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创造性能不能教?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一部分就与读者们讨论了关于创造性的问题,“创造性能不能教?”如果能教,为什么?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
黄全愈博士在这里首先举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请看——
故事一:
达林.叶格是美国一个小学的美术教师,同时也是迈阿密大学在职的学生。(按照我们的理解此老师应该是个实习老师)她在94年被交换到昆明进行两个月的学术交流,主要内容有三:1、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2、与中国教师进行学术交流;3、自身的学术研究报告。达林的中国之行,有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么样教孩子创造性的? 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这位美国小学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 有一次达林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
故事二:
矿矿(黄全愈的儿子)三岁在国内的国画班学习画画,给黄博士邮寄了一幅国画竹子的画作,黄博士看到自己三岁的儿子竟然能画出如此布局协调、浓淡有致的作品,兴奋不已,与布莱恩博士开了个玩笑,说这幅图画是中国一个著名的教授话的,布莱恩博士竟然相信了,之后黄不忍欺骗告知真相。这令人反思:为什么一个美国大学的教授竟然相信一个三岁儿童的画是出自名人之手?这不能简单臆测为此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吧?之后矿矿来到美国,也被送到美国的绘画班(5岁时),去了不到5次便叫嚷这不想去原因是老师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黄博士带着疑问来到了绘画班“考察”——当值老师是三个“打工”的美术系研究生,一个坐在讲台翘着二郎腿望着天花板,一个女的嚼着口香糖巡视,另一个望着窗外若有所思,而孩子们则犹如八仙过海,所画更不敢恭维,不讲比例、不讲布局,吴方圆没规矩,而矿矿则一脸茫然。每次矿矿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画完画之后从来不问像不像,而问“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