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教科版科学新教材瑕疵收集 [复制链接]

1#

[讨论]教科版科学新教材瑕疵收集

毕竟,一个教材的完成和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而教科版为及早适应新课程标准所作的调整略显仓促,

让我们大胆地把新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一一挑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5 0:23:5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勘误表

页码

类别

四上

46

示意图

小雨(    )毫米

中雨(    )毫米

大雨(    )毫米

小雨(    )毫

中雨(    )毫

大雨(    )毫

四上

55

柱形图

降水量(    )毫米

降水量(     )毫

五上

13

示意图

螳螂与蝗虫的位置应对调

五上

14

正文

看看下面这个池塘……

(该页共5处)

看看下面这个池……

(该页共5处)

五上

36

正文

……内部温度高达两千万多度……

……内部温度高达两万多度……

六上

76

灰底框

删去“菌类却是……而生存。”

照片

删去蘑菇图、木耳图,即图15

六上

86

照片说明

偃麦

燕麦

 

 

 各位老师: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教材中的错误,请在必要的场合予以说明。如还有发现请及时告我。

                                                                                                                 郁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5 0:30:03编辑过]

TOP
3#

我在五上教材培训中发现,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中的第6课存在着一个问题:(教材58面)

课题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而在“讨论实验方案”环节中安排了“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影响”,这跟课题不符合的。

因为既然是讲到什么样的土地,那自然是跟土质、坡度、有无植被、粘稠度这些因素有关,而雨量的大小是另外的方面,跟主题不符合,所以放在这一课题下显得是不恰当的。

TOP
4#

三上教材植物单元第7面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概括树的相同之处出现了“都需要阳光、水”。

这似乎不是学生在前面观察中的发现,而是以往的知识经验,放在这会不会误导——我们的观察发现也包括以往的知识经验积累吗?

我也没有想好,随便说说,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意见。

TOP
5#

教材的表述: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

            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请注意:这是在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思考“ 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之后,写出树的相同和不同,不仅仅是本节课的观察结果。

TOP
6#

四上第14页“别忘了把盐水收集起来,下一个实验用。”这个“作”字是否应改为“做”。

TOP
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在科学中寻找快乐!
TOP
8#

感谢以上各位朋友的细致和用心,我会把大家的意见收集,在适当的时候询问教材编写负责人,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

也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

TOP
9#

教科版教材六上修订版的教材的封面图片需要更换。

今天课前,几个学生围着我说六上教材的封面也太随意了,

图上操作实验的小学生的指甲缝居然是黑乎乎的,

这不是宣传不要讲卫生了吗?

呵呵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10#

教科版四上第10页“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植物呼吸需要氧气吗?应该是释放出氧气哦。

TOP
11#

以下是引用zlp001在2007-9-11 14:32:08的发言:

教科版四上第10页“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植物呼吸需要氧气吗?应该是释放出氧气哦。

植物的呼吸也是需要氧气的,释放出氧气是指其进行的光合作用过程.

TOP
12#

五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天缘 12:42:59
(3)对于5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中的概念“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应该为“生态系统”;第19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应该为“生物群落”。

以上是我的一位网友的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为此我找了一下相关的材料: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种群Population,同一类生物的自然一大群。
群落Community,相同地点的一片生物。
生态系统EcoSystem,相同地点的一片生物+环境。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的圈层。
这是通俗的解释。

所以我觉得这确实应该是教材的定义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6 12:54:22编辑过]

TOP
13#

五上13页,水田的食物网中,教参上说有"稻螟虫",可实际上图片上并没有.而且稻螟虫作为植食类昆虫,在水田的食物链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成为青蛙、蜘蛛等动物的食物,少了它,学生在连食物链时出现一定困难与差错。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14#

这个封面问题,任洪老师已经提到过了,我们也深感困惑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5#

五上作业本11页:选择题第4题: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近、大小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影子(   )

A、长短相同    B、长短不同    C、方向不同。

我觉得应该把 A 改成“大小不同”更加妥当。这样的话与书上的三个实验能配合起来。

杭州市闻涛小学——杨海庆
TOP
16#

五上36页,太阳外部温度要写成6千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万摄氏度
TOP
17#

   五上《生物与环境》对“生态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否弄错了?一般有“生物群落”的说法,用“生态群落”的说法科学吗?我认为“生物群落”应该侧重于生物间的关系,而“生态系统”则侧重于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教材上倒过来了,请大家细细研究一下。
TOP
18#

六上75页,图片标注的植物名称有误:

“大叶黄杨” 应改为 “海桐”。

科学种田,番薯丰收,土豆丰收! 与孩子一起追随科学的脚步! QQ:4541082
TOP
19#

诸位观察得可真够仔细,向你们学习!
TOP
20#

这个内容应该置顶!
TOP
21#

这个内容应该置顶!
TOP
22#

二剪梅整理的【综合】教科版科学(新版)教学中的问题讨论中也涉及到了教材的一些疑惑: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541&page=1

TOP
23#

四上那个用圆圈表示云量多少的图是不是有错误啊.

不超过四分之三的是多云呀,但书上的那个多云表示图完全超过四分之三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9 0:37:13编辑过]

TOP
24#

六下教材中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是否可移到三上年级去?因为,放大镜的使用是三年级一开始就要接触的工具,到了六年级已经很熟练了,没有必要再讲方法了!还有,使用方法中是否可加入手持方法,不要用手直接去接触镜面!

TOP
25#

五下沉和浮单元第一课中,为了避免实验现象的不确定性,是否改胡萝卜为白萝卜?详见二剪梅下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257&page=1

TOP
26#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4、分类和回收利用(p76页),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插图和文字排列错乱。
想一想其实咱们每时每刻都幸福!
吴KING视界影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93611640
欢迎您的指导
TOP
27#

以下是引用挥戈在2007-9-13 22:46:16的发言:
    六上封面杠杆研究图,两端都在两个点上挂上钩码,虽然实际教学中学生研究小组偶尔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已经超出来小学生所能研究的能力范围,也不是教学目的所要预期的,这样的研究弄在封面上是否有误导学生在研究时都这样进行操作?建议把杠杆尺两边的钩码弄在一个点上,更符合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避免在封面上学生经常受到先入为主动影响而模仿操作进入小学生没有能力研究的范围里去。

正是。

—————科学的本质是: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走上通往恰当的答案之路。
TOP
28#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1页《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一课,有一幅“玉米根系”的插图错误。

(摘自)

http://www.xsgqxx.com/xxkx/down_UploadFiles/2008115131840524.doc

—————科学的本质是:问一个不恰当的问题,走上通往恰当的答案之路。
TOP
29#

四(下)第一单元的第一课(P4),说到了电路的组成,而作业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喻老师他们编写的)就出现了问题。两者之间自相矛盾:电路的组成是电源、电子元件、用电器、导线——电源、用电器、导线。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30#

这个实验能证明钢条伸长了吗?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树德

    “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有“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的教学环节,课文设计了以下的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千万不要照着照片上的样子进行演示实验,否则就下不了台了。仔细观察课文照片上的这个实验装置,就不难发现这个实验是不可能做成功的。酒精灯加热的是钢条的自由端,在加热的过程中,钢条有微量的伸长,但是这个伸长量只会体现在钢条的自由端,对木板上竖立的小针不会产生任何推力,因此根本不可能把小针推倒。而钢条体现在自由端的伸长量,直接凭肉眼是观察不出来的。

教材要求学生设计钢条受热伸长的实验装置,单凭这张照片为线索来发展思维是有很大难度的。也许,教材这样设计是想考量一下教师的应变能力,但是,我们面临的是农村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科学课为数众多的是兼课教师。再说教参中也没有任何提示,还不如直接把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要点直接提供为好。

如何做成功这个实验呢?首先把钢条的左端用铁架台固定起来,三脚架及木板向右移动,给酒精灯留出加热的位置,重新在钢条的右端竖好缝衣针。用酒精灯在新的加热区加热钢条,这时由于钢条左端被固定,钢条的伸长才会把右端的缝衣针推倒。

实验时,将钢条改为钢锯条效果更明显。右端的缝衣针不要插的很深,只要能竖立在木板上即可,如开展的是分组实验更要注意这一点。

2008.3.8.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