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边缘出发 [复制链接]

91#

荣林哥哥真是辛苦!这次和偶像双剑合并!天下无敌啊!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92#

大家的思路汇集在一起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喜欢这样的争论背后给自己的思考,谢谢阿边!继续多多提供资源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93#

 

上周去武汉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暨研讨会活动,时间过去已经快一周了,脑海中还留着几个印象。


印象武汉(一)


7日上午,我们一行6人乘坐飞机从萧山飞往武汉。这天天气状况良好,从飞机上往下望,地面的一起尽收眼底。当飞机进入武汉上空,往下望去,地势平坦,是大片的田地。在田地的中间嵌着许许多多的镜子——湖泊。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数不胜数,如果不是飞机乘务员告诉我们已经达到武汉上空,还真以为来到了江南水乡。


第二天与杂志社段老师、刘老师闲聊,聊到了湖泊。他们说,武汉湖泊众多,因此也形成了武汉特殊的天气。夏天,因为湖泊众多,地势平坦,空气中湿度太大,所以武汉就像一只大大的蒸笼,大家“享受”着免费的汗蒸,使人感觉又闷又热。到了冬天,又是因为湖泊多,湿度大,武汉就如一口大冰窖,又阴又冷,这样的冷直刺人心骨,好多在北方零下十几摄氏度生活过的人,却不能忍受这里的零下12摄氏度。晚饭后出去走走,确实也印证了两位老师的话。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让人觉得浑身凉飕飕的,看着路上那些穿着羽绒衣的人,真后悔没有带上冬装来参加活动。


特多的湖泊,造就了武汉特殊的天气。武汉,湖瀚?!

TOP
94#

貌似  武汉又叫千湖之城

TOP
95#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2-11-14 10:00:00的发言:
 

上周去武汉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暨研讨会活动,时间过去已经快一周了,脑海中还留着几个印象。


印象武汉(一)


7日上午,我们一行6人乘坐飞机从萧山飞往武汉。这天天气状况良好,从飞机上往下望,地面的一起尽收眼底。当飞机进入武汉上空,往下望去,地势平坦,是大片的田地。在田地的中间嵌着许许多多的镜子——湖泊。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数不胜数,如果不是飞机乘务员告诉我们已经达到武汉上空,还真以为来到了江南水乡。


第二天与杂志社段老师、刘老师闲聊,聊到了湖泊。他们说,武汉湖泊众多,因此也形成了武汉特殊的天气。夏天,因为湖泊众多,地势平坦,空气中湿度太大,所以武汉就像一只大大的蒸笼,大家“享受”着免费的汗蒸,使人感觉又闷又热。到了冬天,又是因为湖泊多,湿度大,武汉就如一口大冰窖,又阴又冷,这样的冷直刺人心骨,好多在北方零下十几摄氏度生活过的人,却不能忍受这里的零下12摄氏度。晚饭后出去走走,确实也印证了两位老师的话。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让人觉得浑身凉飕飕的,看着路上那些穿着羽绒衣的人,真后悔没有带上冬装来参加活动。


特多的湖泊,造就了武汉特殊的天气。武汉,湖瀚?!


林兄,武汉还好吧。我十多年来去武汉都是火车,你第一次就是飞机!汗!有空好好再去好好游游武汉!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96#

 

印象武汉(二)


看着平坦的地势,早晚拥堵的黄孝河路,这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我已自然而然地把这里当做了浙江,当做了杭州。


第二天早上8点半活动正式开始了,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听了喻老师和童老师的两个讲座,接下去就是两节展示课。两节课结束后,看看手表,已经11点多了,这时候我们学校里已经下课开始午餐了。想到这里,那安静了一上午的肚子突然“咕”地一声响,一阵饥饿感涌了上来。可是接下去还要互动研讨,那就继续忍受吧。等研讨结束,已经接近12点了,匆忙收拾电脑,去解决饥饿。走出会场,经过一个班级,发现教室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不由得跟同行的老师说:“这么迟了啊,他们都开始下午上课了。”“他们好像还没有吃饭吧?”他说。往下走,在楼梯口遇到几个学生,就问他们有没有吃饭,学生回答没有。怪了,12点了还没有吃午饭,上午的课程还在继续。


下午活动开始前,与育才二小(活动承办学校)的老师在控制室里交流,才知道他们的作息时间与我们不同,早上要8点多到校,上午结束在12点多。其中缘由,那就是时差问题了。武汉与杭州直线相距600千米左右,从地图上一看,就能清楚地发现这600千米几乎就是经度上的距离,杭州与武汉在维度只相差18分,而在经度上则相差6度多,这样一来时间就相差25分钟左右。再加上城乡差别,我们学校与育才二小相差一个小时就很正常了。


武汉比杭州迟20多分钟,这20多分钟的时差决定了两地不同的生活习惯。

TOP
97#

 

印象武汉(三)——新颖


写了两个对武汉城市的粗浅印象,虽然对这个城市还有一些其他的印象,如:辣、堵、成人礼等,但是还是回到这次武汉行的主题,来写写这次武汉活动的印象。


这次活动的名称虽然为“全国第三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暨研讨会”,实际上是教科版实验教材的试教研讨活动。这次活动一改以往的教研活动模式,采用了全新的教研活动模式:教研内容集中,教研主体固定。这次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是教科版实验教材《沉和浮》单元的8课内容,由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学老师执教。作为教研主体的学生,则至始至终是同一个班级。这是一种新颖的教研活动模式,它改变了以往的内容分散,班级分散的模式。


内容的集中,学生的固定,对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8节课的内容是同一单元的,是前后衔接的。这样的安排,老师在教学中的自由度就没有以往那么大了。时间来不及了,不能把一些内容轻轻带过,或者当做课后延伸活动布置掉,甚至把这些内容直接砍掉。时间有得多,也不能随意加点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恰到好处,既要保质保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使下节课可以顺利教学;但又不能超额完成任务,把下节课的内容提上来。这样的拿捏水平,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后面就无从下手或者手忙脚乱。


内容的集中,学生的固定,同时也提高了教研的效果。8节课连续在同一个班级中上,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情况等方面的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课的不断深入,前几节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活动中,前面几节课完成较好的,后面与之紧密相连的环节能很顺利地进行,反之,教学进程曲折。


内容的集中,学生的固定,学生有点累。这次活动中,一个班的学生在两天中上了8节科学课,他们是幸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优秀科学老师给他们上了实验教材的内容。他们也是辛苦的,虽然科学课既动手又动脑,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连上8节他们还是感觉到了累,在第七节课课前谈话的时候学生就表示有点累。


新模式,新现象,新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今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会推动我们的教研活动向前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12:51:25编辑过]

TOP
98#

荣林武汉之行感受颇多啊,看来手指没抽筋啊,嘻嘻!!!!感谢分享!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99#

    忙中偷闲,浏览了阿边童鞋的印象武汉。的确,我们去一个城市参加活动,收获的,往往不仅是学科或是专业上的提升,经历、体验、友情……这些更让我们留恋与难忘。感谢阿边,让我更立体地认识了武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5 13:31:42编辑过]

TOP
100#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2-11-15 13:18:00的发言:
荣林武汉之行感受颇多啊,看来手指没抽筋啊,嘻嘻!!!!感谢分享!

抽筋倒确实没有,我发现用手机比用你那个账号方便。

TOP
101#

 


“刺激”、“兴奋”、“紧张”、“害怕”、“爽”、“好玩”这六个词是今天两节课下来两个班学生的共同感受。

TOP
102#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2-11-15 12:51:00的发言:
 

印象武汉(三)——新颖


内容的集中,学生的固定,对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恰到好处,既要保质保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使下节课可以顺利教学;但又不能超额完成任务,把下节课的内容提上来。这样的拿捏水平,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后面就无从下手或者手忙脚乱。


内容的集中,学生的固定,同时也提高了教研的效果。8节课连续在同一个班级中上,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情况等方面的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课的不断深入,前几节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活动中,前面几节课完成较好的,后面与之紧密相连的环节能很顺利地进行,反之,教学进程曲折。


新模式,新现象,新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今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会推动我们的教研活动向前发展。


一字不落的读完荣林老师的武汉印象一、二、三,


期待老师的四、五、六。


看着您把这次的活动写的那么有看点,


真的想,马上能看到这些录像课。


新模式的科学课,


走在最前沿的课堂讯息,


改革中的课程理念,


。。。。。


这一切,


真的有莫大的诱惑力。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3#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2-11-14 10:00:00的发言:
 

当飞机进入武汉上空,往下望去,地势平坦,是大片的田地。在田地的中间嵌着许许多多的镜子——湖泊。这些湖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数不胜数,如果不是飞机乘务员告诉我们已经达到武汉上空,还真以为来到了江南水乡。

去云南在武汉转机,路过,也是这样的感觉!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04#

以下是引用陈荣林在2012-11-15 9:42:00的发言:
 

印象武汉(二)


看着平坦的地势,早晚拥堵的黄孝河路,这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我已自然而然地把这里当做了浙江,当做了杭州。


第二天早上8点半活动正式开始了,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听了喻老师和童老师的两个讲座,接下去就是两节展示课。两节课结束后,看看手表,已经11点多了,这时候我们学校里已经下课开始午餐了。想到这里,那安静了一上午的肚子突然“咕”地一声响,一阵饥饿感涌了上来。可是接下去还要互动研讨,那就继续忍受吧。等研讨结束,已经接近12点了,匆忙收拾电脑,去解决饥饿。走出会场,经过一个班级,发现教室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不由得跟同行的老师说:“这么迟了啊,他们都开始下午上课了。”“他们好像还没有吃饭吧?”他说。往下走,在楼梯口遇到几个学生,就问他们有没有吃饭,学生回答没有。怪了,12点了还没有吃午饭,上午的课程还在继续。


下午活动开始前,与育才二小(活动承办学校)的老师在控制室里交流,才知道他们的作息时间与我们不同,早上要8点多到校,上午结束在12点多。其中缘由,那就是时差问题了。武汉与杭州直线相距600千米左右,从地图上一看,就能清楚地发现这600千米几乎就是经度上的距离,杭州与武汉在维度只相差18分,而在经度上则相差6度多,这样一来时间就相差25分钟左右。再加上城乡差别,我们学校与育才二小相差一个小时就很正常了。


武汉比杭州迟20多分钟,这20多分钟的时差决定了两地不同的生活习惯。


曲线距离有约1000公里,有时差!

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杜志刚
TOP
105#

印象武汉(四)——浓烈

这次武汉活动,每半天安排两节研讨课,然后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研讨。这次活动的研讨氛围,那可真叫火。你想发言,如果光举手,那肯定没戏;举手站起来,也不一定轮得到。有几位老师为了发表自己的观点,久久地站在那里。正因为火,每次研讨活动,都是在主持人的抱歉声中结束。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觉得1小时的研讨时间太少了,自己想说的话没有机会说。

在这次活动中,依旧延续了现场短信评课活动,由我负责。在两天的活动中,共收到180条现场评课短信,大家在短信中诚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这所有的发评课短信的老师中,有两位老师不得不说。

第一位是来自江西南昌的一位科学老师。在参加完了第一天的活动之后,这位老师思考了很多,思考了很久,据他自己所说,他为此在床上辗转反侧。第二天早上,当我刚刚睁开眼睛的时候,手机的短信提示音也响起了。我打开一看,就是这位老师关于第一天活动的评课短信。(组委会你们好!昨天下午二位老师的讲课,我认为都是失败的!下午第一节课,由于老师没有将正确的计算方法进行强调,导致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现错误,结果师生纠结于一起,直到下课。我不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下午第二节课,由于教材编写上出现疏漏,再加上老师的基本概念不清楚,导致教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实验方法,从而得出了一组老师不想看到的实验数据,而老师却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误人子弟,也是全国的优质课?另外,全国同行到武汉将" 经验”学回去,那误的可不是这三十几个子弟了!)从这位老师发短信的时间,发短信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他对小学科学的赤诚之心,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位是来自吉林长春的老师,她在两天的活动中,一共发送了14条评课短信。我参与各种活动的现场评课短信已经有7次了,这位老师是我这么多次活动中发送现场评课短信最多的一个。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位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科学老师。为了表达对这两位老师的敬意,组委会授予他们现场短信奖。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小学科学浓烈的研讨氛围。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小学科学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7 20:57:42编辑过]

TOP
106#

学习了阿边的武汉印象一、二、三、四,从你的印象中让我也初初体验了这次全国小学科学盛会。


特别是这次的活动模式让人耳目一新啊,对老师来说确实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学生在科学王国里畅游了两天,面对如此多的科学知识信息量,又面对每课一换的上课老师和如此多的听课老师,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容易疲劳。我想每种活动模式都有利弊的两面性,在不断地调整下,定会有更理想化的模式。

TOP
107#

创新总是在批判中成长起来的!但愿这次新出台的课本会让我们耳目一新!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108#

感受蛮多的,咋不往区网发发呢,区内老师也想看的啊!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109#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2-11-18 23:34:00的发言:
感受蛮多的,咋不往区网发发呢,区内老师也想看的啊!

发省网就对了,扩大影响啊!杨君这点你不懂了吧!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10#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2-11-18 23:34:00的发言:
感受蛮多的,咋不往区网发发呢,区内老师也想看的啊!

这样的东西,只适合在论坛这种自由的地方挂挂,所写的东西,对教学的意义也不大。

TOP
111#

感受多来,学习。

遇见未知的自己
TOP
112#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从容、坦然!

TOP
113#

手指没抽筋就好啊!武汉印象很美,估计下次还会抢着去!下次顺便带上我!呵呵。
一直努力中……
TOP
114#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12-11-20 20:45:00的发言:
手指没抽筋就好啊!武汉印象很美,估计下次还会抢着去!下次顺便带上我!呵呵。

把虫子抓去做壮丁可以省事不少,呵呵!!!!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15#

我喜欢阿边那么坦率,那么真切的感受,直白的语言。感受一,这个同一单元内容连续上不是正应了章老的要求么,他老人家在今年的浙派名师上不正有此想法?感受二,对小学科学认真思考,敢于发言,善于发现,用心体会的老师真多。你去了活动,带给我们不仅有活动,还有更多思想上的洗涤。真好!谢谢阿边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16#

 “手指没抽筋就好啊!武汉印象很美,估计下次还会抢着去!下次顺便带上我!呵呵。”    这个W7系统真不行,居然不能引用,只能复制文字了。

下次一定邀请虫子去,这次虫子没去,连著名的黄鹤楼都没空去看,可惜了。

TOP
117#

为了学生顺利完成蒸发实验,特意把酒精灯的使用单独拎出来,花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了解酒精灯,使用酒精灯。主要环节如下:

1、学生看书认识酒精灯结构以及使用酒精灯的一些方法。

2、教师补充一些使用酒精灯的注意点,并师范一次。

3、各小组领取酒精灯及火柴,每人独立完整地操作一次,同时观察火焰。

4、教师讲评,学生再次操作。

5、谈谈体会。

6、小结。

这样的环节下来,发现男生的操作能力普遍比女生强,男生比女生胆子更大些。当然学生第一次面对酒精灯,还是很害怕的,虽然只规定每人操作一次,但是4人小组中烧杯里的火柴梗却远远不止4根。在刚好巡视到的一个小组,作为小组长,由于紧张、害怕,划火柴时动作过大,连续三次把刚划燃的火柴甩灭,第四次也是误打误撞才点燃了酒精灯(火柴划下去刚好碰到了灯芯)。有个别女生,从头到尾就是不敢划火柴,点酒精灯。最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胆小的说”紧张“、”害怕“,不过体验了之后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危险;胆大的说“刺激”、”爽“,还想再点几次。从学生的表现以及此后的体会来看,酒精灯单独体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的好奇心,兴奋感,为此后的蒸发实验顺利进行铺垫。每人独立操作一次,也就避免了小组中强势者有体验,弱势者靠边的情况产生。看着课后学生的笑脸,心里也很满足。

TOP
118#

现在的学生不会划火柴,这个现象真的是普遍的。


我小时候是5岁学会划火柴的,当时害怕的场景,我现在仍记忆犹新,会划火柴的那一刻,兴奋的状态,到现在还是感受很深。


 


我让孩子用火柴去点燃酒精灯,结果,我每组中满满的一包火柴,在课后没剩下多少。造成的原因,竟然是不会划,每次还没划着,就丢弃,要不,就是拼命的划着玩儿。


 


让孩子在科学课中,学会划火柴,是不是也是一种技能的习得呢?呵呵~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19#

以下是引用夏日蒲公英在2012-11-22 10:22:00的发言:

现在的学生不会划火柴,这个现象真的是普遍的。


我小时候是5岁学会划火柴的,当时害怕的场景,我现在仍记忆犹新,会划火柴的那一刻,兴奋的状态,到现在还是感受很深。


 


我让孩子用火柴去点燃酒精灯,结果,我每组中满满的一包火柴,在课后没剩下多少。造成的原因,竟然是不会划,每次还没划着,就丢弃,要不,就是拼命的划着玩儿。


 


让孩子在科学课中,学会划火柴,是不是也是一种技能的习得呢?呵呵~


我认为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也算达成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也是有效的教学。自吹一下

TOP
120#

花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划火柴、每个学生都学会用酒精灯,这样才算扎实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