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机械摆钟》随感
学习了吴建伟老师的《机械摆钟》,深有感触,整堂课从观察视频“伽利略观察教堂里的钟的故事”导入,接着通过观察教师做的摆、学生自己制作的摆、数一数钟摆的次数来探究摆的等时性,最后同时展示8个摆长不同的摆有什么发现作为课后延伸。整堂课都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令人久久咀嚼不忍卒。
一、 关注学生,善用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吴老师关注学生发言,抓住课堂生成点展开教学。如在回答发现时,学生回答“频率”,教师没有略过,而是问道:“这是一个科学术语,你能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频率吗?”如生1:时间间隔一样。生2:应该是相同时间内摆动差不多。吴老师以此作为切入点,呈现了一个动态、随机生成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表现出来的一些想法、问题常常是教师无法预料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凭借着自身的教学机智,应时制宜,积极应变,使之成为有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二、 把握教材,融入自己思想
五年级下册《机械摆钟》教材上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观察钟摆和观察我们的摆,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整合成一个大的活动:首先是观察教师的摆,有什么发现;接着观察自己制作的摆,探究摆等时性;然后数一数钟摆的次数,验证摆等时性。同时在这个活动中,传递着一种信息:科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结论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三、产生质疑,体现课堂生命力
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有一学生提出质疑:“我们组做了五次实验,其中两次,每十秒的数据是一样的,但有三次是不一样的。这个怎么解释呢?”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很少质疑,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勇敢质疑。学生会质疑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科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同时也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注意每一个细节,踏踏实实地实施教学,把小事做细、做实,才能真正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