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光影之路
——反思《阳光下的影子》
本课是教科版五上《光》第二课,在前面一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光和影的关系。只是这一课的观察活动在阳光下进行。是在对上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发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延伸。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我认为,整理一天的观测记录显然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一天的数据收集,需要给学生时间。而具体观测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可以在本课室外观测中重点展开。我是这样组织的:
第一环节:回顾上节课影子的特点,推测阳光下一棵大树的影子变化。3”
第二环节:介绍影子观测器的使用,讨论影子变化记录单中“太阳的位置变化”怎么记录。7”
第三环节:室外观测影子的变化,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25”
第四环节:完成课堂练习,布置学生课外作业:国庆节观测一天中铅笔影长的变化,并记录。5”
有点困惑:为什么作业本和书本的记录单上不约而同的出现记录“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有什么意义?我想可能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影子的方向变化是因为太阳的位置变化引起的。但是影子长短的变化不是应该由太阳直射和斜射所引起的吗?这就牵涉到太阳的高度角。可是记录本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通过让学生利用指南针和方位盘测量影子在平面上投影的角度来推出的。比如上好课我看到一学生这样记录:15:05,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南偏西62°,影长5.5cm(标杆是4cm)。这里所得到的角度显然不是太阳的高度角。试想这个角度的这条射线如果无限延长能不能和太阳相连?我觉得科学性欠妥。那么有没有必要引入太阳高度角(因为看到仪器室配备有测量太阳高度角的器材)?它指的是: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其实日晷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可以看到书本27页呈现的日晷底盘是有个和地平面倾斜的夹角的,而这个角度应该是当地的纬度。
这一点又让我想起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中的《太阳钟》一课。同一内容在不同单元中的教学其价值的体现也意味深长。
“光影之路”也是学生的成长之路,希望和学生一起越走越清晰。






















相机正好被借走,图片由手机拍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28 9:58: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