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见论坛里有好多老师都开了暑期的读书专贴,我耐不住心里痒痒,也想着跟风一次。30岁之前,我摆脱不了学校的束缚,每月必须读一本书,并撰写读书笔记,现在我已经过了30了,学校的条例对我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我也越发的慵懒起来。笔也不动,脑也不动。书到用时方恨少,真心觉得自己眼界越来越窄了。这次的90课时培训,很多专家都推荐了几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要一读的冲动。
发此贴的目的,是督促自己去做这件事,我怕自己一开学,一在学生身边转悠,自己就忘了当初给自己的约定。
先发些以前的读书体会,帮自己填点空白吧。呵呵
我们的课堂谁做主?
——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已经记忆不起到底在哪里读过这样的一则真实的记录,只是清晰记得,中国的一所学校有外籍的专家来校考察。中国请了一名特级教师上了一堂课,从课的设计和教师的演绎来看,完美无瑕,从学生的反应角度来看,课堂其乐融融,学生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方很满意这堂课,正在大家为这堂课的成功完成长舒一口气,国外的专家却皱着眉头半天没说话,最后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课,学生好像都会的么,那教师上这节课做什么呢?”
无独有偶,这次又在读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时,又读到相类似的质疑,书上是这样描述的:从国内带去的课堂教学实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戴维先生责问:“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为什么老师的话是有字幕的,学生的没有?为什么老师还要对着回答好问题的学生说“坐下”,难道他回到好后不知道坐下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来没有思考过吧。
以前,我老喜欢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是,现在,我在想,我们的课堂谁做主?是应该我们自己么?
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我们喊了多少年,可是,始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畅快淋漓的放手,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是观念?是环境?
一时间,我也找不出能解释的缘由。也许,我们都太习惯给自己的方式找个借口吧,比如,我们已经习惯这样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觉得这样的效率最高,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再如,可能我们班级的人太多了,没有办法开展诸如国外的那些大量实践活动;再再如,我们不敢随意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万一出点事,谁付得起责任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找了N多能说服自己不能像国外那样授课的理由,结果就是,心中有学生的,愿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行动上却不敢妄为,于是,喊着口号,打着旗帜,却怎么也放手不起来。
举个现实的对比例子吧?去年,一场大雪让我们临时决定放假,孩子是多么喜欢雪啊,作为科学老师,我多么希望能带着孩子在雪地里尽情玩一场,让孩子亲近自然,可是转念一想,万一,一些孩子因为玩雪过度,汗湿了,却没有地方换衣服,感冒了怎么办?一想到这些,我就畏缩了。
其实,为什么孩子们要到学校去?如果仅仅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那么,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学习,如果说学校是听老师讲课的地方,那么,学生也可以在电视机前听老师讲课,也不一定非到学校不可。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校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的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
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常常看一些有关的教育著作,就像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独教而无友的话,也会同样孤陋寡闻。
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中,李希贵先生就是这样通过记述自己36天来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悟,告诉人们许多教育的道理;通过阅读这些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在分享李希贵先生的收获和智慧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思考良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