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2年暑假读书专帖:教育是慢的艺术——再读《素质教育在美国》 [复制链接]

1#

2012年暑假读书专帖:教育是慢的艺术——再读《素质教育在美国》

注:《素质教育在美国》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熟悉因为在十年前已经读过,陌生是因为十年后对自己的课堂有了很多不同的认识,此时此刻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又有了新的理解。十年前,我刚踏入工作岗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学不甚理解,每次公开课汇报课似乎在卖弄自己的一些解题方法,以为上课是件简单的事情;十年后,专职科学四年,感觉上好一堂课好难,甚至害怕上公开课。回忆十年,感觉时间匆匆,浪费了不少光阴,趁论坛发起读书活动之际,一来督促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二来也以自己的理解来说说对教学的一些理解。
分享 转发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


封面



作者简介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3#

我2001年8月正式踏入工作岗位,在一个完小工作,担任五年级数学、六年级英语、一年级写字、还有体育、品德等六门学科的教学,那一年还没有科学,只有常识。那一年刚开始新课改,很多课堂都在突出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很多老师觉得好迷茫,那时候在讨论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最佳组合?


  那时候我很爱读书(不像现在静不下心来),读的较多的是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而《素质教育在美国》可以算作我第一次购买的教育类的书籍,可是查看了此书的素书号是I类的,个人很喜欢作者既叙事又理论的写作方式,在看书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又有了不少的理论知识。


 



当初的篆刻(见笑)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4#

很是期待啊
TOP
5#

这本书现在还能买到吧
TOP
6#

期待读后感。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7#

这本人确实挺有震憾力,期待有感。

享受教育
TOP
8#

期待感受帖发出,不过帖子很不错的!很有思想的帖子!
TOP
9#

反思——创造性能不能教?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一部分就与读者们讨论了关于创造性的问题,“创造性能不能教?”如果能教,为什么?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


    黄全愈博士在这里首先举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请看——


  故事一:


     达林.叶格是美国一个小学的美术教师,同时也是迈阿密大学在职的学生。(按照我们的理解此老师应该是个实习老师)她在94年被交换到昆明进行两个月的学术交流,主要内容有三:1、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2、与中国教师进行学术交流;3、自身的学术研究报告。达林的中国之行,有不少中国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么样教孩子创造性的?  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这位美国小学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  有一次达林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


故事二:


  矿矿(黄全愈的儿子)三岁在国内的国画班学习画画,给黄博士邮寄了一幅国画竹子的画作,黄博士看到自己三岁的儿子竟然能画出如此布局协调、浓淡有致的作品,兴奋不已,与布莱恩博士开了个玩笑,说这幅图画是中国一个著名的教授话的,布莱恩博士竟然相信了,之后黄不忍欺骗告知真相。这令人反思:为什么一个美国大学的教授竟然相信一个三岁儿童的画是出自名人之手?这不能简单臆测为此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吧?之后矿矿来到美国,也被送到美国的绘画班(5岁时),去了不到5次便叫嚷这不想去原因是老师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黄博士带着疑问来到了绘画班“考察”——当值老师是三个“打工”的美术系研究生,一个坐在讲台翘着二郎腿望着天花板,一个女的嚼着口香糖巡视,另一个望着窗外若有所思,而孩子们则犹如八仙过海,所画更不敢恭维,不讲比例、不讲布局,吴方圆没规矩,而矿矿则一脸茫然。每次矿矿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画完画之后从来不问像不像,而问“好不好”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0#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发明是制造新事物,例如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子。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事物和规律,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等。
  理解创造力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创造力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是智力测验内容上没有的,是智力测验测不出来的能力;
  ②创造力指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

  ③新颖独特是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力的根本特征;


      ④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百度百科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1#

以中美两国的学生画完画之后问“像不像”、“好不好”为例:


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更多的是逻辑思维。


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偏重形象思维。


   孩子在问“像不像”的时候,大人则有一个“样板”来回答孩子所谓的像不像,大人的样板可能是原画,也可能是实物,或许是大人心目中的标准,因此在这时候孩子们的画画便成为一种“技能”,训练这个技能的模式是:黑板  →学生的眼睛 


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看这过程似乎是一个简单由眼睛到手的过程,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最大原因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19 15:30:22编辑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2#

确实,现在教育提的非常多的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能力。如何培养?是不是教师也应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TOP
13#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可以理解为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别人,而解惑指的是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解决学生产生的疑问。而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未将学生看做教育的主体,只是将学生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因此学生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


    我刚工作的时候,在上一些公开课时,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总暗地提醒我公开课时熟悉学生的重要性,这熟悉学生无非是一堂课的一些难点,有时甚至是“教”学生去“问问题”。而听其他一些公开课,有的老师在一堂课中的设计真的犹如导演般令人咋舌。一堂课始终是教师的思维牵引着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被学习”,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少去独立思考,思维并没得好很好的发展。


  所谓创造,指的是打破常规,且又不是想入非非。而任何创造的基础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想法,如果学生刚开始有了这个想法,教师就给予否认,这便将创造扼杀在摇篮,创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轻易否认一些好的想法。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潜伏在人内心深处的特质,创造性只能培养,而不能教!它犹如种子一般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温、科学灌溉、施肥它才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科学老师要去创造这样一种合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当然这还关系到整个学校、家庭、社会。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4#

《素质教育在美国》值得期待的好书,中西方的科学教学对比,通过这一本书的阅读和理解,一定会有很多启发。


我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多种技能的综合体,它需要融会贯通的意识,基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中发现,在学习中提升,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TOP
15#

以下是引用我予我乐在2012-7-20 9:57:00的发言:
确实,现在教育提的非常多的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能力。如何培养?是不是教师也应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是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简单的模仿能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6#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2-7-20 16:34:00的发言:

《素质教育在美国》值得期待的好书,中西方的科学教学对比,通过这一本书的阅读和理解,一定会有很多启发。


我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多种技能的综合体,它需要融会贯通的意识,基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中发现,在学习中提升,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是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很多技能的综合体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7#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或许现在我们还要牵出“提问”

TOP
18#

以下是引用晴雨在2012-7-21 14:07:00的发言: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或许现在我们还要牵出“提问”


牵出提问 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19#

期待
遇见未知的自己
TOP
20#

    在我们身边,也会时不时遇到一些“左撇子”,左手吃饭,左手削苹果,左手炒菜等等,但正如黄全愈教授说的一样,甚至左手可以做一切事情,只有一样例外,就是不允许左手写字。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我孩子现在23个月,在他刚懂的用小手去抓东西的时候,可不分左右手,物体离他哪个手近就用哪个手。随着他慢慢的长大,孩子的奶奶在他拿东西的时候,用勺子的时候一旦他用了左手,便立即会去指导他用右手,并告诉他吃饭要用右手。现在我刻意将小勺子放在他左手叫他吃饭,他会立即更换到右手并告诉我要用“这个手”(右手)。我想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不占少数吧。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1#

黄全愈博士在书中提到了美国著名学者乔治.赫伯.米特有一个最具影响的观点——人是由“我”(Me)和“自我”(I)这两部分组成。


          Me——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I——人本身


 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这两部分组成。这犹如演员扮演剧中的角色以及他本身自角色一般,很多时候演员在剧中要规范自我的行为,或者说是听从导演的安排去演好角色。


  如果我们把社会看做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是教师、在家是父亲、子女、在小区内是邻居、在商店是顾客等等,不同的角色定位会有不同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正所谓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是有自己的思想的。


  书中还说到了汉语中的“你”“我”“他(她)”


  你——人尔


  他——人也


  她——女人也


 唯独是“我”则与人相距甚远,据考证“我”在象形文字中是一尊刑具,与人本身无关,只是间接的关系,是惩罚人的工具。中国文化将我看做“自私”乃万恶之源,怪不得要用刑具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4 13:05:52编辑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3#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这四个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热的食物会烫人,哭叫能引来食物或安慰等等。在这个时期,婴儿只能在第三区从事"直觉行为"


  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一个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人第2区的"习惯行分'(即角色――无意识行为)的范围。尽管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还不一定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但他很可能会乐意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去做一个"好孩子"


  第三个发展阶段:当这个小孩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后,他就会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去从事"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第四个发展阶段: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他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去进行"自主行为"(即独立的――有意识行为)。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4#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2-7-24 15:28:00的发言: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这四个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热的食物会烫人,哭叫能引来食物或安慰等等。在这个时期,婴儿只能在第三区从事"直觉行为"


  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一个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人第2区的"习惯行分'(即角色――无意识行为)的范围。尽管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还不一定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但他很可能会乐意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去做一个"好孩子"


  第三个发展阶段:当这个小孩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实含义后,他就会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去从事"确认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第四个发展阶段: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他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去进行"自主行为"(即独立的――有意识行为)。


但具体的形成过程要复杂多了。做人也是一种修炼过程,炼成好人不容易!需要各方面教育者的努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是最关键的。

一直努力中……
TOP
25#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12-7-24 18:38:00的发言:

但具体的形成过程要复杂多了。做人也是一种修炼过程,炼成好人不容易!需要各方面教育者的努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是最关键的。


环境造就人,环境真的相当重要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6#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7#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2-7-25 21:30: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561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黄全愈先生认为太多的中国学生的行为过早地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要知道:"自主行为"的第4区才是诺贝尔的角逐场、竞技场。


  许多中国人过早地进入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驻足不前:这就是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尚无成人获诺贝尔的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来辛勤地耕耘这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只有千千万万的孩子获得完整、健康的素质教育,我们才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儿足的科技人才。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28#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2-7-23 15:11:00的发言:

    在我们身边,也会时不时遇到一些“左撇子”,左手吃饭,左手削苹果,左手炒菜等等,但正如黄全愈教授说的一样,甚至左手可以做一切事情,只有一样例外,就是不允许左手写字。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我孩子现在23个月,在他刚懂的用小手去抓东西的时候,可不分左右手,物体离他哪个手近就用哪个手。随着他慢慢的长大,孩子的奶奶在他拿东西的时候,用勺子的时候一旦他用了左手,便立即会去指导他用右手,并告诉他吃饭要用右手。现在我刻意将小勺子放在他左手叫他吃饭,他会立即更换到右手并告诉我要用“这个手”(右手)。我想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不占少数吧。


  


这种现象太普遍不过了,但是有谁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去纠正孩子,让他符合所谓的大众的标准?不过,我想我是做不到不去纠正的。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模式化。

TOP
29#

这次到北京购了近五百元关于“科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有些之前网上都没有看到过,这是怎么回事?

TOP
30#

邓从新老师寄给我的“聂利实验”——监利县青秒年科技创新成果集。


 


 


非常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