吸现象的根本原理。第一个上去抽干“鱼缸”中的水的学生,拼命对着管子往“鱼缸”里面吹气;第二个上去的学生,知道不能吹气,而是用嘴吸水,但却不知道管子的出水口应该在“鱼缸”的水面高度以下,直到教师的帮助提示下才得以完成。而且从该课来看,即使后来这个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知道了管子的出水口必须在“鱼缸”水面高度以下,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最多也就是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的课堂上,由于执教者错误地定位于“为什么”层次,结果因为限于学生的认知,不仅达不到“为什么”,连“是什么”也做得不好。于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很高,但真实的收获却很少。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科学很好玩,科学很有趣,再加上了一点学生动手手工制作能力的提高吧。这样的收获实在太不堪了点吧。


当然,如果此课集中定位于“是什么”的层次,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象:


①              课堂开始用约2分钟时间,教师演示实物公平杯注入水奇妙现象;


②              约3分钟时间,学生对下发到每个组的公平杯实物仔细观察,发现其中“有什么”结构,思考这个结构可能对应某种功能;


③              约6分钟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这个结构,并设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案;


④              约20分钟时间,做模拟实验;


⑤              约6分钟时间,总结实验现象,介绍其他虹吸现象,重点把虹吸现象产生的条件搞清楚;


⑥              约2分钟时间,用抽干鱼缸中的水做为本课的检测;


⑦              最后1分钟,给学生一个交代:教师简略说明虹吸现象的根本原理,但强调此原理大家在中学阶段还会继续学习。


    


    在网络上搜寻“公平杯的秘密”录像课之时,一并找到了著名的“连通气球”一课的录像。此课同样存在着定位不当的问题。


    当然,从该课来看,或许执教者压根就没有想往“是什么”或“为什么”上面去定位。但窃以为那种“把一起交给学生”的思路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学生在连通大小不同的两个气球后,竟然发现气球的变化是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完全与自己的预想不同。由此必然激发了极大的兴趣,迫切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而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实在不该。


    那么,“连通气球”,学生能不能在现有的认知阶段解决“为什么”层次的问题呢?——这恐怕很多成人,甚至包括教师也难以回答。实际上气球吹大的过程,变量挺复杂的。主要原理应该就是:气球吹大的过程,气球皮相对比较快地变薄。气球小的时候,气球皮厚,弹性大,绷得紧。内部压力大;气球大,皮薄,弹性小,绷得松。内部压力小。这里,气球内部压力,不是随着气球大小而线性变化的。而主要受到气球皮弹力的影响。气球皮的弹力,则主要受到皮的厚度影响。


    如此,就只有从“是什么”方面来考虑了:可以让学生现场体验吹大气球的过程,气球越小的时候越要费力,越大的时候越要轻松。由此可以迁移解释大小气球连通后,小的更小、大的更大——气球的大小变化,和吹气球时感觉轻松或费力,道理是一样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公平杯的秘密”,“连通气球”一课的价值实在不堪——主要的依旧是科学很神奇,科学很有趣,科学很好玩。知识方面为零、技能方面不多,唯一还有一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但由于没有顺应学生强烈的想进一步知道气球变化的原因的探究欲望,这个情感方面也是有遗憾的。


    总之,教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慎重,力求准确恰当。到底是“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这3个层次中的哪一个?一定要以学生的认知来做衡量和判断。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定位之下,才能有效地组织好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得法与否的判断标准,依旧还是学生的认知发展!


龙菲菲 2012/1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8 12:30:3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个帖子太有深度了,学习了!

TOP
3#

有勇气,有想法,有道理。


 


把你的想法和专家进行交流,看看他们的定位是什么。


 


很想认识此文的作者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

非常认真的看完了这个帖子,这是位非常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老师,有不同声音,我们都来听一听。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5#

很有深度,瞬间凌乱了。。。
TOP
6#

有自己的看法,想法是好事!以学习的态度去学习!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7#

多讨论总是好事。
TOP
8#

思路很清晰,支持。这么好的想法真如楼主所说的是“一位教师撰写的一篇文章”还是楼主卖了个关子?对了,再多推荐一些那位教师的文章吧,很想拜读。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9#

简单的雨呢,怎么不出现了?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10#

    前言:首先声明文章不是我写的。我是一位小学科学教研员。我区的老师一直非常受益于浙江小学科学网的资源、研讨的氛围、江浙科学教师的敬业,浙江小学科学网是我们多年的朋友!谢谢大家对文章的关注,文章有些观点或许有些偏颇,或许甚至没有留情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考的角度不同带来的观点可能会截然对立,但是出发点是好的,想引起大家对十多年课改后,科学课到底走向哪里,到底如何走,引发大家的思考而已。最近她又撰写了一篇文章,仅供大家参考:


铅华散尽始为真


——对这些年来“尖端课”的思考


    不短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了“尖端名家”上了很多的“尖端”课,而且这种现象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例如《连通气球》、《公平杯的秘密》、《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皆是此类“尖端课”——课标中没有,教材中亦无。冒昧揣测,或许是“尖端名家”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成果?又或者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尖端”和“名家”的水平来?!


    诚然,这些“尖端”课还是有着其自己一定的价值的。例如《连通气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公平杯的秘密》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科学道理相联系,并学习用建模、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分析;《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有着教育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的意义。以我自己浅薄的理解,或许“尖端”课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先进理念、先进手段的探索,应该作为很少数人的精英圈子的有益尝试和研究吧。


但再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样的追求“尖端”的风气和趋势,给我们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什么样的导向,什么样的影响呢?


    借用一位朋友的感慨(本文的题目,也是她的一篇小文移植而来):


    我们平时上课是为谁上?上公开课又是为谁上?我们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从本质上讲,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所力求达到的是让这段生命历程精彩而有意义。公开课亦如此。那么,什么样的生命历程才有意义呢?我想:铅华散尽之后的真实才是最美丽,最有意义的。


我想,所谓真实,也就是我的课堂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做“导演”的的话剧;不是为了获得众人的赞赏;也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更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雅漂亮、妙语如珠。而应该是自己俯下身来和学生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一起去经历问题、困惑、探索、迷茫一直到茅塞顿开后的愉悦。只有学生有收获,教师也有收获,彼此的生命历程都有所丰富,这40分钟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承认这些尖端名家的水平或许真的很高,但我想说的一句是:这样的尖端课真的不适合我们一线的普通教师,这种课或许在某一点上好看,但我们学不来、用不上,似乎能借鉴的东西还不多。小女子才疏学浅,真的看不出搞“尖端课”的意义何在。而往往是一些很有身份很有地位的“尖端名家”,或许不经意间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有可能极大地放大、延伸。此前一篇小文《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学展示课有感》,已经略有提及。一段时间以来科学课精品展示中展现出的一味追求高、精、尖的这种现状和趋势,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一些反思如鲠在喉。


    在小学阶段,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应该作为首要目标的,过分地强调有些“花哨”的能力和方法,只怕有些偏颇。例如《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一课,在学生没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的情况下,在现有的认知背景和研究器材、方法和手段的条件下,让他们凭空去质疑权威和提出新的猜想假设,却又是不可能在40分钟的这堂课上理顺思路的,不但得不出教师所希望的正确观点,反而越搞越糊涂了。没有基础知识的铺垫,能力方法终究还是要走空的。


    而毕竟,这样的尖端名家,包括小学科学学会,就是一个风向标,他们引领着科学课的走向。例如,课改早期以来风行全国的极端论调“要过程不要结果”,就是其中的一枚苦果!而这样的错误,直到近些年来才逐渐得以清醒地认识和纠正。


    普通一线教师当然是围着地区教研员转的;地区教研员则是围着省市教研员转的;各地教研员又是围着全国小学科学年会转的;而学会却常常是围着“尖端名家”转的;可是“尖端名家”们却越来越围着“尖端课”来转!即使不是尖端的内容,也常常想要在普通科学课的内容上玩出尖端的“花活”出来!


    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现象:最有能力和水平的人没有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漂亮地上好一堂普通老师日常工作中可以面对的课;而这种浮华的风气和趋势,“尖端名家”、“尖端课”往往把更多的有潜力的人的注意力带到比较脱离实际的虚无——教学和教研的中坚力量的方向就此走偏!。那么,课标中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普通日常课的内容,这些方面的教学研究又怎么能够追求更加进步?!


    说得再直白一些,这种境况的出现,实际上的最终责任恐怕与全国小学科学学会脱不了关系!学会没有一分为二地作出导向引领,不够多多鼓励为全体教师发展、学习而展示的普通课的选题,反而放任地对尖端课未做详细分析地作出最高肯定。于是,恶果逐渐显现:已经看过很多次年会了,说句不中听的话,一届不如一届啊。而与老一辈人才倍出的刚刚课改和课改的早期相比,何止是相去千里!多少年看不到像章鼎儿老师的《淀粉和碘酒》这样的好课了!


    人微言轻,才疏学浅,但的确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再一次,小女子还要大声疾呼:铅华散尽始为真!



龙菲菲 2012/11/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2 10:47:58编辑过]

TOP
11#

强烈支持,扎扎实实为学生才是正道。谢谢简单的雨,也谢谢作者,把我们一线老师的笼统的想法作此系统的阐述。还是求简单的雨告之,我上哪儿能看到作者更多的文章。谢谢。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12#

     楼主没仔细揣摩执教者的教学背景,而肆意做出评价,个人觉得很不恰当。喻伯军老师的《公平杯的秘密》,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工作室在研讨“小学科学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的一堂课,体现了喻伯军老师一贯“追求简约课堂”的教学思想(详见《追求简约的课堂》)。这种场合的课是不应该向平时的科学课堂看齐的,楼主有点矫枉过正了。曾宝俊老师《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在2010年小学科学年会上的一堂公开课,体现了执教者对于“理想实验”思想在小学科学领域的渗透(详见《“摧毁一种信念”与“建立一个世界”》)。前者深入思考科学教学的儿童化,后者深入思考科学教学的理性化。作为小学科学领域的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何其壮哉。


     个人觉得,楼主虽然文采飞扬,对小学科学教学了如指掌,但对于科学教育的改革却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确,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扎扎实实的课堂,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有那么一些老师去尝试改革呢?君不见“稷下学宫”的盛况,君不见“百家争鸣”的辉煌?历史已经证明,闭门造车的代价,请楼开放一些吧,或许我们会走歪路,但请这些特级老师,也请千千万万的科学老师不要停下改革的脚步。如果一定要强说这些老师“左”了,那么这位老师就是“右”了,在“改革”与“保守”之间,有得选吗?


      最后,说一句,2012年年会这么久了,视频还不出来啊?追忆嘉兴年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4 9:47:00编辑过]

TOP
13#

把这两节课想到一块,到是很意义的一个探讨。学习了。谢谢。
TOP
14#

    谢谢12楼中肯的交流。再次申明我是楼主,并非作者。我把这篇文章推荐出来,也并非我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也不代表我对两节课的否定。我的仅有想法就是提供大家一个讨论的话题,使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对未来科学教育方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现今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入改革辨明方向,科学课到底是如何上?


    上个星期,我组织全区的科学教师观摩了两节视频课。一节是89年特级教师应飞老师的《液体热涨冷缩》,另一节是2000年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蜡烛还会熄灭吗》一课,都是非常经典。但两节课却有着区别,一堂是围绕概念组织教学的课,一节是概念应用解释的一节课。一节课注重概念的建构,一节课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今的科学课,到底如何上,请各位都谈谈自己的高见,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4 10:12:05编辑过]

TOP
15#

做个记号,闲下来再细细思考。
TOP
16#

大家好,我是龙菲菲,很高兴参与大家的讨论。对于这几节课的点滴看法,原是私底三两知己畅聊无忌,恣肆了些。既然已经传到网上,难得有人关注,争论,我若缄默不言、缩头藏尾,怕是要有损科学教师的形象了。所谓“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小女子索性再轻狂一把,浅薄之言不敢藏拙,以酬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16:33:07编辑过]

TOP
17#

首先就课论课吧。



12楼天外老师提到了《公平杯的秘密》的教学背景,是特级教师工作室在研讨“小学科学教学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的一堂课,体现了一贯“追求简约课堂”的教学思想,本人罔顾教学背景,而肆意做出评价。于此,小女子窃不敢苟同。小文《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学展示课有感》,其立意和重点是强调重视学生的认知,无论何时,即使是“小学科学教学向课外延伸”,想必也是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



认真学习了《追求简约的课堂》一文,对作者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步骤与手段的处理也极其赞同。此文恰恰说明了作者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在教研方面的深厚功底。不能苟同12楼天外老师的“不应该向平时的科学课堂看齐”。恰恰相反的是,平时的科学课正需要好好地学习《追求简约的课堂》一文的精髓!可是这并不是说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的把握就不重要了!尊重学生认知基础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由此引领学生学得知识、习得技能、提高科学素养,这就是科学课课堂教育的目标;“追求简约的课堂”论述的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教学步骤和手段)的一个方面。何者是基础、是依据,不问可知。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有好的教与学。在此,善意地提醒一下天外老师:真的要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至于《研究物体下落的规律》,相信只要认真看过此课的人,会知道该课及其《“摧毁一种信念”与“建立一个世界”》中所谓的“理想实验”思想在小学科学领域的渗透、“摧毁一种信念”与“建立一个世界”,真的不知从何说起。小女子也不多加评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理想实验”没能理想起来;“摧毁一种信念”没有能够摧毁;“建立一个世界”更加离谱。由于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所以只能是把学生搞得更糊涂!实际上南宁会议上的路培奇老师的点评已经足够。



姑且不论12楼标榜的“儿童化”还是“理性化”是否合适,即使真的是“儿童化”和“理性化”这回事,离开了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皆为空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16:35:17编辑过]

TOP
18#




再说说科学课教育改革和百家争鸣的问题。



完全不是什么“保守”和“改革”的问题。这顶帽子压不到小女子头上。教育,绝对是一个要非常非常慎重的领域。我们知道为人父母者,自打孩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精心呵护,孩子的成长也是要父母的细心培养,这是一个“造人”的伟业。而我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不也是一个重要的“造人”事业么!我们的工作,绝对不同于工业产品的生产,工业上出了次品,还可能回收或者回炉重来,教育出了问题,你能把孩子塞回娘胎里面重来么?!



本人绝不是反对教育改革,而是要提醒和警惕某些所谓的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的事情。这绝不是“保守”!即使是改革,某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必须遵循的,例如“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百家争鸣当然是好事,但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某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就以改革的名义随意抛出,又以百家争鸣为借口,却还动静颇大,动不动还有了几大“流派”,给我们的基础教育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就不是好事了。这一点,在前文《铅华散尽始为真——对这些年来的“尖端课”的思考》中已有阐述。基础的东西不讲究、不重视,而去舍本求末,那么“稷下学宫”的盛况、 “百家争鸣”的辉煌都将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夸夸其谈!



再次啰嗦一句:首先多多注重分析和研究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然后再多注重一些类似“追求简约的课堂”的教学步骤和手段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仍然还必须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基础牢靠了,才有其上的楼阁的繁荣!



自然,小女子的确相信,前2文中提到这几课的执教者的真实水平很高,但小女子同样认为这种课的研究,应该只是很少数精英的事情(例如课标的研究者、教材编写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研究讨论中、在特级教师展示给普通老师学习的时候、在小学科学学会的全国年会上,这样的“尖端课”的改革的确是不合适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有害的。“不应该向平时的科学课堂看齐的”的课,还是请尽量关起门来研究吧。另外,如果是一堂不好的课,那么只是影响上你这课的40个学生;但是如果是作为“尖端名家”、以及所谓的几大“流派”再加上其广泛的影响,再还加上学会未能做出正确引导、甚至可能在一定层次上推波助澜,那么不好的影响推广开来就就不是40个学生、400个学生、4000、40000、400000个学生了……



如果以上解释以后,依然要说小女子“保守”,那就小女子就这样“保守”下去吧。以下是我的“保守”原则:



1.    以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基础。


2.    以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为准绳。


3.    以目前教材为依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可能做一定的加工处理)





再次强调,一直相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言词激烈不当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以理服人热烈欢迎,树大旗扣帽子,不吃这一套,呵呵。



龙菲菲 2012/11/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16:40:58编辑过]

TOP
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21:38:08编辑过]

TOP
20#

一直听说浙江小学科学网友有着很好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氛围。但惋惜的是目前却看到此帖旁观的人多,回复讨论的人很少。


做为科学教师,不迷信权威,科学的求真探索精神是必须具备的!

欢迎大家讨论,畅所欲言。

如果有想交流的,也可以在站内短信给我。
TOP
21#


你的想法我收藏 了,谢谢,依然强烈支持你。我想所有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应以更好地推进一线科学课堂教学为最终目标,它远不是几个华丽的口号就能涵盖了。如果我们的“战略”方向有误了,那么“战术”越完美离正确轨道就越远。

平湖市新仓中心小学----小兔子
TOP
22#

1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追求,科学教育也是如此(例如80年代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以现在眼光去看看)。2科学课的总目标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都得到落实,所以有了分解目标。3年会每一节课都体现了执教者对某一目标落实的追求过程。4从科学界成功人士看(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界”看),获得成功的秘诀是对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所以个人认为: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重要。5从个人角度看,本人的兴趣都是从小学开始的。我的第一任老校长为我打下自然课探究的兴趣;第二任校长为我打下动手制作的兴趣。师范开放的学习氛围更是为我拓展了探究兴趣。


以上代表个人想法,欢迎讨论。


 


以下引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6 20:38:02编辑过]

一直努力中……
TOP
23#

个人观点:一堂好的科学课,不在乎形式是什么,只要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或是能为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都是可取的,都是能让学生有所得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4#

非常高兴和欣赏浙江小学科学网老师们的学术讨论!哈哈,传言非虚啊。


小女子轻狂了一把,绝不是想挑起什么“骂战”、“口诛笔伐”,否则,实在与我本意相去太远太远。算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同时也是想抛出我这块砖,引来大家的玉。


对爬爬虫老师的一点回复:


的确时代进步,科学教育也在进步。现在的新的思想和理念也不断出新和提升,但某些优秀的东西是不是的确应该继承发扬?前者例如《追求简约的课堂》;后者例如对学生认知的分析和把握,对课堂教学基本规律的一些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哈哈,说这样的话,不怕又被说成“保守”哦)。


我们常常犯走极端的错误,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往往是“非此即彼”,不和我或我的“学派”一条线,就得否定、否定再否定。这样的思维很不好,很不科学。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对老自然课的否定和批驳,甚至还有不少全盘否定的意见,这就有些偏颇了。14楼简单的雨老师提到的“一节是89年特级教师应飞老师的《液体热涨冷缩》,另一节是2000年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蜡烛还会熄灭吗》一课,都是非常经典”,如果说《蜡烛还会熄灭吗》是2000年科学课课改刚开始,那么1989年时的《液体热涨冷缩》则当然地属于老的自然课的范畴。而这堂自然课,即使放在今天,依旧绝不落伍,依旧闪耀着此“特级教师”的光辉。其中,可以学习借鉴的实在是太多!建议朋友们有空的话,一定要看看。小女子由此课获益良多。如果一定要评价的话,最基本的依旧首先是执教者完全透彻地分析和抓住了学生的认知,并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实施中,充分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兴趣。全课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曲线和兴趣曲线都呈现一个很好的上升趋势的分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此课你能学到很多很多。


又例如:老课标中对科学探究的强调是非常突出的。虽不是老课标组的原意,但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确实出现并流行了一段时间的“要过程不要结果”的谬误(这点在小文《铅华散尽始为真——对这些年来“尖端课”的思考》中有所提及);上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特别地强调了科学概念的达成,甚至对老课标中强调的科学探究还似乎大加鞑伐,然而样高度的科学概念如何在小学阶段具体物化和达成,却没能给出一个具体的途径。


小女子有幸聆听过上一轮课标修订组中的叶教授关于小学的“科学概念”的讲座。自认为中学物理、大学物理学得还不错的我,还是比较费力地大概听懂了叶教授讲的相对论方面的东东,但清晰地记得很多一起现场听讲座的小学教师同行们的一脸茫然。而遗憾的是,该教授对如何在小学阶段达成“真正的科学概念”,一直没有拿出一个具体而实际的例子。


后来,该课标修订组有了一个课标修订的网站,最开始还有一个并不怎么完善的关于科学概念的立体的分层图解。后来,好像概念分层图又不见了。。。后来,又在网上找到了不少“做中学”的模块化教学的东西学习,可能是小女子愚笨,还是没能理解如何通过这条途径达成那样高层次的科学概念,汗!


由此,让我们不禁要想,他们各有道理,却似乎都有点走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融会贯通。恐怕只有科学家和科教家完美结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吧!(小女子狂妄,批过了“尖端名家”,又批学会,现在又批2个课标组,汗汗汗!)
不知不觉又多写了,


还是多请大家来讨论吧。另,收到站内短信,反对小文《说说科学课教育改革和百家争鸣的问题》最后提到的“保守3原则”,见18楼。只有再再汗!

TOP
25#

非常想听听龙菲菲老师对应飞老师的《热涨冷缩》一课点评,不知龙菲菲老师能不能多说几句?谢谢!
TOP
26#

     刚看到此文,我觉得龙菲菲老师说的部分内容很有道理,很有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不过,把这次绍兴研讨会上的课称之为“尖端课”,我觉得很不恰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尖端名家和尖端课的说法),至少《公平杯秘密》这节课并没有把它定位于“尖端课”,我的定位只是一节探索课、一节常态课。因为上这节课的时候,要跟会议的主题“小学科学拓展内容的教学”相符合,所以选择了这个内容。又由于想上一节平常的、接近常态的、好上一点的课,所以没有试教,直接上课,以期检验教学的效果。课上完之后,我自己的感受是有收获,也有遗憾。而龙菲菲所分析的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确实是这节课所需要改进的方面,定位于“是什么”更合适,相应的把课题改为《神奇的公平杯》会更切合五年级学生的水平。


     当然,观课的老师有各种思考和观点很正常,大家畅所欲言才是论坛的真正状态,只有深入思考和交流,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收获。


     非常感谢龙菲菲的发言,也感谢“简单的雨”转帖。


     请各位继续发表高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8 10:13:29编辑过]

TOP
27#



前言:


看着龙菲菲老师喜欢弄个前言,我也入乡随俗吧,也整一个。。


看着龙菲菲老师喜欢小女子小女子的叫自己,,那么,,我怎么办呢?轮资排队,我也许要排到小小小的N次方了。那就叫渺小小吧。


说实在的,好久都没有这么认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文章了。又在论坛上看,,可费劲儿了,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闲话少说,咱们进入正题吧,最后一句:我很喜欢我们的科学团队,虽然加入时间不长,但我们这里的研讨氛围我真的很留恋,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人也慢慢学着在这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吐露自己的心声,因为,我知道,对的,会得到大家真挚的肯定,说错了也会得到大家诚恳的批评。


                                                ——————渺小小敬上



 


 


第一篇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入门比较晚,所以龙菲菲老师提到的课,我就近期听了一节《公平杯的秘密》所以,我就从自己的听课经历来说一说与老师的共鸣处,提出商榷之处。


 1.  关于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说


我很认同 老师提到的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也提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不是人为编造的无意义音节或配对联想词之类的材料;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同化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知识基础。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第三,学习者还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力求将新材料与自己的原有知识建立本质联系,从而理解新材料的意向。


    从上面来说,老师这次话题的中心指向: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客观,值得提醒每位上课教师去思考的。共鸣中,并自我反思中。谢谢您。


2.关于目标的定位说:


既然这是一个拿具体案例进行讨论的帖子,那我还是回归到《公平杯的秘密》这一课中。


从龙老师的分析来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课题改成《神奇的公平杯》更适合,所以从这点来看,虽然龙老师没有到现场听这节课,但是分析起来比我们这些在场的人都来得深刻。


作为现场听课的一员,我经历了整个过程,我几乎和孩子一样,很开心的听完这节课,跟孩子一样思考,就差动手操作了。


那么,这节课到底是不是真的像龙老师所说的那样,置学生的认知于不顾,硬是做了“拔苗助长”的举动呢?


我却不这么认为。仔细翻查了教案,执教者这课的目标定位是这样的:


1.学生初步认识虹吸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是我会议资料上转载下来的。)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逐渐丰满的过程。我们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科学知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体系。这个跟数学是一样的,一年级接触统计,我们觉得,哇,一年级孩子懂么?二年级,统计接着学,四年级统计接着再学。为什么要学,其实,每一次的具体分目标定位不一样的。虹吸现象,的确在小学中未提及,其实初中也不提,只在竞赛班中提到,一直要到高中才开始真正揭示这块原理。


而这课中,虽然龙老师觉得初看课题,有揭秘彻底地嫌疑,但是,仔细读完课时目标,我们还是能懂执教者真正要达成的目标指向的。作为五年级的孩子初步认识它,将它与生活中的金鱼缸换水等例子结合起来,哦,这个原理就像公平杯一样的原理,这一点达不成么? 


另外, 我觉得一堂课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会被忽视。如果,能达成这一点,以此为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不是很好么?再补充一句:这节课的背景,其实就是关于课外拓展类活动的一次抛砖引玉。


元方,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8 8:52:18编辑过]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8#

渐入佳境,继续学习!

TOP
29#

前面的那篇,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翻查了出来,但仅仅是将第一个目标进行了自我理解。


接下来,我想把另两个教学目标也尝试着理解一次。


 


(转载会议资料)


目标2.学生能利用模拟实验研究暗箱问题。


目标3.每个学生都能制作一个简单的公平杯(虹吸杯)。


从这两个具体目标上去分析,我觉得,本节课的定位,是没有从原理上去要求学生的。


本课,就是从这个神奇的杯子产生的不漏水到漏水的现象进行入手。


而学生对这个神奇现象的探究的开始,就是直接指向---杯子结构的秘密。


这样一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求探寻的公平杯秘密,落脚点是在结构上,而非原理上,落在现象上,而非本质上。


论坛中有位二剪梅老师的帖子,里面有关于这节课的研讨。里面还收录了这节课开课的背景、实录、课后执教老师和与会老师之间的交流。方便大家更加全面的来认识这一节课。建议大家看一看。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3509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30#

膜拜菲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